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的簡介

時間:2023-10-20 16:40:35 嘉璇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高適的簡介

  高適,唐代著名邊塞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封渤?h候,世稱高常侍。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適的簡介,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適的簡介

  簡介

  高適(706-765年),字達(dá)夫,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安東都護(hù)高侃之孫,唐朝中期名臣、邊塞詩人。

  高適早年家貧潦倒,壯年時期寓居梁宋一帶,與李白、杜甫等人交游。近50歲才由人推薦中有道科進(jìn)入仕途,任封丘縣尉,不久辭去。天寶十一載(752年),到河西節(jié)度使哥舒翰幕中任掌書記。天寶十四載(755年),任絳郡長史。至德元載(756年),擢諫議大夫。不久任淮南節(jié)度使,奉命討伐永王李璘。乾元二年(759年),拜彭州刺史。上元元年(760年),轉(zhuǎn)蜀州刺史。廣德元年(763年),就任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攝東川節(jié)度使。廣德二年(764年),應(yīng)召回京,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加銀青光祿大夫,進(jìn)封渤?h侯,食邑七百戶。永泰元年(765年),高適去世。贈禮部尚書,謚號“忠”。

  高適是盛唐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既承載了恢弘豪邁的盛唐氣勢,又流露出與同時代其他詩人相異的特質(zhì)。他在第一次長安應(yīng)試失意之后,選擇客居宋中,此時因懷才不遇、報國無門而滋生的深沉的失落與悲慨,使得其作品呈現(xiàn)出一種蒼涼與悲切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游于燕趙之時,詩人所見多令人憤怨之事,他以飽含悲痛的心情寫下了《薊門五首》等一系列揭露現(xiàn)實的詩作。寓居淇上之時,他有感于田園生活,寫出了許多反映現(xiàn)實的山水田園詩作。著有《別韋參軍》《燕歌行》《別董大》《封丘作》等。

  藝術(shù)特色

  高適是盛唐時期“邊塞詩派”的領(lǐng)軍人物,“雄渾悲壯”是他的邊塞詩的突出特點。其詩歌尚質(zhì)主理,雄壯而渾厚古樸。高適少孤貧,有游俠之氣,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給,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個性,故詩作反映的層面較廣闊,題旨亦深刻。高適的心理結(jié)構(gòu)比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詩多直抒胸臆,或夾敘夾議,較少用比興手法。如《燕歌行》,開篇就點出國難當(dāng)頭,突出緊張氣氛:“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結(jié)尾處直接評論:“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嘆,含蓄而有力。

  高適詩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觀,故很少單純寫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時伴有寫景的部分,因此這景帶有詩人個人主觀的印記。《燕歌行》中用“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劃凄涼場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組成富有主觀情感的圖景,把戰(zhàn)士們戰(zhàn)斗不止的英勇悲壯烘托得更為強烈。高適在語言風(fēng)格上用詞簡凈,不加雕琢。如《別董大二首》之一:“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fēng)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技巧上看來全不用力,詞從意出,沒有刻意辭彩修飾。卻使人感到默默的悲涼也。

  愛國精神

  高適自己具有強烈的愛國思想,所以他對保衛(wèi)邊疆的愛國將領(lǐng)作了熱情的歌頌。如《送渾將軍出塞》詩中對渾將軍的刻畫是很出色的。在敵人入侵、“昨日邊庭羽書至”的時候,渾將軍就慷慨出征!俺穷^畫角三四聲,匣里寶刀晝夜鳴”二句不沾將軍本身,卻正襯托出將軍忠勇為國、心情異常激動的精神面貌!包S云白草”的塞外風(fēng)光,與“擊劍酣歌”的昂揚精神,進(jìn)一步突出了一個不畏艱苦、為國忘身、心情樂觀的愛國將領(lǐng)的形象。通篇嚴(yán)整而飛動,魄力雄毅,風(fēng)骨遒上,與《燕歌行》同樣表現(xiàn)了高適七古的藝術(shù)特征。 對于收復(fù)失地,高適同樣是興奮鼓舞的。天寶十二載五月,哥舒翰收復(fù)久已淪陷的九曲黃河,他寫了豪壯而充滿喜悅心情的《九曲詞》,其第二、第三首云: 萬騎爭歌楊柳春,千場對舞繡騏磷。到處盡逢歡洽事,相看總是太平人。 鐵騎橫行鐵嶺頭,西看邏逤取封侯。青海只今將飲馬,黃河不用更防秋。 在這里也表現(xiàn)了他希望邊疆鞏固,獲致太平的愿望。

