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格拉

時間:2021-10-25 10:23:58 全科知識 我要投稿

納格拉

納格拉

納格拉(納格拉)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樂器。因鼓身用鐵鑄成,故漢族稱鐵鼓,又有冬巴之稱。流行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

目錄 簡介 歷史追溯 形制結(jié)構(gòu) 演奏方法 收縮展開 簡介

基本信息

納格拉(Nakers)是起源于阿拉伯或撒拉森的一種中世紀的小型定音鼓(在霍恩波斯特爾與薩克斯的體系中歸為膜鳴類)。在20世紀末,這種樂器存在于北非、土耳其、埃及和敘利亞,它的鼓身是由木頭、金屬或陶制成的碗狀的,且在它開口的頂端蒙以動物的皮革。在西方它通常使用較厚的皮革,在皮革未干前就在模型上定型。盡管納格拉(Nakers)在8世紀以前就被摩爾人介紹到了西班牙。

詳細介紹

納格拉又稱奴古拉、鐵鼓等,是習以為常維吾爾族的打擊樂器。鼓身鐵鑄(亦有銅 制,鼓腔中空,鼓面蒙皮。常用大小不同、音高不一的兩個鼓構(gòu)成一組,由一人演奏。納格拉無固定音高(一般兩鼓音高相差約四、五度)。用五線記譜(較大的記在第三線上,較小的鼓記在第四線上)。納格拉用兩根鼓槌敲擊。可以單打、雙打或滾奏,亦可運用鼓中心擊、中圈擊、外圈擊、鼓幫擊、悶擊等奏法,以求得音色的變化。兩鼓可交替或同時演奏。 納格拉音色鏗鏘,常與嗩吶、巴冬(大鐵鼓)一起合奏,也可與手鼓相配合,用于器樂合奏或歌舞伴奏。

歷史追溯

歷史久遠。納格拉與西洋樂器定音鼓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它們同起源于西亞和阿拉伯伊斯蘭教國家的罐鼓。這是一種類似鍋形、鼓框用陶土或金屬制成的鼓,蒙以駱駝皮,在民間音樂中總是一大一小的成對使用,以小棰敲擊,發(fā)出“咚、噠”的音響。至今它的阿拉伯名字還叫納格拉。隨著民族間交往的'頻繁,公元5世紀時,納格拉經(jīng)“絲綢之路”東傳我國,在維吾爾族民間廣為流行,用于宗教節(jié)日演奏。后于1759年傳到我國中原。清代《皇朝禮器圖式》將其列入回部樂,清《欽定大清會典圖》載:“哪噶喇,鐵匡冒革,上大下小,形如行鼓,……兩鼓相聯(lián),左右手各以杖擊之。納格拉:又稱“哪噶喇”、“奴古拉”和“拿古拉”。維吾爾族獨特的民間樂器。常用于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鼓吹樂”合奏及民間歌舞伴奏 。隨著民族間交往的頻繁,14世紀以前,納格拉經(jīng)“絲綢之路”東傳中國,在維吾爾族民間廣為流行,用于宗教節(jié)日演奏。1759年已傳至中原,清代列入回部樂中,當時稱為“哪噶喇”! 納格拉鼓不是誕生于皇家的貴胄之地,而出自于戈壁村落的黎民百姓之手,它的平民化傾向顯而易見。歲月滄桑,斗轉(zhuǎn)星移,政權(quán)更迭,信念繁衍,但納格拉鼓并未消逝,以它頑強的生命力傲視蒼穹!斑税砂伞弊黜,至今彌久不衰。 在民間,它露臉最多的是麥西萊甫。 麥西萊甫,在維吾爾語中泛指娛樂性的民間歌舞集會,已有近千年的歷史。麥西萊甫大多在秋天的黃昏后舉行。也許是秋華果實,人們格外興奮的緣故,農(nóng)民們選擇這樣的時日是再理想不過了。

形制結(jié)構(gòu)

鼓身用生鐵鑄造而成(也有銅制),鼓腔中空,上口較大,下底較小,外形呈花盆狀。鼓身兩側(cè)各設(shè)有一個環(huán)耳,以便于搬動時作把手。鼓上口蒙以牛皮、羊皮、驢皮或駱駝羔皮,鼓皮四周由繩索拴系勒緊于鼓身中腰(圖)。納格拉通常大小兩個組成一對,鼓面直徑,大者25厘米-27.5厘米、小者18厘米-20.5厘米、鼓高20厘米-30厘米。因鼓身和鼓面大小不同,發(fā)音高低也有區(qū)別,兩鼓多定成四度或五度關(guān)系。還有一種低音納格拉鼓,又稱冬巴,比小納格拉的體積大三四倍的大鐵鼓,鼓面直徑45厘米、鼓高40厘米,可發(fā)出渾厚而粗壯的低音。 鑄鐵作鼓身的單面鼓,狀若一個上大下小的水桶,色氣呈褐。它通常有兩個鼓配臺,大的敲節(jié)奏,宏亮如戰(zhàn)鼓;小的敲“花點”,音色高亢。加上一把嗩吶,就構(gòu)成了三人鼓樂隊。這個“袖珍樂隊”十分精當,多一個累贅,少一個不可,多一件樂器有蛇足之虞,少一件家當就會黯然失色。這恐怕是世界上最簡潔最和諧也最富有音樂感染力的鼓樂隊。音色一高一低,一亮一沉,一飄一落,全在鼓錘之間;舒緩時,如行云漫游,激昂時,如千駒馳騁,組合成天衣無縫美妙絕倫的音樂輻射。

