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文化苦旅》讀后感
認(rèn)真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jié)呢?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化苦旅》讀后感1
“道士塔”“白蓮洞”“天一閣”“天柱山”……一個個不曾聽過的名號在目錄中閃現(xiàn)眼底。我有些期待,也有些慚愧。對這本書也有了第一印象:這是本游走于山水間的書。
翻開輕而薄的書頁,一行行散發(fā)著油墨香的文字,以一種平凡而樸實的形態(tài),在我眼簾浮現(xiàn)。余秋雨教授的文字很精煉,讓你挑不出一絲廢話,也無法補上什么欠缺。只覺這一章章,一頁頁,面面俱到,包羅了中華廣闊的天地,也收納了中華文化千年的積淀。
那是山水間交織出來的美感。蘇州,三峽,或柔美,或磅礴。多元的基調(diào)流淌在字里行間,讓你不經(jīng)意間便把中華文化一覽無余——立體而真實。就像一幅畫卷,平平地鋪開,用其旋轉(zhuǎn)的魅力,把你的靈魂吸進去,卻又以一種更自由的方式,讓精神游走于這世間,全然沒有邊境,無拘無束,這般暢游在神州大地。
《道士塔》一文,讓我情有獨鐘。文章筆調(diào)沉重得罕見,仿佛含有千斤的痛楚和冤屈,用血與淚把當(dāng)年那觸目驚心的一幕,深深地刻畫。歐洲學(xué)者瞥向夕陽的那抹遺憾,王道士可鄙至極的笑臉,京城官員心中即將獻上的禮物,一切切,都那么讓人痛惜。一輛輛牛車,載起中華千年文化,在沙漠中留下深深車轍,只因其背負(fù)的,是文化,是沉重的中華文化!作者的筆像刀鋒般尖利,在心中割下深深的傷痕。似要仰天怒吼,吼出心中的悲憤,卻有愕然發(fā)現(xiàn),只能留下淡淡的回音,王道士可恥的背影,義無反顧的打開了那扇門。夕陽入學(xué)的殘光,和靜靜淌下的淚——文化遺失的淚。
和余秋雨教授那豐富多彩的游歷相比,我算得上是井底之蛙,孤陋寡聞至極。去過卻唯一留下印象的,便是秦始皇兵馬俑。記得那是一座輝煌的寶庫,各種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排列出一種令人心悸的莊嚴(yán)陣容,威武霸氣,為他們那個強大的王朝——秦!那是屬于秦人的'自信,源于他們強盛的國力。
然而偉大的秦王朝在短短十五年后便被一場規(guī)模浩大的農(nóng)民起義推翻。由于秦皇的暴政,百姓把一腔怒火全部發(fā)泄在了秦宮。秦的文物,有的被拿去鑄鐵,有的被直接焚毀,大都不知去向。但這支地下軍團,卻仍然安靜的沉睡。千年之后,他們被發(fā)掘,終于再一次顯示那個耀眼的,強大的秦的光輝!
我想,這番文化的積淀,是一種精神,是一種影響,也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它將在每一個炎黃子孫心中延續(xù)!
《文化苦旅》讀后感2
有的書像一杯濃茶,越品越苦,越品也越有味道。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就是這樣的一杯茶,我品了很久,終于把它品完,覺得余味無窮。
這本書是一本散文集,里面大部分都是余秋雨走遍大江南北的游記,還有一小部分則是他的回憶性散文。書中的游記和我們寫的非常不一樣,余秋雨除了景色描寫,更注重的是對當(dāng)?shù)匚幕募?xì)細(xì)了解和深深思考。每到一處景點,余秋雨總會以他獨特的視野,寫出許多對景點包涵的文化的感悟,或愛或惡,或喜或悲,讓人看了總是收獲頗多,感慨萬千。這點是我們寫游記想不到,做不到的。我很想向余秋雨學(xué)習(xí),以后盡量在游記中加入更深層次的文化內(nèi)容,把自己更多的思考融入其中,這樣的游記才是精彩的。
這本書中一共有37篇文章,我最喜歡其中《信客》這一篇。這篇文章生動而又深刻,把以前信客們的歡喜憂愁寫的淋漓精致,我其實挺敬佩信客這個職業(yè)的人們的。他們風(fēng)里來,雨里去,東奔西走,千里迢迢地為人們傳送各種東西,辛辛苦苦地工作,賺的錢也只能勉強糊口。我很喜歡文中的那個小伙子信客,他有一顆善良并附有責(zé)任感的心,是個很不錯的人。書中還有一篇文章是描寫我的故鄉(xiāng)——蘇州的,名字叫《白發(fā)蘇州》,寫出了蘇州悠悠2500年的.歷史和蘇州文化的獨特魅力,把這里的風(fēng)土人情描寫的很是細(xì)膩,讓我越發(fā)為自己的家鄉(xiāng)自豪了。
看完后我還在思考一個問題:書的名字為什么叫“文化苦旅”,苦在何處呢?我認(rèn)為在余秋雨的眼里,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充滿了苦味,因為這些輝煌的文明常常會遭到各種破壞、流放、毀滅的命運,就像《道士塔》里的莫高窟文獻、《風(fēng)雨天一閣》中的藏書、《柳侯祠》中的柳宗元、《廢墟》中的廢墟,都讓人發(fā)出深深的嘆息,感嘆中國文化成長的艱難。
我又想起另外一個問題,平常人到一個景點,總是興高采烈,為什么他能品出苦味來呢?在這本書的序言里,余秋雨這樣寫道:
“我發(fā)現(xiàn)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了。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住我的全身,使我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常常像傻瓜一樣木然佇立著,一會兒滿腦章句,一會兒滿腦空白!
