人間滋味讀后感

時間:2024-05-20 14:19:01 讀書心得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人間滋味讀后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間滋味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間滋味讀后感

人間滋味讀后感1

  閑來無事,便淺嘗了汪曾祺老先生的《人間滋味》。若粗魯地翻閱,便僅僅認為此書是一本“滿漢全席”,而捧起細細地咀嚼,會品見不俗的樂趣。

  讓我記憶最深的,是那篇《端午的鴨蛋》,仔細品讀,味蕾上都殘留著咸鴨蛋的咸香,那誘人的高郵咸鴨蛋,質細而油多,孩子們還用絡子掛起鴨蛋,為端午節(jié)增添了許些明亮的色彩。一個個普普通通的咸鴨蛋,貌不驚人,但滑入口中的綿軟,總能將人帶進故鄉(xiāng)的溫情。咸鴨蛋,也許就是牽著遠方孩子的絡線,看不見,摸不著,但時時刻刻牽動著心中的念想。一個小小的鴨蛋上就有說不完的美妙之處,倘若沒有一種故鄉(xiāng)情結,沒有一顆超然自在的心,誰能從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咂摸出如此滋味?

  食物具有不一般的力量,它總能勾起人心中的各種情感,親情、友情、愛情,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食物和情感,總有藕斷絲連般的纏綿。

  汪老先生用最樸實最純粹的語言將祖國大江南北的美食娓娓道來,卻更多的是讓我們體會到各地的人文和情懷,人間最美的滋味一開始也許并不能獲得你的青睞,但它的味道總是縈留在你的.記憶中,在某個不經意間迸發(fā),令人回味無窮。

  “口味單調一點,耳朵差一點,也還不要緊,最要緊的是對社會興趣要廣一點!蓖衾舷壬凇冻允澈臀膶W》中寫道。這對不能出門這些的這些日子,尤其有些啟發(fā)。

  在目前滋味隔離,足不出戶就是為社會做貢獻的日子里,不得不承認,我們確實喪失了不少往日的滋味。唇齒間少了街邊小吃,應酬的酒水,電影院爆米花的味道,倒是多了幾分自己炊飯的清香。在有限的空間里,發(fā)揮創(chuàng)造的想象力,保持對生活的熱愛,清閑的生活總會多了幾分滋味。

  想象力如何發(fā)揮呢?例如在一碗熱氣騰騰的水煮面中擱幾片蔬菜葉,成為了“農家風味”放上幾條鱈魚片,就成了“海景”,再淋上一勺辣椒油,便成為了“香辣農家海景面”呢,生活因你而有了滋味。

  而這“農家風味”,“海景”不就來自于故鄉(xiāng)的味道嗎?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外面的世界的食物是多么的誘人,經常游蕩在美食街上的你多久沒有吃過家鄉(xiāng)的味道了?吃多了山珍海味,心中不免想起故鄉(xiāng)的美食。食物不僅是一種生活必需品,更是一種感情寄托,無論是山珍海味還是家常便飯,街邊小食還是玉盤珍饈,在滿足人們生理的同時,寄托了我們或濃厚或淡薄的情感。

  那些被我們遺忘的情感,只需一口便可以喚起沉睡的記憶,只需一口就能讓人淚流滿面……

  食與情,纏纏綿綿。

人間滋味讀后感2

  讀也斯的《人間滋味》,會發(fā)現也斯盡管寫的也是飲食之事,然而與別的“寫食”作家不同,也斯下筆,很少著墨于食物本身的美味,也很少對飲食知識的賣弄及對美食的沉溺與無止境的追求。事實上,與其說也斯是在“寫食”,不如說他是在“食”的上下左右周邊打轉。所以我讀《人間滋味》的很多篇文章,很多時候感覺與通常所謂的飲食文章迥然有別,有時讓人摸不著頭腦:他更多寫他訪問、教學、開會、友朋交往和文化交流的經歷,遇見了什么人,做過了什么事,寫得清清楚楚,只在文中穿插一些飲食之事,有時全篇文章更只得一兩句文字提及飲食之事。那么這算什么飲食文章呢?我覺得也斯的飲食文章,好就好在這種“離題”,他寫飲食,但經常由食漫衍開去,對飲食之外的人與事更感興趣。對于也斯來說,飲食和人事,一而二,二而一,他寫飲食,最終的目的是帶出人事的交會,而人事的交會,往往帶出飲食的興味,這才是他寫食的興趣。對于他來說,沒有這些人與事的交會,飲食能否有味是成問題的,更遑論有興趣將它寫出來。他表面上寫食,事實上看重的卻是食背后的人事。飲食和人事,交織出的是如書名所示的“人間的滋味”。所以他在書中的序言中說得很清楚,吃什么未必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反而是跟誰在一起,看了什么戲,談了什么話,這才叫人記懷。

