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shù)學六年級上冊教案15篇(精品)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shù)學六年級上冊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數(shù)學六年級上冊教案1
教學內容:課本第6頁的內容和練習二的第5—11題。
教學目的:
1、進一步掌握分數(shù)乘分數(shù)的計算法則,并能比較熟練地進行計算。
2、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計算下面各題,并說一說計算方法。
2、把下面的整數(shù)改寫成分數(shù)。
2=()5=()14=()25=()
二、新授。
1、統(tǒng)一計算法則。
(1)到目前為止,你學會了哪些分數(shù)乘法的`知識?分數(shù)乘整數(shù)以及分數(shù)乘以分數(shù)的計算法則分別是什么?分數(shù)乘分數(shù)的法則適用于分數(shù)和整數(shù)相乘嗎?為什么?
(2)請你試算一算:
。▽W生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巡視。)
學生邊展示計算過程,邊闡述理由。
。3)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因為整數(shù)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數(shù),所以分數(shù)乘分數(shù)的法則也適用于分數(shù)和整數(shù)相乘。因此分數(shù)乘法的計算法則可以統(tǒng)一為一條,即用分子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相乘作分母。
2、書寫形式。
。1)具體計算時,在碰到整數(shù)和分數(shù)相乘,可以把整數(shù)看成分母是1的分數(shù),直接和分數(shù)的分子相乘,不必把整數(shù)化成分母是1的分數(shù)。
例如:
(2)計算時,也可以不把相乘的兩個數(shù)改寫成分子、分母分別相乘的形式,直接把整數(shù)或分數(shù)的分子與另一個數(shù)的分母進行約分。
例如:
3、做一做。
完成課本第6頁下面的做一做題目。
三、鞏固練習。
1、練習二的第6題。
2、練習二的第8題。
3、練習二的第10題。
四、總結。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五、課堂練習。
練習二的第5、7、9、11題。
小學數(shù)學六年級上冊教案2
一、課前思考
剛接觸新帶的六年級同學時,我的學生發(fā)出這樣的感嘆。語文還是好學多了,只要你下點工夫記記,再把作文寫好點,八九十分好考得很。但是數(shù)學太難了,千變萬化的,記沒什么用,做也沒什么用。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學好它。并且很多老師也覺得,感覺數(shù)學課上得并不是不好,效果也不錯,但是怎么一做作業(yè)或者考試就問題百出?如今的數(shù)學好象真的變成模模糊糊一大片了。
新課改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不少老師碰到過這樣的問題,當情境導入、游戲進行時同學們群情激昂,一到知識呈現(xiàn)和抽象理論時卻熱情頓失。有時老師也感覺前面的導入和游戲的鞏固是不是多余的了?怎么同學們自己歸納總結時卻一個都抽象不出來呢?所以就導致最后的結論還是由老師急急忙忙地總結出來了,探究又流于形式了。
在這里我覺得對于課本的內涵老師還得深入地進行鉆研和參悟,并且要真正了解編者的意圖。新的教材具有跳躍性、分散性、情境化,與數(shù)學知識的系統(tǒng)性、連貫性、規(guī)范化好象是沖突的。老師自己把握不準,盲目開發(fā)很容易造成數(shù)學知識和數(shù)學方法的遺漏。
在北師大版第11冊第23頁的百分數(shù)應用(一)的教學中我就我的一點小體會與大家談談。
看課本的內容這節(jié)課的重點是理解“增加百分之幾”的含義。教材的編寫是利用線段圖的直觀的方法讓學生來理解掌握的。備課的時候我打算先從制作冰塊這一情境導入,然后引導學生自己動手畫出線段圖,再說出由線段圖中增加的部分是多少,然后總結出增加百分之幾的含義,最后拓展得出“減少百分之幾”的含義。后來聽了同年級老師的一堂課,對這一節(jié)課我又有了新的上法。
學生原來已經學過“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的算法,所以教這節(jié)課時我就始終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進行探究。
二、課堂實施
。ㄒ唬┣榫硨
1、課件展示,在寒冷的`冬天我們在戶外放上一盆水,水會結成冰,同學們發(fā)現(xiàn)一個細微的變化沒有?水變成冰后體積會怎么樣?(在課前可布置學生將某一容器的水放在冰箱冷凍室里觀察變化,同學們就比較容易得出結論了。)
2、課件出示應用題。盒子中有45立方厘米的水,結成冰后,冰的體積約為50立方厘米.冰的體積比原來水的體積約增加了百分之幾?
師:同學們能根據題目的意思把線段圖畫出來嗎?
生:沒問題.
(二)探究新知
師:同學們看看線段圖,說說你的發(fā)現(xiàn)。
生1:冰的體積大所以冰的線段畫長點。
生2:我知道冰的體積比水的體積增加了5立方厘米。
生3:我還看出了冰的體積是水的50/45。
師:同學們都看得非常仔細。我們原來學過了“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的算法,你們還記得嗎?
生:當然記得啦。就是用一個數(shù)去除以另一個數(shù)。
師:那我們看看這道題,可以從原來學過的知識來理解嗎?怎樣理解呢?同學們互相討論一下在告訴老師好嗎?
生討論。
點名學生代表回答。
生1:可以這樣做。用冰的體積除以水的體積,我們原來學過冰相對與水來說是一個變化的量,所以水可以看作是單位“ 1”的量。然后我們知道冰的體積是水的體積的幾分之幾。再減去1就知道增加幾分之幾了?
生2:我也覺得應該用冰除以水,我們學過的“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用一個數(shù)除以另一個數(shù),所以冰的體積除以水的體積的幾分之幾必須先求出來,然后再減去水的體積就可以了。
生3:我覺得先可以求出增加了多少,然后再求出增加的是水的幾分之幾就可以了。
師:同學們原來的數(shù)學學得可真好,能把這道題轉化成原來所學的求“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的問題了。那現(xiàn)在求的是百分之幾,同學們能化出來嗎?
鼓勵同學們根據剛才兩種思路列式計算。在這里教師始終是在拋磚引玉。利用學生的舊知探究新知,同學們在學習新知識時不覺得困難并且激發(fā)了探索的興趣。但是僅僅停留在這里還是不夠的。
。ㄈ⒗^續(xù)深究
師:我們知道了這節(jié)課所學的跟原來是有很大的聯(lián)系的。那同學們說說,我們解關于“增加百分之幾”的應該題的關鍵是什么嗎?同桌之間說說看。
生:因為這樣的題目關鍵是求“增加的是誰的百分之幾”那么誰是單位“ 1”的量呢?很重要。
師:說得很好!就象咱們上面這道題,增加的部分同學們都知道,但是增加的部分除以冰還是除以水呢?關鍵是看誰是單位“ 1”的量,那我們怎么確定單位“ 1”的量呢?
生:一般后面那個量就是單位“ 1”的量?
師:能說準確點嗎?
生:我認為題目中說的誰比誰增加多少,“比”字后面的那個量一般可以看作是單位“ 1”的量。
師:這個同學真是太棒了!
師:我們學了“增加百分之幾”那“減少百分之幾”又怎么理解呢?
課件出示課本第23頁的試一試。電飯煲的原價是220元,現(xiàn)價是160元,電飯煲的價格降低了百分之幾?(百分號前保留一位小數(shù))
師:請同學們說說你的想法。
生:我覺得可以象上一道題那樣先求出減少多少,然后再求減少的是原來的百分之幾。
師:說得很好,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生:原價看作單位“ 1”,先求現(xiàn)價是原價的百分之幾,再用1去減這個百分之幾就可以了。
通過延伸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了百分數(shù)應用中“增加百分之幾”和“減少百分之幾”的含義。
(四)抽象總結
比較“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和“增加(或者減少)幾分之幾”兩種說法。同學們自己交流總結。
生1:我覺得今天所學的可以當作也是求“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百分之幾”來算,只不過增加的要減去1,減少的要用1去減。
生2:我覺得我也是從原來知識來理解這種百分數(shù)的應用題的,只不過我是這樣理解的,“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百分之幾”我理解為“增加或減少的是原來的幾分之幾”也就比原來的問題多了一步,就是先求出增加多少或減少多少了。
通過已有的經驗同學們很容易做出這樣的總結。
三、教后暢想
就拿這節(jié)課來說如果老師單純地先教學生怎么理解題目的意思,再講解“增加百分之幾”的含義,同學們可能會覺得枯燥無味,興致不高。但是這里改變一下觀念,始終引導學生從舊的知識探求新知,把抽象的數(shù)學概念讓學生由舊知中總結概括出來。盡管課堂上沒有熱熱鬧鬧的道具,轟轟烈烈的游戲,只有平平實實的探究,但是學生依舊興趣很濃,并且學得非常輕松。教學中教師始終組織引導學生往已有的知識上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我覺得課改并不是弄得課堂熱鬧非凡,精彩紛呈。并且課改也不能完全丟棄原來好的思考方法。作為教學的組織者教師要始終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shù)學活動機會,讓學生真正積極地投入到數(shù)學活動中去,還要注意把活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或者已有的經驗聯(lián)系起來。不同年齡層次的要有不同的數(shù)學活動,不要那些虛假的活躍,不要那些盲目的活動,不要那些散亂的活動,不要那些放任自流的活動。有時平實的往往是最有效的。
小學數(shù)學六年級上冊教案3
設計說明
波利亞提出:“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fā)現(xiàn),因為這種發(fā)現(xiàn)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guī)律、性質和聯(lián)系!庇H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主要途徑之一,《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探究學習是體驗學習過程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這意味著教材是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的重要素材。
本教學設計從六年級學生的生理、心理發(fā)展水平及學生的知識經驗水平出發(fā),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和諧的情境,讓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提出問題、探究計算方法、對比優(yōu)劣,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收獲,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能力。
1.把新知識轉化為舊知識,完成知識的自我建構。
引導學生借助已有的經驗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本節(jié)課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充分利用了以前學習的知識,根據數(shù)據的具體特點,學生借助轉化思想把分數(shù)與小數(shù)進行互化和計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完成了知識的自我建構,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算法靈活性的理解與掌握。
2.在對比中完成方法優(yōu)化。
算法多樣化有利于學生發(fā)散思維的訓練,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能一味地發(fā)散思維而忽視學生思維優(yōu)化的訓練。在學生多種算法的對比中,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最優(yōu)算法,從而讓學生明白:在計算小數(shù)乘分數(shù)的時候要根據數(shù)據的特點靈活選擇算法。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學情檢測卡
教學過程
⊙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1.計算。
15×=×15=×=
2.引入新課。
師:上面的題你會計算嗎?它們各是什么類型的分數(shù)乘法?你能說一說是如何計算的嗎?
