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心得

時間:2023-04-25 20:52:15 心得體會 我要投稿

診斷心得

中醫(yī)診法一般說有望、聞、問、切四種,分別被稱為神、圣、工、巧。

望,就是用眼睛看,一看這個人,就知道得的什么病,嚴重不嚴重,"這太神了!",所以叫"神"。聽說有的還能望出氣來,什么正氣、死氣、妖氣、財氣,這更神,神怪的神,哈哈!望的高手,首推扁鵲,一看人家蔡桓公的臉色,就知道有沒有病,輕重如何,能治時還進言幾句,不能治時扭頭就走,卷鋪蓋走人,"咱惹不起還躲不起嗎?"。

診斷心得

聞,有兩層意思。一個是用鼻子聞,一個是用耳朵聽,聞一下有什么味道,或聽一下你發(fā)什么聲音,就知道你得什么病,死得了死不了,也牛啊,所以叫"圣",成圣人了。不過這并不稀奇,一般人也懂點,譬如一聞,這人口氣特厲害,要不是因為午飯時吃了太多的大蔥大蒜,那多半是熬夜看世界杯上火了,又或是腸胃消化不好,有積滯;一聽,這人咳嗽得厲害,有痰音,那就是這個人的肺或氣管出毛病了;這人整天打噴嚏,不是鼻炎犯了就是冷氣開太大,感冒了;等等。其實也不是一定要圣人才能知道的事。

問,就是問情況,讓病人參與進來,大家共同來研究分析這個病情,研究這個治療方案,畢竟最了解患者情況的還是病人自己,診病不能光是醫(yī)生在那里自己搞,讓病人自己一邊涼快去,這不行!所以叫工,就是要一步一步,老老實實地去做好每個步驟、細節(jié)。其代表人物就是張仲景,整個《傷寒雜病論》里說的方證、辨證論治,都是這樣一點一點收集整理而來的,而且很細致精確,毫不馬虎。

切,就是摸、按,好象這個腹診,按肚子,看脹不脹、實不實、疼不疼,按皮膚看有沒有水腫凹陷等等。另外一個最為人熟知的就是把脈。把幾個指頭在病人手上一搭,就知道是什么病了,絕了,這技巧了不得,所以叫巧。

其實這幾項,都是前人與疾病作斗爭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學會了,就都不神,但技巧是都有,不過只要能踏踏實實地學好了,也沒有什么特別的,只要臨證時好好做好每一項應該做的工作,就好了。

下面我們先來談談這個把脈,F(xiàn)代人把它看得很玄,都說光號脈就能知道什么病、應該怎么治,不用病人開口說話,有的人更以此來作為考量這個醫(yī)生是不是有本事的唯一標準,"他說不出來就是他醫(yī)術(shù)不好,我找別人去!"。大家試想想,這醫(yī)生要真這樣有能耐,那么他也就自己能拿主意了,也不用跟你說什么、求證什么了。于是這個病人來看病,病人坐醫(yī)生面前,一聲不啍,醫(yī)生呢,也是,什么也不說、不問,只號脈,號完了開藥,病人拿了藥就走,回家吃藥去了。你看,要是按這樣來診治啊,是怎么看怎么別扭,哈哈!所以我們病人啊,不能有那個偏見,而醫(yī)生呢,可以有這種追求,但不要強求,首先得踏踏實實地把最基本的脈法掌握好,否則高層次的功夫沒學到,最基本的也沒學好,那拿什么去指導臨床實踐呢?其實真正在臨床時還得四診合參,再好好跟病人溝通,詳細了解病情,才能找出好辦法把病治好。有時候你跟病人耐心談話溝通之后,病人自我感覺也會感到輕松了很多的,這對輔助治療有很大的好處。