  對也斯來說,寫食只是個由頭,是起興,吃什么并不重要,由食而延伸、生發(fā)開去的人間風景才是他下筆的重心。由“食”綿延的事,構成了人間世。在也斯筆下,不僅五彩繽紛,而且華洋薈萃,兼容并蓄,飲食和人事都呈現出一種多元的體驗。也斯筆下的飲食,是滋味的跨疆越界,是人事的交流碰撞,前者激發(fā)味蕾的驚奇體驗,后者激發(fā)思想的火花。所以也斯的食事風景,人際的交流和飲食的快感兩者缺一不可。對他來說,最好是一班朋友相聚,隨心所欲,暢所欲言,“閑談倦了,輕松地從廚房搜索剩余物資,到花園隨手采擷花草,弄出一盆鮮美,也是難以忘記的即興演出、突發(fā)揮灑!边@樣的閑談飲宴,既是物質的進補,也是精神的會餐,這樣的飲食風景,才是他眼中的人間美事。所以,食只是也斯寫食文章的很小一部分內容,由食而引發(fā)的人情世故,才是最令人回味和難忘的。在他寫吃潮州菜的經歷時,更看重的是馬大馬二兩姐妹吵吵鬧鬧中的“溫情”;寫食神韜哥的手藝背后,想要帶出的不僅是鄉(xiāng)情掌故,還有食神敬業(yè)的藝術和人情的寬厚;當他寫自己吃到瑞士的奶酷,發(fā)現那里的食物并非乏善可陳,光奶酪就有不少的品種,巧克力更是有不同的花款時,他也寫到瑞士的藝術家在香港發(fā)掘本地粗布和年輕藝術家的作品時那種興味盎然,帶出的是交流帶來人間美好的主旨;他寫朋友羅杰的和食之旅,與此相對應的是羅杰對日本文化的認識過程,兩者之間相映成趣,帶出“跨越文化是美麗而危險的”有趣觀察。表面上,他寫自己在柏林喝到戰(zhàn)時窮困的柏林人常喝的野菜湯——蕁麻菜湯,感受到食譜的歷史感,然而他想要說的是,德國“文學之家”組織者的安排活動的能力和水平之高,還舉辦了以香港文化為題的`節(jié)目,使作者感嘆異國的主人“包容了無處容身的香港文學”;他寫自己在異域的食物冒險經歷(比如他寫在法國女子愛絲的示范下,吃起了雅枝竹,“一片一片葉子吃來,最后吃到清新鮮嫩的心,才終于明白雅枝竹的好處,也更明白(聶魯達關于雅枝竹的詩句)末句:‘剝開那美味,細淡平和柔軟青綠的心’”),也寫外國朋友在香港飲食和文化交流上的發(fā)生的種種趣事,乃至在邀請歐陸作家來珠江三角洲舉辦文化交流活動時,提議與其正經搞座談會,不如同桌食飯,舉杯交流,敏銳地看出艱深的文化交流最好從簡單的飲食開始:“食物是最樸素也最豐富的言語。陌生人也可分嘗:一碗粥、一碗云吞面,或是一塊面包、一片奶酪。但咀嚼看似容易,私隱的夢想欲望不易在餐桌上分享。厚重的歷史搟揉出的面條、悠久的文化烘烤出的面包,異鄉(xiāng)人可能一下子嘗出真味?不要緊,盡管廣東老火湯和瑞士蔬菜湯截然不同,我們何妨從嘗一口彼此的湯開始?”大概只有持這樣敢于嘗試的開放和多元態(tài)度,無論是飲食和文化,才能體會到更豐富的滋味吧?

  飲食背后牽連著廣闊的人情世態(tài),使我們從中見到“人的偏狹與寬大,有情或自私、浮虛或實在”的人性人情。也斯寫食,更是在寫他對日常生活、人間際遇的感喟與思索。也斯不但寫他經歷體驗的種種人間世相,也透過文學、電影中的餐桌情景來觀照人生,這最明白無誤地體現于他對許鞍華的《天水圍的日與夜》以及對法國電影中的餐桌情景的觀察中。許鞍華這部關注香港日常生活的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引來無數的好評,但也斯別出心裁地從影片中的食物切入,令人耳目一新,他說片中的榴蓮“不是異國情調,不是象征、既不飄香也不可厭!绷裆従褪橇裆彛裆徥瞧兄鹘琴F姐工作的現實,是母子可以分享溝通的食物。片中像榴蓮和柚子這樣卑微的食物里“纏結了倫理和感情的態(tài)度”。針結美國說法國電影老是講一群人吃吃喝喝,“好像什么事還都沒有發(fā)生”的指責,也斯透過法國電影常見的餐桌場景描繪,指出其中蘊含的深意,在這樣的飲食光景里,人不光是達成交易,交換八卦,也能交流心事,互相體諒、安慰與幫助。吃飯喝酒這樣看似沉悶的日,嵤吕铮鋵嵰材芨Q見人生的諸多面貌,關健在于我們是否有耐性與心思去細細口味。這不妨視為也斯的《人間滋味》最終要說的:飯桌上的甜酸苦辣,色彩綜紛,那正是人間的滋味,人生的滋味。

人間滋味讀后感3

  生于1920年的汪曾祺,經歷過從1959開始的三年自然災害,這讓他更加明白食物的來之不易,也讓他感受到了“人間風味”與“光陰似箭”。

  所謂料理,其本身就是無盡的荒野,是無數珍饈美味與無數粗食并存的荒野,而在汪曾祺先生的筆下,這片“荒野”,生出了桃紅柳綠,一切都是那么的多姿多彩。

  書中對食物的描寫不僅僅局限于簡單的介紹食物的來源,更有大量對食物口感色澤的描寫,在汪曾祺的筆下,吃野菜被稱之為“吃春天”,平常的蔬菜,肉類……也能有栩栩如生的感覺,讓人開始不自覺的咀嚼,仿佛可以嘗盡中華上下五千年傳承的美味,感受飲食的文化與魅力。

  故鄉(xiāng)的味道總是讓人懷念,“炒米,鴨蛋……”是汪曾祺先生老家高郵的味道,盡管讀者的.家鄉(xiāng)不一定是高郵,但憑借他細膩的筆觸,我們也同樣可以感受到他鄉(xiāng)的味道,也能讓人回憶起故鄉(xiāng)那魂牽夢繞的記憶。家鄉(xiāng)的味道誕生于勞動人民的工作;誕生于人民的貧窮;誕生于動蕩的社會,也正因為這樣,故鄉(xiāng)的味道才具有了家國情懷,讓身處異鄉(xiāng)的游子陷入名為“懷念”的味道。