余秋雨能夠品出苦味來,正是因為他熟讀歷史,精通文化,所以才能品出山水背后的苦味。我想,這樣的“苦”,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
《文化苦旅》讀后感3
初讀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不知道該以怎樣的的心情來述說。開篇便是《道士塔》與《莫高窟》,那個我生活了十八年的地方,我卻是沒有一個游者對她的解讀深刻。只記得,樂僔和尚開鑿了第一個洞窟,王道士“打開了”莫高窟通往世界的大門,絲路花雨滋潤了這方土地……
“大漠的落日下,那吹簫的人是誰?任歲月剝?nèi)ゼt裝,無奈傷痕累累。荒涼的古堡中,誰在反彈著琵琶,只等我來去匆匆,今生的相會……”一曲《飛天》奏響在耳際,只覺心中涌起莫名的情愫。那個熟悉而又陌生的敦煌,那個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那個聞名世界的石窟,那段輝煌燦爛的文化。
眼望茫茫戈壁,四處荒蕪。那片翠綠已被烈日化為干黃,那曾經(jīng)的碧藍(lán)只留下潔白的晶鹽,只有蒼穹依舊是不變的.蔚藍(lán)。那高架的鐵塔撐起了多少人的現(xiàn)代夢,那縱橫的纜線又牽來了多少人的小康夢。然而,當(dāng)所有的中國夢都實現(xiàn)的時候。有誰還記得,敦煌,這座古城的夢想,千年如一的夢想。曾經(jīng)的她,年輕氣盛,任由祖國有志青年在她身上開采探挖;曾經(jīng)的她,壯志凌云,任由原子彈綻開的蘑菇云在她腳邊開花;曾經(jīng)的她,豪氣沖天,任由一批批的探索者帶走她的經(jīng)書卷藏。而如今,她的千瘡百孔誰看得見,她的滿懷心酸誰味的出,她的一腔苦水又向誰傾吐!尋夢的路,為何這般艱苦?
月牙泉的枯竭碎了誰的心,黨河水的斷流傷了誰的神,漫天風(fēng)沙迷了誰的眼,遍地干涸斷了誰的夢……風(fēng)沙肆虐,細(xì)雨無蹤,有誰明白敦煌的夢已面臨著枯竭,又有誰明白飛天的故鄉(xiāng)即將成為傳說。曾幾何時,敦煌子民念念不忘一個名字——樓蘭,可誰曾想到,千年之后,敦煌竟是要步了他的后塵,多么可笑,多么荒謬!難道敦煌的夢想就要如此被碾碎?
不!不可以!美麗的飛天不能沒有家鄉(xiāng),轟鳴的沙山不能失去月泉,燦爛的莫高不能被黃沙掩!
“我好恨!”恨王道士為何將如此珍貴的經(jīng)卷拱手相送;恨我偌大中國竟是留不住一個小小敦煌;恨作為一個飛天兒女,我卻是在風(fēng)沙肆虐之時什么也不能為她做。余先生說“中國歷史太長、戰(zhàn)亂太多、苦難太深,沒有哪一種純粹的遺跡能夠長久保存,除非躲在地下,躲在墳里,躲在不為常人注意的秘處。”如果可以選擇,我寧愿敦煌只是默默地孕育著她的莫高,直到我們足夠強大,能夠保護她。
這個世界能帶走人的不是道路,而是俗世的繁華富貴;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而是守護一生的夢想。我們是敦煌的子民,飛天的兒女,共同守護千古的敦煌夢就是我的夢想。
《文化苦旅》讀后感4
像讀余的書一樣,老師總是把自己獨特的見解溶于文字,引導(dǎo)讀者去理解和思考問題。老師寫的很有邏輯,很獨特,很深刻。每次看完都會被深深震撼。
這本書介紹了一個迷人的景點和歷史遺跡。但你千萬不要以為看了余的書就會覺得輕松愉快。在我讀完整本書之前,我已經(jīng)被民族意識覺醒后的沉重和悲哀淹沒了。當(dāng)我們欣賞到歷史留下的有形的“書”——古跡?誰會專心探索這個古跡背后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而余老師就是這么做的。他用他的妙筆寫下了“震撼”我們心靈的話語。
我曾經(jīng)在網(wǎng)上看過一個評論:余虞丘以他的歷史和文化散文而聞名。余以其豐富的文史知識和優(yōu)美的文字,引領(lǐng)讀者在千年文化中泛舟。是的,他的書《文化苦旅》也深深的印在了每一個讀者的腦海里。有人說,中國散文的天空繁星璀璨,《文化苦旅》是一條水系,每一顆星星都散發(fā)著一種令人神往、深不可測的力量。有人說他是本世紀(jì)最后一位散文大師,也是第一位開創(chuàng)新散文風(fēng)格的詩人。這些話道出了我的心聲。之所以要寫出來和大家分享,是為了表達(dá)我深深的敬意。余在《文化苦旅》中向我們展示了遺址背后的辛酸與痛苦,喚醒了我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讓我們記住我們歷史的教訓(xùn)!