那么對于診脈,什么脈才是最基本的、必須首先掌握好的呢?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種脈是最基本的,得先學好,就是:浮沉、粗細、有力量還是沒有力量、快慢、有沒有停跳。把這幾種狀態(tài)及其含義弄懂了,臨床就有把握了。不要說一開始就想把脈書上的24脈、27脈、28脈甚至三十幾種脈都學通學透,區(qū)分得很明白,那不可能的。好象這個滑脈,"往來流利、如珠走盤",說得很形象,但是一用呢,糟了,到底指下的這個感覺是怎么珠走盤法啊?又如散脈,"散似楊花無定蹤",多浪漫多有詩意啊,但一上手,糟了,這楊花無定蹤又是個怎么樣子呢?又犯糊涂了!所以古人說"心中了了,指下難明",寫得很形象啊,很好,看上去很清楚,但一上手,問題就來了,搞不清了。所以我們學脈不能這樣學,得先把最基本的學好,基本功練好了,將來再從臨床上總結(jié)積累,再回頭來看書,那時就會真正地明白了:"啊,原來這就是滑、這才叫散!",多好啊,實踐、學習兩不耽誤,這才是真正的學以致用。

好了,那么到底這個"浮沉、粗細、有力量還是沒有力量、快慢、有沒有停跳"具體是怎么一個樣子呢?我準備從下期開始,分期把我的學習經(jīng)驗拿出來跟大家共同研究探討,一項一項地來仔細分辨。

本期我們先來研究這個浮沉的問題。

首先我們先來搞明白這把脈的位置。我們現(xiàn)在用的一般叫寸口脈,把食指貼著這個掌根(大拇指根部)的那條紋,就是所謂的掌后的橫紋,食指放在近肘的方向而不是近拇指的方向,食指邊緣緊貼這條橫紋(是貼著,不是按住、壓住);然后把中指從向肘的這個方向并上去,中指和食指緊緊并排在一起,這時中指會摸到手腕上有一塊隆起的骨頭,這就是所謂的"掌后高骨"了,然后再把無名指也并上去,跟中指并排在一起,這時候要注意,中指和無名指不要并緊了,要稍稍留一條小縫隙。這時候這個手指就排布好了,看上去呢,三指并排,中指和無名指的中心距離要比食指和中指的中心距離稍大一些。要是這樣敘述不清楚不形象,可以到書店或網(wǎng)上找個圖看看,再對照著做一下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這里不再贅述。

食指的位置叫寸部,主上主外,上指頭、頸、肩這一塊的地區(qū),外主體表,皮膚、肌肉這一塊,所以也主表證;中指的位置叫關(guān)部,主中,由上往下看,是主整個胸腹腔的部分,下面一般可以管到肚臍附近,由外往里看呢,是主除了上面說的表和里頭的腸胃(消化系統(tǒng))以外的全部地區(qū),包括肝、心、脾、肺、胰等全部的器官,所以也叫半表半里,主半表半里證;無名指的位置叫尺部,主下主里,下指肚臍、小肚子以下的部分,包括腎、膀胱、前后陰等,里指里頭的這整個的消化系統(tǒng),主要是腸子,也主里證。但由于這個胃處在胸腔,所以他雖然是消化系統(tǒng)的一部分,但一般在關(guān)部反映的比較多,反映在尺部的比較少。同理,這個食道由于比較靠上,所以這個食道、氣管的問題有時也會反映在寸部,不單純在關(guān)部反映。

一般呢,左手主要管左側(cè)身體的區(qū)域,右手主要管右側(cè)身體的區(qū)域。千萬別搞什么男左女右那一套,否則錯了可別怪我,哈哈!

好了,下面可以開始談浮沉了。

浮沉在這里有兩種情況。一種就是我們把手輕輕地放到脈上,只稍稍加了點力,就能摸到明顯的脈動,這就叫浮。要是一直摸不著,要不斷加力,快要或者已經(jīng)按到底了,都幾乎或者已經(jīng)按到骨頭了,才能摸到明顯的脈動,那么這個就叫沉。如果浮的時候沒摸著,還得稍加點力往里按,但又不至于到沉那種地步,那么這個就叫不沉不浮,也可以根據(jù)用力大小的情況稱之為偏沉(用力較多)偏浮(用力較少),統(tǒng)稱為中。