  對于食物口味的矛盾時常發(fā)生,有些東西,自己盡可不吃,但不要反對旁人吃,不要以為自己不吃的東西,誰吃,就是豈有此理,但這是可以調和的。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咸東酸西辣”都去嘗一嘗,正如活在這個世上,要嘗盡人間的酸甜苦辣,才能“梅花香自苦寒來”。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當如此,全球化的概念正風靡全球,多種多樣的文化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也要尊重他人的文化,如飲食文化,宗教信仰……

  食物與食物間可以碰撞出意想不到的口味,文化與文化間同樣可以,信息爆炸的時代下,帶來了多元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嶄新的文化正在適應這個新世界。

  時間會帶來人的衰老,社會的進步,但不會帶走記憶的味道,無論何時何地,想起故鄉(xiāng)的味道便不再孤單,嘗盡人間滋味便不會再次逃避。

  我很感謝這本《人間滋味》,它不僅僅寫出了食物的風味,更多的是提醒了我,不要忘記文化,不要逃避困難,當我有一天到了耄耋之年,我也要像這樣,寫下屬于我的《人間滋味》。

人間滋味讀后感4

  以一個非典型吃貨對這本書的期待而言,實在是有點失望。

  讀到推薦說,也斯好吃,更好餐桌菜肴與人情交會的滋味,他會寫留學時想念的一鍋明爐白粥,令自己健康起來的新鮮蔬菜與貼心字條,有歷史重量的柏林蕁麻菜湯、代表和平舒暢生活山區(qū)手信……

  仿若看到了濟濟一堂的美食故事。

  實際上是我會錯意了,書名《人間滋味》重的是那人情交會的滋味,而非美食的口感。只是以食物作為串聯,寫自己體會的人生味道。

  讀了下去總覺得有些不對。雖然我也欣賞書中所寫的某些段落和感觸,但總覺得隔了一層。正好最近在讀龍應臺的《目送》,這種比較就更明顯了。

  龍應臺的散文集也澆灌了很多自己的情感,也有很多是“借題發(fā)揮”的故事,但是她的娓娓道來讓人親切溫暖,心中熨帖;而這本《人間滋味》,卻有很重的文人之氣,很多地方我覺得過度矯飾了,文縐縐的好似在賣弄。就像他們都會提到各自的朋友,龍應臺的朋友就是我們普通人的`朋友,扯東扯西,有時微言大義,有時言不及義:可是也斯寫朋友總是顯得很客氣,頗有“君子之交”、“相敬如賓”的感覺。或者這么說吧,用王國維的話來說就是:‘隔’與‘不隔’之別。龍應臺的文章讀來,語語都在目前,便是不隔;《人間滋味》很多地方文辭雖然優(yōu)美,但總有矯揉裝束之態(tài),情感隔了一層。

  但是我十分喜愛欣賞和書中的這些段落,這些才是真正的人間滋味,情真意切,讓人回味無窮:

  人回想自己年輕的日子,總會看見許多笨拙的姿勢,給自己留下許多傷痕,好像新鮮的水果給碰得發(fā)淤了。但年輕的眼光凝視眼前的鮮果,想要捕捉其中的神秘,在真真假假的光影中滑跌,等到明白多一點,好似樹已增添了年輪,開花結果四周落葉滿地。又見新來者面對生命之果,躑躅徘徊,無法抗拒它的誘惑,無法參透它的神秘。

  他知道什么是好的,但活在人群之中,你哪能有那么多要求?你只能接受這世界又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好好壞壞的蔬菜。只能盡量找他們的好處吧。有時,不健康的東西還不是照吃?

  世界由許許多多好壞參半的分子組成,我們沒法潔癖地不沾塵污,也不可能擁抱一切。這參差明暗也存在于我們身體之內。

  什么對身體是好的,什么不是?你得從眾多聲音中,從自己的體驗中去找出自己的食物,自己的愛情。

人間滋味讀后感5

  是沈從文的關門弟子,“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是西南聯大的天才學生,逃課偷懶卻才氣逼人;是文人中的美食家,再平淡的食材在他的勺中也勝過如何任何珍饈……汪曾祺這一本《人間滋味》依然延續(xù)了輕松有趣的文風。書頁上跳躍的文字使我們恍若身臨其境。

  書中更多講述的是一些地方的果蔬。譬如水中爽脆異常的花菜和氣味濃郁的山韭,無一不寫的鮮美誘人。再低落的心情,想必只要讀一讀這本書,都會煙消云散的吧。

  汪曾祺寫了許多令人愉悅的文章,卻并沒有得到愉悅的人生。同古今中外的許多文人墨客一樣,他也是懷才不遇。從老家江蘇到昆明求學,又到成都任教,曾輾轉上海、北京等多個城市,他的生活中奔波多于安定。骨子里又還保留這文人的清高正直,所以家境始終貧困,連吃肉都是有數的。但是,這又如何?買不起較貴的肉,便吃些嫩滑的.牛肝菌,還不忘借“少放蔥使人暈倒”作調侃;吃得只是咸鴨蛋,卻怡然自樂地道:“論咸鴨蛋還是高郵的好”;吃得雜便自詡:“大葷不吃死人,小葷不吃蒼蠅”,他嘗盡人間百態(tài),心中卻只留蜜糖。

  做人為何不做汪曾祺?日日笑口常開,摔一跤也只是打一個哈哈。何必在春天之際也要哀吟一句“楊柳岸曉風殘月”?人生是要靠“過”的,你將它過得歡欣,自然覺得自己幸運。如果整日怨天尤人,這一輩子還能找出什么值得開心的事情嗎?

