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觀課議課”需要討論的三個問題(轉)
“觀課議課”需要討論的三個問題(轉) 大家往往會以為,提出“觀課議課”這個概念,并沒有許多新鮮之處。一是與聽課評課似乎沒有很多區(qū)別,二是觀課議課或者類似的說法早就有人提過,三是許多人厭倦了很多換湯不換藥或者新瓶裝舊酒的事情,對出現(xiàn)的每一個新名詞都或多或少產生一種抵觸情緒。但陳大偉先生編寫的《怎樣觀課議課》一書,顯然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是真正有所思考;思考之余,更在于他毫不猶豫地就干起來了。想了就干,這是值得我們敬佩之處。我對“觀課議課”的理解如下:首先,詞語的更新?lián)Q代,并不只是換了個形式,語言的遞進,其實是思想的演進。先說由“聽課”到“觀課”的變化!坝^”有觀察的意思,也有觀賞的意思,同時當然也將傾聽包括在內;觀的對象不僅是課堂各種聲音,更重要的是觀師生行為,比聽的范圍要大,程度要深。一段教學視頻與一段課堂錄音相比,前者更能忠實表現(xiàn)課堂整體。而觀課比教學視頻,更具人的主觀情感色彩,更具人情味。其次,從評課到議課的變化,也是課堂評價觀念的巨變!霸u”表示評價、評判,“議”在這里則表示商議之意。如果說評課著重在強調課“好不好”,那么議課則更強調課有沒有價值,給人以什么啟示。評課者,專家也,這是大家習慣的思維。議課者,我們也,這是大家很不適應的行為。一提到評課,許多教師馬上投降,這事還是請某某專家來評判吧。對于上課者,聽到要評課了,往往心里直犯怵,似乎在接受最后的宣判,至少類似于中央電視臺“青歌賽”上選手演唱結束等待評委亮分的情形。議課,是大家一起來商議,是眾議,是一起來討論如何將這堂課進行得更好,更能提高課堂效率。上課者懷著感激的心情,等待大家的幫助,虛心接受大家的意見。第三,由“執(zhí)教者”到“獻課者”,是上課教師價值地位的改變。執(zhí)教者,要么是給參與課堂活動的教師作為觀摩的對象,一方是傳經送寶,另一方就是崇拜模仿;要么成為大家評判的靶子,早做好挨批的準備:總之,有時是高高在上的施舍者,而有時又如俯首帖耳的忠實奴仆,上課教師在心理上從一開始已經不正常。而將上課者定位為獻課者,意味著始終在肯定上課老師做出了貢獻,給了大家許多啟示,所有參與課堂觀察的老師首先表示的是對獻課者的感謝。開展觀課議課活動,要發(fā)揮其強大的作用,還需要改變許多舊觀念。以下三個問題有必要進行討論。一是角色問題。即上課教師與觀課教師的地位問題。在觀課議課的理念下,平等對話是基礎,獻課者與觀課者都是共同參與者,雖然任務不同,但雙方平等,不存在彼此之間的鄙視或仰視。當然,這里的平等指的是人格、價值、地位等方面的平等,但不包括修養(yǎng)水平的平等。在獻課與觀課者之中,必定需要一位平等中的首席;這位首席的存在,保證了活動順利并有效開展。在這里,觀課議課活動有效性如何體現(xiàn)?全體積極參與是關鍵。觀課前,所有活動者已經了解了活動的相關內容與任務;觀課時,觀課者選擇一定的視角觀察課堂,上課開始,觀察開始,上課結束,觀察結束,獻課者在上課,觀課者似乎是自己在上課,也親歷了教學過程;觀課后,積極參與商議,貢獻自己的意見。觀課議課的目的是獲得啟示,顯然唱獨角戲的做法是無法達成這個目的的。有時,我們往往抱怨:聽聽課還有點意思,評課實在是一種走過場,聊無趣味。在觀課議課活動中,重點落在議課上,而不是觀課上。觀課是議課的基礎,議課是觀課的必然,是整個活動的核心與高潮部分。參與者不明白自己之所以參與,不明白自己所起的作用,不成為活動的積極角色之一,將可能讓課堂評價活動再次回到老路上。二是平臺問題。由于課堂教學行為帶有許多教師個人色彩,同時,觀課議課者所采用的角度、內容與方法也因人而異,主觀色彩更濃,難免產生隨意性。同一個問題,同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很多人認為這樣好,有些人卻不以為然,甚至觀點之間大相徑庭。在觀課議課的觀念下,勢必會有更多的人參與討論,自然會產生更多的爭執(zhí)。如果不能有效處理討論的平臺,或者說大家討論的時候,不在同一個平面,就無法解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無謂紛爭。就好比一個刀客與一個劍客論刀與劍孰優(yōu)孰劣,最終可能誰也無法說服誰,因為即使刀客戰(zhàn)勝劍客用實際證明刀比劍好,也不能說服別人承認刀比劍好,因為刀與劍的使用并不在同一個技術層面。幾年前浙教版初中語文教材里有一篇文章叫《賣油翁》,一位老師要求學生討論一個問題:賣油翁與陳康肅公,二人誰的功夫厲害?其實這兩個人的功夫是沒法比較的,因為他們的技術不在同一個領域。那么,怎樣讓觀課議課活動在同一個平臺中進行呢?事先大家都知道教學內容或主題,以便為討論作好充分準備,這還僅是將討論限定在一個范圍之內;許多學校在活動時約定一個觀察角度或話題,也是一種很好的辦法。但這些措施仍然是隔靴搔癢,不能有效搭建活動平臺。實際上,觀課議課的共同平臺應該是:站在獻課者的課堂里,從獻課者的立場出發(fā),照獻課者的課堂程序,即照課堂教學行為的展開與推進,討論其功過得失。走進課堂,應該是走進獻課者的課堂。而不是像有時人們常見到的那樣:如果這堂課讓我來上,我會這樣上……你那樣上,并不能有力證明我這樣上就不行。公理與婆理之爭,實為無謂之爭。從一切為了學生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核心平臺或觀課議課的前提應該是學生的學習。所以,立足學生學習,走進對方課堂,觀課議課的共同平臺才可以算基本形成。三是技術問題。每一個觀課議課者必定要選擇一個自己所喜愛的角度(視角)進入獻課者課堂。采用什么視角,實際就是采用一項什么操作技術或線路的問題。目前,人們已經開始采用很多技術手段用以觀察當前的課堂教學。各種記錄課堂教學情形的量表、指標等統(tǒng)計學原理也已經廣泛被應用,這是一個可喜的變化。但哪怕某項技術很先進很客觀,仍然無法完全準確反應真實課堂。因為你的技術越先進越數(shù)字化越科學,也就越意味著你忽略了更多情感、主觀性的東西,有時這些東西在課堂中可能是最重要的。不能完全相信機械式的量化手段所產生的結果。許多師生共同對話所產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變化,是無法用量化手段測量的。主觀的東西有時只能用主觀的眼睛來觀測與記錄。【“觀課議課”需要討論的三個問題轉】相關文章:
觀課議課學習心得01-09
觀課議課的文化觀念04-29
觀課議課心得體會04-05
觀課議課心得體會02-21
有效觀課議課心得體會11-19
評課議課記錄11-28
觀課議課心得體會15篇02-28
學習《有效觀課議課》心得體會04-25
評課、議課,反思、成長04-28
教師觀課議課心得體會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