《文化苦旅》這本書不僅告訴了我們中國古代的歷史,也告訴了我們更深刻的道理。
跟著作者到書上,因為歷史文化我們要往前走,——前面莫高窟有個山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依舊。壁畫依舊寂靜。跟著作者靜靜的看著投射在懸崖上的光影變化,就像他們靜靜的看著敦煌千年的變化一樣。千年前的刀割,開啟了千年后莫高窟的輝煌。它遭受了災(zāi)難。多年后的今天,這個神秘而又意味深長的山洞能吸引人們的目光,不是因為它耀眼的外表,而是因為它的人性。沉積很深。
“報紙上說我寫得輕松瀟灑,其實根本不是這樣。這是一種我自己都過不去的辛苦。當(dāng)我寫鋼筆的'時候,我感覺我在變老。無論是春天的溫暖,還是秋天的涼爽,都是巨大的喜悅和巨大的悲痛。最后總要閉上眼睛,平復(fù)心跳,回歸歷史。莫莫,理智而嚴(yán)厲!边@是余教授在《文化苦旅》的序言。
幾千年前的災(zāi)難不能就這么過去了。我們應(yīng)該吸取教訓(xùn),永遠(yuǎn)保持中國的文化精神!
合上書,走到窗前,看著川流不息的車流和人群。往往一種文化不是到處發(fā)泄,而是深埋在千年文化的故土?
我們真的應(yīng)該去廣闊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嚼嚼,體驗一下.釋放我們澎湃的心。滿眼。充滿渴望。
《文化苦旅》讀后感5
讀了《文化苦旅》這本書,我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就是:“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xiāng)。”
我想,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有這種感覺,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作者余秋雨先生認(rèn)為:“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了!蔽蚁,這個原因?qū)γ恳粋中國人來說,同樣適合。
我們?nèi)ツ骋粋地方參觀旅游,都總會不自覺地回想那里的一切,主人是誰,修建的目的,發(fā)生過的歷史事件,何許人也曾經(jīng)到過這里等等。這樣,就在這一瞬間,把人、歷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歷史的滄桑感與人生的滄桑感便籠罩在每一位參觀者的全身,歷史古跡所蘊藏著的精神與文化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使每一位參觀者都好像親身經(jīng)歷過一定的歷史事件,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
譬如說,我們路過汨羅江,總會在百感交集之中擠出一聲來源久遠(yuǎn)的喟嘆。既羨慕沉睡江底的閑散,又恨楚國忠臣的輕生;既有感于物換星移的短促,又興幸楚臣的'精神沒有隨流水而長逝;既嘆惜滔滔江水的無情,又因身為炎黃子孫而驕傲……這眾多的感慨,全是由于楚臣遇到了汨羅。我們看到了汨羅,就想到了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愛國精神與浪漫詩篇。
又如,我們?nèi)⒂^長城。長城,之所以能成為我國的象征,就是由于它一直肩負(fù)起了保家衛(wèi)國的責(zé)任。走在長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覺到無數(shù)英靈在抗擊匈奴時的勇猛,倒下前轉(zhuǎn)過頭給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亙古不變的黑色的眼睛!安坏介L城非好漢”這一口號的提出,大概也是來自一個簡單的愿望:把中華民族的精神歷代相存。而不懂得這一切,長城,中國的長城,只不過是一條長長的土堆兒而已。
大概,每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需要一些歷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古跡,陳年的石頭和木塊也才能深深的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跡封存久遠(yuǎn)的文化內(nèi)涵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因此,文人也是豐富歷史古跡的內(nèi)涵的要素。沒有了歷史事件與人物,人們對于無論有著任何意義的景觀都只會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與技術(shù)多高!”之類單純的贊嘆,而永遠(yuǎn)也不會有更層次的感慨。旅游的更高層次,就是要領(lǐng)悟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來的傳統(tǒng)精神。
《文化苦旅》讀后感6
《文化苦旅》是一本文字優(yōu)美卻又言之有物的書。這本書讓我游歷了大江南北,帶我穿越時空,領(lǐng)略唐宋元明清的歷史。本書寫的是中國名處的名勝古跡、風(fēng)土人情,可按以說是一本游記;而在其中又記錄了許多史實;也可以說是一部史記;而全書流露出的喜怒哀樂、詩情畫意,又使這本書成為一部很不錯的集。
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作者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xì)膩的筆觸,為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這本書里頭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嗫嗟奈兜溃纯催^《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fēng)景名勝與歷史古跡在它們的背后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而作者運其妙筆,以干凈漂亮的散文,組合成了一篇篇絕妙的。走進書中的`情境與思考,我不禁嚴(yán)肅起來。像一個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塊自己不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不得不走向前去。眼前出現(xiàn)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我靜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鑰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卻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華子孫卻也將之棄而不顧,那一馬車,一馬車的文物輸往外國。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滿意義的洞窟,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并非外表炫麗,而是它只是一種儀式,一種人性的,及它深層的蘊藏。我們在這兒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國千年的標(biāo)本,一樣美的標(biāo)本,縱使它曾經(jīng)殘缺,被人無情的,任意的轉(zhuǎn)換。