。▽W生回答)
師:你們說得太好了!老師為你們知道的這么多而感到驕傲!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種新的運算。
。ò鍟n題:小數(shù)乘分數(shù))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分數(shù)乘整數(shù)、分數(shù)乘分數(shù)的計算方法,使學生回顧已學的分數(shù)乘法的計算方法,為知識的遷移做好準備。
⊙討論交流,探究新知
1.創(chuàng)設情境,獲取信息。
。1)課件出示教材8頁例5情境圖(不含問題),組織學生交流圖中的信息。(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后匯報)
。2)學生自由提出問題,小組交流后匯報。
。ㄋ墒髿g歡的尾巴有多長?松鼠樂樂的尾巴有多長?)
2.理解題意,列出算式。
。1)組織學生理解的意義。
師:同桌之間交流一下對題中的.和問題的理解。
(交流匯報:尾巴的長度是身體長度的,求尾巴的長度,就是求身體長度的是多少)
(2)列出算式。
師:根據剛才的理解,你能用算式表示出這兩個問題嗎?
生1:求松鼠歡歡尾巴的長度,就是求2.1的是多少,可以用2.1×表示。
生2:求松鼠樂樂尾巴的長度,就是求2.4的是多少,可以用2.4×表示。
3.探究計算方法。
。1)探究2.1×的計算方法。
師:大家觀察一下,這道題與我們前面學過的分數(shù)乘法有什么不同?(一個因數(shù)是小數(shù),另一個因數(shù)是分數(shù))
師:那么應該怎樣計算呢?請大家在小組內討論一下,然后匯報。
小學數(shù)學六年級上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索分數(shù)除以整數(shù)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的進行計算。
2、在探索分數(shù)除以整數(shù)計算方法的過程中,體驗算法的多樣性,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促進個性化學習。
3、在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驗學數(shù)學,用數(shù)學的樂趣。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我們學校設立了許多課外興趣小組,同學們在課余時間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參加小組的活動。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布藝興趣小組,看看那里的同學給我們提出了哪些數(shù)學問題。
師:看大屏幕,從情境圖中你找到了哪些數(shù)學信息?
生:布藝興趣小組的同學要用9/10米的布給小猴做衣服。如果做背心,可以做3件;如果做褲子,可以做2條。
師: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shù)學問題?
生1: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
生2:做一條褲子需要花布多少米?
。ń處煾鶕䦟W生的提問,有選擇的進行板書)
二、自主探索,獲取新知
1、獨立思考、自主探究。
師:我們先看第一個問題 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怎樣列算式?
生1:9/103=
師:為什么用除法?
生1:把9/10平均分成3份,求1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
師:誰還能再說一遍?
生重復。
師:9/103結果是多少呢?請在自己的練習本寫一寫、畫一畫,算一算。
生自主操作,師適時巡視指導,找出兩位同學上臺板演。
2、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師:將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交流。
師:我們來看幾位同學的方法。
。ㄍ队罢故,畫線段圖的方法)
師:我們先看第一位同學的.方法,這是哪位同學的,你能來介紹一下嗎?
生:(畫線段圖的方法)把9/10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3/10米。
師:我們再來看一位同學的,他用的是長方形布條,這是哪位同學的,介紹一下?
生:把9/10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3/10米。
師:不管是畫線段圖還是用長方形來表示,我們都可以得到每份是3/10米。
小學數(shù)學六年級上冊教案5
設計說明
圓的周長是在學生認識了圓,了解半徑和直徑關系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生初步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的.開始。鑒于本課時的教學屬于計算公式的教學,在設計上突出了以下兩點:
1.循序漸進,逐層展開。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根據這一理念,我遵循激、導、探、放的原則,引導學生思考、操作,鼓勵學生概括、交流。學生運用知識去大膽嘗試,在嘗試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能力。
2.動手實驗,突破關鍵。
理解和認識圓周率是推導圓的周長計算公式的關鍵。教學時用較多的時間組織學生動手實驗,探究和認識圓周率,讓學生在猜測、實驗、驗證、計算、交流中發(fā)現(xiàn)和認識圓周率,理解周長計算公式的來龍去脈。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直尺、圓形硬紙板、圓規(guī)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認識圓的周長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課件出示兩輛車,車輪的大小不一樣。
師:明明和剛剛分別騎著自行車和踏板車,如果輪子只滾動一圈,哪個滾得遠?
學生討論、交流,得出車輪越大,滾一圈就越遠。
2.引入:在課前,我們通過學情檢測卡的內容,已經了解了車輪滾一圈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探究圓的周長。
小學數(shù)學六年級上冊教案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比的意義,掌握比的讀寫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稱,會求比值。
2、使學生經歷探索比與分數(shù)、除法關系的過程,初步理解比與分數(shù)、除法的關系,會把比改寫成分數(shù)的形式。
3、使學生在活動中培養(yǎng)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體驗數(shù)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
使學生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比的過程,理解比的意義,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稱。
教學難點:
理解比的意義,掌握比與比值的區(qū)別。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出示長方形。出示條件:長3米,寬2米,你能求什么呢?
預設可能提出的問題:
。1)周長和面積
。2)長比寬多幾米?
(3)寬比長短幾米?
。4)長是寬的幾倍?
。5)寬是長的幾分之幾?
師:哪些問題是表示兩個量之間的倍數(shù)關系的?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長與寬的`另一種關系:比。
二、共同探討,學習新知(1)比是一種什么樣的概念?學生自學課本P68頁例1,看看誰能弄懂這一部分內容。
。2)交流小結:
板書:長和寬的比是3比2,記作3:2寬和長的比是2比3,記作2:3(3)說一說:2∶3和3∶2中,比的前項和后項分別是是幾?
。ń處熤赋霰仁怯行蚋拍,顛倒比的前項和后項,意義會發(fā)生改變)
。ǘ、完
成試一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用比表示兩個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比如這瓶洗潔液,上面的使用說明就是用比來表示的。(呈現(xiàn)“試一試”)(1)指圖中的1∶4,問:這里的白色部分和藍色部分分別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嗎?
(2)把每種溶液里的洗潔液看作1份,水分別可以看作幾份?
。3)還可以怎樣表示每種溶液里洗潔液和水體積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理解:比如這個1:4,表示1份洗潔液要加4份水,也就是說水的體積是洗潔液的4倍,洗潔液的體積是水的1/4。)
三、教學例
2(一)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對比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下面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呈現(xiàn)例2)
1、想一想,我們怎樣求兩人的速度?
2、
2、學生計算答案,匯報填表。
3、明確:因為速度=路程÷時間,速度實際上表示了路程與時間的關系。我們也可以用比來表示路程與時間的關系。(出示:小軍走的路程與時間的比是比是900∶15。)900∶15表示什么呢?(路程÷時間。)
4、你能用比來表示小偉走的路程與時間的比嗎?(出示:小偉走的路程與時間的比是比是900∶20)
。ǘ、理解比的意義
1、剛才我們已經得出了不少的比,仔細觀察一下例2中的比:900比15,900比20,以及例1中的2比3,3比2等等,你覺得比又可以表示兩個數(shù)之間什么樣的關系呢(板書:兩個數(shù)的比 兩個數(shù)相除)
2、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再引導:例1中的比表示兩個數(shù)的倍數(shù)關系,例2中的比表示路程÷時間,不管是例
1、例2還是練習中的比都表示兩個數(shù)相除。所以兩個數(shù)的比到底表示兩個數(shù)的什么關系?(板書:一種相除關系)
。ㄈ⒄J識“比值”、及與“比”的區(qū)別:
1、明確了比的意義,我們一起來算一算,上述比的前項除以后項的商是多少?
我們把比的前項除以后項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說說這幾個比值分別表示什么?
3、討論:同學們覺得比與比值的區(qū)別在哪里?