  人物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武后久視元年(700年),高適出生(詳見人物爭議目錄)。

  高適二十歲前之生活情況,因缺乏具體材料,無法詳探。《舊唐書·高適傳》只記載其“適少濩落,不事生業(yè),家貧”。另據(jù)適《別韋參軍》:“二十解書劍,西游長安城。”大致可知適二十歲之前基本流寓梁、宋,攻文習(xí)武,頗為刻苦。

  開元七年(719年),高適初游長安。

  開元八年(720年),滯留長安。

  開元九年(721年),高適自長安失意而歸,客游梁宋,定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耕讀自養(yǎng)。

  開元十七年(729年),約在此年作《苦雪四首》詩。

  北上游歷

  開元十八年(730年),五月,契丹權(quán)臣可突干弒殺契丹王李邵固,率其部眾并脅迫奚族人叛唐降于突厥,奚王李魯蘇攜妻東華公主、李邵固之妻東光公主逃奔大唐,唐與契丹和奚族的戰(zhàn)爭在東北邊境爆發(fā)。高適于本年或開元十九年聽聞邊境戰(zhàn)事,遂北上燕趙尋找投軍機會,過魏州,至鉅鹿,冬天到達(dá)前線的幽州、薊州一帶,途中作《三君詠》《鉅鹿贈李少府》《酬司空璲》本年還作有《苦雨寄房四昆季》《贈別晉三處士》等詩。

  開元十九年(731年)至遲于本年啟程北上,來到幽薊一帶。作有《塞上》《營州歌》《別馮判官》《塞上聽吹笛》等詩。

  開元二十年(732年)信安王李祎大破敵軍,高適作《信安王幕府詩》獻(xiàn)給李祎幕下諸人,求引薦而無果。同年,還作有《薊門五首》詩。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在薊門與王之渙、郭密之等老友往來酬贈,期間作有《酬李少府》《送李少府時在客舍作》《薊門不遇王之渙郭密之因以留贈》等詩。同年冬,失望南歸,途中作有《自薊北歸》詩。

  或云高適此番北上幽薊,曾投身軍中。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自薊北南返宋中,一路漫游,拜訪地方官吏韋濟(jì)、薛據(jù)等人。期間作有《同朱五題盧使君義井》《真定即事奉贈韋使君二十八韻》《邯鄲少年行》《別韋五》《酬別薛三蔡大留簡韓十四主簿》《寄宿田家》等詩。同年冬,梁洽去世。高適作有《哭單父梁九少府》詩悼念。

  長安應(yīng)試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赴長安應(yīng)試,未能考中。同年,作《題李別駕壁》《送劉評事充朔方判官賦得征馬嘶》等詩。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在長安結(jié)交名流,與張旭等人同游。同年,作《醉后贈張九旭》《宴韋司戶山亭院》等詩。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高適與王之渙、王昌齡宴游。高適的詩已經(jīng)開始有人傳唱。同年,作有《和王七玉門關(guān)聽吹笛》《獨孤判官部送兵》等詩。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有感于張守珪隱瞞敗績、軍中腐敗之事,結(jié)合此前北上幽薊之見聞,作《燕歌行》詩。同年秋,離長安回宋中,中途暫住洛陽。同年,還作有《同熊少府題盧主簿茅齋》《送崔錄事赴宣城》《酬岑二十主簿秋夜見贈之作》等詩。

  漫游四方

  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回宋中后,寂寞寡歡。與房琯同游。同年秋至汶上,與杜甫同游。同年,作有《遇沖和先生》《別孫》《同房侍御山園新亭與邢判官同游》《送蕭十八與房侍御回還》《寄孟五少府》《宋中別司功叔各賦一物得商丘》《宋中送族侄式顏時張大夫貶括州使人召式顏遂有此作》《又送族侄式顏》《東平路作三首》等詩。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高適赴相州游覽。同年,作有《別耿都尉》《題尉遲將軍新廟》等詩。