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從他的文才想至他的被貶,既遭貶謫,而永柳二州又是荒遠(yuǎn)之地,因此他自放于山林水澤之間,將其困厄感傷的心境,完全寄托在游賞山水之間與文章創(chuàng)作之中,使中國文學(xué)擁有了「永州八記」這樣出色的山水文學(xué),這樣的一代士人的氣節(jié)與傲氣讓后世學(xué)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識及人格,帶著崇敬和疑問來瞻仰這位大文豪。
苦與甜本是一家,先苦后天,才知甜滋味。正如余秋雨把書名取作《文化苦旅》!但苦中處處有希望的曙光。
《文化苦旅》讀后感7
《文化苦旅》這本書很特別,因為作者很特別。此書中作者的觀點令人耳目一新,在普通人眼中文化與自然是對立的,可作者卻認(rèn)為一切文化都始于自然,文化的至高點即為返璞歸真,回歸自然。開始時我并不同意,認(rèn)為作者自己的經(jīng)歷并不能代表社會的大體方向,但隨著閱讀深度的增加,看到的例子越來越多,我才明白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狹隘。
余秋雨的一生可以說是荊棘遍布,即使他表面上很樂觀,對可笑的誣陷不予理會,但他內(nèi)心深處所隱藏的那種悲傷與哀怨是不言而喻的,否則他不會分別寫到巴金和自己受社會輿論的壓力。如果真的不在意,是不會浪費大量筆墨在一些小人身上的。他的這種性格可以代表大多數(shù)中國人,總是給人一種很樂觀的樣子,真正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這也是整個中華文化的魂靈所在,即使再苦再累,也要堅持,也要給子孫后代帶去正能量。
開頭的幾篇小散文令人印象深刻,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流傳至今,一些花季女孩無法選擇愛情,只能任由父母安排,甚至結(jié)婚之前連自己的丈夫長什么樣都不知道,更別說會有什么感情。未婚夫意外身亡,就果斷放棄自己的生命,這樣一種無任何感情,只是貞潔至上的麻木心理,是中國從古至今女子的通病,卻在當(dāng)時被稱頌,被敬仰。更有甚者,“那些大戶人家的上上下下,都等著把一個葬儀立即變成兩個葬儀……”這無疑是一種道德綁架,毀掉的是一個花季女孩的一生。
中華文明存在了幾千年,有它的不足與漏洞,當(dāng)然也有令人稱頌與佩服的,都江堰,莫高窟,天一閣……哪怕有一個也足以讓人驚嘆,可他們卻同時出現(xiàn)在這片土地上,熠熠生輝。余秋雨一一探訪,了解,只為讓讀者通過他的描述真正看透這個延續(xù)了五千年而不衰落的文化。沒有人能不勞而獲,文化也一樣,一個個朝代,從前秦到元代,數(shù)不清的人的努力與汗水,才鑄造了如此瑰麗的'神話莫高窟。到如今都令人驚嘆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竟由2200多年前的李冰父子在如此落后的技術(shù)條件下完成。范欽窮其一生精心打造天一閣,且其后代一直保存到近代,現(xiàn)在看來仍十分了不起。
讀這本書總是驕傲與失落并行,既自豪于祖國文化的宏偉壯麗,又失落于無價財富的流失,以及文化的停滯不前。祖國母親數(shù)千年的文化積淀,余秋雨一生追求的信念,中華民族的文化之魂,無論如何應(yīng)該被尊敬,而且她還需要高屋建瓴,應(yīng)該被傳承,被發(fā)揚,應(yīng)該重新閃耀在世界之巔。閉關(guān)鎖國使這個文化被埋藏,但現(xiàn)在他重新被發(fā)現(xiàn),我們有責(zé)任去繼承,去發(fā)揚,這是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責(zé)任。
《文化苦旅》讀后感8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寫的一本從古代跨越現(xiàn)代的長篇小說。書雖是以散文的形式,寫的十分輕松瀟灑,但仔細(xì)一讀,卻發(fā)現(xiàn)是對歷史的批判、嘲笑以及對未來的期盼。他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他獨特的觀察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歷史。
讀著余秋雨寫的文章,我才發(fā)現(xiàn),自己雖然是一個內(nèi)心堅強的人,但讀著讀著也會不知不覺地被這本書所吸引,所震撼。有時,那些令人流連忘返的風(fēng)景名勝與歷史古跡在它們的背后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 ,令我佩服不已。他用他優(yōu)美的文筆,給我們帶來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面。
走進書中靜靜地思考。在幾百年前,莫高窟是一個神秘的世界,終于我們眼前出現(xiàn)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實像,壁畫依然不言,我們靜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壯麗。雖然它曾經(jīng)是記錄中華民族千年歷史的一個很好的記錄點,可被王道士手中一串鑰匙 ,讓其流落在外人手里 。江南的小鎮(zhèn)它不是經(jīng)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屬于華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當(dāng)中國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區(qū)而開始凋零時,文人或?qū)W者們就會帶著他們的知識修養(yǎng)到此處隱居起來,藉以免于戰(zhàn)爭或政治的迫害 ,因此江南才會如此吸引文人墨客;蛟S,也是被江南的這種粉墻黛瓦的奇特風(fēng)格所吸引吧!