。ū缺硎緝蓚數(shù)相除的一種關系,由前項、比號、后項組成。比值表示比的前項除以后項所得的商,比值是一個數(shù),可以是分數(shù)、小數(shù)或整數(shù)。)
(四)、“試一試”
1、完成“試一試”:(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
2、教師介紹:根據分數(shù)和除法的關系,兩個數(shù)的比也可以寫成分數(shù)形式。例如,2∶3除了寫成這種形式以外,也可以寫成分數(shù)形式的比:3/2。(板書:3/2)注意這時應把它看成是一個比,而不是分數(shù),所以先寫比的前項,再寫橫線表示比,最后寫后項,仍應讀作3比2。)
。ㄎ澹⒈、除法和分數(shù)的關系
1、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交流得到比與分數(shù)、除法的關系:比的前項、后項、比號、比值分別相當于除法算式或分數(shù)中的什么嗎?比的后項可以是0嗎?(根據學生的匯報填表)相互關系 區(qū)別比 前項 比號(:) 后項 比值除法分數(shù)
2、完成“練一練”的1、2、3小題。
3、完成練習十三的第4題。
4、糖水的甜度(1)(出示:兩杯糖水,并標出糖與水的質量的比,第一杯1∶20,第二杯1∶25)你知道哪一杯水更甜嗎?為什么?
。2)(出示第三杯糖水,標出糖4克,水100克。)你知道這杯糖水和剛才的哪一杯一樣甜?先想一想,再與同桌交流,說說你是怎樣比較的?
(3)根據第一杯糖和水質量的比是1∶20,你能說出第一杯糖與糖水質量的比嗎?
5、知識介紹:
同學們,其實比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你聽說過著名的“黃金比嗎?”(課件介紹“黃金比”)。
五、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們有什么收獲嗎?還有什么問題嗎?
小學數(shù)學六年級上冊教案7
教學內容:課本P15頁例2,及練習四的6—10。
教學目的: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分數(shù)乘法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系,學會應用一個數(shù)乘以分數(shù)的意義解答分數(shù)乘法兩步應用題。
2、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并掌握求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兩步計算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系,正確解答。
教學難點:
辨析兩次判斷單位“1”有什么不同。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先說出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義,再口算出得數(shù)。
2、指出下面每組中的兩個量,應把誰看作單位“1”。
1)香蕉的筐數(shù)是蘋果的。
2)香蕉的筐數(shù)的和蘋果的筐數(shù)相等。
3)黃牛只數(shù)的等于水牛的只數(shù)。4)水牛的只數(shù)相當于黃牛的。
二、新課學習。
1、出示例2。
2、讀題,分析題意。說出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明確這是一道兩步計算的應用題。
3、怎樣用線段圖表示已知條件和問題。
思考:要畫幾條線段?5/6和2/3分別是誰的.5/6和2/3?單位“1”分別是什么?
根據學生的回答畫圖。
4、確定每一步的算法,列式計算。
1)求小華儲蓄的錢數(shù)怎樣想?
思路:根據“小華儲蓄的錢數(shù)是小亮的5/6,把小亮的錢數(shù)看作單位“1”,就是求18的5/6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計算。列式:
。ㄔ
2)求小新儲蓄的錢數(shù)怎樣想?思路同上。注意認清單位“1”
5、指導列綜合算式解答。
6、總結今天所學內容和昨天的異同。
7、練習
1)完成課本P15頁下的“做一做”。
2)指名說一說是怎樣確定計算方法的。
三、新課小結。
1、分數(shù)乘法兩步應用題與前一節(jié)所學的一步應用題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2、解答這類應用題的關鍵是什么?怎樣判斷計算方法?
四、鞏固練習:P16練習四6、7。
五、作業(yè)。
完成練習四的第8—10題。
小學數(shù)學六年級上冊教案8
第一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及其展開圖,知道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棱、頂點以及長、寬、高(棱長)的含義,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征。
2、使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和對具體實例的觀察,了解體積(容積)的意義及其常用的計量單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實際大小的觀念,會進行相鄰體積單位的換算。
3、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經歷操作、猜想、驗證、討論、歸納等數(shù)學活動過程,探索并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以及體積的計算方法,能解決與表面積和體積計算相關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4、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發(fā)展數(shù)學思考。
5、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圖形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感受圖形學習的價值,提高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shù)學的自信心。
二、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面、棱、頂點以及長、寬、高(棱長)的含義,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征以及表面積、體積的計算方法,能解決與表面積和體積計算相關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三、教學難點:
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發(fā)展數(shù)學思考。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實際大小的觀念,探索并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以及體積的計算方法。
四、課時安排:
14課時
第1課時:長方體和正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1)
教學內容:P1、2例1、例2和“練一練”,練習一第1-4題。
教學目標:
1.通過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來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點、線、面的特
征,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及正方體的棱,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2.培養(yǎng)學生觀察、動手的能力及歸納的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面、棱、頂點以及長、寬、高(棱長)的含義。
教學難點: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課前準備: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具和學具。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認識長方體的特征
1.教學例1
。1)我們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
學生交流。
。2)教師出示長方體教具
長方體有幾個面?分別是哪幾個面?
每個人在自己的座位上最多能看到幾個面?
學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結果。
教師指出:因為我們最多只能看見它的三個面,所以在畫長方體的時候一般畫三個面。
教師指導學生畫長方體的立體圖,并介紹它的棱與頂點,學生和教師一起操作。
長方體有幾條棱和幾個頂點?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每個學生通過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認識一下,并在小組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情況及時板書。
頂點:8個
棱:12條,分三組,每組的長度相等。
面:6個,相對面的形狀完全一樣。
學生對照自己的教具再說說長方體的點、線、面的特征。
教師進一步介紹學生認識長、寬、高并板在圖中板書。
2.完成相應的練一練
3.完成練習三的第1題
學生直接在小組里交流。
二、認識正方體的特征
1.教學例2
。1)出示正方體的教具,問:正方體有幾個面、幾條棱和幾個頂點它們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讓學生模仿例1的學習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研究一下正方體的特征。
(2)交流學習的結果,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板書。
。3)比較長、正方體的特征的異同
學生根據板書,結合立體圖形,小組討論交流。
匯報討論的結果,教師用集合圖表示它們的關系。
2.完成相應的練一練。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一的第2題
指名學生口答,集體評講。
2.完成練習一的第3題
。1)學生觀察后判斷哪個是長方體?哪個是正方體?
。2)學生直接口答。
。3)重點說說其余的幾個面是否完全相同?
3.完成練習一的第4題
讓學生先分別指出它們的長、寬、高各是哪條線段,然后說
說各是多少?
四、課堂總結
五、布置作業(yè)
完成練習一的第4題。
教學反思
第2課時: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2)
教學內容:P3例3、“試一試”和“練一練”,練習一第5-9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進一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會根據所給的長方形
的特征判斷它們能否組成長方體或正方體。
2.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立體觀念。
教學重點:認識長方體的側面展開圖。
教學難點:認識長方體的側面展開圖。
課前準備:剪刀。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談話:上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誰能對著模型再來介紹一下?
指名說說,全班交流補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學們說的這些,長方體和正方體還有什么特征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繼續(xù)來進行學習。
出示正方體紙盒:
你能夠沿著這個正方體的棱把這個正方體紙盒剪開嗎?
要求:剪的時候要沿著棱剪,并且各個面要互相聯(lián)在一起。
學生嘗試操作。
小組里交流。
。2)這個長方體紙盒你也能夠沿著棱把它剪開嗎?
學生獨立操作。
看看長方體的展開圖,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引導學生觀察交流。
追問:你能從展開圖中找到3組相對的面嗎?
。3)完成練一練第1題
標注完后引導學生具體說說思考的過程。
。4)完成練一練第2題
先引導學生通過想象進行判斷,在此基礎上再動手操作進行驗證。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6題
學生小組交流,獨立操作驗證。
2.完成練習一第7題
學生獨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說說自己的思考過程。
3.學有余力時可完成思考題
啟發(fā)學生思考:要圍成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需要幾張硬紙片,這幾張硬紙片的形狀、大小有什么聯(lián)系?
讓學生通過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規(guī)律。
四、全課總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你認為今天學習的內容什么是重點?
五、作業(yè)
1.練習一第5、8、9題。
2.自己動手制作一個長方體紙盒。
教學反思
第3課時: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1)
教學內容:P6例4、“試一試”和“練一練”,練習二第1-4題。
教學目標:
1.理解表面積的含義,能正確計算6個面完整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2.培養(yǎng)學生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并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能運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課前準備:長方體教具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談話:前兩節(jié)課我們探索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征,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有關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知識。
出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
提問:長方體有幾個面?這幾個面之際有什么關系?他們可以分為幾組?正方體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1)出示例6:如果告訴你這個長方體紙盒的長寬高,你能算出做這個長方體紙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紙板嗎?
追問:做這個長方體紙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紙板,與這個長方體各個面有什么關系?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嗎?
在交流中明確:只要算出這個長方體六個面的面積之和就可以了。
。2)啟發(fā):請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長方體模型思考,根據長方體的特征,可以怎樣計算這六個面的面積之和?
。3)學生獨立列式,指名匯報,師根據學生回答進行板書。
。4)比較小結:這兩種方法都反映了長方體的什么特征?你認為計算長方體6個面的面積之和時,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是什么?(要根據長寬高正確找出3組面中相關的長和寬)
。5)提出要求:用這兩種方法計算長方體6個面的面積之和,都是可以的,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出結果。
2.探究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1)談話:根據長方體的特征,我們解決了做一個長方體紙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紙板的問題,如果紙盒是正方形的你還會解決同樣的問題嗎?