  開元二十九年(741年),高適寓居淇上,與朋友詩酒贈答。同年,作有《淇上酬薛三據(jù)兼寄郭少府微》《淇上別業(yè)》《淇上別劉少府子英》《送蔡十二之海上》《送魏八》《淇上送韋司倉往滑臺》《同衛(wèi)八題陸少府書齋》《酬衛(wèi)八雪中見寄》《哭裴少府》《別韋兵曹》《別從甥萬盈》等詩。

  天寶元年(742年)秋,高適離開淇上,至滑臺。同年作有《田家春望》《別張少府》《漁父歌》《同群公題鄭少府田家》等詩。

  天寶二年(743年),春天在滑臺,夏季回睢陽,先后與地方名流李邕、李少康等往來。同年,作有《夜別韋司士》《酬鴻臚裴主簿雨后雎陽北樓見贈之作》《送柴司戶充劉卿判官之嶺外》《同韓四薛三東亭玩月》《同群公十月朝宴李太守宅》《宋中遇林慮楊十七山人因而有別》《奉酬睢陽李太守》《畫馬篇》《詠馬鞭》等詩,令作有《奉和鵑賦》。

  天寶三載(744年)春,高適往來于睢陽、陳留間。同年夏,與李白、杜甫登吹臺賦詩,并漫游梁宋。夏秋之間,至單父,與李白、杜甫同登琴臺,且縱獵孟渚澤。又一起同游王屋山陽臺宮欲尋訪司馬承禎。秋末,從大梁出發(fā)東游,經(jīng)酂縣、符離、靈璧、彭城、泗水、盱眙、淮陰,直至襄賁,寓居樊家。同年有《同李司倉早春宴睢陽東亭》《送田少府貶蒼梧》《送楊山人歸嵩陽》《送蔡山人》《送虞城劉明府謁魏郡苗太守》《單父逢鄧司倉覆倉庫因而有贈》《登子賤琴堂賦詩三首》《觀李九少府翥樹宓子賤神祠碑》《同群公秋登琴臺》《同群公題張?zhí)幨坎藞@》《平臺夜遇李景參有別》《宋中十首》《宋中別周梁李三子》《途中酬李少府贈別之作》等詩,并作有《東征賦》。

  天寶四載(745年)秋,高適由泗水西北行,至東平。赴汶陽,過魯郡、曲阜等地。同年,作有《漣上題樊氏水亭》《漣上別王秀才》《樊少府廳獅猛贊》《魯西至東平》《東平留贈狄司馬》《餞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嶺外》《東平路中遇大水》《魯郡途中遇徐十八錄事》《秋胡行》《送蔡少府赴登州推事》《送郭處士往萊蕪兼寄茍山人》《同群公題中山寺》等詩。

  天寶五載(746年)夏,奉李邕召,赴臨淄郡,再次與李白、杜甫相聚。后隨李邕至北?。同年,作有《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陰亭》《同李太守北池泛舟宴高平鄭太守》《同群公出獵海上》《和賀蘭判官望北海作》等詩。

  天寶六載(747年)春,在東平。旋即歸睢陽,與故交崔二等人往來。同年冬,與董令望等人相聚。同年作有《東平別前衛(wèi)縣李寀少府》《東平旅游奉贈薛太守二十四韻》《別崔少府》《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別王徹》《效古贈崔二》《過崔二有別》《宋中遇劉書記有別》《宋中別李八》《別董大》等詩。

  天寶七載(748年),居睢陽,窮困潦倒。同年,作有《宋中遇陳二》《宴郭校書因之有別》《酬裴秀才》《詠史》等詩。

  任封丘尉

  天寶八載(749年)春,與劉眘虛、暢璀往來。睢陽太守張九皋對高適的才華感到驚奇,薦舉他參加有道科的考試,高適考中,被授職為封丘縣尉。初秋,至封丘上任。同年,作有《別劉大校書》《睢陽酬別暢大判官》《古樂府飛龍曲留上陳左相》《留上李右相》《留別鄭三韋九兼洛下諸公》 《初至封丘作》《答侯少府》等詩,此外還作有《謝封丘縣尉表》。