另一種就是當我們?nèi)齻指頭平衡用力向下尋脈的時候,只明顯地感到了寸部的脈動,而關(guān)、尺部遠沒那么明顯,這也叫浮,或者叫脈上促,就是向上靠的意思;如此類推,寸關(guān)不明顯而尺明顯,也叫沉;寸尺不明顯而關(guān)明顯,也叫中。這種脈,明顯與不明顯的區(qū)別比較嚴重時就是脈書上所謂的動脈了,"無頭尾,大如豆,厥厥然動搖"那個,一般主痛。哪痛啊,出現(xiàn)在哪個部位,它對應的地方就痛,簡單、直接。

浮呢,主上,主外,主表,跟上頭那個寸部相似;沉呢,主下、主內(nèi)、主里,跟上頭那個尺部相似;中呢,主半表半里,跟上面那個關(guān)部相似。

那么為什么這個脈會有浮沉之別呢?一般來說,就是人體的保護機能與外來之邪作斗爭,首先想從表這個地方解決問題,津液氣血都集合到這里打仗來了,所以這里氣血充足,脈就現(xiàn)浮象;當在這里不能解決問題了,邪向里挺進,正氣往里退,氣血津液又集中到中部(半表半里)來了,脈就現(xiàn)中象;邪氣再勝再往里進而正氣再戰(zhàn)敗再往里退卻,就全退到里面來了,在這里積蓄力量要跟病邪作殊死決戰(zhàn),正由于這個力量(氣血、津液)的積蓄,脈就現(xiàn)沉象。

簡而言之,正氣(津血、氣血)在哪集結(jié),就會在脈的相應部位有所反映。我們只要守住這一條,以此觀脈就不難了。要是臨床上的脈象有變化,好象寸關(guān)都明顯而尺不明顯(正氣集結(jié)在上中部或中外部打仗,那里可能有病灶;或者是里頭或下面津血、氣血比較虛,所以這里也可能有問題,津血、氣血不到哪里,那里就會不大好使。)、關(guān)尺都明顯而寸不明顯、又或是寸尺都明顯而關(guān)不明顯(病灶在上和下部,或是中部比較虛弱)等等,我們就可以大致分析出他是哪里有問題了。這一個原則比較重要,在整個的《傷寒雜病論》脈法里頭,這個原則是貫穿始終、一以貫之的,遇到問題,想想這個原則,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包括對《傷寒雜病論》里頭的條文的理解。

好了,到這里這個浮沉就講完了,下回我們接著說粗細。

原計劃本期是要研究粗細問題的,但我仔細想了一下,還是先來研究一下有沒有力量的問題更好些,所以我們這次就先談這個,粗細問題下次再談。

那么這個有沒有力又怎么個玩法呢?根據(jù)上次說的,當我們找到了脈之后,不是就此打住了的,還要繼續(xù)搞點小動作。什么動作呢?就是還得再慢慢加力向下按按,然后再把力減少一點,把手指再提回原處,這組動作還需要反復做上好幾次。"這樣做為什么啊?玩兒嗎?"當然不是玩兒的,哪能這么兒戲。∵@樣做,是想用指頭感受一下這個脈對手指有多大的抵抗力。要是按下去的時候,這個脈對手指有很大的抵抗力,按下去感覺很硬、很實、反彈力度很強,我們就說這個脈有力量,最有力量是怎樣的呢?硬邦邦的,幾乎讓你的手指按不下去。要是手指按下去沒遇到多少抵抗,"你愛按哪兒按哪兒,愛怎么按怎么按好了,我不反抗!",那我們就說這個脈沒力量。最沒力量是怎樣的呢?稍一加力,脈就沒有了,摸不到了。那么我們就可以根據(jù)這個最有力和最沒有力去比較、衡量這個脈的力度是怎么個情形,是偏弱還是偏強了。

那么這個有沒有力是怎么來的呢?這就首先要想想上回說的正氣集結(jié)的原則了。正氣充足,力量大,反映到脈上是不是就會有力啊,要是正氣虛,沒多少力量,這個脈能不無力嗎?來問題了:"這正氣弱人病好不了,這好理解啊,但現(xiàn)在脈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