  是《記承天寺夜游》中被貶仍以“水中藻荇交橫”為樂,成就了蘇軾;也是《桃花源記》中戰(zhàn)火連天仍期盼“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成就了陶淵明。自古樂觀為主宰,沒有樂觀,何以生存?

  人間世事萬千,我們能改變的卻寥寥無幾。若整日以淚洗面,你便必定短壽。倘若你活得如汪曾祺一般快樂灑脫,再糟的人生也是一首史詩。熱忱誠然可貴,歷盡千帆的熱忱更加可貴。何不細品“人間滋味”呢?

人間滋味讀后感6

  “人活著,就得有些興致。我不會下棋,不愛打撲克、打麻將,偶爾喝了兩杯酒,一時興起,便裁出一張宣紙隨意畫兩筆。所畫都是‘芳春’——對生活的喜悅。”——汪曾祺《人間滋味》

  有人這樣評價汪老的《人間滋味》:生活有情處,人間滋味多。

  是的,看汪先生的散文,就像看到了一個出落得與眾不同的人,看到了她獨特的修養(yǎng)和容貌,油然而生愛慕之心。

  翻開書頁,開篇的幾行小字就把我吸引了:“凡事不宜茍且,而于飲食尤甚!泵献诱f,喜愛美好的東西,是本性使然。孟子的這個觀點正好也印證了汪老對美食的態(tài)度——汪老對美食是頗有研究的`。

  汪老到過不少城市,對于他來說,每一座城市都是一種味道的標志。

  他把每一道菜都和那座城的風俗文化相結合,融進自己的飲食習慣里,蘊蓄了屬于自己的飲食文化。一葉知秋,樂山見智,一個人的飲食習慣可以窺探到這個人的喜好和志趣。汪先生圓融豁達,生性隨和,也許跟他的生活喜好有很大的關系吧。

  都說一個人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正如汪曾祺所說:“一個人的口味要雜一點、寬一點,‘南甜北咸東辣西酸’都去嘗嘗,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如此!笔堑,把口味放開了,人走出去了,眼界自然也開了。

  讀罷全書,我尤其喜愛“四方食事,明心見性”這一篇章,其中講中國各地有名的菜品,文字簡單,很有生活氣息。吃食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源自生活,發(fā)乎生活。真正熱愛生活的人,善于從這些細小的地方挖掘美好,就好像尋寶一樣,在愛生活的人眼里,這個世界是很有趣的。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大多講述花草林木,四方食事以及生活百態(tài),他的文字里永遠帶著一股子煙火氣息,平平淡淡的。我想他必定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他會在走過萬水千山時記得:“帶著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xiāng)!睍诩娂姅_擾的世界里看到:“這些白茶花有時整天沒有一個人來看它,就只是安安靜靜地欣然地開放著!

  其實生活很簡單,不過是一茶一飯過一生,不過是有一花一葉相伴而已。生活也是很好玩的,只是你愿不愿意在生活的角落尋找樂趣,或者是你有沒有期盼在人生的拐角發(fā)現一份驚喜。

  我們或許真的應該把生活放在心上,流露在日子中。也許在二環(huán)路街邊的一份早餐,也許在冬日里一碗一個人的熱湯面,都是生活帶給我們的美好?赡芟逻^雨的霧氣蒙住了車窗,悄悄用手指畫下的幼稚圖畫,或者趁沒人注意一腳踩進小水坑里,瞇眼看著水花四濺,這些都是生活中特殊的滋味。

  人間滋味不僅是飯食的味道,更是對于生活的解讀,酸甜苦辣咸綻放在舌尖,也存在于每一天的生活里。

  但我想,若你懷有一顆汪曾祺一樣熱愛生活的心,你會覺得生活其實就是甜的。

人間滋味讀后感7

  這是一本汪曾祺著的《人間滋味》,里面講到了許多蔬菜水果,各個省市的美食,罕見的植物,和在我們身邊的動物。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秋葵。秋葵的葉子似雞腳,所以又名雞腳葵,雞爪葵。我一開始就覺得這名字稀奇古怪的,正因為特別,所以記起來就容易。秋葵的花是淡黃色的,淡若無質,花心淺白,柱頭深紫。我之所以喜歡秋葵,是因為我們家露臺也種著很多秋葵。書中說,古人覺得秋葵似女道士,但我卻覺得她像穿著黃色連衣裙的小姑娘。

  食物其實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它能勾起人心中的各種感情,比如親情、友情和愛情。當作者看到汽鍋雞的時候,就會想起親情。昆明的汽鍋雞在汪曾祺爺爺的描述下,讓我看了都蠢蠢欲動,而且這個汽鍋雞也特別有意思,應該是先有汽鍋,才有的汽鍋雞。去吃汽鍋雞時,進門總能看見四個大字“培養(yǎng)正氣”。一般朋友們說“今天我們去培養(yǎng)一下正氣吧!”聽懂的人都知道是去吃汽鍋雞。昆明的汽鍋雞特別鮮嫩,而且屢試不爽。為了永遠保持質量,據說它用的都是武定雞,不能太瘦也不能太肥,因為雞瘦則肉柴,肥則無味。不過現在昆明的汽鍋雞已經遠遠不是以前的.那個味道了,用的什么雞都有。這大概是因為思念家鄉(xiāng),懷念以前的人和事,想重新回到當初,才能分辨出來味道的不同吧。

  在外面吃了那么多山珍海味,也該嘗嘗以前的家鄉(xiāng)菜了,說不定能嘗出以前的味道,重新找回童年時光的記憶呢!