  天寶九載(750年)上半年,在封丘縣尉任上,內(nèi)心苦悶,對趨奉長官與壓迫百姓的縣尉日常生活感到痛苦。同年秋,送兵至清夷軍,途出濮陽,與沈千運相逢。又經(jīng)河間、博陵北上,于是年冬抵達(dá)薊北。完成送兵任務(wù)后,回薊門過年。同年,作有《同陳留崔司戶早春宴蓬池》《封丘縣》《封丘作》《贈別沈四逸人》《賦得還山吟送沈四山人》《同群公登濮陽圣佛寺閣》《酬秘書弟兼寄幕下諸公》《送兵到薊北》《使青夷軍人居廟三首》《薊中作》《贈別王十七管記》《除夜作》等詩。

  天寶十載(751年)春,離開薊北,經(jīng)河淇回封丘。同年,作有《同敬八盧五泛河間清河》《辟陽城》《同顏少府旅宦秋中》《九月九日酬顏少府》《奉酬睢陽路太守見贈之作》等詩。

  入河西幕

  天寶十一載(752年)秋,辭官,赴長安,與崔顥、儲光羲、綦毋潛、岑參、杜甫、薛據(jù)等人唱和應(yīng)酬。秋末,受田梁丘推薦,赴河西幕府,登隴山,先至武威,經(jīng)昌松,至臨洮,皆不遇哥舒翰。轉(zhuǎn)至隴右節(jié)度使駐地部州西平郡,終于見到了哥舒翰,哥舒翰認(rèn)為高適是奇才,于是上表請任高適為左驍衛(wèi)兵曹,充任哥舒翰府內(nèi)的掌書記。同年冬,隨哥舒翰入朝,哥舒翰在玄宗面前盛贊高適。同年,作有《陳留郡上源新驛記》《后漢賊臣董卓廟議》文。令作有《崔司錄宅燕大理李卿》《同諸公登慈恩寺浮圖》《同薛司直諸公秋霽曲江俯見南山作》《同李九士曹觀壁畫云作》《同崔員外綦毋拾遺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玉真公主歌》《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送張瑤貶五溪尉》《贈任華》《送別》《別王八》《送蹇秀才赴臨洮》《送李侍御赴安西》《送裴別將之安西》《送鄭侍御謫閩中》《送董判官》《送渾將軍出塞》《送白少府送兵之隴右》《登壟》《登百丈峰二首》《入昌松東界山行》《自武威赴臨洮謁大夫不及因書即事寄河西隴右幕下諸公》等詩。

  天寶十二載(753年)四月,仍在長安,旋即返河西,隨哥舒翰進(jìn)擊吐蕃,五月,拔洪濟(jì)、大漠門等城,悉收黃河九曲部落(按:九曲之地是金城公主和親吐蕃的陪嫁,四十余年間一直是吐蕃侵?jǐn)_大唐的跳板,故哥舒翰出兵收復(fù))。戰(zhàn)事結(jié)束后,回積石軍。秋,回河西,與竇侍御同游。同年,作有《李云南征蠻詩》《金城北樓》《同李員外賀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塞下曲》《無題》《同呂員外酬田著作幕門軍西宿盤山秋夜作》《同呂判官從哥舒大夫破洪濟(jì)城回登積石軍多福七級浮圖》《河西送李十七》《陪竇侍御靈云南亭宴詩》《九曲詞三首》等詩。

  天寶十三載(754年),在河西幕府,清閑多暇。同年,作有《武威同諸公過楊七山人》《部落曲》《奉寄平原顏太守》等詩,令作有《繡阿育王像贊》文。

  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fā),十二月,朝廷召哥舒翰平叛,隨即拜高適為左拾遺,轉(zhuǎn)監(jiān)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關(guān)。約于本年末短期兼任絳郡長史,出河?xùn)|。同年,作有《同馬太守聽九思法師講金剛經(jīng)》《送蕭判官賦得黃花戍》等詩。

  天寶十五載(756年,七月改元),上半年,佐哥舒翰守潼關(guān)。六月,潼關(guān)失守,高適回到長安,建議玄宗拿出皇宮倉庫里的財物,招募敢死之士堅守長安,并自告奮勇,愿意親自率領(lǐng)百官子弟和招募的壯士死守長安,但群臣都反對,玄宗沒有采納。唐玄宗西逃后,高適自駱谷西馳,間道追至河池郡,謁見玄宗,上《陳潼關(guān)敗亡形勢疏》,極言朝廷軍政的腐敗,得到玄宗的嘉許,不久升為侍御史,隨玄宗入蜀。七月,玄宗封太子李亨為天下兵馬元帥、四鎮(zhèn)節(jié)度使,命其收復(fù)長安、洛陽,同時封永王李璘為四鎮(zhèn)節(jié)度使,盛王李琦為廣陵大都督、三鎮(zhèn)節(jié)度使,豐王李珙為武威都督、四鎮(zhèn)節(jié)度使,并下令各路物資均由本路自供,諸王可自行任命屬官和本路郡縣官。高適極力勸諫玄宗不可如此行事,玄宗不納。本月,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是為肅宗,改元至德。