這本書似乎沒有把很多的筆墨用在了名勝古跡上而是集中在了他的文化背景以及各個所附有文化氣息的角落上。它可以是街頭小巷,或是一條不知名的清澈小河。這些在他的筆下都可以成為書中的閃光點。這讓我們更貼近歷史,感受那個年代的氛圍,是我們更了解它。雖然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深厚底蘊,從物質(zhì)上到精神上的,那樣的輝煌,那樣的豐富,書中寫的每一處都是我們的驕傲。他把“人、歷史、自然”都交融在了一起,表達(dá)了對祖國偉大的自豪。
《文化苦旅》寫的雖是歷史,但它與現(xiàn)實交融,使我感受到了祖國的歷史文物所經(jīng)歷的那些風(fēng)霜雨雪,也是我為他們而感到無比的自豪。
《文化苦旅》讀后感9
走進書房,就像走進了漫長的歷史,鳥瞰著遼闊的世界,游弋于無數(shù)閃閃爍爍的智能星痤之間。我突然變得瑣小,又突然變得宏大,書房成了一個典儀,操持著生命的盈虧。
當(dāng)中國燦爛的文明正在被時光磨滅,不知在角落里邊回味心酸史邊唾罵歷史罪人的人們是否真曾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yán)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就是這樣一部帶人靜下心來的歷史散文作品。
《文化苦旅》的主調(diào)是借山水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中國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創(chuàng)造過盛世,人們?yōu)榱吮A糇≡?jīng)繁華便將絢爛的文化代代相傳,陸續(xù)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連普通的牌坊,藏書樓也印有文化的痕跡。
然而人們再想保存下來的'東西到了一定的極限還是會被時間沖走,有些歷史塵埃的東西是留不住的,學(xué)者們在哀傷,在挽回,在痛心。因此應(yīng)“正視過往與當(dāng)下”。因為,只有能真正認(rèn)清歷史風(fēng)云的人,才能在順應(yīng)歷史車輪的基礎(chǔ)上印出自己的車轍印。
但如今的我們?nèi)砸赃^去的光輝做明天,那真正的明天在哪里。歷史會倒轉(zhuǎn)輪回至當(dāng)時,我們會不會再次面臨屈辱。
余秋雨以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寫著一篇篇游記。
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余秋雨這樣說:“如果每宗學(xué)問的弘揚都要以生命的枯萎為代價,那么世間學(xué)問的最終目的又是為了什么呢?”
的確,如果輝煌的知識文明總是給人們帶來如此沉重的身心負(fù)擔(dān),那么再過千百年,人類不就要被自己創(chuàng)造的精神成果壓得喘不過氣來?如果精神和體魄總是矛盾,深邃和青春總是無緣,學(xué)識和游戲總是對立,那么何時才能問津人類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正如余秋雨所說的“苦旅”,在書里的每一篇都能找到苦的痕跡。無論是人物還是文物,都逃不來物是人非的慘劇。雖然有些是出于人為,但到底還是源于歷史的輪轉(zhuǎn)總會磨滅一些過往的痕跡。
《文化苦旅》讓人哀傷,讓人震驚,讓人喘不過氣來。然而,這樣的筆觸,這樣的記錄也正是為了今后的人們能更好的正視歷史,善待歷史,以免留下更大的遺憾。
《文化苦旅》讀后感10
自古云:“居安思!薄R馑际窃谧约阂呀(jīng)過得安逸舒適的時候,不要忘記其中潛在的危險。這在那個戰(zhàn)亂紛紜的時候很實用,但在我看來,對于現(xiàn)在的大學(xué)生們也同樣試用,只不過這里的“!苯忉尣煌。
在當(dāng)今社會,天才不常有,蠢材也同樣不多見,F(xiàn)在許多被稱為“天才”的人也可能是比別人多花一點時間罷了。因此,在這里我想說,如果你是天才,倘若你不努力,只是在自己的安樂窩里待著,只會重蹈覆轍“傷仲永”的故事,最后變得泯然眾人矣,然后獲得別人短暫的同情與惋惜,但是自己的人生從來都是自己掌握的,你如果失去了自己的優(yōu)勢,你的人生也同樣會難以改變。如果你是蠢材,倘若你失去了奮斗的信念,選擇在別人的同情下生活,到最后你的人生將會失去自由。如果你只是蕓蕓眾生的一員,倘若你不努力,像一顆在土壤表面的種子,不愿埋藏在黑漆漆的土里,只想享受溫暖的陽光和新鮮的`空氣,那么你永遠(yuǎn)都不會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所以,無論是天才,蠢材還是大眾,要想取得成功,他們同樣都需要勤奮努力。沒有不勞而獲的成功,只有咬緊牙關(guān)的拼命奮斗。舒適安逸與享樂都是滋生懦弱的溫床,除了讓你享受一時的快樂,成為你前進的絆腳石之外,別無其他的好處。
