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9 11:00:43 全科知識 我要投稿

漢字釋義

戈(漢字釋義)

戈gē,◎ 古代的一種曲頭兵器,橫刃,用青銅或鐵制成,裝有長柄:干(gān)~。倒(dǎo )~。枕~待旦。◎玉戈,商周時代的一種儀仗器。最早在4000年前的.二里頭文化和凌家灘文化時期的墓葬中就有玉戈出土! 姓。

目錄 基本信息 字形信息 漢字演變 基本字義 收縮展開 基本信息

漢字:戈gē 戈字骨刻文演變: 引自:丁再獻、丁蕾《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十九章第二節(jié),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拼音:gē 注音:ㄍㄜˉ 部首:戈, 部外筆畫:0;總筆畫:4 五筆86:AGNT 五筆98:AGNY 倉頡:I 筆順編號:1534 四角號碼:53000 UniCode:CJK 統(tǒng)一漢字U+6208 最長的戈62厘米長,珍品文物

字形信息

戈 異體字:隿 漢字首尾分解:弋、丿 漢字部件分解:弋、丿 筆順編號:1534 筆順讀寫:橫斜勾撇點 戈的英文翻譯 以下結(jié)果由譯典通提供詞典解釋 1.a(chǎn) dagger-axe2.a halberd

漢字演變基本字義

● 戈 gē ㄍㄜˉ ◎ 古代的一種曲頭兵器,橫刃,用青銅或鐵制成,裝有長柄:干(gān)~。倒(dǎo )~。枕~待旦。 ◎玉戈,商周時代的一種儀仗器。最早在4000年前的二里頭文化和凌家灘文化時期的墓葬中就有玉戈出土。 ◎ 姓。

古代兵器

戈(古代兵器)

戈,中國先秦時期一種主要用于勾、啄的格斗兵器。流行于商至漢代。受石器時代的石鐮、骨鐮或陶鐮的啟發(fā)而產(chǎn)生,原為長柄,平頭,刃在下邊,可橫 擊,又可用于勾殺,后因作戰(zhàn)需要和使用方式不同,戈便分為長、中、短3種。商代已經(jīng)有了銅戈,直到秦代作戰(zhàn)時仍用戈。一般長戈用于車戰(zhàn),短戈用于步兵。戈的擊法有勾掛、扎挑等。最早的發(fā)現(xiàn)的青銅鑄的戈頭,出土于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遺址,截至2007年,距今約3500年。

目錄 概述 二里頭遺址銅戈 青銅戈真?zhèn)伪? 兵器文化 收縮展開 概述

[規(guī)格]寬2寸,內(nèi)長7寸,胡長6寸,援長8寸,重1斤14兩。柄長6尺6寸。但實際上戈的尺寸并不一律。標準的戈,由戈頭、柄、銅尊三部分組成。 戈頭,分為援、內(nèi)、翻三部分。援:就是平出的刃,用來勾啄敵人,是戈的主要殺傷部。長約8寸,寬2寸,體狹長,多數(shù)體中有脊棱,剖面成扇菱形。援的上刃和下刃向前弧收,而聚成銳利的前鋒。內(nèi):位于援的后尾,呈棒狀,用來安裝木柄,有直的,也有末尾向下彎曲的。內(nèi)上面有穿繩縛柄的孔,稱為"穿"。為了避免在揮殺時向后脫,有的在援和內(nèi)之闊設有突起的"闌"。胡:戈援下刃接近闌的弧曲下延,并沿闌側(cè)增升縛繩的穿孔,這部分稱為“胡”。開始時,胡只是為了增加穿孔而設,胡越長穿孔越多,柄和戈頭縛綁得更牢固,所以胡部就越來越長。兩周時期將胡身加刃,增加了戈的勾割能力。胡的長度一般為戈刃的三倍,即6寸,到了戰(zhàn)國時期,胡的長度又有所增加,成為長胡多穿式戈。 柄:即木柄。為了便于前砍后勾,多用扁圓形柄,以利于把持。戈柄的長度不一樣,根據(jù)實戰(zhàn)需要,步戰(zhàn)用的柄短,車戰(zhàn)用的柄長。 3片尊:早期的錘9只是為了便于使戈在不用時插在地上,不致斜,所以在柄的尾端加上一個銅制蹲,并不能殺傷敵人。也可能用于刺擊。戈盛行于中國商朝至戰(zhàn)國時期,具有擊刺、勾·啄等多種功能。它的缺點是易掉頭,轉(zhuǎn)頭。使用不夠靈活。隨著兵器和戰(zhàn)術的發(fā)展,戈被逐漸淘汰,后一度成為儀仗兵器。

