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圓樁心得體會(轉(zhuǎn))

時間:2023-04-25 13:25:17 心得體會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渾圓樁心得體會(轉(zhuǎn))

渾圓樁心得體會(轉(zhuǎn))作者:行者的驛站行者按:覺得很好,收下來慢慢研究。這是一篇某個自學者關(guān)于渾圓樁外形姿勢的精彩文章(強調(diào)是外形姿勢),因為看了他的文章,我覺得受益匪淺,所以在次強烈推薦:

撐三抱七意思是強調(diào)抱、收的意念,是蓄力的過程。當抱樁日久,雙臂會產(chǎn)生磁場互斥感,就是當你想著抱的時候,會感到有一種向外撐、漲的感覺,越抱越撐,如同兩塊磁鐵的同極離得越近就會越互相排斥。不要刻意衡量撐抱的分寸,是撐三抱七了,還是撐四抱六了,這樣就犯了鉆牛角尖的毛病。一般站一個月雙臂就會有感覺,這叫"得勁"。此后撐抱的分寸自然而然就掌握了。再往下站就開始"摸勁"了。摸勁是用各種意念逐漸強化磁場感,變成實物感。如意想拉簧就真有彈性十足的感覺。想初步體會到實物感至少要三個月的樁。想練到除了站樁,行動坐臥走皆有感覺,要半年到一年,這時才能開始試力,否則做試力就是瞎比劃,一點用都沒有。當然這些是后話,已經(jīng)超出了撐抱要領(lǐng)的范圍。

渾圓樁心得體會(轉(zhuǎn))

我曾遇到某人,是隨張洪濤學的,他說:做為初學者,要體認到一抱就感到懷里有東西,象個大球一樣,貼得很緊,脹得難受,想放也放不下,然而,這只是初步(和大成不同,是不要求意念的,只要把動作做對了)。進一步體認,就是要求整勁,在靜態(tài)中求得渾身整勁(稱為"六面分爭力"),之后在動態(tài)中求整。他說"抻筋撥骨"四字道盡了初學階段的內(nèi)容,就是要把渾身的筋抻長(抻筋撥骨,這不正是形意拳所講的嗎!),抻長之法就是肌肉放松,但筋要挑起,但是一味地放松是練不出來的,必須該用力用力。須老師時時較正。此段話給黃志宇作個參考。

不要執(zhí)著,送你十六個字:動靜無始,變化無端,虛虛實實,自然而然。我覺得自然這兩個字甚好,有了自然,便能求松求靜,因松靜是有不同層次的。

手上感覺比腿上強,這種現(xiàn)象完全正常。原因也很簡單:1.手臂比雙腿靈敏;2。腿上沒有加意念。初期階段可設想兩膝之間夾簧。日久,可感覺到抱的是一根氣柱,上面手抱,下面雙腿內(nèi)側(cè)夾,而不止是手上的氣球。"全身無處不彈簧"這句話誰都知道,可很少有人理解。上面的方法就是這句話的應用。

有了這種感覺,和人推手時,對方能明顯感覺你雙臂沉重力量均整,不好對付。但這又只是實作的初級階段。因為你雙腿無感覺,不能走摩擦步,腳下無蹬勁,是頭重腳輕。

此時如果專注于氣在身內(nèi)的運行,用意念加以引導,就是氣功。都是人練,方法又很相似,結(jié)果當然不會相差十萬八千里,沒什么神密的。

"抻筋拔骨"沒有一定時日死也體會不到,死也不會相信。就這樣站著一動不動,也不下腰也不壓腿怎么能抻筋拔骨?但這種現(xiàn)象是功夫上階段的關(guān)鍵,具體什么體會,用語言描述起來要寫上千字。如果你聽到此說后,站樁時有意繃緊身體的某些部位想達到抻拔的目的就完全錯了,那是僵,是大忌。抻拔的感覺是一個必經(jīng)的階段,不求也會來。站得時間越多來得越早,像長跑的極限點,跑得米數(shù)夠了,極限才會來,不能想剛出發(fā)時就盼著極限早點來。

其實意拳的練功方法一點也不神秘和深奧。只要實踐就好了。舉個例子。我的鄰居--54歲的老工人,從前什么拳也不會,一身的病,快下崗了。聽說我在練意拳,就跟我一起活動活動。他只學了一個渾圓樁,天天站一個小時,堅持了一年,現(xiàn)在就連武警想搬動他都非常困難。

別去管什么門戶之見,什么保守不傳。傳給你一就學一,二就學二,足夠。難道各位有志青年還想當一代宗師,開武館為生不成,中國都入世了。多學點文化,練武就是一個愛好而已,切記!

