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

時間:2023-04-29 10:53:05 全科知識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巴豆

巴豆

巴豆(巴豆)

巴豆為大戟科巴豆屬植物巴豆樹的干燥成熟果實(shí),其根及葉亦供藥用。巴豆樹為常綠喬木,高6~10米。巴豆是一種常用的中草藥,其味辛性熱,有下瀉毒性。嘔吐、腹瀉、白細(xì)胞升高等是巴豆中毒的主要表現(xiàn)。中醫(yī)藥上以果實(shí)入藥,性熱,味辛,功能破積、逐水、涌吐痰涎,有助于治寒結(jié)便秘、腹水腫脹、寒邪食積所致的胸腹脹滿急痛、大便不通、泄瀉痢疾、水腫腹大、痰飲喘滿、喉風(fēng)喉痹、癰疽、惡瘡疥癬。有大毒,須慎用。

目錄 外觀特征 生長習(xí)性 物種分布 主要功效 收縮展開 外觀特征

幼枝綠色,被稀疏星狀柔毛或幾無毛;二年生枝灰綠色,有不明顯黃色細(xì)縱裂紋。葉互生;葉柄長2~6厘米;葉片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5~13厘米,寬2.5~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近葉柄處有2腺體,葉緣有疏淺鋸齒,兩面均有稀疏星狀毛,主脈3出;托葉早落;▎涡裕菩弁;總狀花序頂生,上部著生雄花,下部著生雌花,亦有全為雄花者;花梗細(xì)而短,有星狀毛;雄花綠色,較小,花萼5裂,疏生細(xì)微的星狀毛,萼片卵形,花瓣5,反卷,內(nèi)面密生細(xì)的綿狀毛,雄蕊15~20,著生于花盤邊緣上,花盤盤狀;雌花花萼5裂,無花瓣,子房圓形,3室,密被短粗的.星狀毛,花柱3枚,細(xì)長,每枚再2深裂。蒴果長圓形至倒卵形,有3鈍角。種子長卵形,3枚,淡黃褐色;ㄆ3~5月。果期6~7月。 干燥種子 呈橢圓形或卵形,略扁,長約1~1.5廈米,直徑約6~9毫米,厚約4~7毫米,表面灰棕色至棕色,平滑而少光澤。種阜在種臍的-端,為一細(xì)小突起,易脫落。合點(diǎn)在另一端,合點(diǎn)與種阜間有種脊,為一略隆起的縱棱線。橫斷面略呈方形,種皮薄而堅脆,剝?nèi)ズ,可見種仁,外包膜狀銀白色的外胚乳。內(nèi)胚乳肥厚,淡黃色,油質(zhì)。中央有菲薄的子葉2枚。胚根細(xì)小,朝向種阜的一端。氣無,味微澀,而后有持久辛辣感。以個大、飽滿、種仁色白者佳。粒較空、種仁泛油變色者質(zhì)次。 卵圓形,一般具三棱。表面灰黃色或稍深,粗糙,有縱線6條,頂端平截,基部有果梗痕。破開果殼,可見3室,每室含種子1粒。種子呈略扁的橢圓形,表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小點(diǎn)狀的種臍及種阜的疤痕,另端有微凹的合點(diǎn),其間有隆起的種脊;外種皮薄而脆,內(nèi)種皮呈白色薄膜;種仁黃白色,油質(zhì)。無臭,味辛辣。

生長習(xí)性

多為栽培植物;野生于山谷、溪邊、曠野,有時亦見于密林中。

物種分布

分布四川、湖南、湖北、云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臺灣、浙江、江蘇。本植物的根(巴豆樹根)、葉(巴豆葉)、種皮(巴豆殼)以及種仁之脂肪油(巴豆油)亦供藥用,各詳專條。小說《清朝那些事兒》里面說:“建州盛產(chǎn)菝斗,又叫巴豆”,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明代建州即今遼寧新賓滿族自治縣一帶,該地不產(chǎn)巴豆。

主要功效

采集炮制

8~9月果實(shí)成熟時采收,曬干后,除去果殼,收集種子,曬干。巴豆仁:揀凈雜質(zhì),用粘稠的米湯或面湯浸拌,置日光下曝曬或烘裂,搓去皮,簸取凈仁。巴豆霜:取凈巴豆仁,碾碎,用多層吸油紙包裹,加熱微炕,壓榨去油,每隔2天取出復(fù)研和換紙1次,如上法壓榨六、七次至油盡為度,取出,碾細(xì),過篩。 《霍公炮炙論》:"凡修事巴豆,敲碎,以麻油并酒等煮巴豆了,研膏后用。每修事一兩,以酒、麻油各七合,盡為度。"

性味歸經(jīng)

【性味】辛,熱,有大毒。 ①《本經(jīng)》:"味辛,溫。" ②《吳普本草》:"神農(nóng)、歧伯、桐君:辛,有毒。黃帝:甘,有毒。" ③《醫(yī)學(xué)啟源》:"性熱,味苦。" ④《醫(yī)林纂要》:"辛咸,熱,毒。" 【歸經(jīng)】入胃、大腸經(jīng)。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脾、胃、大腸三經(jīng)。" ②《本草再新》:"入肝、腎二經(jīng)。" 辛,熱,有毒。入胃、大腸經(jīng)。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shù)據(jù)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種子毒性大;食后引起口腔、咽喉、食道灼燒感,惡心、嘔吐、上腹部劇痛、劇烈腹瀉、嚴(yán)重者大便帶血、頭痛、頭暈、脫水、呼吸困難、痙攣、昏迷、腎損傷,最后因呼吸及循環(huán)衰竭而死。孕婦食后可致流產(chǎn)。人服巴豆油20滴可致死。接觸巴豆引起急性皮炎及全身癥狀。以巴豆液喂小鼠、兔、山羊、鴨、鵝等均無反應(yīng);牛、馬食之引起腹瀉、食欲不振等癥狀,重者死亡;對青蛙無害,對魚蝦、田螺及蚯蚓等則有毒殺作用。種子油小鼠耳殼試驗(yàn)ED50(半數(shù)有效刺激劑量)為0.5μg/car。 【是否醫(yī)保用藥】醫(yī)保 【是否非處方藥】處方 【處方用名】巴豆,巴豆霜,巴霜,焦巴豆。 【商品規(guī)格】該品自古沿用至今,全國各地習(xí)用,為巴豆的正品。以粒大、飽滿、種仁黃白色者為佳。粒較空、種仁泛油變色者質(zhì)次。