。2)學生獨立嘗試解答。
。3)組織交流反饋,提醒學生根據正方體的特征進行思考。
3.揭示表面積的含義
我們剛才在求長方體或正方體紙盒至少各要用多少硬紙板的問題時,都算出了它們6個面的面積之和,長方體或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
三、應用拓展
1.做“練一練”
先讓學生獨立計算,再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列式和題中的直觀圖具體說明思考的過程。
2.做練習二第1題
讓學生看圖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說說每個面的長和寬,并核對相應的面積計算是否正確。
3.做練習二第2題
讓學生獨立依次完成兩個問題,適當提醒學生運用第(1)題的結果來解答第(2)題。
四、全課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什么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表面積?可以怎樣計算長方體或正方體的表面積?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與正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有什么聯(lián)系?
五、作業(yè)
練習二第3、4題。
教學反思
第4課時: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2)
教學內容:P7例5和“練一練”,練習二第5-10題。
教學目標:
1.通過探索,學會運用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解決求物體的4
個或5個面的面積之和的實際問題。
2.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fā)展空間觀念,培養(yǎng)思維的靈活性,增強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教學重點:根據所求問題的具體特點選擇計算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根據所求問題的具體特點選擇計算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課前準備:長方體教具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誰能說說什么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表面積?
指名回答。
提問:長方體的表面積怎樣求?正方體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5:
指名讀題。
啟發(fā)思考:要求制作這個魚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實際上就是求什么?可以怎樣計算呢?
在小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選擇一種想法算出結果。
集體交流訂正。
2.出示練一練
讀題后啟發(fā)學生思考:
這兩個紙盒各用多少平方厘米紙板是那幾個面的面積之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三、鞏固練習
1.練習二第5題
直接在書上填寫。完成后集體核對。
2.完成練習二第6題
學生自己讀題。
啟發(fā)思考:解答這個問題是求那幾個面的面積之和?
根據給出的條件,這幾個面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
學生先在小組里交流,然后獨立解答。
3.完成練習二第8題
先畫出昆蟲箱的示意圖。
引導學生思考討論:需要木板和紗網各多少平方厘米分別求的是幾個面的面積?哪幾個面?
4.完成練習二第9題
引導學生觀察教室,說說如果要給教室進行粉刷,需要刷哪些面的面積?再結合題目進行解答。
學生列式,集體訂正。
四、全課總結
同學們,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你覺得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業(yè)
練習二第5、7題
思考題先獨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教學反思
第5課時:體積和體積單位(1)
教學內容:P10-11例6、例7,“試一試”和“練一練”,練習三第1-4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猜測、驗證等活動過程,體會物體是占有空間
的,而且占有的空間是有大小的,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意義,能直觀比較物體體積或容器容積的大小。
2.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發(fā)展觀察、操作和想象能力,增強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通過操作活動,初步認識體積和容積的意義。
教學難點:通過操作活動,初步認識體積和容積的意義。
課前準備:直尺,木條。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學例6
1.通過實驗,讓學生體會到物體是占有空間的。
教師按書中過程操作。問:為什么會剩一些水?引導學生認識到桃子占有一定的空間。
如果改用其它的物體呢?再實驗。
小結: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物體是占有空間的。
2.通過實驗使學生體會到物體所占的空間是有大小的。
出示兩個完全一樣的玻璃杯,邊操作邊講述:一個里邊放荔枝,一個里邊放桃。想一想:哪個里面放的水會多些?
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
想一想,兩個杯里都裝了物體,為什么倒進去的水有多有少呢?
學生交流。
小結:物體不僅占有空間,而且占有的空間是有大有小的。
3.揭示體積的含義
出示3個大小不同的水果,問:哪個占的空間大?把它們放在同樣大的杯中,再倒?jié)M水,哪個杯里水占的空間大?
學生獨立思考后讓同組的同學交流。
通過剛才的三次活動,你有什么感受?
教師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揭示體積的含義,并讓學生舉例。
二、教學例7
1.出示兩個大小不同的書盒子,拿出書盒里的書,問:你能看出哪個盒子里的書的體積大一些嗎?
教師講述容積的含義,并問:這兩個盒子,哪個的容積大,為什么?
2.完成“試一試”。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三、鞏固提高
1.完成“練一練”第1、2題.
先做第1題:直接判斷,并讓學生從體積、容積的含義上說明原因。再做第2題,讓學生從容積的含義上進行解釋。
2.完成練習三第1-4題
四、全課小結:讓學生自己說一說這節(jié)課所學到的知識。
教學反思
第6課時:體積和體積單位(2)
教學內容:P12-13例8和“練一練”,練習三第5-10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實際大
小的表象,能正確區(qū)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
2.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經歷觀察、思考、探究等學習活動過程,增強空間觀念,發(fā)展數(shù)學思考。
教學重點:認識體積單位。
教學難點: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實際大小的觀念。
課前準備:棱長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體各一個。1立方米演示模型架,棱長1分米和1厘米的正方體容器各一個,1升和5毫升的量杯各一個,學生每人準備6個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談話:上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體積和容積,誰能說一說什么是體積,什么是容積?
指名說說,全班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如例8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
你能說說什么是它們的體積嗎?
指名回答。
觀察這兩個圖形,你知道他們哪個的體積大嗎?
學生猜測。
當學生有爭議時,引導:
想一想,我們學習平面圖形時,是怎樣比較的?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嗎?
突出:可以想把它們分割成同樣大小的正方體,再進行比較。
小結:為了準確測量或計量體積的大小,要用同樣大的正方體作為體積單位。
。2)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
我們已經知道了常用的長度單位、常用的面積單位.你能根據這些推想出有哪些常用的體積單位嗎?
根據學生發(fā)言,逐次板書:常用體積單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隨板書出示相應的模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立方米)
認識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請同學們取出自己帶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模型,觀察它們的形狀、大小,量一量它們的棱長各是多少。
板書: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
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
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1立方厘米的體積有多大,1立方分米的體積有多大,身邊什么物體的體積接近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
認識立方米.
先讓學生根據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概念,猜想一個怎樣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想象1立方米有多大.
教師用棱長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感受1立方米的空間有多大。
。3)說明:升和毫升也是體積單位。不過它是用來計量液體的體積的。
直觀演示:1立方分米就等于1升。
由此得出;1立方厘米等于1毫升。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一練
同桌互相說一說,集體交流。
2.完成練習三第6題
指名說說三個圖形分別表示什么單位,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3.完成練習三第7題
學生自己數(shù)一數(shù),集體交流。
4.成練習三第8、9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5.完成練習三第10題。
學生觀察,根據不同方向看到的圖形,判斷這些木塊擺放的情況,瑞得出體積是多少。
四、全課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都學習了哪些知識?你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yè)
練習三第5題和思考題
教學反思
第7課時: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1)
教學內容:P16-17例9、例10,“試一試”和“練一練”,練習四第1-3題。
教學目標:
1.在數(shù)學活動中探索并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能運用公式正確
計算它們的體積,并解決相應的簡單實際問題。
2.讓學生在數(shù)學活動中進一步積累探索數(shù)學問題的經驗,增強空間觀念,發(fā)展數(shù)學思考。
教學重點:探索并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
教學難點: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
課前準備:學生每人準備30個左右的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可分割的長方體模型,問:你能告訴大家它的體積是多少?
說說是怎樣想的。
教師分割演示后設疑,并揭示課題。
二、操作探究,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1.出示例9,要求學生四人一組,用準備好的正方體搭出四個不同的長方體,并編號。
2.讓學生觀察并交流。
(1)這些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2)用了幾個小正方體,怎樣很快知道所用的小正方體的個數(shù)?
。3)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
3.在小組里根據拼搭的長方體的數(shù)據填表。
長/厘米
寬/厘米
高/厘米
正方體的個數(shù)
體積/立方厘米
長方體1
長方體2
長方體3
長方體4
根據表格,引導分析,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拼搭出的長方體的體積跟小正方體的個數(shù)有什么關系?
4.引導學生猜想: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有什么關系?
三、再次探索,驗證猜想。
1.出示例10,讓學生擺出例10中的三個長方體,并提問:各需要多少個小正方體?
2.讓學生動手操作,先想一想,再數(shù)一數(shù),看看一共用多少個正方體。
3.課件演示。
4.如果讓你擺一個長5厘米、寬4厘米、高3厘米的長方體,你能說出要用多少個小正方體嗎?
四、引導概括,得出公式
1.你發(fā)現(xiàn)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有什么關系?如何求長方體的體積。
交流得出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并板書文字公式和字母公式
2.啟發(fā)引導
正方體是長方體的特殊形式,你能根據長方體的體積公式寫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嗎?
讓學生嘗試,再交流得出,并閱讀26的說明。
五、應用拓展,鞏固練習
1.做“試一試”
學生獨立計算,交流時先說說公式,再說說是怎樣列式的。
做“練一練”第1題。
先觀察,后獨立計算。
2.做“練一練”第2題
先讓學生選擇幾個式子說說其表示的意思,再口算。
3.做練習四第1題
學生獨立解決后由學生逐一評講。
六、課堂作業(yè)
練習四第2、3題。
教學反思
第8課時: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2)
教學內容:P18例11和“練一練”,練習四第4-8題。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進一步溝通正方體和長方體體積公式,并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
得出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這一公式,會用次公式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并能用來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
2.通過學習發(fā)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應用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統(tǒng)一計算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應用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統(tǒng)一計算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課前準備:小黑板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1)長5米、寬4米、高4米
。2)棱長5厘米
2.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是怎樣的?它是如何推導出來的?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呢?
