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教學設計之四

時間:2023-05-01 20:17:01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將相和》教學設計之四

《將相和》教學設計之四

佚名

《將相和》教學設計之四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初讀課文,了解“將”、“相”分別指的是誰,全文共講了哪幾個故事。

(二)自學本課生字詞,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絕口不提”、“完璧歸趙”這幾個詞語的意思。

(三)按不同故事內容給文章分段。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自學和理解本課生字新詞。

(二)按不同故事內容給課文分段。

三、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引發(fā)興趣。教師可以先板書課題,讓同學齊讀,之后問:看到課題,你們想知道什么呢?設計這個問題,實際是在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等他們提出一些問題,諸如:我想知道“將”和“相”是誰;我想知道他們之間發(fā)生了什么事;我想知道他們?yōu)槭裁春秃玫;教師可以適時激趣。請你們自己先讀讀書,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二)學生初讀課文之后,再給他們談論的時間,然后教師再給一些時間讓同學們讀一遍書,不認識的字標出來,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學。

1.指導讀準字音。本課的生字雖然不多,只有7個,但有好幾個都是學生特別容易讀錯字音。允、頗、侮:

2.指導認清字形。本課有許多生字的字形都容易錯,可采用“以熟帶生”的方法掌握字形。如“璧”與“壁”相近,“壁”是熟字,墻壁,與“土”有關,所以是“土”字底。而“璧”是一種寶玉,是無價寶,所以下面是“玉”。如“允”與“充”相近,“侮”與“悔”相近,“頗”與“波”相近,教師一定要指導同學進行區(qū)分,從而記住字形。

3.理解詞意。因為書后有一道題就是要求同學們理解詞意的,所以教師可以提出讓同學查字典或詞典理解詞意。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特別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完璧歸趙——璧,古代玉器的一種,平圓形,中間有孔。本課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國人卞和氏發(fā)現(xiàn)的一塊玉制成的璧!巴觇禋w趙”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趙國。這個成語現(xiàn)在常用來表示物歸原主。理屈——理虧。絕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說。示弱——表示比對方軟弱,不敢較量。推辭——謙讓不干。抵御——抵擋,抵抗。理直氣壯——理由充分,說話有氣勢。能耐——技能,本領。攻無不克——攻城奪池,沒有拿不下來的。戰(zhàn)無不勝——形容強大無比,每戰(zhàn)必勝。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這兩個成語多指善于打仗。負荊請罪——負。背著。荊,荊條,用來打人的東西。本課指廉頗光著上身,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請罪,F(xiàn)用來表示向人認錯賠罪。同心協(xié)力——協(xié),合。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三)簡單介紹歷史背景。

※ 詳細歷史背景

(四)三讀課文,把“將”、“相”的名字用________畫下來,同時想一想,這篇文章講了幾個小故事?學生讀完之后,找人回答這幾個問題:“將”指的是廉頗。“相”指的是藺相如。本文一共講了三個小故事。第一個:可以用“完璧歸趙”來概括。第二個:可以用“澠池之會”來概括。第三個:可以用“將相和好”來概括。

(五)統(tǒng)觀全文,給課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1~10)自然段,寫藺相如出使秦國,機智勇敢,保護國寶,立了大功。第二段(11~15)自然段,寫藺相如在澠池會上,不畏強暴,維護國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18)自然段,寫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六)布置作業(yè) 。

1.熟讀課文,抄寫字詞。

2.想一想每個小故事發(fā)生的原因和結果是什么。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理解課文內容,從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對敵不畏強暴,機智勇敢和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好品質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二)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復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理解三個故事的原因和結果。

(二)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

三、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1.找人說一說這篇課文講了幾個小故事,分別是什么故事?(教師借機板書)

2.再請同學說一說是怎么分的段。

(二)交代一下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三)學習課文第一大段。

1.齊讀第1自然段,同時要求學生思考:這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通過讀書,學生馬上知道這是在向我們交待時代背景。這一句話看似簡單,其實非常重要。因為它是后面三個故事的總起因。教師一定要讓學生理解它的重要性。

2.接著請同學們默讀第一大段。同時想一想:這個故事是怎么發(fā)生的?經過怎樣?結果又如何呢?通過默讀,學生知道:起因:秦國自以為強大,想騙取趙國的寶物和氏璧,趙王很著急。經過: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不畏強暴的精神與秦王斗智斗勇。結果:藺相如“完璧歸趙”,被封為上大夫。

3.再默讀這一大段。同時思考:

(1)秦王說愿意拿十五座城換和氏璧,趙王為什么非常著急?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教師一定要讓同學聯(lián)系文章的第一句去思考,“秦國最強”中的“最強”是最為強大的意思,“常常進攻別的國家”說明秦國以強欺弱,非常專橫。然后再讓同學想一想趙王為什么著急。同學們如果認真讀書就會發(fā)現(xiàn)第3自然段直接介紹了趙王著急的原因。因為趙王深深地知道秦王以城換璧是假的,只不過想把無價寶騙到手,如果趙王把和氏璧送去給秦王,秦王當然不會像信上說的那樣把15座城給趙王,只能是白白吃虧,輕易地就讓秦王占到了便宜。但如果不按秦王信中說的那樣去做,又怕秦王以此為借口派兵進攻,到時遭殃的還是趙國。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趙國的群臣才束手無策,趙國因想不出兩全其美的對策才著急。

(2)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說有個藺相如勇敢、機智,也許能解決這個難題。請同學們想一想:藺相如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xiàn)的?這對表現(xiàn)人物品質有什么作用?聯(lián)系上文,同學們知道藺相如是在趙王與眾臣“為難”的時候出現(xiàn)的。因為大家都覺得很為難,而藺相如知難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機智勇敢的精神。

(3)面對這個難題,藺相如是怎么說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讀一讀藺相如說的話,體會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點?教師在引導學生讀第6自然段的時候,先抓住“想了一會兒”這個詞,使同學們理解他在想什么,其實他不是在想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能不給秦王發(fā)兵制造機會。接著讓同學反復讀一讀藺相如說的話,抓住“愿意去”。體會出藺相如的勇敢。然后分析了兩種可能性和兩種動作!叭绻娴摹瓝Q,就給……”、“如果不肯……一定……送回”,這兩句話運用了兩個復句,都是假設關系的,說明他把問題分析得非常透徹,對策也設計好了!耙欢ā币辉~讓我們看出了藺相如的胸有成竹。最后體會“理屈”,就是“理虧”的意思。這也是藺相如故意造成的一種局面,迫使秦國不能出兵,也使趙國由現(xiàn)在這種左右為難的被動局面,轉成主動

   

【《將相和》教學設計之四】相關文章:

《將相和》教學設計05-01

《將相和》教學設計(精選10篇)09-20

教學設計之七:4.3.1角的教學設計04-25

教學設計之“三備”04-30

黔之驢教學設計05-01

將相和教學設計及實錄(通用7篇)11-04

教學反思之四04-30

教學設計之《春夜喜雨》04-27

驚弓之鳥教學設計04-25

教學設計之魚兒游游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