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5-8單元 古詩教案

時間:2023-04-25 23:29:16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鄂教版5-8單元 古詩教案

   6單元古詩 教學目標: 1、認識2個生字硯、痕。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能借助注釋、結合圖畫、展開想象,理解詩句地意思,感受詩人鄙薄流俗地情懷和他不向世俗獻媚地高尚情操。體會詩人的卓爾不群的氣節(jié)和人品。 教學重難點:體會詩人的卓爾不群的氣節(jié)和人品。理解本圖題詩的詩情畫意。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梅是傲骨的象征,更是高潔操守的象征,“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歷代有志之士,謳歌梅禮贊梅, 從題目上,你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 王冕的《墨梅圖題詩》正是詠梅,贊梅的上乘之作,今天我們一起來體味那絕美的詩篇。 二、初步感知。 引導學生回憶《王冕學畫》的內(nèi)容;朗誦詩歌,熟讀成誦。 三、講解詩意。 (1)教師范讀。 (2)指名學生讀。 (3)學生借助字典、辭典進行自學。(初步理解字在詩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師點撥前兩句: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A.指名試讀。 B.理解字義。 C.理解詩句的意思。(我家洗硯池邊的這棵梅樹,朵朵花開顯出淡淡的墨痕。) D.進一步理解。 這兩句詩寫了梅的什么特點? 從哪個詞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應該怎樣讀出來呢?(自由讀、指名讀、評讀)讀至此,產(chǎn)生疑問——難道梅只有這樣一個特點嗎? E.教師點撥后兩句: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5)用學習前兩句的方法學習后兩句。 A.指名試讀。 B.理解字義。 墨梅還有什么特點?(清香的氣味) 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點進行描寫?(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氣味。)作者這樣描寫,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詩人運用了什么方法寫出梅花的特點,表現(xiàn)了詩人的情懷? 3、朗讀全詩。 四、拓展訓練:組織學生交流搜集的有關梅花的詩句,繪畫作品 五、回顧反思: “歲寒三友”的象征了怎樣的精神     7單元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默寫古詩。 2.體會詩人在廬山時,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點 1.借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jié)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教學課時 1 課時 教學準備 1.橡皮泥。 2.學生收集有關蘇軾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吟誦):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師:你們都知道老師吟誦的是哪首古詩吧?(題西林壁)今天,讓我們隨著詩人一起,到廬山去領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風光。請全班打開課本第22面,齊讀古詩《題西林壁》。 (生讀古詩,師板書課題) 師:這首古詩,同學們都會背了,但是你們知道它的含義嗎?今天,我們就要用學過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們還記得我們學習古詩的步驟嗎? 解詩題,知作者 抓字眼,明詩意 多誦讀,悟詩情 二、學習課文 (一)解詩題,知作者 1.師:請結合課文的注釋,理解一下本詩題目的意思。(書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詩) 2.師:誰知道蘇軾的生平?(生交流蘇軾的資料。) (蘇軾,字子瞻,好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為“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途中經(jīng)過廬山時寫下的五首游記詩之一。) (二)抓字眼,明詩意 1.(師指名讀古詩)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你們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2.師:四人小組合作交流,你們從這句詩中讀懂了什么? 3.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作者)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橫著看,廬山是一條山嶺,連綿不斷;側(cè)著看卻仿佛變成了一座山峰。 4.師:你們能用橡皮泥捏出蘇軾描繪的這座山嗎? 遠近高低各(重讀)不同:向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看到的廬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師:從這兩句詩中,你知道為什么廬山在蘇軾的眼中,會有怎么多種變化嗎? (蘇軾站在不同的地方,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廬山) 6.師: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xiàn)在就面對著廬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說一句話嗎?(出示小黑板)不識廬山真(重讀)面目:(識:認清)“我”沒有認清廬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緣身在此山中:只因為我站在廬山中 7.師:這一句里有一個字很難寫,誰知道呢?(“緣”字)讓我們一起來疏通一下筆畫。 (三)多誦讀,悟詩情 多誦讀: 1.師:老師有一個問題:作者為什么要描寫廬山?(作者喜愛廬山)作者從多個角度,細致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你們說,你們能不能把作者那贊美之情用優(yōu)美的嗓子朗讀出來?好,現(xiàn)在讓我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朗讀這首古詩。誰還記得讀古詩的方法有幾種?(齊誦、輪誦、唱誦、表演讀、疊誦……)好,現(xiàn)在就請你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讀這首古詩。 2.四人小組表演 悟詩情 師:剛才同學們非常有感情地朗讀了《題西林壁》。但吳老師有一個地方卻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為什么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經(jīng)說廬山“橫看成嶺側(cè)成峰”了嗎?(因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橫看成嶺側(cè)成峰是站在遠處看的,而不識廬山真面目則是身在廬山時看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我們要想對事情有一個全面地了解,就要多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 三、總結 師:《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tài)景象的贊美,更包含了“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業(yè) 1.背誦、默寫《題西林壁》。 2.結合生活事例,說說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意思   8單元古詩 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中的生字、新詞和重點詩句。 2.通過吟誦,體會《楓橋夜泊》所描寫的景,體會作者心情。 3.學習作者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體會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根據(jù)對古詩內(nèi)容的理解,想象詩中所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嘗試自讀,使學生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唐詩是我國古代詩歌發(fā)展的高峰;成為我國寶貴的文學遺產(chǎn)之一,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你們最熟悉的白居易、高適、李白、杜甫、張繼等都是唐朝大詩人。有不少同學會背誦不少唐詩,誰愿意背一首? 2.簡介三位作者及時代背景。 二、預習課文 1.按照預習要求分小組進行預習。 2.說說這兩首詩向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情景,作最喜歡哪一首?哪一句?說說為什么? 三、檢查預習,質(zhì)疑問難 1.讀古詩,正音。 2.理解詞語。 3.交流預習后的初步感受。 4.質(zhì)疑問題。 四、學習《楓橋夜泊》 1.理解題目。  “楓橋”交代了什么?(地點) 夜:夜晚;泊:停泊;楓橋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楓橋邊。 2.教師配樂范讀。 3.反饋預習情況。 4.指名朗讀。 5.引導學習全詩。 (1)齊讀。 (2)逐句重點理解詞語。 (3)詩人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4)詩人因何而愁呢? (5)引導學生看圖,說說這首詩所描寫的景色。 (6)詩寫景的目的是為了抒情,那么從詩人當時的心情,體會抒發(fā)了什么思想感情?(分組討論) (7)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五、根據(jù)學習《楓橋夜泊》的學習方法,掌握自學方法,自讀自悟。 1.小組討論后,教師指導,師生共同總結。 2.先同座互相讀講,再指名逐句讀講,有講得不準確的,老師酌情指點。 3.把四句詩連起來講,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5.練習背誦。 六、總結 1.這首詩寫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話說說理解,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七、布置作業(yè) 1.抄寫生字新詞。 2.背誦《楓橋夜泊》 3.根據(jù)詩意,發(fā)揮想象,進行情境描寫或繪畫。  

【鄂教版5-8單元 古詩教案】相關文章:

鄂教版3上教案504-25

鄂教版3上教案304-25

鄂教版3上教案604-25

鄂教版3上教案204-25

鄂教版5上教案804-25

鄂教版小學語文《金色的草地》教案08-26

鄂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教案A04-25

鄂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教案04-25

鄂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教案B04-25

鄂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教案B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