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斑啄木鳥
大斑啄木鳥
大斑啄木鳥(大斑啄木鳥)
大斑啄木鳥(學名:Dendrocopos major)又名赤鴷、臭奔得兒木、花奔得兒木、花啄木、白花啄木鳥、啄木冠、叼木冠。小型鳥類,體長20~25cm。上體主要為黑色,額、頰和耳羽白色,肩和翅上各有一塊大的白斑。尾黑色,外側尾羽具黑白相間橫斑,飛羽亦具黑白相間的橫斑。下體污白色,無斑;下腹和尾下覆羽鮮紅色。雄鳥枕部紅色。本物種未列入保護目錄,但受到非法捕獵的`威脅,中醫(yī)傳統(tǒng)理論認為本物種全體有滋養(yǎng)補虛、消腫止痛的功效,刺激了對本物種的捕獵。另外由于本物種喜食很多林業(yè)害蟲,因此被譽為“森林醫(yī)生”。有很多機構在研究對本物種的人工飼養(yǎng)和招引,有一些機構還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目錄 外形特征 棲息環(huán)境 分布范圍 生活習性 收縮展開 外形特征雄鳥額棕白色,眼先、眉、頰和耳羽白色,頭頂黑色而具藍色光澤,枕具一輝紅色斑,后枕具一窄的黑色橫帶。后頸及頸兩側白色,形成一白色領圈。肩白色,背輝黑色,腰黑褐色而具白色端斑;兩翅黑色,翼緣白色,飛羽內翈均具方形或近方形白色塊斑,翅內側中覆羽和大覆羽白色,在翅內側形成一近圓形大白斑。中央尾羽黑褐色,外側尾羽白色并具黑色橫斑。顴紋寬闊呈黑色,向后分上下支,上支延伸至頭后部,另一支向下延伸至胸側。頦、喉、前頸至胸以及兩脅污白色,腹亦為污白色,略沾桃紅色,下腹中央至尾下覆羽輝紅色。雌鳥頭頂、枕至后頸輝黑色而具藍色光澤,耳羽棕白色,其余似雄鳥(東北亞種)。幼鳥(雄性)整個頭頂暗紅色,枕、后頸、背、腰、尾上覆羽和兩翅黑褐色,較成鳥淺淡。前頸、胸、兩脅和上腹棕白色,下腹至尾下覆羽淺桃紅色。虹膜暗紅色,嘴鉛黑或藍黑色,跗蹠和趾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63~79g,♀62.5~72g;體長♂201~242mm,♀225~250mm;嘴峰♂21~28mm,♀26~28mm;翅♂121~133mm,♀122~133mm;尾♂79~98mm,♀91~97mm;跗蹠♂21~26mm,♀22~26mm。 (♂:雄性 ♀:雌性)
棲息環(huán)境棲息于山地和平原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闊葉林中,尤以混交林和闊葉林較多,也出現(xiàn)于林緣次生林和農田地邊疏林及灌叢地帶。
分布范圍世界分布
分布于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道爾共和國、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羅斯、比利時、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中國、克羅地亞、捷克共和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美國佐治亞州、德國、希臘、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意大利、日本、哈薩克斯坦、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吉爾吉斯斯坦、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拉脫維亞、列支敦士登、立陶宛、盧森堡公國、馬其頓、摩爾多瓦、蒙古、黑山共和國、摩洛哥、緬甸、荷蘭、挪威、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突尼斯、土耳其、烏克蘭、英國、美國、越南。 旅鳥:法羅群島、直布羅陀、香港、冰島、愛爾蘭、美國。
中國分布
分布于新疆、內蒙古東北部、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山西、陜西、甘肅、青海、四川、貴州、云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香港和海南島。
生活習性食性
主要以甲蟲、小蠹蟲、蝗蟲、吉丁蟲、天牛幼蟲、蟻科、蚊科、胡蜂科、鱗翅目、鞘翅目等各種昆蟲、昆蟲幼蟲為食,也吃蝸牛、蜘蛛等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偶爾也吃橡實、松子、稠李和草子等植物性食物。
習性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繁殖后期則成松散的家族群活動。多在樹干和粗枝上覓食。覓食時常從樹的中下部跳躍式地向上攀緣,如發(fā)現(xiàn)樹皮或樹干內有昆蟲,就迅速啄木取食,用舌頭探入樹皮縫隙或從啄出的樹洞內鉤取害蟲。如啄木時發(fā)現(xiàn)有人,則繞到被啄木的后面藏匿或繼續(xù)向上攀緣,搜索完一棵樹后再飛向另一棵樹,飛翔時兩翅一開一閉,成大波浪式前進,有時也在地上倒木和枝葉間取食。叫聲‘jen-jen-’。
【大斑啄木鳥】相關文章:
我和大斑啄木鳥05-01
用曲線大窗口平滑散斑條紋圖的方法研究05-01
菊花袪斑04-30
冠斑犀鳥06-06
啄木鳥作文01-07
啄木鳥活動02-28
啄木鳥教案03-18
啄木鳥醫(yī)生05-01
啄木鳥作文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