對于當(dāng)代大學(xué)生也是這樣,隨著時代和科技的發(fā)展與進步,出現(xiàn)了許多高科技,使人們的生活和學(xué)習(xí)也越來越便捷,與此同時,帶來的也有許許多多的誘惑。因為經(jīng)歷過高壓力下的學(xué)習(xí),剛自由的大學(xué)生們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在他們還沒有認(rèn)識到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之前,他們也會有一段頹廢的日子,會選擇在周末或者假期的時候,看小說,玩游戲等,以此來打發(fā)自己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享受安逸,殊不知這樣帶來的后果也是很嚴(yán)重的。在任何一個不堅定的人來說,都可能被這些誘惑所影響。比如說,游戲,網(wǎng)絡(luò)小說,電視劇等,本來是大家放松心情,緩解壓力的一種工具,到頭來,其中的負(fù)面作用也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譬如,網(wǎng)癮少年。因為網(wǎng)癮而被退學(xué)的大學(xué)生也不在少數(shù)。我們要清楚地認(rèn)識到,在你還沒有成立一番事業(yè)前,所有的舒適,都是要付出代價的。別在最好的年紀(jì),只會吃飯睡覺玩手機。
我們要明白,你想要什么,就得拿出與之等價的東西去交換,想賺錢就得勞心勞力,想成長就得風(fēng)雨兼程。真正讓你變好的選擇,過程都不會太舒服,但是只要熬過了這個階段,你會看到更美好的自己。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是我們大學(xué)生應(yīng)該執(zhí)行的一個準(zhǔn)則。
《文化苦旅》讀后感11
讀了《文化苦旅》這本書,我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就是:“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xiāng)!
我想,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有這種感覺,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跟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作者余秋雨先生認(rèn)為:“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跟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了。”我想,這個原因?qū)γ恳粋中國人來說,同樣適合。
我們?nèi)ツ骋粋地方參觀旅游,都總會不自覺地回想那里的一切,主人是誰,修建的目的,發(fā)生過的歷史事件,何許人也曾經(jīng)到過這里等等。這樣,就在這一瞬間,把人、歷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歷史的滄桑感與人生的滄桑感便籠罩在每一位參觀者的全身,歷史古跡所蘊藏著的精神與文化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使每一位參觀者都好像親身經(jīng)歷過一定的歷史事件,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
譬如說,我們路過汨羅江,總會在百感交集之中擠出一聲來源久遠(yuǎn)的喟嘆。既羨慕沉睡江底的閑散,又恨楚國忠臣的輕生;既有感于物換星移的短促,又興幸楚臣的`精神沒有隨流水而長逝;既嘆惜滔滔江水的無情,又因身為炎黃子孫而驕傲……這眾多的感慨,全是因為楚臣遇到了汨羅。我們看到了汨羅,就想到了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愛國精神與浪漫詩篇。
又如,我們?nèi)⒂^長城。長城,之所以能成為我國的象征,就是因為它一直肩負(fù)起了保家衛(wèi)國的責(zé)任。走在長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覺到無數(shù)英靈在抗擊匈奴時的勇猛,倒下前轉(zhuǎn)過頭給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亙古不變的黑色的眼睛!安坏介L城非好漢”這一口號的提出,大概也是來自一個簡單的愿望:把中華民族的精神歷代相存。而不懂得這一切,長城,中國的長城,只不過是一條長長的土堆兒而已。
大概,每一處自然景觀跟人文景觀,都需要一些歷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古跡,陳年的石頭跟木塊也才能深深的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跡封存久遠(yuǎn)的文化內(nèi)涵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因此,文人也是豐富歷史古跡的內(nèi)涵的要素。沒有了歷史事件與人物,人們對于無論有著任何意義的景觀都只會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與技術(shù)多高!”之類單純的贊嘆,而永遠(yuǎn)也不會有更層次的感慨。旅游的更高層次,就是要領(lǐng)悟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跟發(fā)揚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來的傳統(tǒng)精神。
