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專題復習教案·古代詩歌閱讀鑒賞

時間:2023-04-24 23:10:15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高三專題復習教案·古代詩歌閱讀鑒賞

高三專題復習教案·古代詩歌閱讀鑒賞 課題:評價(各類題材)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觀點態(tài)度 仙游私立一中語文組  林梓斌 【教學目標和重點】 評價古詩詞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是在對詩歌內容、情感等把握的基礎上更高的要求。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指詩人用詩化的語言所反映的社會現實生活,并由此所表現出來的思想感情、生活態(tài)度、個人理想和政治傾向等。 評價思想內容,就是理解詩歌所表現的生活內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會意義及其深層內涵;評價觀點態(tài)度,就是對詩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所體現的作者態(tài)度進行評價,也包括對作者所表現的觀點態(tài)度的消極性與積極性的評價。在詩歌鑒賞中,“評價”一詞要求觀點明確,并且有深度地闡述,而在高考中對于“評價”是降低了要求的,也就是說能夠就詩論詩、言之有理即可,不需要縱橫聯系、引申闡發(fā)。從命題角度來看,有的是僅就“詩眼”、關鍵句、情感、主旨等某一個問題單獨考查,有的是將形象、語言、技巧等結合起來綜合考查。從常見的試題形式來看,有的是“表現什么思想”、“抒發(fā)怎樣的感情”、“體現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等,有的是“某個詞為‘詩眼’,為什么”、“某個句子闡釋了什么道理”、“有人評價這首詩……你同意這種看法嗎”、“這首詩的主旨是……談談你的理解”等。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是高考必考內容,且分值較高,應作為備考的重點。 【備考方略巧點撥】  評價古代詩詞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是建立在對詩意的準確把握、正確理解基礎之上的,因此,要使分析評價做到準確、恰當,需要注意一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辨明類別,結合詩意,正確解讀。   根據題材的不同,古代詩詞可分成很多類別,如山水田園詩、詠物詩、詠史詩、邊塞詩、送別詩、寫景詩、閨怨詩、羈旅詩等。不同類型的詩歌具有特定的內容和不同的表現方式,如山水田園詩的寧靜閑適、恬淡快樂、豐收喜悅、隱逸情懷,詠物詩的借物抒懷、托物言志,詠史詩的吊古傷今、借古諷今,邊塞詩的建功立業(yè)、奮勇報國、厭戰(zhàn)思鄉(xiāng),送別詩的離情別恨、深情厚誼、勸勉激勵,愛情詩的綿綿思念、款款深情,閨怨詩的思遠懷人、控訴戰(zhàn)爭,羈旅行役詩的漂泊無依、浪跡天涯、歸期遙遙、孤獨彷徨、念親思鄉(xiāng)等。因此,能夠辨明詩的類別,了解同一類別詩詞的“共性”,無疑對解讀詩歌內涵、評價思想內容和觀點態(tài)度大有幫助。當然,即便是同一類詩歌,在思想內容和觀點態(tài)度上是有差別的,這就需要結合詩意來確定。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备哌m的《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兩首詩都是送別詩,前者是悲苦傷感的離別,后者是滿懷激情地送行,詩作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態(tài)度明顯不同。   2.抓住意象,領悟詩情,明確把握。   古人作詩常精心選擇一些典型物象來體現主觀情感,這就是意象。由于歷史文化積淀、民族心理制約等,某些客觀事物便有了約定俗成的意義,成為特殊意象,出現在與之情感色彩相應的詩詞中。如送別詩中常見“折柳”、“灞橋”、“南埔”等,愛情詩中常見“紅豆”、“鴛鴦”、“青鳥”等,邊塞詩中常見“羌笛”、“胡馬”、“大漠”、“烽煙”、“孤城”、“陰山”等,羈旅詩中常見“驛道”、“征鐸”、“西風”、“瘦馬”、“浮萍”、“飄蓬”等,詠物詩中常見“翠竹”、“青松”、“紅梅”、“秋菊”、“鳴蟬”等。