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國際公允價值會計論爭的思考論文
摘要:公允價值會計從一開始就伴隨著不同的聲音。本文在分析近期國際上有關公允價值會計論爭的基礎上,得出公允價值的確定是這場論爭的核心問題,并總結了這場論爭對堅持完善公允價值會計的幾點啟示。
關鍵詞:論爭;公允價值確定;啟示
所謂公允價值會計,是指以市場價值或未來現(xiàn)金流量的現(xiàn)值作為資產和負債的主要計量屬性的會計模式。公允價值會計從一開始就伴隨著不同的聲音,支持者多來自于以投資者為代表的SEC、FASB 等會計界,而以聯(lián)邦儲備委員會、財政部和金融界為代表的企業(yè)界對公允價值會計持謹慎乃至反對態(tài)度,認為公允價值會計不僅缺乏可靠性,而且將導致金融機構的收益產生巨大波動,促使金融機構的借款決策短期化。此次世界發(fā)生的金融危機更使公允價值會計成為經濟界與政界爭論的焦點。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幾個主要的經濟體都暫停或者修改了公允價值會計準則,主要原因是其中的國家或者地區(qū)的政府急需遏制不斷下滑的經濟信心指數。從結果看,反對公允價值會計準則的人們是“勝利者”,一些支持這項準則的人士與機構迫于現(xiàn)實壓力,也放棄了原有的政策主張。本文在簡要回顧這場爭論的基礎上,對這場論爭的實質與焦點及給我們得啟示進行了深入思考。
一、國際公允價值會計的論爭
公允價值會計肇始于上世紀80年代美國儲蓄和房屋借款危機。80年代,美國2000多家金融機構因從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財務困境,但建立在歷史成本計量模式上的財務報告在這些金融機構陷入財務危機之前,往往還顯示“良好”的經營業(yè)績和“健康”的財務狀況。歷史成本計量使大量參與金融工具交易的企業(yè)、機構的財務報表的信息失去透明性、相關性。以美國為代表的會計準則制定機構迅速反應,F(xiàn)ASB于1984 首次將公允價值運用于金融工具會計并發(fā)布了FAS80(遠期合同會計)。1990年9月,當時的SEC主席R ichard C B reeden
在美國參議院作證時指出了歷史成本財務報告對預防和化解金融風險于事無補,并首次提出應以公允價值作為金融工具的計量屬性。FASB從1990年12月至2006年9月發(fā)布的55份財務會計準則公告中直接涉及公允價值的約占75%(夏成才,2007),2006年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發(fā)布的SFAB第157號會計準則——公允價值計量。
在美國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機中,一些銀行家、金融人士、國會議員將矛頭指向美國會計準則。面對金融危機中飛流直下的金融資產價格,他們認為第157號會計準則要求金融產品按照“公允價值計量”的規(guī)定,使市場陷入金融工具交易價格下跌——資產減計——核減資本金——恐慌性拋售——價格進一步下跌的惡性循環(huán)之中,對加重金融危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在2008年10月初美國參眾兩院通過的7000億美元緊急經濟救援法(Emergency Economic Stabilization Act, EESA)中,允許SEC 暫停存在爭議的公允價值計量權利。隨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歐盟議會、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日本等相繼作出了修改或暫停公允價值會計準則的建議或決定。
反對公允價值計量的人士的理由主要有兩點:一是公允價值計量的順周期性,即經濟繁榮,市場高漲時,容易造成相關金融產品的高估,從而公允價值會計成為金融泡沫的發(fā)生器;反之,經濟衰退,市場低迷時,容易造成相關金融產品低估,從而公允價值會計成為金融危機的助推器。二是公允價值計量帶來的估值風險。主要是指責當金融工具缺乏活躍交易市場時,由于流動性極低,不存在市場交易價格和類似市場價格,需要借助各種模型來估計其公允價值,模型選擇具有隨意性,而不同模型所設置變量(利率、風險系數、相關性、信用基差)又帶有較強的主觀性,因而相關金融產品的公允價值缺乏客觀性與可靠性。
以準則制定機構和會計師事務所為首的一派則認為,在日新月異的社會,公允價值才是最能體現(xiàn)公司財務狀況的計量方法,尤其適用于金融衍生產品。他們反駁說,在這場金融危機中,公允價值計量方法不僅沒有火上澆油,反而使危機更快地得到暴露,讓投資者盡快看到真相。取消公允價值計量,是歷史的倒退,無異于掩耳盜鈴。他們反對全盤否定公允價值計量模式,考慮的是應該如何完善公允價值計量,以更好地體現(xiàn)特殊情況下的金融產品的價值。
