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吳玠
吳玠
吳玠(吳玠)
吳玠(1093年—1139年),字晉卿,生于德順軍隴干(今甘肅省靜寧),興國州永興(今湖北省陽新縣)人,南宋名將。早年從軍御邊,抗擊西夏建功。后領(lǐng)兵抗金,和尚原之戰(zhàn)中,大敗金兵兀術(shù)部,破川陜路金兵進攻。因功官至四川宣撫使。由于長期鞍馬之勞,病卒于防地仙人關(guān),年僅47歲,謚號武安,作廟于仙人關(guān),號思烈。淳熙中,追封涪王。
目錄 人物生平 歷史評價 家族成員 廊廟墓碑 收縮展開 人物生平少年參軍
吳玠少年時性格沉毅,知曉兵法善于騎射。北宋末年入伍從軍。靖康初年,西夏犯邊,吳玠率百余人追擊,斬獲頗多,因其英勇晉升為第二副將,在軍中初露鋒芒。建炎初,憑借戰(zhàn)功多次升遷至涇原路副總管。
富平之戰(zhàn)
公元1128年(建炎二年),金兵西路軍出大慶關(guān)(今陜西大荔縣東),進犯陜西,直趨涇原。吳玠受陜西制置史曲端之命率軍迎擊,一鼓擊退金兵于青溪嶺,后又奉命東進,收復(fù)華州(今陜西華縣)。第二年,吳玠升遷為忠州刺史,曾奉命鎮(zhèn)壓宋江余部起義軍,直擊首領(lǐng)史斌。宣撫處置史張浚督巡川陜,聽說吳氏兄弟勇略,十分器重,于是任命為統(tǒng)制。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秋,金兵大舉進攻南宋,江淮形勢異常緊張,張浚為牽制金軍,以減輕東南之壓力,于是集結(jié)熙河路經(jīng)略使劉錫、秦鳳路經(jīng)略使孫偓、涇原路經(jīng)略使劉琦、環(huán)慶路經(jīng)略使趙哲以及統(tǒng)制吳玠等“五路之師”于山西富平,令劉錫為統(tǒng)帥,欲與入陜金軍決戰(zhàn)。宋營方面對于如何應(yīng)戰(zhàn)起了爭執(zhí),劉錫因眾將意見不合,尚在遲疑之際,兀術(shù)卻親統(tǒng)金兵猝然而至,移土擔(dān)柴,填澤鋪路,很快泥淖被夷為平地,金騎縱轡而過,兀術(shù)與金將婁恃分左右兩翼進攻宋營。吳玠、劉琦身先士卒,接戰(zhàn)左翼兀術(shù),奮勇沖殺,兀術(shù)部眾雖經(jīng)百戰(zhàn),也不免有些膽怯。而戰(zhàn)于右翼的趙哲卻“擅離所部,將士望見塵起,驚遁,軍隊于是大潰!边@樣,右翼之敵乘隙援應(yīng)兀術(shù),吳玠、劉琦因兩面被夾擊,腹背受敵而敗陣。
和尚原之戰(zhàn)
富平之戰(zhàn)后,吳玠受命為都統(tǒng)制、整編殘部,退至鳳翔地區(qū),與弟璘扼守大散關(guān)以東的和尚原(陜西寶雞縣西南),“積粟繕兵,列柵筑壘”,想要死守。公元1131年(紹興元年),金人沒立自鳳翔,烏魯折合自大散關(guān)率數(shù)萬騎兩路會師和尚原。玠僅以數(shù)千軍卒駐防原上,敵眾我寡,而且軍儲匱乏,是堅持抵抗,固守陣地,還是退入漢中以避敵鋒芒,吳玠毫不猶豫地采取了前者,慷慨勵士:“我在此,敵不敢越我而進,保住陣地,方保蜀地?zé)o虞!碑敃r烏魯折合令強勁騎兵先期進至北山,玠利用有利地形,分軍兩隊,先率一隊與金兵鏖戰(zhàn),到日中,雙方均已疲憊,吳玠便將休息的一隊生力軍投入戰(zhàn)斗,宋軍如虎添翼,奮勇沖殺,金軍不支,傷亡很大,敗走數(shù)十里。