演奏方法

演奏時,將鼓置彈奏時把納格拉鼓平放在地面上,由一人雙手各持一根長而稍彎的木棰,右手敲擊大鼓,左手敲擊小鼓。大鼓發(fā)出“咚咚”的低音,小鼓發(fā)出“噠噠”的高音,音響鏗鏘、雄厚,音色一高一低,一亮一沉,一飄一落,全在鼓錘之間,舒緩時,如行云漫游,激昂時,如千駒馳騁,組合成天衣無縫美妙絕倫的音樂輻射。由一人雙手各持一根長而稍彎的木棰,右手敲擊大鼓,左手敲擊小鼓。大鼓發(fā)出“咚咚”的低音,小鼓發(fā)出“噠噠”的高音,音響鏗鏘、雄厚。演奏方法有單擊、雙擊、滾奏或悶奏等,并可運用鼓心、中圈、外圈或鼓框等不同部位,獲得不同的音色。兩鼓并可交替演奏。低音納格拉鼓,則由一人右手持單棰擊奏。常用于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鼓吹樂合奏及民間歌舞伴奏。維吾爾族的鼓吹樂樂隊,由一支蘇爾奈、一對納格拉和一個低音納格拉組成,蘇爾奈吹奏曲調(diào),納格拉和冬巴敲擊節(jié)奏。有時樂隊要用到三對納格拉,分為頭鼓、中鼓和尾鼓。頭鼓多由技藝高超的演奏者執(zhí)棰,奏出復(fù)雜多變的鼓點,中鼓和尾鼓則敲出節(jié)奏。冬巴鼓在合奏中只敲擊基本節(jié)奏,即一拍擊一下,不單獨演奏。由一個冬巴、兩支蘇爾奈和三對納格拉組成的合奏,可產(chǎn)生莊嚴、雄偉的音響效果,只用于盛大民族節(jié)日和婚禮喜慶等場合。在一般民間器樂合奏和歌舞伴奏中,只用一對納格拉即可。它還可以和達卜一起合奏。 納格拉因舞者參與和表演盡顯神采,而因納格拉鼓的墊底,舞姿又那般瀟灑和飛揚。沒有納格拉鼓,就沒有麥西萊甫,沒有麥西萊甫,就沒有農(nóng)民的歡暢。有了納格拉鼓才有了麥西萊甫的生生不息。塔克拉瑪干大漠南緣、西緣的維吾爾族農(nóng)民飽嘗風沙貧瘠之苦,需要一種東西填補和化解,納格拉鼓是最能調(diào)動歡樂的法寶。 聽納格拉,需要一種心旌,可以馳騁想象的翅翼,也可以放縱久藏心底的秘密,盡興地讓鼓聲融入心肺,感覺那是一種什么滋味。這鼓聲,是一種信念,一種召喚,一種莫名的精神寄托。聽到這鼓聲,便不能沉湎,更不會逃避,即使你身體不適,也會像注射了強心劑般容光煥發(fā)。難怪維吾爾族人飯可以少吃,覺可以少睡,巴扎可以不逛,但與納格拉鼓的共鳴不能失之交臂。 每年的肉孜節(jié),古爾邦節(jié)是納格拉最能盡情酣暢的時日。肉孜節(jié),極善歌舞的維吾爾族小伙早已按捺不住激動的情,來到喀什艾提尕廣場,跳上整整一天的舞,還不過癮。只有在七十天之后的古爾邦節(jié)才能過足三天的舞癮!八_瑪”是一種很古老的宗教舞蹈,一年一度只在艾提尕廣場舉行。這種舞跳起來粗獷豪放,熱烈異常。維吾爾人把這一古樸的藝術(shù)移植到節(jié)目中來,至今相沿成習,經(jīng)年不衰。 每年的古爾邦節(jié)第一天,喀什的晨光分外明媚。三位納格拉鼓的樂手們已在金碧輝煌的艾提尕大清真寺門樓上坐定,高亢激越的嗩吶聲引出了納格拉的鼓點。薩瑪舞開場了。

【納格拉】相關(guān)文章:

關(guān)于全球化的格拉納達宣言01-20

關(guān)于西班牙格拉納達大學留學費用及申請條件09-10

關(guān)于西班牙格拉納達大學申請條件和留學費用介紹09-10

蘇格拉底05-27

納粟,納粟白居易,納粟的意思,納粟賞析 -詩詞大全01-01

蘇格拉底的名言01-10

蘇格拉底語錄01-10

蘇格拉底名言01-10

蘇格拉底語錄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