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氣藏全空間磁學、地球化學與礦物學結構及意義--檢驗煙筒效應的形成機理

時間:2023-04-27 20:15:29 天文地理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油氣藏全空間磁學、地球化學與礦物學結構及意義--檢驗煙筒效應的形成機理

位于松遼盆地南部某油氣田邊緣一個油氣顯示井的磁性測量結果表明,巖石具有明顯的磁性變異結構特征.以磁化率(κ)為例,在低緩的背景磁性上主要呈現(xiàn)高強度與中等強度的2類異常:大于400×10-5為強磁性,100×10-5~150×10-5為中等強度磁性.結合錄井資料與地球化學分析解釋可知,強磁性異常主要位于取樣間隔的底部干層區(qū),少數(shù)樣品位于淺部油氣顯示層;中等強度異常主要位于2 700 m附近的油氣顯示層.巖石磁性與地球化學成分對應分析表明,油氣顯示層巖石的C1和C2成分與磁化率 (κ)、飽和磁化強度 (Js) 和飽和等溫剩余磁化強度(SIRM)之間呈明顯的正相關,與內稟矯頑力(Hc)為逆相關,而干層巖石相關性不明顯.礦物成分分析顯示,巖石中主要含鐵礦物為磁鐵礦、磁赤鐵礦、赤鐵礦、黃鐵礦和菱鐵礦.其中磁赤鐵礦主要分布在具有中等磁性強度的油氣顯示層,而高含量(最高含量達12.5%)的磁鐵礦主要位于底部干層.磁赤鐵礦與赤鐵礦、黃鐵礦及菱鐵礦含量之間相關特征初步表明,自生磁赤鐵礦可能主要來源于原地赤鐵礦與黃鐵礦.推測油氣顯示層巖石中磁性偏軟的磁赤鐵礦屬于烴蝕變的產物,為烴微滲漏效應(或煙筒效應)的全空間形成機理提供了新證據.

油氣藏全空間磁學、地球化學與礦物學結構及意義--檢驗煙筒效應的形成機理

作 者: 劉慶生 李海俠 王芳 田志 王艾紅 陳龍生 張雙喜 夏響華 程同錦   作者單位: 劉慶生,李海俠,王芳,田志,王艾紅(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物理系,湖北武漢,430074)

陳龍生,張雙喜(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香港)

夏響華,程同錦(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探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22) 

刊 名: 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  ISTIC EI PKU 英文刊名: 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年,卷(期): 2002 27(5)  分類號: P574.1 P618.130.2  關鍵詞: 烴蝕變作用   次生磁性礦物   巖石磁學   地球化學   礦物學   油氣藏  

【油氣藏全空間磁學、地球化學與礦物學結構及意義--檢驗煙筒效應的形成機理】相關文章:

儒學社會秩序的形成、結構及其現(xiàn)代意義04-26

我國農村貧困的形成機理及政策選擇04-27

磁場的生物學效應及其機理的研究04-27

鍋爐主要污染物形成機理分析04-26

茯磚茶品質形成機理的研究進展04-26

一例特殊inv(Y)形成機理的研究04-26

微生物在錳地球化學循環(huán)中的作用和機理04-26

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縫病害的形成機理及預防對策04-27

近壁湍流相干結構演化機理的研究04-27

正交表列效應的約束條件檢驗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