人間滋味讀后感8

  南甜北咸東辣西酸,什么都要嘗一嘗。食物如此,文化也應該如此。

  ——汪曾祺

  “我的家鄉(xiāng)是水鄉(xiāng),出鴨。高郵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的鴨蛋》是我在學生時代讀過的一篇文章,在《人間滋味》中又再次讀到,瞬間讓我覺得這本書親切了不少。

  不同的時節(jié)、不同的地區(qū),有不同的吃食,其中包含的是中國綿延不絕的智慧和文化!度碎g滋味》的作者汪曾祺汪老先生愛美食,他寫美食的文章亦十分接地氣。全書分為“安身之本,必資于食”“肉食者不鄙”“吃喝門道,貴在講究”“四方食事,明心見性”四部分,汪老先生用樸實優(yōu)雅的文筆將家常便飯和日常食物表現得有滋有味,畫面感十足。無論是蘿卜、豆腐、栗子還是韭菜花、手把肉、故鄉(xiāng)的元宵,都在他的筆下熠熠生輝,觸動著我們的味蕾。

  知味不容易,說味就更難。和前輩“老饕”蘇東坡一樣,汪老先生的`一生并不平順,但他在書中描述起那段“只能以野菜充饑”的日子時,卻絲毫不令人感到苦澀,而是趣味盎然。這種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又何嘗不是一種大智慧?

  “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一本寫食物的書,一本卻又不只寫食物的書。

  閑來無事時,就看看這本書吧!看的時候,你可以捏個饅頭,或者端一碗白米飯,足矣。

人間滋味讀后感9

  汪老對吃有一番話,每回讀到這句話,就忍不住笑一會兒,他說:解放后我在北京市文聯工作過幾年。那時文聯編著兩個刊物:《北京文藝》和《說說唱唱》,每月有一點編輯費。編輯費都是吃掉。編委、編輯,分批開向飯館。那兩年,我們幾乎把北京的有名的飯館都吃遍了。

  我先生姓李,文雅地稱呼他李先生吧。

  李先生愛吃,也會吃會做,他老頭兒更是會吃,愛吃個口味,菜做得好不好,他一筷子就知道。

  一天下班回到家,看到鐵鍋里似乎燉著東西,李先生忙活著切什么,一問才知是羊頭肉。李先生講他逛超市,看到有不錯的羊頭賣,果斷買了一只,回家就給鹵了。他拌好調料,撒上切好的香菜,筷子夾給我一口:嘗嘗怎么樣,口氣不乏得意。我嘗了連連大贊,口感咸香有嚼頭,比我午餐吃的雞排飯好吃多了。

  羊頭肉擺上桌,李先生的父親夾了一塊,吃完就把盤子推給兒子。說:這不是跟豬頭肉一樣嘛,早幾年,我販蘋果的時候,擱活兒的老伙計愛吃這個。言下之意就是他老人家不稀罕這味兒。

  不是第一回了,我這兒媳婦給老頭做過拍黃瓜,他老人家吃過一筷,說了句:啥味兒?然后丟下半盆的'黃瓜,專心吃自己炒的花生米。我吭哧吭哧吃完一根拍黃瓜后,不輕易嘗試這個菜了。不然,下回我還得自個兒吃完一盤涼拌黃瓜。

  李先生這個會吃的吃貨,最得意的事永遠是,在外吃個好吃的,回家就能自己做出來。嘴巴刁,下的什么料一嘗就知道。一次,吃過一個麻辣面后,微信上發(fā)圖片給我說好好吃。當天晚上就做給我。先是很好地利用了家里余下的半把堿水面,就是那種煮出來發(fā)黃的圓面條。然后用豆?jié){機打磨辣椒面、麻椒面。連調料都是真材實料現做,能不好吃嗎?

  自打讀了汪曾祺的《人間滋味》,簡直長了一個汪曾祺的胃,遇到好吃的店就走不動。武圣羊雜割不錯,白湯紅肉綠香菜,泡上一個芝麻餅,滿口鮮香,再搭配上小咸菜來兩口,你說這么好吃,能不賺錢才怪。酒飽飯足之后,我和李先生就呆坐著給老板算賬,一周來吃十回都嫌少的,老板得多賺錢啊。

  功德林出產的大個兒菜團子,玉米面兒包上細粉、白菜、木耳、油炸脆,我吃一個就不用吃午飯。姚記米皮就是在冬天吃都是可以的,米皮是放在熱水篦子上保溫的,熱乎乎的,澆上很紅的辣椒油,吃的臉色都白中有紅,吃飽了繼續(xù)逛街都腳力大增。

  一個人不講究穿,再不講究點兒吃,這一輩子得多虧啊!抱有這個共同的想法,我和李先生決定在發(fā)現好吃食上繼續(xù)努力。

人間滋味讀后感10

  我一直覺得書店是個好地方,又安靜又有情調,還能與各類作家的作品來個偶遇,往大了說去,還能遇到自由的精神和心向往之的遠方。

  在書店我就看到了這本《人間滋味》,上面畫著一只我最愛的大閘蟹,一看又是汪曾祺寫的,遂買之。以為汪曾祺是根據他鐘愛的美食而寫的回憶或者故事,結果發(fā)現他寫的不僅僅是關于那些和食物有關的回憶,還從食材本身出發(fā),談論了地理人文和社會形態(tài)。

  汪先生起初是以小說名世,寫散文按他的說法是“摟草打兔子——捎帶腳”,但是到了晚年,他的小說寫的越來越少,散文反而成為了他的主業(yè)。他散文最大的特點就在于自由,因此作品“既有舊文人的影子,但又有一種現代的難以名狀的人生體驗”,并“力圖把現代生活韻律古典化”。鑒于他散文獨特的風格,《汪曾祺散文集》便按其內容的不同,分類分冊出版了《人間滋味》《人間草木》《人間小暖》《人間有戲》等。

