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樹》教學背景及意圖
縱觀課改,我們開始注重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講求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注重滲透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樹立大語文觀,重視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關注課程的現(xiàn)代意識,重視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課程改革給了我們大語文觀,給了我們現(xiàn)代意識,給了我們創(chuàng)新精神。語文是一門最具靈性,至純至美的科目,它講求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語文教學是一場具有獨特生機和鮮活張力的美妙旅程,它講求的是自由和個性。
一、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
語文課程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語文課程不僅發(fā)展學生的語文能力,而且在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也使學生得到發(fā)展;不僅為學生語文能力奠基,而且為一輩子做人奠基。因此語文教學不能只為應試而教,不能只限于講解課文。不能脫離生活,這體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的導向:在著力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能力的同時,特別注重豐富學生的人文修養(yǎng)。
因此在教學中我講求開放機制,在《行道樹》這一課備課中我注意四大環(huán)節(jié):
第一、精心導入,情景設置。
這是一堂好課的先決,它有著奠定授課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因此在導入此課時,我將行道樹的畫面配上《好大一棵樹》的背景音樂,帶入課堂教學,進行情景設置。又用描寫青松、臘梅的著名詩詞引導學生思考:行道樹具有怎樣的性格呢?意在引起學生對行道樹形象的深層思考。
第二、學會整體感知,培養(yǎng)語感。
季羨林先生認為,西方的思維模式是以分析為主,中國的思維模式是以綜合為主,因此漢語不能靠語法分析,而主要靠語感,靠個人的悟性。理解起來,也就是說,語文的綜合性依然存在,模糊性依然存在,多義性依然存在,因此在教授語文時,重視整體把握,用心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聯(lián)想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重視多誦讀,讓學生細細體會作品的美。在導入《行道樹》后,我讓學生配《奉獻》的背景音樂朗誦課文,再進行小組自讀課文并討論完成:以課文為依據(jù),以行道樹的口吻用一句話作自我介紹的任務。目的是整體感知課文,真切表露情感,準確把握文章的主旨,同時學會概括復述課文的方法,鍛煉口頭表達能力。
第三、研讀賞析,品味重點。
我體會整體感知應指整句、整段、整部分、直至整篇文章的整體把握,這與零碎的分析是針鋒相對的,當然,強調(diào)語感,強調(diào)整體感知,不是說一點不分析,這個分析應把握一個度一部分與整體的結(jié)合,教師與學生的配合,學生認知與興趣的綜合。在設計《行道樹》教學時,在整體感知后,請同學找出來:你認為行道樹最動人的一句表白是什么?,有感情地讀給大家聽。讀完后請你說說這些表白感動你的原因或讀后的感受。這個問題的設置,既概括出行道樹的形象內(nèi)在精神,品味作者的描寫意圖,又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聯(lián)想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第四、延伸拓展,加深理解。
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就有多廣闊,我們要有一種大語文觀。另外,語文內(nèi)容本身所蘊藏的精神意識也決定了執(zhí)教者必須是一個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獨立思想的職業(yè)者,它必須要把課文本身所蘊含的生命形態(tài)、情感形態(tài)、道破情操、文化要義、人文思想有機的`轉(zhuǎn)化為個體的審美體驗,使語文教學豐厚起來,鮮活起來。因此,在《行道樹》教學中我聯(lián)系近期萬眾矚目的奧運會,從課文中的行道樹形象引出前奧運冠軍夏煊澤為了國家的利益,甘當陪練員的新聞,讓學生討論主題,思考生命:行道樹的這種奉獻和追求是不是很傻?你認為這種犧牲值得嗎?由樹想到我們?nèi),在現(xiàn)實生活中,你見過這樣的傻子嗎?(偉人、凡人、親人、陌生人、)
請你講講他們的故事。(若能以一種較為特別的形式對他或她說說你的心理話更好。)我想,這一問題的設置正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滲透,喚起學生思考生命的意價值和意義,從而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質(zhì)。
二、立新的教育理念,實踐活的教學方法。適應課改要求,推動課改發(fā)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語文教育出現(xiàn)了兩次大的改革,一次是在20世紀80年代,主要成果體現(xiàn)在教學方法的探索,涌現(xiàn)了像殘夢龍、魏書生這樣的語文教學專家;一次是在90年代后期,主要是教育理念的變革,它的影響將更深遠。因此我們應該建立新的教育理念、實踐活的教學方法,適應課改要求,推動課改發(fā)展:
、艑崿F(xiàn)新課改下的教師角色的轉(zhuǎn)變:
《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指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的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因此我們應樹立尊重學生的學習利益和成長利益的觀念、形成師生之間互動、互惠、互利關系。所謂互動就是在課堂教學中師生要有交往,不能是教師的滿堂灌、滿堂問、滿堂練。師生應該互有問答。怎樣互動?導引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人生、社會、自然相互聯(lián)系。在互動的基礎上自然達到互惠、互利。像在《行道樹》教學設計中,我讓學生就作品內(nèi)容和寫作方面提出最有價值問題,回答問題的對象既面向?qū)W生,又面向教師,師生互問互答,教學相長。師生的平等對話,使整個閱讀教學成為學生與文本的交流,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學生與教師的交流,這將更有利于教學的開放機制。
、屏χ髯灾、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積極實踐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創(chuàng)造欲,結(jié)論不是教師給的,是學生自己探求的;要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中學生要學會與別人合作,這不僅是課改所倡導的,也是其他事業(yè)所需要的,這種團隊精神、合作意識是世界潮流。探究式的學習方法,一定要把握度,不排斥傳統(tǒng)的接受性學習,在不排斥對前人的經(jīng)驗、基本技能的接受與繼承上學會探究、創(chuàng)新。
像在《行道樹》教學設計中,以課文為依據(jù),以行道樹的口吻用一句話作自我介紹。
最令你感動的一句行道樹的獨白是什么?讀了這篇課文你受到怎樣的啟迪?
你是怎樣看待文章中表現(xiàn)出的無私奉獻、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的?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尋找答案提出問題,分組討論,合作探究,解決問題,已成為課堂的主流,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在課堂討論結(jié)束時,我做了一個小結(jié):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個人的價值在于他為整個人類和社會貢獻了什么,而不是看他向社會索取了什么。面對行道樹,我們惟有牢牢記住他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在追求中完成自己的生命,在奉獻中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愿我們像行道樹一樣,擁有高貴的心靈,美麗的人生。這對于學生理解課文主旨有著重要引導作用。
三、教學中努力體現(xiàn)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
實踐性和綜合性,是語文教學固有的特點,新的課程標準專門強調(diào)它,其目的正是讓學生不僅會讀書,有知識,更重要的是會研究,學會終身學習,有合作性,有動手能力。語文是學生自己學會的、不是老師教會的,雖然它有一些偏頗,但反映了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尊重學生的自主地位,給學生留出自己學習的巨大空間,不再單純的為學語文而學語文。
【《行道樹》教學背景及意圖】相關文章:
淺議新課程背景下備課方式的改革02-18
飲食養(yǎng)生的原則及誤區(qū)02-18
熬夜的壞處及食療方法02-18
孩子自卑的影響及處理方法02-18
《坐井觀天》教學評析范文02-18
怎樣沐浴養(yǎng)生及沐浴養(yǎng)生的方法02-18
給孩子過度補鈣的危害及補鈣方法02-18
《角落里的光芒》寫作指導及佳作02-18
冬季曬太陽的好處及要注意什么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