  出鎮(zhèn)淮南

  至德元載(756年),八月,肅宗使者入蜀,玄宗正式傳位。同月,高適被擢升為諫議大夫。十一月,肅宗召永王李璘歸蜀覲見,李璘抗命不從。肅宗聽聞高適論諫有素,就召見他商議對策,高適分析了江東的形勢利害,斷言李璘必敗,肅宗聽后覺得非同凡響。十二月,以高適兼為御史大夫、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jié)度使,領(lǐng)廣陵等十二郡,與韋陟、來瑱共同平定江淮之亂。年底,李璘攻打江南東道唐軍,江淮大震,高適和韋陟、來瑱會師于安陸,誓師討伐李璘。

  至德二載(757年),年初,在廣陵(淮南節(jié)度使的治所)上《謝上淮南節(jié)度使表》。正月,聞安祿山死,上表《賀安祿山死表》稱賀,并請求馬上率師北伐。同時,對李璘采取分化戰(zhàn)術(shù),寫信向李璘的手下將官講清形勢以及利害關(guān)系,要他們離開李璘,給自己留一條后路。李璘部下幾員大將知道跟著李璘沒有前途,一起離開了他,大軍不戰(zhàn)而潰,李璘本人也被殺。

  是時,睢陽保衛(wèi)戰(zhàn)正在進(jìn)行,張巡、許遠(yuǎn)堅守孤城十個月,河南節(jié)度使賀蘭進(jìn)明與河南都知兵馬使許叔冀都對同屬河南道的睢陽擁兵不救,高適至?xí)R蘭進(jìn)明和許叔冀,并作《酬河南節(jié)度使賀蘭大夫見贈之作》詩,希望他們捐棄前嫌,共同救援睢陽,然未有回應(yīng)。。八月,張鎬代賀蘭進(jìn)明為河南節(jié)度使,十月,高適率淮南所部隨張鎬援救睢陽,但援軍趕到時,城池已失陷三天。

  乾元元年(758年)春,由于權(quán)宦李輔國憎惡高適的才干和敢于直言,多次進(jìn)讒言詆毀,高適被左遷為東都太子府少詹事。四月離開廣陵,過宋州、汴州至洛陽,留司東都。此時太子李豫早已跟隨肅宗在長安,高適到洛陽實為賦閑。同年,作有《登廣陵棲靈寺塔》《廣陵別鄭處士》《同群公宿開善寺贈陳十六所居》《同觀陳十六史興碑》《送崔功曹赴越》《贈別褚山人》等詩,令作有《還京次睢陽祭張巡許遠(yuǎn)文》。

  蜀中為官

  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唐軍在相州會戰(zhàn)中失利,高適隨東京留守諸官南奔襄、鄧。五月,拜彭州刺史。先自襄州經(jīng)上津,入武關(guān),至長安朝見唐肅宗,然后赴彭州任上。六月初,抵達(dá)彭州任所,上《謝上彭州刺史表》。秋天,高適收到吏部員外郎裴霸的贈詩,以《酬裴員外以詩代書》相答,是為高適生平最長的一首詩。年底,杜甫到成都,高適聞訊即作作《贈杜二拾遺》問候,杜甫隨作《酬高使君相贈》答謝。是年,還作有《秦中送李九赴越》《赴彭州山行之作》《同河南李少尹畢員外宅夜飲時洛陽告捷遂作春酒歌》《同鮮于洛陽于畢員外宅觀畫馬歌》等詩。