把握意象是解讀詩歌的一把鑰匙,結合詩意,開拓意象,詩中作者所抒發(fā)的感情,闡發(fā)的觀點態(tài)度,表達的人生志趣,也就很明朗了。如秦觀的《畫堂春》:“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柳外畫樓獨上,憑闌手捻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通過描寫鋪徑之落紅、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園、哀啼之杜鵑等殘春景象,表現傷春(惜春)的無奈之情。   3.解析典故,明確內涵,領會用意。   詩貴含蓄,重暗示,詩人不便明說或不想明說的意思,可以通過典故,曲折地予以表達。用典是古人作詩的一種高妙藝術,詩詞中的典故不是隨意為之的,而是隱含著詩人深刻的用意。從辨析典故入手,是理解詩詞思想內容、把握詩人觀點態(tài)度的有效途徑。明確典故本身的意義,是分析詩詞用典的前提。因此,詩詞鑒賞備考中,積累一些常見典故,把握其意義是很重要的。一般來說,高考命題所選的古詩詞資料,對于一些生疏的典故,往往在詩詞后面給以注解,這些注解不可忽視。作為一種表現手法,用典的目的是詩詞內容表達的需要,是作者情感抒發(fā)的需要。分析典故的作用與效果,要放在具體的詩詞語境中,把典故內涵與詩意結合起來,才能明確詩人用典的意圖。如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詩中的《后庭花》是引用的一個典故,此曲為亡國之音。針對當時社會存在的弊端,詩人不便直言,便借用典故來影射時事。詩人借題發(fā)揮,表面上是諷刺歌女,實際上把矛頭指向國運衰微之際不以國事為重反而癡迷淫樂的晚唐統治者,收到了借古諷今的良好效果。   4.結合背景,知人論世,深度理解。   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是隱含在詩意之中的,一首詩的形成總是與作者對特定事實的感悟有關。詩人所表現出來的對社會、對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種現象的觀點態(tài)度,或褒揚或貶斥、或贊成或肯定、或贊美或嘲諷,總是帶有時代印記和受個人生活經歷影響,因此,詩詞鑒賞要“知人論世”。評價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作者、時代、寫作背景等這些外在因素不可忽視,應盡可能多地聯系詩歌創(chuàng)作的特定歷史背景和詩人的人生遭際,這樣會使我們對思想內容和觀點態(tài)度有更深層的理解。如高蟾的《金陵晚望》:“曾伴浮云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表f莊的《金陵圖》:“誰謂傷心畫不成?畫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滿古城!备咴娛峭硗鹆,說傷心是畫不出來的;韋詩是看金陵圖,說傷心是畫得成的。兩首詩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相同的思想感情。該題提供了一個簡單注解,說明兩人都是晚唐詩人,聯系晚唐的社會現實,自然讓人進一步印證他們都是因國勢衰敗而傷心。   5.明確指向,考究意圖,突出要點。   回答評價思想內容和觀點態(tài)度類的試題,要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思考并解決下列問題:主要寫了什么內容?體現出的觀點態(tài)度是什么?借用哪些事物來強化思想內容的?通過怎樣的藝術手段來凸顯觀點態(tài)度的?觀點態(tài)度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作答的要領是,先說明情感、態(tài)度等的總體情況,再具體分析其在詩詞中的體現;作答的原則是,就詩論詩,不可游離詩意隨意發(fā)揮,尤其是開放類的試題。此類考題,設題角度多,形式多變,一定要認真分析題干設置,明確試題指向,推究命題意圖,因題而異,突出要點,做到問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給什么。如歐陽修的《采桑子》:“群芳過后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蒙蒙。垂柳闌干盡日風。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攏,雙燕歸來細雨中。”