二、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通用的體積計算公式
1.出示例11長方體和正方體圖,對照公式,問:這里的長×寬和棱長×棱長分別求的是什么?
你能指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底面嗎?怎樣求它們的底面積?
2.小組討論;如果已知長方體的底面積和高,能求出長方體的體積嗎?怎樣求?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如果已知正方體的底面積和高,是否也能求出正方體的體積呢?怎樣求?教師板書完整。并用字母公式表示。
3.完成“練一練”
第1題,讓學生先計算底面積再計算體積。
第2題,問:這道題的條件是什么?利用哪個公式來計算體積?
學生各自計算,指名板演,共同評議。
三、鞏固提高
1.做練習四第5題
學生分析后獨立計算,集體評講。
2.做練習四第6題
學生獨立計算,然后全班交流。
3.做練習四第7題
讀題理解題意,用方程獨立解答,交流訂正。
四、課堂小結
五、布置作業(yè)
練習四第4、8題。
教學反思
第9課時:體積單位間的進率(1)
教學內容:P19例12和“練一練”,練習四第9-14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導
過程,明白相鄰的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的道理,會正確運用體積單位間的進率進行名數(shù)的變換。
2.讓學生用對比的方法,記憶并區(qū)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掌
握它們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重點:根據進率進行相鄰體積單位的換算。
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的合理推理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課前準備:棱長為1分米的正方體以及棱長為10厘米的正方體掛圖。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提問:
。1)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相鄰的兩個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2)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相鄰的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3)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相鄰的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2.問:你能猜出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嗎?
二、自主探索,驗證猜測
1.教學例12
。1)掛圖出示棱長為1分米的正方體以及棱長為10厘米的正方體
。2)這兩個正方體的體積是否相等?你是怎樣想的?
。3)用圖中給出的數(shù)據分別計算它們的體積。
學生分別算一算,然后在班內交流。
(4)根據它們的體積相等,可以得出怎樣的結論?
。5)誰來說一說:為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用同樣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嗎?
學生小組討論,班內交流
3.小結:你能說每相鄰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4.你能用體積單位間的進率解釋為什么1升=1000毫升呢?
三、鞏固深化
1.出示練一練的習題
學生獨立完成
班內交流你是怎樣想的?
2.出示練習四第9題
學生獨立完成表格,班內交流。
出示練習四第10-12題
學生獨立完成,班內交流你是怎樣想的?
3.出示練習四第13題。
學生讀題,思考:兩個容器各能盛水多少毫升是求什么?也就是兩個長方體的什么?獨立完成,說是怎樣想的。
四、課堂總結
五、課堂作業(yè)
練習四第14題
教學反思
第10課時: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2)
教學內容:P21-22練習四第15-19題。
教學目標:
1.在學生掌握體積及容積單位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白相鄰的兩個體積(容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的道理,會正確運用體積單位間的進率進行名數(shù)的變換。
2.提高學生運用已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能正確應用體積單位間的進率進行名數(shù)的變換。
教學難點: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課前準備:棱長為1分米的正方體以及棱長為10厘米的正方體掛圖。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知識復習
1.我們已經學過的體積單位有哪些?它們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2.我們已經學過的容積單位有哪些?它們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3.容積和體積單位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二、課堂練習
1.做練習四的第15題。
讓學生先分別說說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和表面積各是怎樣計算的,再讓學生分別算出它們的體積和表面積。
集體評講。
2.做練習四的第16、17題。
求“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硬紙板”就是求什么?需要哪些條件?
求“需要鐵皮多少平方分米”就是求它的什么?需要哪些條件?
學生分析后逐題解答。
3.做練習四的第18題
求第1個問題就是求它的什么?需要哪些條件?
求“需要多少泥土”就是求什么?需要哪些條件?
求“需要多少平方米的木條”就是求它的什么?需要哪些條件?
學生再分析的基礎上逐題解答。
三、本節(jié)課總結
四、課堂作業(yè)
做練習四的第19題。
五、指導解答思考題。
讀題后討論:“表面積比原來增加56平方厘米”是哪部分的面積?這部分面積是怎樣得到的?
學生嘗試解答。
六、閱讀“你知道嗎”內容。
教學反思
第11課時:整理與練習(1)
教學內容:P23“回顧與整理”,“練習與應用”第1-6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意義,熟練進行體積和容積單位間的換算,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及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運用公式
解決實際問題。
2.提高學生應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對本單元所學內容進行梳理,進一步完善有關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知結構。
教學難點:對本單元所學內容進行梳理,進一步完善有關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知結構。
課前準備:小黑板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知識整理
長方體和正方體各有哪些特征?有什么聯(lián)系?
體積和容積的意義分別指什么?常用的體積和容積的單位有哪些?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怎樣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解決有關表面積的實際問題要注意什么?
你是怎樣發(fā)現(xiàn)長方體體積公式的?正方體體積公式和她有什么聯(lián)系?
學生逐題分小組討論,并在全班交流,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板書。
二、練習與應用
1.做練習與應用的第1題
先判斷是什么立體圖形,并說說你判斷的依據是什么?
估計哪個立體圖形的體積最大,再計算它們的體積。驗證自己的判斷。
分別計算它們的表面積。
2.做練習與應用的第2題
讀題,仔細觀察,讓學生說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兩次的讀數(shù)分別是多少?這能說明什么?增加的實際上是什么體積?
3.做練習與應用的第3題
讓學生先說說名數(shù)互化的方法,再觀察每題是把什么名數(shù)改寫成什么名數(shù)。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評講。
4.做一個長8厘米,寬5厘米,高4厘米的長方體,至少需要鐵絲多少厘米?(接頭忽略不計)。如果做一個棱長6厘米的正方體呢?
學生獨立計算,集體評講。
5.用一根長48厘米的鐵絲做一個正方體的框架,這個正方體的棱長最大是多少?如果改做一個長5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體,高應該是多少?
學生自己解答,求高時可提示用方程去解答。
6.小結
三、課堂練習
1.0.23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820立方分米=()立方米
3200立方厘米=()毫升=()升
5.14升=()毫升=()立方厘米
2.用72厘米長的鐵絲做一個正方體框架,框架的棱長是多少?所有
的面貼上紙,要貼多大的面積?所占的空間是多大?
四、課堂作業(yè)
“練習與應用”第4-6題。
教學反思
第12課時:整理與練習(2)
教學內容:P24-25“練習與應用”第7-10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及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運用公式解決生活中求表面積和體積的實際問題。
2.提高學生應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本單元所學的知識,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小黑板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堂練習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我們來說說它們的實際應用,解決生活中的哪些問題時要用到這些知識?下面這幾道題中哪些知識的應用?
1.做練習與應用的第7題
。1)學生讀題,討論:這兩個問題分別求的什么?
。2)學生回答后獨立計算。
集體評講。
2.做練習與應用的第8題
(1)學生讀題,獲取題中已知信息。
。2)說說問題實際上是求什么。
指名學生回答,集體評價。
3.補充練習
。1)一個無蓋的正方體硬紙盒,棱長4.5厘米,做這個紙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紙板?它的容積是多少?
。2)一個長方體汽油桶,高0.5分米,底面是邊長4分米的正方形,做這個汽油桶至少需要多少鐵皮?如果每升油2.5元,這桶汽油價值多少元?(桶的厚度忽略不計)
。3)把一個棱長60厘米的正方體鋼材,鍛造成橫截面面積是16平方厘米的長方體鋼材,鍛成的長方體鋼材長多少米?
以上各題,學生讀題后各自練習,集體評講。
4.完成思考題
先讓學生思考:哪個地方的小正方體三面涂色?哪個地方的小正方體二面涂色?哪個地方的小正方體一面涂色?
然后再根據它們所在的位置去數(shù)一數(shù),算一算。
二、課堂練習小結
三、課堂作業(yè)
做練習與應用的第9、10題
教學反思
第13課時:整理與練習(3)
教學內容:P25“探索與實踐”第11-13題。
教學目標:
1.在實際操作中再次感受長方體和正方體頂點和棱的特點。
2.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shù)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感受數(shù)學知識的價值。
3.引導學生對自己在探究新知識過程中的表現(xiàn)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
教學重點:數(shù)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
教學難點:感受數(shù)學知識的價值。
課前準備:小黑板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練習與應用第11題
可以先出示一個長方體框架,讓學生觀察它的特征
引導學生思考做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框架時,應該怎樣選料。
做好后組織相應的展示和交流,讓學生介紹自己選料時的思考過程
二、練習與應用第12題
出示學生在課前收集的相關數(shù)據,進行計算和交流。
三、評價與反思
先讓學生閱讀表中的評價項目,然后回憶學習每部分內容時的表現(xiàn),對自己作出客觀,合理的評價。
引導學生對自己在探究新知識的過程中的表現(xiàn)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
四、作業(yè)
練習與應用第13題及思考題。
教學反思
第14課時:表面涂色的正方體
教學內容:P26內容。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積累由特殊到一般尋找數(shù)學規(guī)律的數(shù)學經驗。
2.進一步培養(yǎng)用分類計數(shù)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空間想象力。
教學重點:找出小正方體涂色以及它所在的位置的規(guī)律。
教學難點:一面、兩面、三面涂色小正方體個數(shù)以及它所在位置的規(guī)律。
課前準備:27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談話:課前,我們通過魔方認識了三面涂色、兩面涂色、一面涂色的相關情況,誰能說說在魔方中三面涂色、兩面涂色、一面涂色的部件分別處在魔方的什么位置?能不能通過旋轉把魔方中三面涂色的部分移到兩面涂色或只有一面涂色的位置?
