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廣州陳大夫宗祠
廣州陳大夫宗祠
廣州陳大夫宗祠(廣州陳大夫宗祠)
宋名賢陳大夫宗祠在廣州市白云區(qū)西郊沙貝下元里。始建于明 嘉靖年間,清 道光丁末年 (道光二十七年即公元1847年)重建,1927年重修。
目錄 簡介 歷史變遷 結構特點 宗祠的力量 收縮展開 簡介祠堂概況 宋名賢陳大夫宗祠在廣州市白云區(qū)西郊沙貝下元里。始建于明嘉靖年間,清道光丁末年(道光二十七年即公元1847年)重建,1927年重修。
歷史變遷宋名賢陳大夫宗祠,俗稱世德堂。宗祠由十二世祖陳錫(天游)和陳鏊(雁泉)始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嘉靖十八年(1539年)落成。后經三次重修:第一次明萬歷三年(1575年)由十三世祖陳紹儒重修;第二次清道光十七年(1847年)重修;第三次民國十六年(1927年)重修。1986年略有修葺。宗祠于1993年8月被廣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以來,以香港同胞捐資為主,對祠堂進行維修,并籌建了陳子壯紀念館。
結構特點宗祠為硬山頂大木小式,坐北向南,前后兩進,有東西廊,天井寬敞。主體建筑占地795平方米。宗祠門前有寬闊的7級石臺階。階前場地寬廣,一口大水塘綠波漣游,環(huán)境秀麗。前座面闊3間,進深2間。琉璃花脊工藝嫡熟,牡丹花枝唯妙唯肖,上塑“道光丁末”(道光二十七年即公元1847年)和“英華店造”字樣,為省內現(xiàn)存較早琉璃瓦脊之一。1986年重新裝上整魚寶珠。碌筒瓦面,綠琉璃瓦剪邊。大門石額上刻“宋名賢陳大夫宗祠”,有道光二十七年及丁末年款印章。按原樣恢復的木板門聯(lián)是:“一間七進士;四代五鄉(xiāng)賢”。7進士是自陳氏始祖陳康延(南宋人)至陳子壯(明末人),鄉(xiāng)賢則指鄉(xiāng)間有才德者。塘頭有琉璃人物亭閣。正面青磚墻磨磚對縫。后座稱世德堂,面闊3間14.6、進深3間12.4米,13架縱4柱前出卷廊。廊前有石欄板4塊分別雕“萬壽無疆”4字。瓦面與前座相類,唯瓦脊當中無寶珠而施陶塑羅馬字時鐘。世德堂左側為忠烈祠,是祖明末抗清志士陳子壯的。后人稱陳子壯與順德陳邦彥、東堯張家玉為“明末嶺南三忠”。
宗祠的力量陳子壯(1596-1647):南海沙貝村(今廣州白云區(qū)金沙街沙貝社區(qū))人。字集生,號秋濤,謚號文忠。出生于廣州九曜坊。其父陳熙昌進士出身,在朝廷歷任大官,伯父陳熙韶在廣西思恩府當知府。陳子壯的成長與其所受的家族教育息息相關。 “廣東三忠”之一。廣東三忠 明末清初,廣東出現(xiàn)了三位民族英雄,這就是被譽為“廣東三忠”的陳邦彥、張家玉、陳子壯。
廣東三忠
主要事跡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在李自成軍隊的乘勝追擊下,明思宗朱由檢自盡于北京。吳三桂投降,清兵大舉入關。接著,南明弘光、隆武政權相繼瓦解,清兵由福建漳州、泉州進攻廣東。這時,廣東存在兩個對立的南明政權:即廣州的紹武帝和肇慶的永歷帝,雙方互爭正統(tǒng)而打起內戰(zhàn),清兵乘虛而入。十二月,李成棟的先頭部隊由東門輕取廣州,南明君臣多人死難(至今仍有“紹武君臣!惫袍E存于越秀公園)。隨后,清兵繼續(xù)攻打梧州、桂林,追擊遁逃至全州的永歷帝。
主要事跡
南明危在旦夕之際,兼軍御史張家玉起兵于東莞,兵部主事陳邦彥起兵于順德,大學士陳子壯起兵于南海。緊接著,各地義軍(包括農民軍)風起云涌,小者百人、大者萬人,甘竹灘的余龍、新會的黃公輔、恩平的王興、高明的麥而炫、番禺的屈大均都是義軍中的'佼佼者。雖然由于力量對比懸殊,起義軍的斗爭最后以失敗告終,但是“三忠”先后堅持10個多月的聯(lián)合軍事行動牽制了清兵的在粵主力,從而使得南粵的最后一個政權得以延續(xù)十多年。清將李成棟后來也懾于廣東抗清力量的強大而復師于明。
【廣州陳大夫宗祠】相關文章:
廣東省廣州資政大夫祠導游詞04-29
《愛德華大夫》04-24
春游大夫山05-01
感謝大夫的信03-10
陳陳的寒假日記04-25
勞氏宗祠的對聯(lián)01-01
感謝大夫的信推薦03-10
春游大夫山作文04-30
感謝醫(yī)院大夫的信04-29
大夫的感謝信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