《文化苦旅》讀后感12
在讀之前,我根本不會想到一處處名勝古跡的背后都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不會想到踏足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其實是踏足在千年歷史的沉淀之上。那一段苦澀,那一段艱難,那一段早已成為歷史的路跡是現(xiàn)今無法真切感受到的,隨著書的開啟,也像是背上行囊一同開始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
走進書中的情境,作者以獨特的觀察力和洞察力去深思古老民族的文化,仿佛又重現(xiàn)了當(dāng)初的情與景。在書中,握著歷史文化的繩一步步走向前去,那一片我們現(xiàn)今熟稔的土地,已變得不那般熟悉。莫高窟的石洞依舊壯麗,靜靜地順著歷史的洪荒,細(xì)數(shù)著敦煌千年的變化。它絢麗的外表之下極具深蘊,讓人不禁想到展現(xiàn)在眼前的是沉淀千年歷史的神話,一段靜靜述說著又展現(xiàn)歷史文化一角的神話。它是靜佇在敦煌的寂寞,卻又是歷史文化的展示者,即便它曾殘缺,被人無情的轉(zhuǎn)換,但它展示的'真實的美讓人迷醉,它是美。
從西北的敦煌走回東南的江南,江南,與敦煌是不一般的感覺,它也是美,不過它是若朦朧羽紗般的美,它是細(xì)雨綿延的美,它是柔情似水的美。一想到它,就能想到山水,江南是山水系情之地,所以總有文人墨客留戀于此,更是留下了千古傳唱的絕美詩篇。歷年來,仕途不順、人生不得志的文人會隱居于此,過著“結(jié)廬在人境”的生活,江南確實是一個讓人自在舒心之地,像是掬起一捧清泉,汩汩流入苦悶的心田,洗滌苦悶給以希望。久而久之,與江南牽系的是一字“隱”,這是失意文人的隱歸,他們隱去知識修養(yǎng),他們隱去滿腹才華,他們隱去對國家的滿腔熱情,孤傲、名聲以及一切都像是順著江南的水一并隱去了,順著時間悄悄地隱去了。想至此,“隱”并不是一種逃避,一種背離,應(yīng)當(dāng)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時間的沖刷,使之稍稍變了質(zhì)。然而身處在當(dāng)時,文人的發(fā)展空間實在太狹隘了,使他們不得不縮著驕傲的身軀暫時隱退,但他們的雄心壯志不會隨之隱退。
中國當(dāng)時的路跡早不再,璀璨如星辰的文化也在一點點被時間沖刷,如同堅韌的巖石也能被水滴穿破一樣。閉上眼,靜下心去走那一段歷史之路,那一段苦旅,用心去感受那一片時間所不能存留的情與景。閉著眼,仿佛能聽到當(dāng)時的中華大地在一頓一息,然而歷史文化是它靈魂的一部分,有時會苦澀、掙扎、灰暗但永遠(yuǎn)深具哲韻、亙古不朽。
《文化苦旅》讀后感13
讀罷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很想抓住些什么,卻又難以言狀,只覺得淡淡的哀愁與寂寞縈繞不去,心中難復(fù)平靜。 日記
從滾滾黃沙的大漠邊塞到溫婉宜人的江南小鎮(zhèn),秋雨先生的文化足跡,跨越了大江南北,旅途夾雜著喜悅,激動,哀傷,沉痛,百感交集,而最終只匯合成一個赫赫刺人的"苦"字。中國史上敘說羈旅之苦的文學(xué)作品不在少數(shù),然而負(fù)擔(dān)上"文化"二字,卻更令人覺得這苦澀的味道濃得要化不開了。
說說那個令人恨恨不已的王道士吧。青磚黃泥的道士塔原也只是個普通的佛教地方,可當(dāng)那王道士開掘了一門永久性學(xué)問的洞穴后,這兒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達(dá)官貴人寵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諛逢迎的官場的`中國的古文物,它們的清白也漸漸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國友人的不客氣,王道士的傻笑,中國古文物就此一車一車地安全運出國境,王道士與外國友人的寒暄,唉!傷心欲絕!秋雨先生之苦,皆因有著中國古代文人憂國憂民式的文化自覺,種種令人痛心疾首的現(xiàn)象赫然呈現(xiàn)在自己的眼前卻無能為力,也就難以自抑地揪心揪肺了。
也許是我出生的年代比余先生要幸福,沒有親眼目睹種種擦肩而過的辛酸與血淚,因而沒有那種刻骨銘心的苦味縈繞心頭,然而余先生筆下一幕幕清晰可見的中國式文化悲劇,已經(jīng)令我的心也不自覺得隨之惆悵,陷入了淡淡的寂寞,歷久不散。也許余先生得知我們肆意欣賞著他的"苦",卻不能與之同苦,而只是僅僅的"寂寞",怕是他的"苦"又會更甚了吧。
也許許多歷史界的專家學(xué)者曾經(jīng)不留情面地指出過秋雨先生作品中與史實不符的種種紕漏,但是依然無妨,文學(xué)不同于歷史學(xué),畢竟秋雨先生釀制的文化苦酒傳出了令人心醉的香味,不僅僅是向讀者,向文化界,更是向廣大的中國人民。這樣就已經(jīng)足夠了,不是嗎?
