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高三語文作文專題訓練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怎么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高三語文作文專題訓練,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學習目標:
掌握議論文論點提煉與確立的技能。
學習時數:
2課時
重點與難點:
通過分析材料,引導學生獲得論點提煉和確立的方法。
一、提煉論點與確立論點思維方式不一樣
有學生這樣來形容一位老師:這是一位矮而胖的青年老師,頭發(fā)粗壯得讓人害怕,視力模糊到必須憑借一幅眼鏡才可以看清教室的每個角落……
從學生的描繪中,我們不難看出,我們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都可以拿來評論,但是要想準確體現人物的精神狀態(tài),就必須找出該人物最典型的特征進行評價。我們在片段中提煉論點也是一樣,片段中的任何一個詞句都可以拿來評論,(提煉觀點)但是只有抓住文段的主要意思,才可以貼近作者的本意,獲得最佳效果。(確立觀點)
提煉論點重在分析,確立論點重在綜合。
二、提煉論點之方法
。ㄒ唬┳プ£P鍵,貼近生活
在提煉論點的.過程中盡量貼近生活,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對生活的感悟。注意:論點必須是一句完整的話。
片段一:有一個人,在每年十月間都要和家人跋涉上百里,去看野鴨南飛。
1.分析片段中的關鍵詞句:
和家人看野鴨南飛跋涉上百里
2.從關鍵詞句中討論論點:
和家人美麗要一起分享
看野鴨南飛擁抱自然就是擁抱美麗
跋涉上百里為愛,我們需要(不怕)付出代價
片段二:有一次出發(fā)前,他五歲的兒子吵著要帶飼料去喂野鴨。他聽了很高興。就這樣,以后的每一年,一家人都不辭勞苦地帶著飼料去喂野鴨。
1.分析片段中的關鍵詞句:
兒子要喂野鴨他聽了很高興一家人喂野鴨
2.從關鍵詞句中討論論點:
兒子要喂野鴨善良是孩子的本性
他聽了很高興我們要保護孩子的愛心
一家人喂野鴨美好的行為是極富感染力的
片段三:十年后,當這家人再去時,卻發(fā)現這里的野鴨只是高興地圍在他們身邊亂叫,根本不再南飛。
1.分析片段中的關鍵詞句:
十年野鴨不再南飛
2.從關鍵詞句中討論論點:
十年貴在堅持
野鴨不再南飛物極必反
小結:抓住關鍵,貼近生活,形成一句完整的論點。
。ǘ┙嵌榷嘣,立意新穎
閱讀整段材料,從不同角度分析主要內容:
材料四:有一個人,在每年十月間都要和家人跋涉上百里,去看野鴨南飛。有一次出發(fā)前,他五歲的兒子吵著要帶飼料去喂野鴨。他聽了很高興。就這樣,以后的每一年,一家人都不辭勞苦地帶著飼料去喂野鴨。十年后,當這家人再去時,卻發(fā)現這里的野鴨只是高興地圍在他們身邊亂叫,根本不再南飛。
1.提問:面對野鴨不再南飛時,這家人會怎么想?
提煉論點:
A.溺愛使動物喪失本能。
B.我們對自然不能橫加干預。情感態(tài)度:否定
C.愛也會錯。(錯愛。愛也要講究方式)新穎
D.利誘如刀。
E.改變,原來只需要堅持。情感態(tài)度:肯定
2.提問:當嚴冬到來時,野鴨們會怎么想?
提煉論點:
F.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G.依賴只會葬送自己的生命。情感態(tài)度:否定
H.面對困難,我們不能一味尋求幫助。
I.拒絕誘惑,才能保證自身的發(fā)展。
小結:在分析材料時,要考慮角度的多元化,要努力使自己的論點新穎。
三、確立論點
“材料四”是供我們進行提煉論點訓練的很典型的材料,經分析思考,我們可以從中提煉出諸多論點。然而,綜合全段,我們發(fā)現,不是每個論點都對、都好。要確立論點,我們必須考慮那個更貼近作者寫這段話的本意。這段話給我們的最主要感受是:這家人出于好心卻辦了壞事。因此,論點應在“A.溺愛使動物喪失本能。”“B.我們對自然不能橫加干預!薄癈.愛也會錯。(錯愛。愛也要講究方式)”三者中確定。至于到底確定哪一個,還要結合自身對相關素材掌握的情況、展開論證的難度等來考慮。
四、作文實踐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
一位筆名為“步非煙”的北大女研究生,在一次武俠作品的頒獎活動中放言“要革金庸們的命”,寫出新時代的武俠小說。盡管這位獲獎的女作家后來作了解釋,稱“革命”不是打倒,不是背叛,只是希望超越的意思,但這句話還是掀起了軒然大波。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確立論點,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教案高三語文作文專題訓練】相關文章:
小學作文專題訓練12-18
2011屆高考語文作文專題復習教案07-23
中考語文綜合性學習專題訓練:對聯(上)11-04
高三語文教案07-27
2011屆高考語文總復習專題教案107-23
2011屆高考語文總復習專題教案1007-23
2011屆高考語文總復習專題教案1107-23
2011屆高考語文總復習專題教案1207-23
2011屆高考語文總復習專題教案207-23
2011屆高考語文總復習專題教案3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