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什么和怎么教是教學設計的核心-《將相和》教學反思

時間:2023-05-07 04:57:14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教什么和怎么教是教學設計的核心-《將相和》教學反思

教什么和怎么教是教學設計的核心

教什么和怎么教是教學設計的核心-《將相和》教學反思

——《將相和》教學反思

漢陰縣城關一小 黃敏

在本次“菜單式”送教下鄉(xiāng)的活動中,我執(zhí)教的是五年級下冊第五組課文中的《將相和》一課,在一次次的送教、修改中,我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取舍之間猶豫,為的是四十分鐘更加有效和實用。

一、教材解讀及教學思路

整組教材的專題是“中國古典名著”。理解主要內容,感受人物形象,體驗閱讀名著的樂趣,是這組課文的教學重點!秾⑾嗪汀肥歉鶕妒酚.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歷史故事,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這三個既獨立完整又緊密聯(lián)系的小故事組成,著力塑造了藺相如和廉頗兩個人物形象,講述了將相之間“和一不和一和”的過程。如果按照常規(guī)的教學方法,就是通過品讀人物動作、語言來感受藺相如“勇敢機智”和廉頗“勇于改錯”的人物形象,或是通過講讀故事情節(jié)來闡述“將相和”則“國家興”的道理。但是如何圍繞“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下的語言文字訓練”這一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點在教學方法上既守正又創(chuàng)新,送教前我們幾經易稿,著實費了很大一番功夫。

像這樣一篇經典課文,我們小時候讀過,走上講臺以后也一直都是這樣循規(guī)蹈矩地教著,似乎效果也還不錯。的確,五年級的學生對故事內容并不陌生,而且他們已經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能通過預習獨立學習生字、新詞,基本讀懂故事的主要內容,大體感知人物形象,這些對他們來說不是什么難事。但是如何圍繞“語文核心素養(yǎng)”,在這堂課上.夯實基礎,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呢?

我們是不是嘗試用一種新的閱讀策略,來獲得另一種不同以往的閱讀體驗,讓他們通過自己的閱讀,對人物形象有更為豐滿立體的認識,讓他們體會到閱讀名著的樂趣呢?幾經修改,最后確定將這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定位于指導學生嘗試運用“聯(lián)讀”的方法閱讀課文,通過“聯(lián)系著讀”“比較著讀”,把三個故事前后、上下反復讀來發(fā)現(xiàn)故事中的相似之處與不同之處,以“你從中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藺相如”這一問題貫穿始終,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獨有的讀書體驗并嘗試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與見解。

為了使教學的層次性更加清晰,便于學生接受、掌握和運用,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還注重學法的指導、歸納和提煉,循著“教學生讀”——“帶學生讀”——“學生自讀”這樣一條學習規(guī)律,體現(xiàn)了“由扶到放”的教學過程,學生逐漸學習并嘗試運用了“聯(lián)讀法”,并從中感悟人物形象。

二、教學流程與課堂生成

在備課過程中始終牢記語文課程標準的性質:是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程的根本任務: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牢牢把握第三學段學生閱讀、寫字、口語交際等各方面的具體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做到目標要求不降低、不拔高、不偏離。

首先談話導人,揭示課題。我們要學習的是一個發(fā)生在兩千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期的故事,課文是根據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編而成。課題中的“將”、“相”分別指誰,順勢理解“上大夫”和“上卿”這兩個詞語。

接著整體感知,理清課文脈絡。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每個小故事中小結性的句子,試者用其中的關鍵詞慨括小標題,順勢指導生字“璧”“荊”以及“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等詞語的書寫,并隨文識字,為“澠池”“鼓瑟”“侮辱”“擊缶”“拒絕”這幾個生字詞正音。再通過讀出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來理清課文的主要內容。隨后提示同學們,像這樣由一篇名著改編的課文,僅僅讀個大意是遠遠不夠的,閱讀名著可不能囫圇吞棗!妒酚洝纷畛晒ψ盍瞬黄鸬牡胤骄褪撬ㄟ^人物傳記的形式刻畫了許多鮮活的人物。所以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著重分析課文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藺相如。