在古人的詩詞中,百花凋謝,落紅滿地,多表現孤獨傷感之情,而歐陽修卻一反往常,說是“群芳過后西湖好”在詞人的心目中,“游人”的份量遠遠重于自然風光,西湖好不好與群芳關系不大,而在于游人的在與不在。 【導語】詩歌按題材分類 1、邊塞征戰(zhàn)詩 2、詠史懷古詩 3、山水田園詩 4、惜別送別詩 5、羈旅思鄉(xiāng)詩 6、詠物言志詩 7、思婦閨怨詩 8、人生感懷詩 一、 邊塞征戰(zhàn)詩: 1、起源: 從先秦就有了以邊塞、戰(zhàn)爭為題材的詩,發(fā)展到唐代,由于戰(zhàn)爭頻繁,統治者重武輕文,士人邀功邊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舉進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種積極用世、昂揚奮進的時代氣氛,于是奇情壯麗的邊塞詩便大大發(fā)展起來了,形成一個新的詩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適、岑參、王昌齡。因為邊塞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邊塞詩詞題材十分廣泛,內容異常豐富。詩歌中的思想感情又因為每個朝代的盛衰,表現出來的情調或高昂或低沉。 2、發(fā)展: 盛唐的邊塞詩基調是豪邁、爽朗、一往無前。如王昌齡“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奔词故瞧D苦的戰(zhàn)爭,也壯麗無比;即使是出征遠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壯烈犧牲,也死而無悔。 到了中、晚唐,國勢漸衰,雖然詩人也保持著昂揚向上的基調,但悲壯惋傷的成分多了起來。如陳陶“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到了宋代,國家在民族斗爭中一直處于劣勢,外侮不斷,國難當頭,在邊塞征戰(zhàn)詩中流露出來的感情,就更多地體現為報國無門的憤懣,如陸游的“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3、題材(內容): A.將士建立軍功的壯志,邊地生活的艱辛,戰(zhàn)爭的酷烈場面,將士的思家情緒; B.邊塞風光,邊疆地理,民族風情,民族交往等各個方面。其中以前者為主要題材。 4、領悟情感: A.主戰(zhàn)思想(謳歌邊關將士的奉獻精神、意欲建功立業(yè)的豪情、報效祖國的激情、抨擊主降派、諷刺當朝無能。) B.反戰(zhàn)情緒(環(huán)境的惡劣、塞外生活的艱辛、連年征戰(zhàn)的痛苦、思念親人的悲傷、征士的鄉(xiāng)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恨。) C.歌頌祖國邊塞的大好河山、驚異于塞外絕域那種迥異于中原的風光。 5、總結詩文思路:塞外景物——戍邊戰(zhàn)士的情懷 ——豪邁奔放、一往無前,顯示祖國河山之壯美,抒發(fā)戍邊將士保家衛(wèi)國、建功立業(yè)之豪情(盛唐時期的邊塞詩多如此,代表人物如高適、岑參)。 ——表現邊塞生活的艱苦,表示戍邊戰(zhàn)士平息叛亂、反對侵略和鞏固邊防、為國捐軀的決心。 ——寫邊塞的風光或思鄉(xiāng)懷人的情懷;抒發(fā)報國無門的憤懣壓抑以及歸家無望的哀傷之情。 ——表達外患未除、功業(yè)未建以及久戍邊地、士兵思鄉(xiāng)等復雜矛盾的心情(宋代的邊塞詩多如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 ——訴連年征戰(zhàn)之苦,思鄉(xiāng)思親之苦(宋代的邊塞詩多如此)。 ——直接揭露統治者窮兵黷武政策給老百姓帶來的痛苦(征戰(zhàn)詩常如此)。 ——通過征夫怨婦側面寫統治者窮兵

【高三專題復習教案·古代詩歌閱讀鑒賞】相關文章:

高三專題復習教案·詩歌鑒賞答題模式04-24

中考語文詩歌鑒賞專題復習04-30

09屆高考語文古代詩歌鑒賞專題教案704-30

09屆高考語文古代詩歌鑒賞專題教案304-30

09屆高考語文古代詩歌鑒賞專題教案504-30

09屆高考語文古代詩歌鑒賞專題教案204-30

09屆高考語文古代詩歌鑒賞專題教案604-30

09屆高考語文古代詩歌鑒賞專題教案404-30

09屆高考語文古代詩歌鑒賞專題教案1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