  上元元年(760年),上《西山三城置戍論》(又名《請罷東川節(jié)度使疏》、《西山三城置戍疏》)此前,玄宗離蜀時將劍南劃分為西川、東川兩處節(jié)度,又在邊境的西山三城(松、維、保州)增兵防守,高適指出,劍南道邊境的軍糧輸送,以全蜀之力加上山南道相助尚且不足,而今西川能征收賦稅的只有成都、彭、蜀、漢四州,此四州殘破凋敝,卻要承擔(dān)其他地方十個州的重賦和徭役,加之重利者千方百計榨取,官員害怕?lián)?zé)而極力催逼,百姓逃亡者不可斷絕,而大量關(guān)中士人流入蜀中,更加重了蜀地的負(fù)擔(dān),“賦稅差科,乃無涯矣”。為解救黎民于倒懸之苦,高適提出兩點建議,第一,縮短戰(zhàn)線,不爭朝夕,讓百姓休養(yǎng)生息,暫時削減“以戎狄言之,不足以利戎狄,以國家言之,不足以廣土宇”的西山三城的戍衛(wèi),第二,如果認(rèn)為已守之土不可棄,則應(yīng)撤銷東川的建制,將東西二川合并為一道,統(tǒng)一調(diào)度整個劍南的力量來對抗吐蕃。肅宗沒有采納高適的建議。同年秋,杜甫作《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絕》向高適求助。九月,高適轉(zhuǎn)任蜀州刺史。

  上元二年(761年)人日,題《人日寄杜二拾遺》詩贈杜甫。夏,梓州刺史段子璋反,東川節(jié)度使李奐敗逃成都,遂州刺史、虢王李巨被殺,綿州、劍州陷落,高適率兵從西川節(jié)度使崔光遠(yuǎn)討段子璋,斬之。同年冬,與王掄同至杜甫草堂做客。期間杜甫屢次赴蜀州依托高適。

  寶應(yīng)元年(762年)四月,肅宗去世,太子李豫即位,是為代宗。七月,劍南兵馬使徐知道趁嚴(yán)武奉調(diào)回京之機舉兵反叛,“傾竭府庫,涂炭黎岷,遂為欃槍,恣行蠆毒……曾未數(shù)日,蕩壞一隅,郊原已空,市井如掃”,并陳兵要害,阻止嚴(yán)武回京。高適于蜀州起兵,擊徐知道,是年八月大破賊眾,徐知道被其部下所殺。高適救弊扶傷,安撫地方,上《賀斬逆賊徐知道表》。,

  廣德元年(763年)二月,高適被任命為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攝東川節(jié)度使,上《謝上劍南節(jié)度使表》,表明愿竭盡全力忠于職守,為國為民分憂,但同時希望朝廷再選英才,托付西南,讓自己以暮年還京。是年夏,西川局勢日趨緊張,高適專駐劍南西川節(jié)度轄區(qū),東川另設(shè)留后(代節(jié)度使)一職,由梓州刺史張彝充任。七月,吐蕃盡取河西、隴右之地,逼近長安,高適練兵于蜀,率軍出現(xiàn)于吐蕃的南邊境,意圖牽制吐蕃的兵力,但師出無功。十二月,在吐蕃的進(jìn)攻下,西山三城(松、維、保三州)因糧草不足而陷落,云山新筑二城亦陷落。

  還京封侯

  廣德二年(764年)正月,代宗下旨,將劍南東、西兩川合并為一道,任命嚴(yán)武為節(jié)度使,詔高適還京。高適約于三月回到長安,遷刑部侍郎,轉(zhuǎn)散騎常侍,官階由西川時的從三品升為正三品,加銀青光祿大夫,進(jìn)封渤?h侯,食邑七百戶。按,是年五月,代宗下《加散騎常侍員品詔》,極言自己對散騎常侍一職之看重,詔令增設(shè)散騎常侍的人員,并將其品階提升為正三品(原為從三品),命中書門下省舉薦人選。

  永泰元年(765)正月,高適去世。被追贈為禮部尚書,謚號“忠”。

  詩詞

  《別董大二首》

  唐·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fēng)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六翮飄飖私自憐,一離京洛十余年。

  丈夫貧賤應(yīng)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唐·高適

  嗟君此別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謫居。

  巫峽啼猿數(shù)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

  青楓江上秋帆遠(yuǎn),白帝城邊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

【高適的簡介】相關(guān)文章:

高適《燕歌行并序》講解02-16

姜子牙簡介02-17

五一的由來簡介05-05

臺兒莊古城的簡介05-03

康有為的簡介05-03

冒頓的簡介04-26

曹操生平簡介11-24

個人英語的簡介02-28

自我簡介作文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