化學(xué)成分

種仁含脂肪油Crothon oil 約40-60%,油中含巴豆樹脂,系巴豆醇、甲酸、丁酸及巴豆油酸結(jié)合而成的酯,有強(qiáng)烈的致瀉作用。此外,含蛋白質(zhì)約18%,其中包括一種毒性球蛋白,稱巴豆毒素。另含有巴豆甙1-3.8%、精氨酸、賴氨酸、解脂酶及一種類似蓖麻堿的生物堿。巴豆油中含有輔致癌物。為無色樹脂狀物,經(jīng)水解后產(chǎn)生輔致癌物A3及致癌物B2。

抗癌藥理

抗腫瘤作用:巴豆提取物對小鼠肉瘤S-180實(shí)體型和S-180腹水型,小鼠宮頸癌U-14實(shí)體型和U-14腹水癌,以及艾氏腹水癌皆有抑制作用。給大鼠移植性皮膚癌內(nèi)注射巴豆油乳劑,能引起瘤體退化。并延緩皮膚癌的發(fā)展。巴豆油注射液在試管內(nèi)有殺癌細(xì)胞作用。巴豆醇二酯對小鼠淋巴細(xì)胞性白血病P-388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功用主治

瀉寒積,通關(guān)竅,逐痰,行水,殺蟲。治冷積凝滯,胸腹脹滿急痛,血瘕,痰癖,瀉痢,水腫,外用治喉風(fēng),喉痹,惡瘡疥癬。治冷積凝滯,胸腹脹滿急痛,血瘕,痰癖,瀉痢,水腫,喉風(fēng),喉痹,惡瘡疥癬。 ⒈峻下冷結(jié):適用于冷結(jié)便秘,腹?jié)M刺痛;或小兒乳食積滯,痰多驚悸。 ⒉攻痰逐水:可治水腫脹滿,二便不通之癥;寒食結(jié)胸,痰涎壅盛,胸膈滯悶,肢冷汗出者;以及痰迷清竅,精神錯亂。 ⒊用治癰腫膿成不潰,該品有蝕瘡排膿之功。 ①《本經(jīng)》:"主傷寒溫瘧寒熱,破癥瘕結(jié)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水腫。蕩練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利水谷道。去惡肉。" ②《別錄》:"療女子月閉,爛胎,金瘡膿血不利,丈夫陰頹,殺斑螫毒。" ③《藥性論》:"主破心腹積聚結(jié)氣,治十種水腫,痿痹,大腹。" ④《本草拾遺》:"主癥癖,痃氣,痞滿,腹內(nèi)積聚,冷氣血塊,宿食不消,痰飲吐水。' ⑤《日華子本草》:"通宣一切病,泄壅滯,除風(fēng)補(bǔ)勞,健脾開胃,消痰破血,排膿消腫毒,殺腹藏蟲。治惡瘡息肉及疥癩疔腫。" ⑥《醫(yī)學(xué)啟源》:"導(dǎo)氣消積,去臟腑停寒,消化寒涼及生冷硬物所傷,去胃中寒濕。" ⑦《湯液本草》:"可以通腸,可以止泄。" ⑧《綱目》:"治瀉痢,驚癇,心腹痛,疝氣,風(fēng)歪,耳聾,喉痹,牙痛,通利關(guān)竅。" 9功能主治 外用蝕瘡。用于惡瘡疥癬、疣痣。 巴豆【功用主治】寒積,通關(guān)竅,逐痰,行水,殺蟲。治冷積凝滯,胸腹脹滿急痛,血瘕,痰癖,瀉痢,水腫,外用治喉風(fēng),喉痹,惡瘡疥癬。治冷積凝滯,胸腹脹滿急痛,血瘕,痰癖,瀉痢,水腫,喉風(fēng),喉痹,惡瘡疥癬。1峻下冷結(jié):適用于冷結(jié)便秘,腹?jié)M刺痛;或小兒乳食積滯,痰多驚悸。 2攻痰逐水:可治水腫脹滿,二便不通之癥;寒食結(jié)胸,痰涎壅盛,胸膈滯悶,肢冷汗出者;以及痰迷清竅,精神錯亂。3用治癰腫膿成不潰,本品有蝕瘡排膿之功。

【巴豆】相關(guān)文章:

焚燒法處理巴豆醛廢水04-26

廣西巴豆葉精油的GC-MS分析04-27

銀葉巴豆的化學(xué)成分研究04-26

巴豆提取物對玉米象的生物活性04-30

脂氧素A4抑制巴豆油所致小鼠外耳炎癥04-27

巴豆粉及其溶劑提取物對玉米象的防治效果05-02

巴豆藤(Craspedolobium schochii)分布區(qū)的變化及其中國特有屬性質(zhì)的再論證04-27

反飽和特性化合物鋅四苯并卟吩巴豆酸苯氧樹脂的光吸收譜測定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