看來三面涂色、兩面涂色、一面涂色的位置是確定的。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探究跟表面涂色有關的正方體的計數(shù)問題。
板書:分類計數(shù)。
課件出示問題:
把一個表面都涂上顏色的正方體木塊,切成64塊大小相同的小正方體。
(1)三面涂色的小正方體有多少塊?
(2)兩面涂色的小正方體有多少塊?
(3)一面涂色的小正方體有多少塊?
二、探究正方體中表面涂色的小正方體
(一)棱長為4的正方體
提問:三面涂色的小正方體有多少個?處在什么位置上的小正方體才會是三面涂色的?(課件顯示)閉上眼睛想一想三面涂色的小正方體在什么位置。
提問:兩面涂色的小正方體有多少個?處在什么位置?(課件顯示)
這個數(shù)據可以通過怎樣的計算獲得?
提問:一面涂色的小正方體有多少個?處在什么位置?(課件顯示)這個數(shù)據該通過怎樣的計算獲得?
追問:六面都沒有涂色的小正方體有多少個?這樣的小正方體處在什么位置?它的個數(shù)該如何計算?
引導:將大正方體剝去“表皮”,剩下的是什么樣子?
指出:六面都沒有涂色的小正方體在大正方體的中間。
兩種算法:64—8—24—24=8(個),2×2X2=8(個)。
操作教具,驗證學生的發(fā)現(xiàn):
(1)將處在頂層的4個頂點上的4個小正方體從教具中取下,讓學生見證“三面涂色”。
(2)將處在非底層的8條棱上的16個小正方體取下,讓學生明確計算方法、見證“兩面涂色”。同時追問:還有的兩面涂色的小正方體在哪里?
(3)取出其中一面涂色的小正廳體,讓學生明確計算方法,見證“一面涂色”。(4)呈現(xiàn)“六面都沒有涂色”的小正方體(由8個小正方體組成的棱長為2的正方體)。
(5)將最底層的小正方體按類歸位,驗證計數(shù)的結果及計算方法。
要求:將正方體的棱長各種正方體的個數(shù)及計算方法填在活動記錄表。
引導:計算所需的數(shù)據與原正方體的棱長有什么關系?
(二)棱長為3的正方體
學生自主完成,將探究結果填在活動記錄表。完成后指名匯報交流。
(三)棱長分別為5、6的正方體
學生自主完成,將探究結果填在活動記錄表,并在小組內交流。
投影呈現(xiàn)學生的活動記錄結果,通過課件呈現(xiàn)實物加以驗證。引導學生初步發(fā)現(xiàn)正方體表面涂色問題的一般規(guī)律。
(四)棱長為a的正方體
提問:如果棱長為n,三面涂色的小正方體有幾個?兩面涂色、一面涂色和六面都沒有涂色的小正方體個數(shù)分別怎樣表示?
(五)延伸思考
課件出示問題:將一個長7厘米、寬5厘米、高4厘米的長方體木塊表面涂色后,切成棱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體木塊,三面涂色、兩面涂色和一面涂色的木塊各有幾個?
教學反思
小學數(shù)學六年級上冊教案9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際問題認識扇形統(tǒng)計圖的含義和特點;
2、能從扇形統(tǒng)計圖中獲取正確的信息,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釋和推斷。
3、在收集數(shù)據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學習,并了解收集數(shù)據的方法步驟;
4、在從扇形統(tǒng)計圖中獲取信息的過程中,學會相互交流、相互評價;
5、在決策和形成猜想中的過程中,感受收集和利用數(shù)據是非常重要的。
教學重點:理解扇形統(tǒng)計圖的特點,學會制作扇形統(tǒng)計圖。
教學難點:從扇形統(tǒng)計圖中盡可能多并且正確地獲取信息、利用數(shù)據進行分析、作出判斷。
教學準備:布置學生準備,圓規(guī)、鉛筆、彩色筆、計算器、剪刀等工具。
教學過程:
。ㄒ唬┙虒W流程
第28屆奧運會中國金牌分布統(tǒng)計圖
1、引入前面我們學習了折線統(tǒng)計圖和條形統(tǒng)計圖,今天我們將學習另外一種統(tǒng)計圖——扇形統(tǒng)計圖。下面先讓大家欣賞一個扇形統(tǒng)計圖。(展示)同學們暑假肯定看了奧運會,能知道中國得了多少枚金牌嗎?(32)
射擊4 12%
球類8 25%
水上項目8 25%
力量型項目9 28%
田徑2 6%
體操1 3%
從這個統(tǒng)計圖中同學們能知道中國在什么項目上有優(yōu)勢,什么項目上薄弱呢?大家知道嗎?美國在什么項目上有優(yōu)勢?(田徑)
2、引入設計說明:
(1)、從學生感興趣的奧運會引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節(jié)課堂氣氛。
(2)、突出扇形統(tǒng)計圖的優(yōu)點——能直觀反映各部分在總體中所占的比例,區(qū)別于折線型統(tǒng)計圖和條形統(tǒng)計圖。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來更深入一步認識一下扇形統(tǒng)計圖,并教大家如何來畫扇形統(tǒng)計圖。
3、出示課本本班學生最喜歡的運動項目統(tǒng)計圖,學生觀察、思考,老師介紹扇形統(tǒng)計圖的特點。
用圓和扇形分別表示關于總體和各個組成部分數(shù)據的統(tǒng)計圖叫做扇形統(tǒng)計圖(或稱餅形圖),特點是能直觀地、生動地反映各部分在總體中所占的比例。第一問、第二問學生回答;第三問先說明什么是圓心角,頂點在圓心的角,課本上有摩天輪圖(學生觀察)。我們可以更直觀向學生介紹,用事先準備好圓紙片對折,再對折,把圓分成相等四部分(如圖1),這個直角就是圓心角。還有奔馳汽車的標志(如圖2),把圓分成相等的三部分,圓心角為120°這樣學生更直觀、清楚地理解了圓心角的.概念。總結:圓心角的度數(shù)為所占的比例乘以360°請一個學生回答第三問。
4、做一做,第(2)小題后面部分,老師分析。
5、合作活動,師生互動(主要讓學生學會畫扇形統(tǒng)計圖)提出問題—→調查情況—→收集數(shù)據—→整理數(shù)據—→畫圖,問題:同學們從家里到學校交通情況。
學生舉手,一個學生點數(shù),另一個學生記錄,得出有關數(shù)據。不妨設有50名學生,統(tǒng)計數(shù)據若如下(根據現(xiàn)場統(tǒng)計情況有不同的數(shù)據)。
、俨叫20人40% 144
②騎自行車15人30% 108
、圩10人20% 72
、芷渌5人10% 36
畫圖步驟:
。1)、畫一個圓;
(2)、按各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算出各個扇形的圓心角度數(shù);
。3)、根據算出的各圓心角的度數(shù)畫出各個扇形,并注明相應的百分比,各比例的名稱可以注在圖上,也可用圖例表明。注意:不用彩色,也可用白色、涂黑、斜線、網狀等表示,學會動手畫出扇形統(tǒng)計圖。學生再看例題:氣象資料統(tǒng)計圖,計算圓心角度數(shù)需用計算器。
。ǘ⒄n內練習,學生板演,一個學生計算數(shù)據,一個學生畫出扇形統(tǒng)計圖。
。ㄈ、總結: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扇形統(tǒng)計圖,了解了它的特點,為今后繼續(xù)學習統(tǒng)計打下了基礎。
教案再認識:
雖然通過活動,學生了解了扇形統(tǒng)計圖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數(shù)量間同總數(shù)之間的關系,但由于是選學內容,因此就只有這一課時就過去了,課后沒有再進行有關的訓練,學生很快回生。所以我認為,條件允許的話,還是可以進行這方面的簡單練習。
小學數(shù)學六年級上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1、借助學生已有的數(shù)學知識經驗去梳理,使知識系統(tǒng)化。學生在主動參與解決實際數(shù)學問題中,掌握運用數(shù)學知識。
2、 通過練習,進一步理解圓的周長和面積的含義,掌握圓的周長和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重難點:能用圓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 認識圓。
1、同學們畫面中的這個圖形叫什么?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圓的有關知識,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復習圓的知識。你還記得這個單元我們都學了哪些內容嗎?
2、在圓的認識里,你們知道了哪些知識?請拿出自己做的圓形紙片,在里面標出圓心、半徑、直徑,并用字母表示。
3、直徑和半徑之間有什么關系?(強調:同一圓或等圓)你還知道圓的那些知識?前面我們還學習了哪些對稱圖形?在這些對稱圖形中哪種圖形的對稱軸最少,哪種圖形的對稱軸最多?
4、看來大家對圓的認識都掌握得很不錯,圓周長和面積是指哪一部分?摸摸看。
二、回憶所學的方法。
1、你是怎樣求圓的周長?(量 公式)是指什么?你還了解圓周率的那些歷史?
2、你是怎樣知道圓面積的`?(數(shù)方格 剪拼)
3、圓面積的推導實際用到了什么思想?(轉化思想)
4、把圓轉化成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什么變了?什么沒變?(出示課件)
5、求圓面積有幾種方法?