  我所購買的這本《人間滋味》便是他所寫的吃食了,許多人都寫過談吃食的文章,如梁實秋的雅舍談吃,唐魯孫談天梯鵝掌,沈宏非談最難將息等。但要論寫家常吃食,汪先生是獨一無二的。天梯鵝掌、雅舍談吃還有花蟹鮑魚,都未免有一點貴族化了。但要說到咸菜、臭豆腐、蘿卜、莧菜等,卻是老百姓家常桌上必不可少的吃食了。

  與其他談吃的作家不同,汪先生談吃食,不喜去細考它們的出處,而更關注食物本身的滋味。之前看袁枚的《隨園食單》,就總覺得欠煙火氣,既不能作為食單,又不能勾起食欲,因為寫的更多是“吃”的理論而非實際感受。汪先生的吃,寫得更平易近人更接地氣,又不流于俗套,往往感到仿佛親嘗其味。大家都知道他是高郵人,連我這種平時對咸鴨蛋沒有特別愛好的,看到文中所說“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曜宇^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還是眼饞了一把。

  他寫甜,“無錫炒鱔糊放那么多糖!包子的肉餡里也放很多糖,沒法吃!”寫臭,“臭豆腐就貼餅子,熬一鍋蝦米皮,白菜湯,好飯!”寫鮮,“以茶油炒,鮮嫩腴美,不可名狀,或以少許臘肉同炒,更香!睂懴,“外面有一層薄薄的脆殼,咬破了,里面好像什么也沒有,一包清水,羊尾油已經化了。這東西只宜供佛,人不能吃,因為太好吃了!”所以說,酸甜苦辣咸,最好是什么都要嘗一嘗,什么都要試著去接受。

  汪先生不僅喜愛品味食物的滋味,也關注其背后的文化。書里提到最多的幾句話就是北方人對待某種食材如何,而南方人又是一種什么樣的態(tài)度。無論是豆腐腦該咸的還是甜的,月餅里到底該不該放肉,元宵節(jié)吃的是湯圓還是元宵,番茄炒蛋要不要加糖……

  我最佩服汪曾祺的便是,明知他是高郵人,通篇文章看完,卻不知道他到底算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他似乎沒有什么特別偏袒的`菜系,什么食物都能侃侃而談,就連他自認不擅長喝的茶,他都能寫兩三篇文章,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他所關注的食物背后的文化,應該說就是民俗文化,所以在他的吃食散文中,就蘊藏著一種醇厚的生活境界。汪先生賦予這些飲食以風致和光彩,因此他所寫的食物和口味,便就包含著人生的性情與哲理。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方食物也就蘊含了一方人的性情。在《苦瓜像瓜嗎?》一篇中,他寫以苦瓜自喻的“苦瓜和尚”石濤這個人物,就寄寓了一種不隨流俗的孤傲之氣;在《口味、口音、興趣》中,他寫一位母親為了不吃牛肉的孩子去外地能適應生活,專門買了牛肉跟他討教做法,寫這樣的飲食態(tài)度就寄寓著人的胸襟與度量。“口味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咸東酸西辣,都去嘗嘗,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該這樣。”“口味單調一點,耳音差一點,也還不要緊,最要緊的是對生活的興趣要廣一點!

  我想即便是放在當下,放在那些所謂不再固步自封的年輕人身上,也是很難像汪曾祺那樣去接受那么多元的事物。他在書里寫到人就是要什么東西都要吃一下,什么都要嘗試一下,“這就和讀書一樣,我想你們都明白我想說的是什么了!

人間滋味讀后感11

  給我勇氣,初次品嘗豆汁兒的,正是汪老寫的“豆汁兒”。雖然滋味描寫不如老舍那般細膩形象,卻道出豆汁在北京人心中的地位:別的東西不能有這個味!所以,喝過豆汁兒的我,總算到過了北京。

  隨著《舌尖上的中國》風靡全國,才曉得中國吃貨何其多,而汪老更是其中佼佼者。不同的是,他不僅會吃,更愛琢磨,深厚的國學造詣讓這些點評貫通古今,通過歷史文獻發(fā)現某種食物的更多吃法,興趣盎然的下廚體驗,不由想起一雞湯:歲月不曾辜負你的.努力。

  同印象中不同,本書不僅提及吃過的美食,還對不同地域的風景習俗,歷史背景進行深入琢磨。正所謂“南甜北咸東辣西酸”,遼闊的地界總能誕生奇妙的美食,而汪老總是用包容獵奇的心態(tài)來享受美食帶來的愉悅,這份酷愛美食的老饕之心是偽裝不來的。

  人們的生活質量,往往很收入掛鉤。經歷過戰(zhàn)爭動蕩的汪老,收入水平實在算不上穩(wěn)定?箲(zhàn)時期,他見到了蔣介石,并分到2塊面包,1塊牛肉,1塊榨菜。對此,他回憶“很好吃”。被打成右派時,裝卸出口國外的山東大蔥,也一度對此垂涎欲滴。所以說,即使已經出名,但汪老始終持有一顆吃貨心。

  人是群居動物,生活本身就是同其他人一起打交道。身為文人的汪老,則通過本書,向我們介紹了許多名人日?谖杜c習性。沈從文,黃永玉,老舍,聞一多,雖然關乎他們的記憶多與吃喝有關,卻也變相讓我們了解了特殊時期名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這份真實,可不是參觀紀念館能收獲的。

  汪老的一生經歷了許多,也見識了許多。他喜歡食物,也喜歡與食物相伴的人。雖然地區(qū)不同,口味各異,但食物對每個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書中收錄了汪老在不同時期的點評,書推,都很有特色。

  作為吃貨,汪老對食物的態(tài)度是認真執(zhí)著的。不分貴賤,每樣食物都有其獨特意義。這種態(tài)度也貫徹全書,能從中發(fā)現汪老的認真天性以及對食物由衷的熱愛。推薦大伙兒閱讀

人間滋味讀后感12

  民以食為天,在寫吃這件事上,向來不缺人才,古有蘇軾大吃貨,猶記得他寫“萎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土人頓頓食薯芋,薦以薰鼠燒蝙蝠。初聞蜜唧嘗嘔吐,稍近蛤蟆緣習俗”。近來看汪先生的《人間滋味》,才漸漸明白吃貨的背后都藏有熱愛生活、眷戀生活的真性情!