對,就是松。沒有松什么也不是。

松,不是放松這么簡單,包括肌肉松弛,關(guān)節(jié)韌帶抻開,氣血通暢,精神抖擻,意念飽滿。這就是"形松意緊"。

在松的前提下,會感到氣沿肢體各關(guān)節(jié)游走,到哪里打通哪里,哪里也會覺得抻得酸痛無比。特別是雙肩。有時站完樁,想用手撓撓頭,可整條胳膊都不聽使喚了,抬也抬不起來,抬起來了撓在頭上,手沒有一點知覺,好像胳膊不是自己的一樣,這就是抻肩時會出現(xiàn)的感覺。除了肩,還有背等。嗨,到時候感覺滿身亂竄,今天這兒抻,明天那痛,有得罪受呢!

我的師爺姚承光說過一句話"站樁一定要站透",說得很精僻。這句話有好幾層意思:一、別浮躁。別管別人已經(jīng)在練發(fā)力了還是實作了,你自己該站什么就站什么。二、站樁過程中的各種反應都要體驗到,體驗足。我們這有個小伙子,每次站十幾分鐘就下來了,然后一個人做各種試力,在別人眼前晃來晃去,弄得人家站樁的精神不能集中。搭起手來一點勁都沒有。別人說抻筋抻得疼,他還納悶呢"我怎么就不疼呢?",真是笑話,就他這樣站能抻筋才怪。

王薌齋的書里說,試力是最難的,此話不假。但你要是樁功扎實,行動坐臥身上都有感覺的話,會很自然而然的過渡到試力階段,一點也不難。而且怎么比劃都是試力。意拳中的試力是從這些隨意的動作中摸索出來的容易上手的,對技擊有用的試力。我這個人就是羅嗦,一說就跑題,又說到試力上了。

首先,"肘不離肋"是實戰(zhàn)中用下垂的雙肘隨時注意保護肋部不受攻擊的要領(lǐng),不是用在站樁中的。

其次,說說肩肘的問題。肘到底抬多高。是肘尖斜向下,還是和雙肩幾乎平行?你看王選杰和姚宗勛這兩個代表人物的拳照都是不一樣的。我的結(jié)論是:因人而異,因時而定。

其實每個有此疑問的人在產(chǎn)生問題時異已經(jīng)有了答案了。"我抬得高一點,就會覺得更容易累,更不容易松,放下來一點就會好一點。"這是你心理的話,也是答案。要知道,雙肘每抬高一厘米,雙手每前伸一厘米,在站一個小時的前提下,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在初期階段,你的目標是松,從這個目標出發(fā),不妨雙肘先低一點,雙手離胸前近一點。等你抗過雙肩三角肌的疲勞極限,站一次樁不覺得有多累了,再把肘抬起來一點,手前伸一點,就像前面帖子說的大方一點,不要站得小家子氣。所以說,這些完全是因人的體能而異,因你練功的時日而異,不必拘泥的。

我這么一說,你可能就明白了,為什么看先輩的拳照姿勢各不相同。他們年齡不同,功力不同,姿勢能一樣嗎。復雜嗎?一點也不!其實讓你照一張站樁的照片,你會不會想把姿勢做得"標準"一點,可是你每次站到最后累得手都快抬不起來了,和照片的姿勢一定是兩碼事了,因為你照像時不是站了一個多小時后照的呀,你是精力充沛時照的呀。我要是看了你的照片學,再去站是不是也會糊涂?

再往深了說,王薌齋不是說過"不求形駭似,但求神意足"嗎?不就是這個意思嗎?你不在意念上下功夫老是瞧自己姿勢不順眼,不正違背了這條宗旨嗎?這些前輩的話不能只掛在嘴邊上不練到身上呀。

那姿勢到底應該怎么樣?還是王薌齋的那些話:"前不。后不。上不過。下不過。如何如何"咳,你背得肯定比我熟,呵呵。

要我說,姿勢上最難的要領(lǐng)是"吊(懸)頂"。咱們每天學習工作玩電腦,老是弓著背向前抻著脖子,一付"大蝦"形像,想把下頜收回來,頭頂頂上去保持這個姿勢還真難。不良習慣不好改呀。而且不吊頂功夫會減一半呢,平時應當注意糾正。

MSN(中國大學網(wǎng))

【渾圓樁心得體會(轉(zhuǎn))】相關(guān)文章:

錘擊樁終止沉樁的控制標準應符合哪些規(guī)定?08-07

丑事一樁作文12-06

小事一樁作文12-19

鋼板樁租賃合同04-16

《汽車轱轆轉(zhuǎn)呀轉(zhuǎn)》教案02-09

樹轉(zhuǎn)促活動心得體會11-29

轉(zhuǎn)呼拉圈作文07-15

轉(zhuǎn)醫(yī)保的證明03-13

轉(zhuǎn)呼拉圈作文02-03

灌注樁冬季施工方案(精選16篇)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