6、你能不能算出你手中圓形紙片的周長和面積。指名說算法。
7、計算時應注意什么?(公式 單位)
三、指導練習
1、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1)半徑是 2厘米 的圓的周長和面積相等。( )
。2)兩個半圓一定能拼成一個圓。 ( )
。3)半圓形紙片的周長就是圓周長的一半。( )
。4)把半徑 3厘米 的圓等分成十六份,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長方形的周長比圓的周長多。( )
。5)大圓的圓周率比小圓的圓周率大。( )
2、走進生活,解決問題。
。1)車輪為什么設計成圓的?
(2)運動場上為什么運動員不在一個起跑線上。出示課件:
。3)小羊能吃到草的面積有多大?
林業(yè)部門需要測量一棵古樹樹干橫截面的面積,樹干橫截面是什么形狀?可是又不知道它的半徑或直徑,總不能把這棵千年古樹砍倒后量一量,你能不能幫他們想一個辦法?
。4)一根長 4米 的繩子圍了一圈后還剩 0.86米 ,請你算算樹干橫截面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米?
。5)用籬笆靠墻圍一個直徑是 4米 的半圓形的養(yǎng)雞場,求籬笆的長和占地的面積。
四、師生總結。
通過本節(jié)課學習有怎樣的收獲?
小學數(shù)學六年級上冊教案11
分數(shù)乘、除法及比是本冊教材的重點內容,為突出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絡,本節(jié)復習課在教學設計上主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視對分數(shù)乘、除法之間的關系及分數(shù)乘、除法計算方法的復習。
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進一步強調分數(shù)乘、除法之間的關系,加強計算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在進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數(shù)除法是分數(shù)乘法的逆運算的同時,計算能力得到提高。
2.重視對相關概念、性質及某些知識間相互關系的復習。
教學中,把比的`相關概念、倒數(shù)的相關概念、比的性質以及比與分數(shù)、除法的關系等作為重要的復習內容,結合教材相關習題進行全面、系統(tǒng)地復習,使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同時將比與分數(shù)、除法聯(lián)系起來。
3.重視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
教學中,把用分數(shù)乘、除法解決問題和用比解決實際問題作為重要的復習內容之一,結合教材習題,重點分析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使學生通過對比練習,更好地掌握解決分數(shù)乘、除法問題以及比的有關問題的思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相同點: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相同,解題思路相同。
不同點:①題表示單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計算。
、陬}表示單位“1”的量未知,列方程解答或用除法計算。
(3)總結解決分數(shù)乘、除法問題的方法和解題關鍵。
、俜椒ǎ罕硎締挝弧1”的量已知,求單位“1”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計算;表示單位“1”的量未知,已知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shù),列方程解答或用除法計算。
②關鍵:找準表示單位“1”的量。
設計意圖:結合教材習題,復習畫線段圖分析問題的方法,在對比中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并掌握解決分數(shù)乘、除法問題的方法和解題關鍵,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115頁6題。
地球上海洋面積是36000萬平方千米,占地球總面積的。地球總面積是多少萬平方千米?
2.完成教材116頁8題。
(1)五年級同學收集了165個易拉罐,六年級同學比五年級多收集了。六年級收集了多少個易拉罐?
(2)四年級比六年級少收集了,四年級收集了多少個易拉罐?
3.完成教材116頁10題。
一列火車的速度是180千米/時。一輛小汽車的速度是這列火車的,是一架噴氣式飛機的。這架噴氣式飛機的速度是多少?
4.完成教材116頁11題。
(1)用84 cm長的鐵絲圍成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與寬的比是2∶1。這個長方形的長與寬分別是多少厘米?
84÷2=42(cm) 長:42×=28(cm)
寬:42×=14(cm)
(2)用84 cm長的鐵絲圍成一個三角形,這個三角形三條邊長度的比是3∶4∶5。三條邊各是多少厘米?
[84÷(3+4+5)=7(cm) 7×3=21(cm)
7×4=28(cm) 7×5=35(cm)]
⊙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復習,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數(shù)學六年級上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1、初步掌握圓的特征,會用各種方法畫圓;體驗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能用圓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現(xiàn)象或用生活中的現(xiàn)象來解釋圓的特征;
2、使學生通過想象與驗證、觀察與分析、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shù)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3、讓學生在知識的主動建構過程中掌握一些數(shù)學的思想方法,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合作性,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
教學重點: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征,會畫圓
教學難點:準確認識、掌握圓的特征并理解其在生活中的運用
教具學具:圓規(guī)、直尺、課件、圓紙片、學生自帶一個輪廓為圓的物體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認識我嗎?了解我嗎?能給同學們介紹一下我這個人有什么特點嗎?看來認識一個人、一件事物,都應通過觀察接觸研究歸納,才能達到真正認識!
討論套圈兒游戲的規(guī)則引出圓
(宣布上課。
一.情景引入、激發(fā)探究興趣
圓在生活中太常見了!許多物體的形狀與圓有關。你能舉個例子嗎?
古人最早是從日月的形狀認識圓的,直到現(xiàn)在人們仍然喜歡用日月來形容一些圓的東西,古今中外的建筑設計以及各種平面圖案的設計中,由于用到了圓而格外漂亮!請同學們看大屏幕,我們一起來欣賞、感受一下生活中的圓!
課件演示最后抽象出數(shù)學的圓。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數(shù)學家畢達哥拉斯認為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是圓!。圓到底是怎樣一種圖形,有什么特點,以至于生活中如此常見、數(shù)學家如此夸贊它呢?你們想了解它嗎?
首先,老師想了解一下同學們對圓已經有了哪些認識?(了解學生已有知識基礎,確定教學起點)
二.操作交流、充分感知基礎上自主建構
(一)動手動腦,體驗和感悟
大家知道怎樣畫圓嗎?
1.圓規(guī)畫圓
滲透畫圓步驟和圓心、半徑作用和定義,介紹字母表示方法。
2.描輪廓畫圓
引出直徑,通過如何確定圓心滲透直徑定義及特點
3.沒圓規(guī)也找不到圓形物體,怎樣畫圓?
① 自制圓規(guī):鉛筆、細繩等;
② 電腦畫圓1:幾何畫板演示滲透圓的定義,并再次滲透圓心作用;
③ 電腦畫圓2:幾何畫板演示(用正多邊形逼近圓)滲透極限思想,為后續(xù)學習設伏;
、 畫家畫圓的.方法、正方形包絡的方法
小結:看來,畫圓有許多方法,要根據具體情況有所選擇!
。ǘ┖献鹘涣鳎嵘徒
1.請各小組合作,利用手中的教科書和其他材料(包括老師的電腦),對圓心、半徑、直徑的認識做一總結!并把你們總結的成果記錄下來!
2.匯報交流
①哪一組匯報你們對圓心的認識?
、趨R報對半徑的認識
、蹍R報對直徑的認識
3.小結:
兩千年前,我國的墨子(約公元前468-前376年)給圓下了一個定義一中同長也。你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嗎?介紹圓的數(shù)學符號:⊙
三.鞏固應用、拓展孕伏
。揪毩暎海ǜ鶕䦟W生情況機動處理)
小學數(shù)學六年級上冊教案13
教學目標:
1、認識軸對稱圖形,理解對稱軸的含義;
2、會畫對稱軸;
3、能夠感受到軸對稱圖形的對稱美,感悟到數(shù)學中蘊涵著的美。
教學準備:
蝴蝶的半邊圖、美術字“美”、平面圖形、課件。
教學過程:
一、動手操作,感悟美
1、 畫蝴蝶
出示半張蝴蝶圖,師:老師本來要送你們每人一張美麗的圖畫,可是因為忙,只來得及畫了一半,你們能自己將它們畫完嗎?
學生拿出老師發(fā)的半只蝴蝶圖,自己畫。
教師巡視,注意觀察學生是怎樣畫的,展示學生畫得蝴蝶圖,比一比,誰畫得蝴蝶漂亮,為什么漂亮?再請畫得好的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畫的,討論用什么方法可以畫得更好。
2、 教師在學生匯報的基礎上總結:先把一張紙對折,在折好的一側畫出圖形,用剪刀剪下來,再把紙打開,就可以得到一副美麗的圖畫了。
3、 學生用剛才總結出來的方法,自己設計制作一個圖形,并將做好的圖展示出來。
4、 認識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
這樣的圖形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對折后兩邊完全重合,都有一條折痕)
這樣的圖形我們給它們取個什么名字呢?請大家看看書上給我們介紹了什么知識。
學生自學課本,并說一說通過閱讀書本知道了什么。
5、教師在黑板上演示如何畫對稱軸。
6、師:你們能指出你剛才畫的圖形的對稱軸嗎?指給同桌看看。
7、電腦出示一幅由兩個完全一樣的人頭像拼成的圖形。讓學生判斷這幅圖是軸對稱圖形嗎?
8、猜一猜:老師出示“美”的對折圖,讓學生猜猜這個軸對稱的字是什么?“古人當初造字時是否就已經發(fā)現(xiàn)對稱就是一種美呢?”