我就這樣追隨著秋雨先生的足跡,在寂寞間行走著,徘徊著,彳亍著,最后旅途也到了終點站,只剩下了"這里真安靜"的孤獨與余韻……
《文化苦旅》讀后感14
讀《文化苦旅》的時候,身邊就是古舊的老屋,從夢外將我輕推入夢又將我搖醒的蒲扇,還有那滴雨的屋檐和清涼的月色,在夏日的蟲鳴中沉沉地睡去。老屋和屋內(nèi)的一切,沾染著過去的味道,被洗得發(fā)黃。如今,它已經(jīng)不再,像文化逝去那樣。
跟著余秋雨大師的文化尋蹤,我也可以在炎熱的季節(jié)得到山麓間書院里樹陰的庇護,在道士塔看著千年古剎被毀的深深嘆惋,荒涼的孤煙大漠流放的人群浩浩蕩蕩卻也寂寞地行經(jīng)寧古塔,一段段冗長的土堆未經(jīng)歲月打磨前燦爛的往昔。一種見證的消失,一種文化存留于世間的印記的消失。
尋訪老先生腳下踩實的每一個腳印,串聯(lián)起來便是一條小徑,而小徑與兩旁的雜亂而荒蕪的野草相比是如此分明,好象是過世人迷茫的眼神中扯一條線到那快要消失的文化財富中去。此刻,我更覺得他是一個攝影家,如留下花樣年華一般挽住文化的手,扶住她搖搖欲墜的身形,將她們定格在歷史這張底片中呈現(xiàn)于眼中。
剛剛開始拜讀的時候,便被“苦旅”二字所震撼。旅本是一種艱苦的'修行,再加上苦字,那是一種怎么樣的精神境界呢?撥開歷史的荊棘,拂去歲月的蒙塵,雖然不能將燦爛的文化拼成一張中華民族五千年的長卷,將他們涂抹成一樹緋紅的桃花,但那些在殘損古跡前發(fā)出的嘶吼和嘆惋。
那些堅硬的文字卻是一只無形的手,緊緊纂住那些荼蘼的時光里文化的衣袂,然后親手叫到我們的手中,這是屬于他的文化苦旅,看著道士的無知,肆意地覆蓋掉的壁畫,他的“住手”仿佛是站在歷史的懸崖上發(fā)出的怒吼,一種對于文化的逝去視而不見的質(zhì)問,而對于我們而言,這更像是海上的燈塔,在我們駕駛的一葉葉扁舟迷航是給予光亮,導(dǎo)引一種正確的文化取向和態(tài)度,保護的不僅僅是鐫刻著文化的遺跡,而更是陷入困境的文化本身。如今,我們在探訪文化的道路上,要做的便是雙手接過那些零星的碎片,用自己的力量和對于文化的不懈探尋是文化這座只露出八分之一的冰山完整地呈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
也許那古舊的老屋不僅僅有讀《文化苦旅》時的記憶,過去的很多藏在屋檐下,墻角邊的細(xì)節(jié)還來不及等我去一一將它們發(fā)掘便被隆隆的推土機所掩埋了,而現(xiàn)在我要做的便是緊緊攥住殘余在現(xiàn)實中的文化碎片,不要讓它們被這個時代的風(fēng)吹散。
《文化苦旅》讀后感15
在廣為傳頌的中國大地上,流浪教師余先生,在文化的苦旅中,跨過大山,走過雪地,回到歷史的陌陌。他理性而嚴(yán)厲,回味苦澀,焦慮過后是理解,沉思之后是放松,是老幼,是言辭激昂的氛圍,是能吞噬世界的深刻評論!@是《文化苦旅》。這就是文化的苦旅。
沙漠的荒涼,黃河文明的興亡,江南文化與人情的美麗與落寞,古城風(fēng)貌與歷史。在《心靈之旅》中,余先生以文化學(xué)者精準(zhǔn)獨特的視角和豐富的文化感悟與藝術(shù)表達(dá),再現(xiàn)了隱藏在時間底層的深層思考,展開了山水與歷史精靈的`遠(yuǎn)程對話。太棒了!神奇!
妙哉!
是山水將文化的溶解,抑或是文化對山水的詩話?或是山水與文化的天地契合?在看似平常的風(fēng)景名勝之中,蘊藏的歷史與內(nèi)涵,涵蓋的文化與深沉,在秋雨先生筆下,點點滴滴,猛的,全都滴成一團,如一股急流,把人震撼,感耶!嘆耶!撼耶!
西方一位哲人說過:“只有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才會領(lǐng)悟真正的人生哲理!庇嗲镉陮τ谖幕慕(jīng)典評論便是他滄桑后博發(fā)而出的哲思。蘇東坡三十七歲便自稱“老頭”,他頗有蘇東坡“老夫聊發(fā)少年狂”的那種放達(dá)。放達(dá)于山水世界,放達(dá)于文化天堂。他曾說他常佇立,于觀察自然與人交際境界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源遠(yuǎn)流長、博大精深的文明史中,余秋雨先生將犀利的筆觸直接伸向歷史,伸向人文,他勇于批判歷史,針砭時弊;他敢于發(fā)表見解,針針見血,這真是《文化苦旅》不同于其他散文之處,這正是《文化苦旅》長久不泯的精神所在。對于靈魂與精神的刻畫,猶記得莫高窟里那位無知道士的愚蠢行徑,猶記得長江入海口那個特殊群落一上海人的精明驕傲與能說會道。正是對于不被大眾看到的內(nèi)涵的深度挖掘,正是對于社會形態(tài)的方方面面的反映與體現(xiàn),成就了這部書的魅力與價值。
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自己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禮,這便是我讀《文化苦旅》獲得的最強烈的感受;蛟S,我還未完全領(lǐng)悟作者的深意;蛟S,我還未真正讀透這本書的內(nèi)涵。然而,《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愴奏響了時代的絕響,警世亦憾人!
品一杯香茗,讀一本好書,《文化苦旅》,值得一讀!
【《文化苦旅》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文化苦旅作文09-12
閱讀文化苦旅的心得12-13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4-23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2-06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01-09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2-24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4-24
走吧,走過文化的苦旅作文12-03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04-12
《文化苦旅》心得體會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