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鉞
鉞
鉞(鉞)
目錄 基本解釋 主要分類 戰(zhàn)擊技法 歷史沿革 收縮展開 基本解釋讀音:yuè。古代一種兵器,青銅或鐵制成,形狀像板斧而較大!妒酚洝贰 湯自把鉞以伐昆吾” 古星名!妒酚 天官書》中:“東井為水事,其西曲星曰鉞”。
主要分類武器禮器
1、玄鉞(即鐵鉞)。裴《集解》載,“宋均曰:‘玄鉞用鐵,不磨礪’”。晉崔豹《古今注·輿服》云:“金斧,黃鉞也;鐵斧,玄鉞也!标憴C《江陵侯陸公諫》稱:“金鉞鏡日,云旗降天!崩畎住顿洀埾噫詩》云:“擁旄秉金鉞,代鼓乘朱輪!泵 黃道周《節(jié)寰袁公傳》:“夷考當年,與公(袁可立)先后秉機佐鉞者,名在刑書,歷歷可數(shù),然后知公之完譽所得遠矣! 2、黃鉞(飾以黃金之鉞)。 3、戚揚(斧鉞),《毛傳》道:“戚,斧也;揚,鉞也。” 4、雙鉞。由長柄鉞演變而成,鉞身一面為扇形刃,刃闊約13厘米,鋒利無比;另一面為長方形鉞背,上有豎孔,安裝鉞柄;柄端裝有鐵剌,狀如槍頭,把端有牙形護手柄,長約53厘米。
武術(shù)器械
子午鴛鴦鉞,是武術(shù)短雙器械,狀如日月相疊,形似鹿角立豎,前后左右皆是刃尖,共有四尖八刃,鋒利無比,握把于日月相交月弓處,用棉布絲繩纏繞以便握持。此器械小巧玲瓏,變化多端,利于近戰(zhàn),以短取長,專破長兵利刃。它與古代之鉞相差甚遠,無論從形狀上或技術(shù)特點上,已無多少相同之處,而成為武術(shù)運動中八卦門專門器械之一。其基本技法為拉割挑扎,身掛擒拿,撩裹劈剁,削抹攉帶等;菊惺接歇{子張口,海底撈月,蛟龍翻身,仙人指路,金雞獨立,雙手推月,玉女紉針等。
戰(zhàn)擊技法鉞的基本技法有劈、剁、刺、摟、抹、鉤、云、片、斫、撩等。
歷史沿革鉞作為中國古代兵器。其形制似斧,以砍劈為主。《說文解字》曰:“大者稱鉞,小者稱斧!眱烧邊^(qū)別在于斧刃較鉞為窄,鉞刃較寬大,呈弧形,似新月!妒税阄渌嚾珪份d:鉞頭較斧大之三分,鉞桿比斧桿約長50厘米。此外,還把斧背上有勾或刺,桿端有的斧,稱為鉞。 商朝出現(xiàn)了用青銅鑄造的鉞。這時的青銅鉞仍保留了石鉞的特點:刃部弧曲寬闊,兩角略微上翹。商周時代斧鉞類型很多,且質(zhì)料優(yōu)良。如《考工記》所載的同代青銅斧內(nèi)含錫量約20%。周代有一種空頭鉞,大多是管形銎,上有孔,以安裝斧柄。斧頭中含有天然銅、鉛、鐵、錫、金等多種金屬,質(zhì)地堅韌,做工精良。但由于斧鉞形體笨重,殺傷力遠不如戈、刀、矛,所以漸漸脫離戰(zhàn)場,成為一種禮兵器。曾在河南安陽殷墟中發(fā)現(xiàn)的婦好墓中,出土了兩件大型青銅鉞。其刃部寬約375~385毫米,重8.5~9公斤,上面鑄有銘文:“婦好”。婦好是殷王武丁的妻子,她生前是一位驍勇善戰(zhàn)的著名女統(tǒng)帥,曾多次率兵出征。這兩件大鉞正是她權(quán)威的象征。斧鉞作為禮兵器在商周時有著重要的地位。 鉞作為禮兵器,出現(xiàn)于早商,到了西周時就少了,西周晚期基本上消失。但做為一種兵器,經(jīng)過不斷的改進,唐宋時期仍是一種主要的步兵武器,并有一個中興過程。視斧鉞與刀劍同等重要,對鉞的形制有所改進,強調(diào)其功能作用,刃部加寬,持柄加長,便于操持,有利砍殺,這主要是因為唐宋期間的戰(zhàn)爭對象,來自北方民族鏢悍的騎兵。對付騎兵,長柄斧鉞又有意想不到的.優(yōu)勢,上砍騎兵,下砍馬蹄,以步戰(zhàn)取勝。據(jù)傳南宋大將王德,在一次與金兀術(shù)的戰(zhàn)斗中,兀術(shù)以鐵騎排成強大陣營,王德則指揮兵馬手持長斧排山倒海沖向金兵,?绸R腿,金兵大敗。以上戰(zhàn)例足以看出長斧在對抗騎兵隊的戰(zhàn)斗中所顯示出巨大威力。 宋以后,鉞斧做為兵器基本上退出戰(zhàn)爭兵器序列,鉞做為一種象征意義,只在祭祀等特定的場合還有所保留,或者作為一種刑具仍在少量使用。而更多的則做為一種生產(chǎn)生活工具仍在大量使用,并且不斷改進,其砍、削功能進一步得到發(fā)揮沿用。
【鉞】相關(guān)文章:
鉞的自白300字作文04-30
八卦雞爪鴛鴦鉞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