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師要做牧者不要做纖夫論文
靜靜的夜里,在網(wǎng)上看了2個小時的生本教育講座,郭教授指出:教師要做“牧者”,不要做“纖夫”。所謂“牧者”,就是“放牧的人”,對我來說,就是“放羊倌”。郭教授說得文雅些,我這樣一解釋,大概就更明白了。
以前小時候,家長、老師對我們這一代人的教育,也就是放羊式教育。我記得,在初中快中考了,學校放了一個月的假,復習功課,可以在家,也可以在班里。結果我們成長了,甚至成材了,不僅成績好,思想品德也不算差。而現(xiàn)在的學生,就像“反季節(jié)蔬菜”,生長得越好反而問題越多。這都是因為我們背離了自然規(guī)律。我想郭教授所指的生本教育理念也許就是“越原始越接近真理”,因此生本教育應該就是教育的本真了。在《教育走向生本》中,郭教授還有一個“拋秧的啟示”,類比到教育上來,把那些“無效教學”比作類似插秧密植的事情,就像不惜損害根系,強行進行秧苗密植一樣,把知識和行為變成一個一個細密的目標,對學生提出十分細密的要求,以為只要落實了這些細密的要求,就會達到我們對學生獲得知識的期望。然而,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活動就被局限在這個細密的棋盤之上,他們沒有必要想什么,也想不出什么,后來是懶得想什么,實際上這就是人的自然對違背自然的教育的報復。學生對這種“保姆式”的教育是并不領情的。對于外力所賦予的規(guī)范,學生一般不愿意直接接納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學生的意志不愿意認同強加的東西,并非他們不能接受外來規(guī)范,而在于這些規(guī)范是否合乎自身的經(jīng)驗和如何加諸到自己身上。
我在初四畢業(yè)班的教學實踐中,有時就是“放羊”,或者像有的老師描述的那樣:上課要求三分鐘,開始“放羊”,然后總結三分鐘,最后布置作業(yè)下課。實際上,這是在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自由”學習,學生在老師要求的復習范圍內(nèi)進行研究討論,可以下位隨便問,問同學、問老師,氣氛和諧而熱烈,學風活潑而向上。
課堂上會時時傳來對問題辯論的爭吵聲、解決問題成功的喜悅聲,更多的是學習互助的講題聲……我在課堂里“聲聲入耳”卻不心煩意亂,而是和學生一起沉浸在學習過程之中,享受交流的“歡暢”,共同成長、一起提升;甚至有的同學在響起下課鈴聲、老師走出課堂之后,還意猶未盡、戀戀不舍地在“回味”反思和交流討論;更有的同學跑到辦公室“打破砂鍋問到底”、“咬定青山不放松”,直至期盼我下一節(jié)課的到來。我想郭教授所說的生本,除了反映學生的利益、學生在學校社會中獨立的自主的存在之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學生來進行教育,把教育的全部價值歸結到學生身上,以學生發(fā)展為教育的本體。也就是說,我們所要進行的生本教育的重點,不僅僅在于學生的外部地位,更在于學生的內(nèi)部自然天性和潛能的發(fā)揮。在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同時,我們首先要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這也是教育對社會的根本貢獻所在。
想想我以前的所謂“教書行為”,反而放不開,畏首畏尾,縮頭縮腳,生怕學生學不會、學不好,一而再、再而三地講評。結果適得其反,主客體錯位,學習氛圍自然不“和諧”,生硬無味。我這個“纖夫”拉得費力,也不討好!人類的先祖把具體的知識留在世上,要我們?nèi)ズ筇鞂W習它。但我們卻常常忽視一件事情,即先祖還把認識世界的基本程序,包括人的學習天性和人的潛能、人的學習的一些母結構等等用密碼的形式留在我們的細胞里和頭腦中。這樣,我們不僅僅要批判地繼承傳統(tǒng)文化知識,還要善于調(diào)動自身的內(nèi)存去學習外部世界。就此來看,大自然的安排是何等巧妙,它實際上告訴我們,教育在給人以限制的時候,同時也要給人以自由,好讓他們用自身的內(nèi)存、內(nèi)在的“自然”,去感知外部的知識、外部的“大自然”!皾櫸锛殶o聲”,教育工作想要教育好學生,卻以壓抑學生內(nèi)部自然為能事,顯然是不合邏輯的;而要在學生“不知不覺中”令其受到感染,提升意境水平,“在無聲中潤物”,那么,此時就會“無聲勝有聲”、“無招勝有招”了。
在兩千年前,中國的先哲孔子就給我們留下了“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強而弗抑”的教導,令人驚嘆而折服,我們現(xiàn)代人不僅要學習,更要領悟。“牧者”的任務是“伺候”好自己的羊群,讓他們快樂地“奔跑”、津津有味地“吃草”、結實地成長,讓他們更加“自然”地成長,“自然的就是最好的”。
【教師要做牧者不要做纖夫論文】相關文章:
生本教育的教師觀:從[纖夫]到[牧者]04-29
我不要做……05-02
要做正確的事先要正確地做事論文04-29
我要做那只蝸牛02-27
我要做理性的媽媽04-29
不要做孩子的上帝04-29
我要做家務作文07-30
我要做微笑的天使04-29
不要做小孩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