  汪先生對食物有南甜北咸東辣西酸的概括,我雖是北方人,因工作去了南方一段時日,近年來也慢慢由咸轉為辣的癖好,可謂是無辣不歡,水煮魚、辣子雞、魚香肉絲、麻婆豆腐等等每次休息日總是要比著菜譜做上一兩個助助興,邊吃著邊想起在南方的快樂時光?磿型粝壬鷮^去那些蘿卜、豆腐、栗子,韭菜花、手把肉、元宵的描述,大抵也是帶著些懷舊的眷戀吧!

  我對美食是沒有抵抗力的,尤其是拌黃瓜那一段“黃瓜切成寸段,用水果刀從外至內旋成薄條,如帶,成卷。剩下帶籽的瓜心不用,醬油、糖、花椒、大料……調勻。將瓜皮投入料汁,……瓜皮極脆,嚼之有聲,諸味均透,仍有瓜香!保吹酱颂幵缫汛瓜延,想起了學生時代每月回家一次,母親必會準備一罐我愛吃的腌黃瓜,用罐頭瓶子裝上,瓶口用塑料膜封的整整齊齊,每次返校都會起個大早,一一替我裝好,還不忘叮囑:和同學們分著吃!可惜,我早己離家多年,很難再吃到母親親自做的腌黃瓜!

  許是時代不同,汪先生描述的很多吃食我大多沒有吃過,在那個匱乏的年代,野菜、咸菜也許是一家人充饑的.主要來源,很多人靠咸菜熬過了一個又一個沒有蔬菜的冬天,“野菜多半帶有一點苦味,凡苦味菜,皆可清火。但是最重要的是吃個新鮮”,先生的字里行間處處透露這家常菜的平平淡淡、從容淡泊。

  汪先生在最后說: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咸東辣西酸”,都要去嘗嘗,希望年輕人多長見識,積累經驗,F代的年輕人大多都是獨生子女,不必操心每日的吃穿,亦不會為了飽腹挖野菜、腌咸菜,喝難以下咽的“咸菜茨菇湯”,吃食僅僅是吃食,是美食,帶來的只是味覺上的快樂,很難體會吃食背后的文化。

  愿我們的人生都有酸甜苦辣,也不枉來這世界走一遭!!!

人間滋味讀后感13

  民以食為天,在寫吃這件事上,向來不缺人才,古有蘇軾大吃貨,猶記得他寫“萎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土人頓頓食薯芋,薦以薰鼠燒蝙蝠。初聞蜜唧嘗嘔吐,稍近蛤蟆緣習俗”。近來看汪先生的《人間滋味》,才漸漸明白吃貨的背后都藏有熱愛生活、眷戀生活的真性情!

  很驚嘆汪曾祺老先生對生活有如此細致地觀察,敏銳地體驗。娓娓道來有一點淡,汪曾祺老先生似乎更有味道,更有力度地講述,不是炫耀,也沒有說教,憑借的是那一種對生活的濃濃的興趣和熱愛。

  汪曾祺不僅能寫,而且還將其寫得有滋有味,妙趣橫生。這主要得益于他對生活對美食的熱愛和關注。我們說一位作家的文章好,好在什么地方?是他對生活的體驗、認識深刻,是我們所沒有意識到的,再就是他寫出了大家心里想到了,但卻沒有說出來的認識、道理和體會。就拿對五味的愛好來說,山西人愛吃醋,四川、湖南、湖北人愛吃辣,廣東人愛吃甜,我們都知道,比如,“山西老鄉(xiāng)愛喝醋,繳槍不繳醋葫蘆”啦;火車一開入娘子關,響聲就變成“喝醋”“喝醋”啦,等等。誰也沒想到它們能成為寫文章的素材?雌饋,對生活的熱愛,應該包括它的方方面面,自然“吃”也是一項重要的方面,“民以食為天”,是很有道理的。

  在汪曾祺老先生的作品中關于飲食、地方描述的一些文字,讀起來很有趣味。既有人間的氣息,又脫離了生活的俗氣?此淖髌罚淖植患辈换,對生活充滿了無限的樂趣。他體驗生活記錄下感受,通過他的文字我們回味出一種清新的'生活。他是江南人,是那塊土地滋養(yǎng)了他的性靈。那種細膩的、溫和的生活藝術,多么有個性。原來藝術中個性的保留是那么的重要。

  看汪老寫的飲食書確實是一種享受,美食在筆下成了一種藝術品,其實都算不上美食,每一種都是極具風情的小吃,簡單而入味,讓人愿意一遍一遍地讀,文化的氣息從文字間自然而然地傾瀉而出,小日子的味道讓人心生喜歡。 讀起來甚是歡喜。