接下來引導學生嘗試運用“聯(lián)讀法”閱讀課文,感悟藺相如這一人物形象。因為“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這兩個故事都是講藺相如立了功,封了官,所以先把前兩個故事聯(lián)系起來讀。通過“聯(lián)系著讀”“比較著讀”,發(fā)現(xiàn)這兩個故事有很多相似之處。以開頭為例,通過感受藺相如兩次“臨危受命”,讀出他的“勇敢機智”,再請大家用這樣的“聯(lián)讀法”繼續(xù)往下讀,去發(fā)現(xiàn)除了故事開始的背景是相似的,還有哪些地方是相似的,發(fā)現(xiàn)相似之處就做上相同的記號,并思考“通過這些相似之處,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藺相如”。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紛紛暢談自已讀書的體會。通過找到的這些相似之處,同學們體會到了藺相如的“以命相拼”“舍生取義”“沉著應對”“忠心耿耿”“胸有成竹”“知已知彼”“隨機應變”“以弱勝強”。找完了相同之處,再啟發(fā)同學們,會讀書,還要會發(fā)現(xiàn),更要會思考,這兩個故事又有哪些不同之處,你又能從中讀出一個怎樣的藺相如?同學們從中發(fā)現(xiàn),藺相如第一次 是為和氏璧拼,和氏璧就代表了趙國的利益;第二次是為了趙王的尊嚴拼,趙王的尊嚴也就代表了趙國的尊嚴,把這兩者聯(lián)系起來,我們可以讀出,在藺相如的眼里,趙國的利益不容侵犯!趙國的尊嚴也不容侵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趙國。在完成了這部分教學任務之后,再請大家默讀第三個故事“負荊請罪”,用上我們剛才學習的聯(lián)讀法,找出它與前兩個故事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把關鍵的語句畫下來,看看對藺相如又會有哪些新的認識,并把自己的閱讀感受寫在旁邊做上批注,找到之后,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自學環(huán)節(jié)之后,讓學生結合自己閱讀時所做的批注闡述自己的觀點,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學生的發(fā)言始終圍繞著“第三個故事跟前面兩個故事有哪些相同(不同)之處,從這些相同(不同)之處,你又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藺相如”這幾個問題來表達。此時學生的情緒、思維已經被充分地調動起來,一個個精彩的詞語脫口而出,表達著他們的讀書體會——“ 深明大義”“以理服人”“能屈能伸”“顧全大局”“目光長遠”這時候,再帶著學生一起讀一讀司馬遷在《史記》中對藺相如的評價: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泰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 此時藺相如“國家至上”的情懷已經深深地植根于學生的心靈,而且他們已經充分體會到運用“聯(lián)讀法”感受人物形象的成就感,體驗到了這樣閱讀名著的樂趣。

最后,我采用的依然是啟發(fā)式的結尾,“課題中的另外一個重要人物——趙國大將廉頗, 因改編時受篇幅限制,課文刪除了關于他的一-些描寫。在原文中,關于廉頗的故事除了澠池之會、負荊請罪,還有這些…….(課件出示:澠池之會、負荊請罪、長平之戰(zhàn)、廉頗失勢、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晚年的廉頗最后死在了楚國,到死,他都對身邊的人說:“我只想指揮我們趙國的軍隊呀!”這中間又發(fā)生了什么?請大家課后也試著用上我們今天學習的“聯(lián)讀”的方法,去讀一讀《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記載的這些故事,相信你也能讀出一個極具個性的廉頗。這樣的結尾,激發(fā)了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又點明了“聯(lián)讀法” 是日后閱讀名著時使用的一種重要閱讀策略。

三、教學評價與教后反思

的確,課堂的評價語言也是評價一堂課好壞的十分重要的指標。這堂課的教學設計因為是采用“順勢而導”“以學定教”的路子,要想在有限的40分鐘之內呈現(xiàn)一個相對完善的課堂,學生的學情如何,他們能學到什么程度,答到什么程度,種種狀況都要我們事先預設到,所以在課前將課堂上可能會出現(xiàn)的種種狀況,以及針對這種情況,我該如何跟進課堂教學評價,起到及時診斷、熱情激勵、有效指導的作用,都盡可能作了充分的預設。

另外,李政濤教授曾經說過:教育的本質一定是靜默的,而不是喧囂的,因為人的成長,是內在的成長,其過程必定是安靜而且樸素的,而不是招搖和華麗的。教師唯有面向學生,一切以學生的發(fā)展為首,才能做到安安靜靜、從從容容。在這節(jié)課上,我安排學生各種瀏覽、寫字、默讀、批注、安靜思考的時間不低于15分鐘,讓學生安靜地與文本、與自已進行深度的對話,我則不斷地把發(fā)言權交給學生,把舞臺讓給學生,當好一個聆聽者、點撥者、激勵者。

以上就是我執(zhí)教這節(jié)《將相和》之后的感想和反思?傊,我們的每一次備課,每一個課堂,都徘徊于取舍之間,在整個磨課研課的過程中,如何使教學設計更科學合理,如何讓教學語言更規(guī)范精準,如何與孩子的交流更親切自然,有取舍才有側重。如果取的是學生學的時間,舍的是教師教的時間;取的是課上的生成,舍的是課前的預設。學生能在這正確的取舍之間獲得最大的學習效益,教師何樂而不為呢?

小學語文教學,我永遠在路上。

【教什么和怎么教是教學設計的核心-《將相和》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教學反思:小學英語應該怎么教04-27

[教學反思]教例與反思04-30

“體育教學的‘教’與‘玩’”教學反思04-27

《將相和》教學設計05-01

浙教:《養(yǎng)花》教學設計04-25

將相和教學反思04-08

將相和的教學反思04-22

我教拼音的教學反思05-01

《可能性》的教學設想和教后反思05-02

演·說·寫-我教《將相和》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