二、國際公允價值會計論爭的實質:公允價值的確定
理論上公允價值的確定, FASB第157號公告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在計量日市場參與者的交易中,因某項資產將收到的價格或轉讓某項負債將支付的價格”,這個定義明確使用了“退出價格”(exit price)確定公允價值,而一般意義上購置資產支付的交易價格或承擔負債收到的交易價格則是一種進入價格(entry price),很多情況下兩者存在差異!秶H會計準則第39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ISA39)明確規(guī)定使用活躍市場中的報價確定公允價值,通常是指已持有資產在市場中的出價、已承擔負債在市場中的要價,其要求是與退出價格的內涵相一致。退出價格能夠提供有關資產或負債未來經濟利益的流出或流出的客觀、以市場為基礎的預期。
實務上公允價值的確定,根據美國SFAS157號準則、國際會計準則和我國會計準則對公允價值估值的相關規(guī)定,大多按優(yōu)先順序劃分為三個層次:市價法、類似項目法和估價技術法。即存在活躍市場時以市場價格作為其公允價值(市價法);不存在活躍市場時參考類似項目市場價格確定公允價值(類似項目法);不存在或只有很少的市場價格信息時,則采用估計技術對項目的公允價值做出估計(估價技術法)。
從上述國際有關公允價值會計的爭論中可以看出,支持公允價值會計的一方顯然認為會計核算項目的公允價值具有可靠依據或能夠被合理估計,因此,采用公允價值計量能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更相關有用的經濟決策信息,可以達到防范、規(guī)避和化解金融風險的目的;反對的一方理由是公允價值計量的順周期性和估值風險。順周期性針對存在活躍市場的金融產品,當市場高漲和低迷時,市場價格不能代表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即除非市場處于正常狀態(tài),市價法和類似項目法是無效的。估值風險針對缺乏活躍市場的項目,說明估價技術法一般也是無效的。因此,反對一方提出的公允價值計量的順周期性和估值風險的實質就是認為會計核算項目的公允價值一般不具有可靠的依據,也不能被合理地估計。綜上所述,國際公允價值會計論爭的焦點與實質是核算項目公允價值的確定問題。支持和反對公允價值計量的分歧的核心是會計核算項目的公允價值是否具有可靠依據或被合理估計。
三、國際公允價值會計論爭的啟示
事不辯不明,國際公允價值會計論爭給我們的啟示主要有:
1.由于會計準則具有經濟后果,即經濟社會主體通過利用會計信息在他們之間進行財富的非公平轉移而帶來的社會后果,換言之,會計報告會影響管理者和其他人的決策,而不僅是反映這些決策的結果。會計作為市場經濟下市場主體進行經濟決策的一個重要信息來源,理應提供具有相關有用、及時可靠地經濟信息。在資產價格隨機波動的市場經濟下,公允價值計量顯然比歷史成本計量能夠提供更相關有用的會計信息,因此,公允價值會計不能廢棄,只能堅持和完善。
2.市場價格并不一定是公允價值。公允價值要求市場交易主體是獨立的、具有熟悉交易的廣泛知識,并能夠合法和有經濟能力自愿地進行交易。當市場處于高漲和恐慌的非理性狀態(tài)時,交易主體失去了理性,缺乏應有的知識,或被迫交易。因此,市場價格并不一定是公允價值。
3.合理確定核算項目公允價值是公允價值會計存在與發(fā)展的關鍵。政府應保證開放、公平、有序的市場秩序,使市場交易盡量處于正常狀態(tài),為公允價值會計提供良好的市場環(huán)境。應進一步提升和完善公允價值的估計技術,使市場處于非理性狀態(tài)或項目缺乏活躍市場時,能夠合理估計相關項目的公允價值。
參考文獻:
[1]李紅霞,公允價值計量問題的國際進展及其在中國應用的思考[J].《會計研究》,2008(10).
。2]徐 虹,林鐘高,金融危機中的公允價值計量探討[J],《財會通訊》(綜合版),2009(2).
。3]劉翼鵬 李成文:金融工具會計中的公允價值計量研究——基于當前華爾街金融危機的新思考[J],《商業(yè)會計》,2009(7).
。4]安建民:次貸危機引發(fā)的公允價值會計論爭[J],《當代經濟》,2009(4)(上).
【國際公允價值會計論爭的思考論文】相關文章:
公允價值的論文04-27
對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賬務處理的思考論文04-27
關于提高公允價值計量可靠性的思考論文04-27
對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思考04-30
公允價值在我國的應用論文04-27
公允價值會計的利弊探討論文04-27
公允價值的淺思畢業(yè)論文04-27
歷史成本與公允價值的比較與關系的論文04-27
探析公允價值的可靠性論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