二里頭遺址銅戈

中國迄今為止出土最早的`青銅戈。在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fā)現(xiàn),據(jù)考古學家測定,其年代距今約3500年左右。 [曲內(nèi)戈] 中國商周時期的一種戈。其援和內(nèi)之間沒有明顯的分界,沒有闌,裝上柄以后,容易脫落,商以后被淘汰。 [直內(nèi)戈] 中國商周時期的一種戈。它開始在援和內(nèi)之間沒有明顯界限。商以后,為了防止脫落,增添了闌,后來又增設了胡,不容易掉頭。商以后。直內(nèi)式的戈很流行。在殷墟西區(qū)出土的2!件直內(nèi)銅戈中,11件有胡。 [商勾兵] 中圈商代青銅戈。解放蔚傳說保定出土。也有說出于易縣或平幽縣的,也稱"易州三勾兵"。三戈都是直援,內(nèi)端飾樊紋。援上鑄銘文,分別列祖輩、父輩、兄輩的名字,順讀時戈刃向上。從銘文內(nèi)容和讀法看,這種鑄銘的戈應是商代儀仗,不是實用兵器。

青銅戈真?zhèn)伪?

戈是古代中國特有的一種木柄曲頭兵器,可用于勾、啄、割等。它有橫刃前鋒,垂直裝柄,其內(nèi)刃用于勾割,外刃可以推杵,而前鋒用來啄擊對方。在古代,戈和干合稱“干戈”,是各種兵器的統(tǒng)稱。 戈由“援”和“內(nèi)”兩部分組成!霸鄙舷聝扇,前有尖鋒,“內(nèi)”上有用以穿繩的孔用來裝柄。為了防止勾啄時勾和柄脫落,又常在援內(nèi)之間設“闌”,援下近闌處下延成“胡”,胡上亦有“穿”。 該戈胡為三穿長胡,內(nèi)上一穿,援之上下皆有鋒刃,前部尖若劍。內(nèi)末斜刃成刀狀,亦鋒利。戈身有隆脊,向兩側(cè)作斜坡狀延伸。 該戈造型挺秀,是戰(zhàn)國中晚期青銅戈的典型款式。細審該戈呈銅黃色,堅硬鋒利,戈身表皮銹蝕不多,少許斑駁綠銹,亦浮于表面,余則是銅黃色和灰黑色,此乃銅錫含量較高的緣故,應是當時銅戈的精品。 仿品體形厚而短,其銅質(zhì)是用黃雜銅制成,色黃中略帶紅?壑曇羟逶剑指休^重。其造型臃腫,線條雖清晰,但缺乏挺秀感。銹斑呈統(tǒng)一的綠色,且浮于戈身表皮,也就是說銹不是由內(nèi)向外生出,而是由外向內(nèi)做成。 因此,銹色無變化,更沒有層次。戈之“內(nèi)”下部鐫有一個“公”字,字形結(jié)體及鑄口生硬、笨拙,不似戰(zhàn)國時期的風格。

兵器文化

戈 戈是先秦時代主要兵器之一,對后來兵器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這 影響甚至超越兵器本身,滲透到古代文化中。“干戈”是古代兵器的總稱,甲骨文已有了干和戈字,“執(zhí)干戈以衛(wèi)社稷”是《禮記?檀弓下》對干戈職能的總評述。干是分杈的樹枝,用來抵御野獸與敵人的進犯,是原始社會時人類的防御武器;戈則是在木桿上縛上刃狀物,或收獲,或狩獵,后來發(fā)展成兵器,是一種典型的“勾兵”。干戈,一種用于防御,一種用于進攻,后來演變成盾、戟等兵器。古代學者將干、戈分別作為防御與進攻兩大類兵器的代表。相關的詞語有:大動干戈、反戈一擊、金戈鐵馬、化干戈為玉帛、枕戈待旦等等詞匯,它們已融入民族文化之中。

姓氏

戈(姓氏)

第一個淵源:源于有窮氏,出自夏王朝早期東夷族的有窮氏之臣寒浞,屬于以國名為氏。

【戈】相關文章:

等待戈多的教案04-29

《等待戈多》簡介11-20

等待戈多賞析03-26

西班牙南方的藝術:弗拉門戈04-30

普里戈金的科學貢獻04-29

等待戈多讀書筆記12-04

導游辭:舞動西班牙--弗拉門戈05-04

吉林哈爾戈風景區(qū)10-21

論戈德曼確證的信賴主義04-29

去佩里戈爾探尋白珍珠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