9、生說一說見過的軸對稱圖形。
10、介紹數(shù)學的對稱美。
(1)師:在我們的周圍到處都有對稱圖形。自然界中冬有漫天飛舞的雪花,春有競相開放的鮮花,動物、植物中也都有對稱圖形,你們看——
學生欣賞電腦出示的蜜蜂、花、雪花、松樹……圖。
。2)師:對稱是一種美,對稱美又是數(shù)學美的一種,它能使物體具有飽滿、平衡、勻稱、圓滿的感覺,人們利用事物的對稱美,創(chuàng)造了許多美麗而壯觀的奇跡,請看——
學生欣賞電腦出示的人類創(chuàng)造的東方明珠電視塔、天安門、埃菲爾鐵塔、宮殿、隱形飛機、趙洲橋……圖。
二、認識平面圖形中的軸對稱圖形。
1、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拿出信封中的平面圖形,同學合作將不是軸對稱的
圖形的去掉。
再每人任選一個圖形,畫出它們的對稱軸,能畫幾條就畫幾條。
2、 學生匯報:你們是怎樣找出它們的`對稱軸的?分別有幾條?
三、練習強化。
1、 練習二十七第4、5、6題。
四、總結升華
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軸對稱圖形,能把你的收獲在這里交流一下嗎?
你能用你的認識說一說軸對稱圖形為什么是美的嗎?
對稱是美的,但并不是只有對稱才美,有時不對稱也是一種美,就看你有沒有用心出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
五、實際應用,創(chuàng)造美。
師:既然軸對稱圖形是如此美麗,我們何不用它們來裝扮我們的教室呢?想一想,你打算設計怎樣的圖形來美化教室呢?
學生思考,并在班上說一說。
學生操作,做完后用透明膠貼在教室里。
評析:
1、體現(xiàn)學科綜合的思想。
這節(jié)雖然是數(shù)學課,但是它所涉及的領域遠遠超出了數(shù)學學科的范圍,與美術、美學都有交叉。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數(shù)學知識——軸對稱圖形,但同時也感受到了對稱美,并且通過畫蝴蝶、自己想象畫以及設計圖案布置教室等活動,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實現(xiàn)美的應用。
2、自主探究,主動獲取知識。
本節(jié)課的設計沒有囿于書本的限制,而是大膽采用學生畫蝴蝶的操作形式,讓學生在探索如何畫得好看的過程中感受到對稱才美,又在大家的交流中提煉出對折的方法。在這里,教師沒有主導學生的思維,而只是提供了一個學生探索的空間。
3、生活是數(shù)學的最高境界。
對稱圖形是學生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但是學生并不知道這些圖形是因為對稱而美,從生活中采擷對稱的圖、物,體現(xiàn)數(shù)學來源生活。讓學生裝扮教室,不僅提高學生制作對稱圖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應用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小學數(shù)學六年級上冊教案14
設計說明
1.注重估算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
結合具體情境發(fā)展學生的估算意識和《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強調的能力培養(yǎng)。分數(shù)中的估算要比整數(shù)、小數(shù)的估算難把握一些。因此,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中,先讓學生結合問題情境獨立進行估算,然后進行匯報,交流估算的依據。不僅能利用估算檢驗解題的正確性,還能借此提高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
2.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結合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很快投入到思考和探究的狀態(tài)。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每個環(huán)節(jié)都立足以學生為主,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交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滲透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新舊知識的遷移都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多種教學方法的使用可以更好地完成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直尺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世界水日嗎?為什么要設立這樣一個節(jié)日呢?水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寶貴的資源,如果我們不珍惜水資源,那么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將是我們人類的眼淚。所以,我們要節(jié)約用水,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節(jié)約用水中的數(shù)學問題。
[板書課題:分數(shù)混合運算(三)]
設計意圖: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從節(jié)約用水的話題入手,能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舊知鋪墊。
課件出示:小剛家八月用水14噸,九月比八月節(jié)約了,九月用水多少噸?
(引導學生畫圖分析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獨立解決問題)
2.變更條件,引出問題。
課件出示:小剛家九月用水12噸,九月比八月節(jié)約了,八月用水多少噸?
3.組織學生邊讀題邊思考:
(1)估計哪個月用水量多。
(2)你是根據哪句話來判斷哪個月用水量多,哪個月用水量少的?
(3)你判斷的關鍵是什么?
(學生思考后交流問題的答案,同學互評,教師進行適當指導)
4.出示自學指導:
(1)嘗試畫線段圖分析題意,找出等量關系。
(2)選擇恰當?shù)姆椒ń鉀Q問題。
(3)想一想:你還有其他的解題方法嗎?
(學生獨立探究解題方法,教師巡視指導)
5.引導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梳理自己的解題思路。
6.展示解題過程。
(1)引導學生說出解題思路。學生邊畫圖邊說解題思路。
數(shù)量關系:八月的用水量-八月用水量的=九月的用水量
八月的用水量×=九月的用水量
(2)指名板演解題過程。
方法一 解:設八月用水x噸。
x-x=12
x=12
x=14
方法二 解:設八月用水x噸。
x=12
x=12
x=14
(3)其他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
師追問:你們?yōu)槭裁从梅匠探鉀Q問題?用方程解決問題有什么好處?
(學生討論并匯報)
(4)引導學生對解題結果進行檢驗。
(學生先獨立檢驗,然后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進一步理解題意,并結合線段圖體會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lián)系,積累了解決問題的經驗。通過討論、交流等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還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堂練習,提升反饋
1.淘氣家八月用水14噸,比九月多用了,九月用水多少噸?
(1)試著估算一下哪個月的用水量少,并說出理由。
(2)畫線段圖,表示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
(3)解題并檢驗。
小學數(shù)學六年級上冊教案15
教材分析
理解并掌握分數(shù)除法的計算方法,會進行分數(shù)除法計算;理解比的意義,知道比與分數(shù)、除法的關系,并能類推出比的基本性質;能夠正確地化簡比和求比值。這為以后學習運用比的知識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打下基礎。學習本節(jié)課學生能理解并掌握分數(shù)除法的計算方法,會進行分數(shù)除法計算。
學情分析
分數(shù)除法是本單元的第一課,也是非常要的一課,這節(jié)課的學習效果將直接影響到后面解決問題的學習。由于學生普遍基礎較差,必須在理解分數(shù)除法的意義的基礎上開始學習。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在探索除分數(shù)以整數(shù)計算方法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分數(shù)除法的意義,體會數(shù)學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發(fā)展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問題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數(shù)除法的計算方法。
2.能正確地進行分數(shù)除法的計算。
3.培養(yǎng)學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分數(shù)除法的意義,掌握分數(shù)除以整數(shù)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分數(shù)除以整數(shù)計算法則的推導過程。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教學分數(shù)除法的意義
1.以3盒水果糖的重量為問題為切入點,請你們列出算式并計算,看誰算的又快又好!
。1)每盒水果糖重100g,那么3盒有多重?
100×3=300(g)
(2)3盒水果糖重300g,那么每盒有多重?
300÷3=100(g)
。3)300g水果糖,每盒重100g,可以裝幾盒?
300÷ 100=3(盒)
2、師: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三個算式,觀察一下這三個算式的已知數(shù)和得數(shù),說一說它們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運算?這就是分數(shù)除法的意義。
討論:分數(shù)除法的.意義和整數(shù)除法的意義一樣嗎?
總結:分數(shù)除法的意義與整數(shù)除法的意義相同,都是已知兩個因數(shù)的積與其中一個因數(shù),求另一個因數(shù)的運算。
二、探究分數(shù)除法的計算方法
。1)引導參與,探究新知
師:我們已經知道了分數(shù)除法的意義,那么如何來計算呢?請同學們看黑板。
出示問題1。
請大家拿出一張操作紙,涂色表示出這張紙的4/5。
師:把一張紙的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怎樣列式?
4/5÷2
請同學們通過涂一涂,算一算的方式來研究4/5÷2怎樣計算。小組合作,匯報交流。
方法一:把4/5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個1/5,也就是2/5。展示折紙和計算過程。
4/5÷2=4÷2/5=2/5
方法二:把一張紙的4/7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4/5的1/2是多少,可以用乘法來做。展示折紙和計算過程。
4/5÷2=4/5×1/2=2/5
。2)質疑問難,理解新知
、賻熜〗Y:有的是用分子除以整數(shù),分母不變的方法算出結果2/5,有的是轉化成分數(shù)乘法來做……那么在這些方法中,你最喜歡哪種?
②接下來就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把一張紙的4/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先列式再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
、弁ㄟ^計算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1、用第一種方法就不能做了。因為:上一題的時候,分子4是2的倍數(shù),4÷2能得到整數(shù)商。而4÷3時,分子4不是3的整倍數(shù),得不到整數(shù)商。所以不能用分子除以整數(shù)這種方法了。
生2:把除法轉化成乘法來做……4/5÷3=4/5×1/3=4/15
能再講講這樣做的道理嗎?
師:“4/5÷3”表示把4/5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一份。
請同學們拿出第二張操作紙,你能把圖中的4/5平均分成3份,并表示出其中的一份嗎?
展示學生的分法
師(指著涂色部分):你所表示的這一部分是4/5的多少?
通過直觀圖理解4/5的1/3是4/15
(3)比較歸納,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分數(shù)除以整數(shù)(0除外),等于分數(shù)乘這個整數(shù)的倒數(shù)。要注意的是:
結果最簡。除號要變成乘號。
三、鞏固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
四、課堂小結
1、分數(shù)除法的意義是什么?
2.分數(shù)除以整數(shù)的計算法則是什么?(學生總結)
五、作業(yè)布置
【小學數(shù)學六年級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shù)學六年級上冊教案05-29
小學數(shù)學六年級上冊教案01-12
小學數(shù)學上冊教案01-29
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六年級上冊教案12-31
小學六數(shù)學上冊教案01-14
小學數(shù)學六年級上冊《倒數(shù)的認識》教案08-26
小學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01-04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案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