人間滋味讀后感14

  《人間滋味》是一部經典的美食散文集,內容涵蓋五味人間、食肉和飲茶、吃食與文學、四方食事四大方面!度碎g滋味》文章的主要敘述對象包括地方風味、家常小菜、民間特色美食等內容,無論是談蘿卜、豆腐、栗子,還是談韭菜花、手把肉、故鄉(xiāng)的元宵,在他的描述之下,所有吃過的和沒有吃過的食物,全部都是美食。這些都是汪曾祺崇尚恬淡自然的精神境界的體現!度碎g滋味》每篇文章篇幅適中,從容閑淡,樸素而自然,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人間至性至情的熱愛和對舊日快樂生活情景的緬懷和深深眷戀之情。

  《故鄉(xiāng)的野菜》開篇講薺菜,兩樣涼拌小菜,楊花蘿卜和拌薺菜,寫得急真,坐在桌案前,仿佛手上有筷,伸出去就能推到那寶塔形的薺菜。如此便按耐不住,指給朋友看,未幾眼過便還回來,表示——讀來無趣。

  從汪老先生的文字當中不難看出他對生活的熱愛。一個不熱愛生活的人是無法寫出如此鮮活的食物的,字里行間能嗅到煙火氣,紙背紙前能舔到人間味。

  他是一個高郵人,但是不單單偏愛高郵的鴨蛋。昆明的各色菌菇、內蒙的手把肉,長沙的臭豆腐,黃永玉夫人吃了一筷直言“這個東西吃下去會不會死的喲”的重慶毛肚火鍋,乃至于北京的豆汁,他都吃得津津有味。這背后是他闊達包容的人生觀,“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咸東辣西酸,都去嘗嘗。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該這樣!

  汪老的散文就是他的人,大概說話也會是如此語氣。講到自己去沽源的馬鈴薯研究站畫馬鈴薯圖譜,沽源在塞外,是清代貶謫官員去的地方,龔自珍說:“北行不過獨石口”,便是這里了。汪老在此處鎮(zhèn)日對著土豆寫生,還要畫出不同品種的.區(qū)別,想來總要比現今的人們寂寞多了,可寂寞到了汪老筆下好像也成了趣味——鎮(zhèn)日“對坐一叢花,眸子炯如虎”,或是發(fā)現了有一種麻土豆的花,竟是唯一一種有香味的土豆花,還成了全國少有的吃過這么多種類的土豆的人,文章末尾還不忘向中國農民推廣一下羅宋湯和沙拉,外界條件都是其次,此處傳遞的,只有真誠。

人間滋味讀后感15

  最近,讀了汪曾祺老先生的《人間滋味》。當初,只為寫批注而讀,并沒多少“滋味”可言,然而,當我前幾天得了腸胃炎,過著“禁食”般的日子時,卻頓悟了書中的滋味。

  《人間滋味》寫了許多家常小菜、地方風味,無論是蘿卜、豆腐、馬鈴薯,還是火腿、臘肉、東坡肉,都很常見,似乎都算不上人間美味。也不知道是我喝了幾天白粥,吃了幾天白飯,到了一談白粥白飯就反胃的地步,還是汪老爺子的文章是用魔杖寫的,讀來卻讓我垂涎三尺。

  這也讓我想起清代袁枚寫的《隨園食單》。無論是《雜素單》的豆芽、菠菜、豆腐皮,還是《小菜單》的萵苣、酸菜、醬王瓜,其實都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只是家常小菜,卻也讓人看了口水直流,還成為許多人爭相仿效的“菜譜”。

  這古今兩本書只寫家常,卻又引人入勝,為什么我平常吃著同樣的食物,卻完全感受不到其中的美味,如今餓了幾天,突然就深有感受呢?也許是因為心的不同。

  平時,心中裝著其他,吃的時候不能細細品味,食山珍也無味;而這幾天餓久了,心也靜下來了,吃的時候也能細細品味,連白粥也能吃出味道。以一顆“靜心”品味人間滋味,這也是本書“滋味”的來源。

  “每臨大事有靜氣”,這是擔任同治、光緒兩代帝師的著名政治家、書法藝術家翁同龢說的'。有“靜心”、“靜氣”的人,不僅能品味人間美食,更能以一顆平靜的心面對人間百難。若韓信沒有“靜心”,怎么可能忍受胯下之辱,并在井徑背水一戰(zhàn)?怎么可能水淹龍且三十萬大軍?怎么可能為漢朝打下半壁江山?正是有了這顆“靜心”,他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才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行于左而目不瞬”,名垂千古。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要有一顆“靜心”,遇事從容,處變不驚,沉著冷靜,以平常心看待世間萬物,以“靜心”品味人間百味。

  佛曰,“相由心生”,百味,亦由心生。

  這是蘇文軍同學在晚修課上完成的作文。作為一篇讀后感,文軍的文章不同于一般的同學的“閱讀經歷——介紹作者——概述作品——聯系實際”結構。他從得腸胃炎中反觀閱讀經歷,縱向得出作品給他的啟示,從汪曾祺的《人間滋味》到袁枚的《隨園食單》,橫向比較作品的異同,得出“以一顆‘靜心’靜心品味人間滋味”的結論后,又引用翁同龢的名句以及韓信的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文軍在學習上是個有主見的勤奮的男孩。反映在寫作上,他也是一個尊重自己內心,敢于說出自己的觀點的作者,也是個有閱讀、有積累的學生。記得上學期講《周亞夫軍細柳》時,一講完課文就讓學生試背全文,結果文軍一字不落地背下來了。一問才知道,原來還沒學課文,他就先背下來了。如果文軍能一直保持并發(fā)揚這種精神,相信他以后的路會走得更遠更穩(wěn)。

【人間滋味讀后感】相關文章:

滋味12-02

愛,在人間05-01

愛在人間11-25

人間真情11-13

人間的作文11-10

天使在人間04-08

《在人間》有感09-01

《在人間》心得12-14

在人間 高爾基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