后三日,沒立犯箭筈關(guān),玠回師反擊,沒立立腳未穩(wěn),于是遭到慘敗。 四太子兀術(shù)驚聞敗報,震怒異常,親督10萬之眾,進抵寶雞一線,結(jié)連珠營,壘石為城,企圖打開入川門戶。大軍壓境,軍情險惡,吳玠恐其部下驚駭,于是召集將士,以忠義之言勉勵他們,“諸將感泣,歃血而誓,愿效死力”。10月,金軍對扼守和尚原的宋軍發(fā)起攻擊。玠命諸將“選硬弓強弩與戰(zhàn),分番迭射”,“弩如雨注”。同時又遣別將,從小道繞出敵后,斷敵糧道。再派遣弟璘引騎兵3000設(shè)伏于原北的`神岔溝。果然不出吳玠所料,沒過幾天金軍因糧道被襲,退軍至神岔溝,璘率兵夜襲,連破金營10余座,兀術(shù)身中流矢,“僅以身免,乘梯亟剔其須髯遁歸”于燕山,派大將撒離喝留駐陜西,兵屯鳳翔,與吳玠相持。
仙人關(guān)之戰(zhàn)
公元1132年(紹興二年),吳玠兼宣撫處置司都統(tǒng)制,節(jié)制興(陜西略陽)、文(甘肅文縣)、龍(四川平武)三州軍馬,命其弟璘固守和尚原,派遣熙河總管關(guān)師古收復(fù)熙河諸州,自率主力駐軍河池。其間,金將撒離喝“盡發(fā)五路叛卒,自商州侵入。 ”派遣降將王彥琪移師秦州,威脅仙人關(guān)(今甘肅徽縣南,系入川要道),牽制吳玠,自率主力抄小道涉險東來,進襲金州(今陜西安康)。公元1133年(紹興三年)春,因防御不力,金州失守,金軍乘勝進逼漢中。當時,劉子羽調(diào)知興元府(今陜西南鄭),聽說金州淪陷,即命田晟守饒鳳關(guān),急召吳玠入援。玠即刻點兵自河池出發(fā),連夜奔襲300里,至饒鳳關(guān)當即投入戰(zhàn)斗。吳玠親自指揮軍兵,弓弩猛發(fā),兼用大石推壓,堅守六晝夜,金兵尸積如山,關(guān)隘仍固如磐石。最后由于金將以重金召募死士五千人,環(huán)繞關(guān)后,輕兵夜襲,兩面夾攻,吳玠不得不退保西縣,劉子羽也火燒興元積貯,退屯三泉,后玠赴三泉會和劉子羽,知道他的兵馬不足300人,于是調(diào)撥千人給子羽,幫助其守三泉,而自己回軍仙人關(guān)。嗣后,吳、劉二將多次用游騎襲擾金營,金軍因遠離后方,餉運不濟,只得還軍。吳玠因功勛卓著,加封檢校少保。 公元1134年(紹興四年)秋,金帥兀術(shù)與大將撒離喝等急于“圖蜀”,率師10萬長驅(qū)南下。吳玠為了防止金兵深入腹地,命弟吳璘放棄和尚原,退守仙人關(guān),并于關(guān)右置寨扎營,分守要隘,互為犄角之勢。金兵鑿崖開道,循嶺東下,猛力攻關(guān),激戰(zhàn)一整天,因宋軍拒險死守,始終不能破關(guān)。第二天,玠、璘兄弟乘金軍疲憊,揮師反擊,直搗敵營,金軍死者無數(shù),大將韓常左目中箭,敵人不能支撐,于是領(lǐng)兵連夜逃遁。吳玠乘勝督軍奮擊,命統(tǒng)制官王浚引軍疾馳敵后,設(shè)伏河池,扼其歸路,又大敗金軍。金連年累戰(zhàn),未能入蜀,反損兵折將,“遂還鳳翔,授甲士田,為久留計,自是不復(fù)輕動矣!眳鞘闲值芤?qū)覄俳疖姡曂笳,名揚隴蜀,朝廷詔授吳玠為檢校少師,川陜宣撫副使,授吳璘為定國軍承宣使。
英年早逝
吳玠與敵對壘數(shù)年,盡其畢生精力,率領(lǐng)秦隴、涇原、階、成諸州和家鄉(xiāng)德順軍子弟兵,長期扼守秦鳳要塞而牽制金人對東南的壓力,使金人始終不敢窺視蜀地。為了減輕民眾負擔(dān),幾次淘汰冗員,緊縮開支,實行屯田,又調(diào)戌卒修治褒城(今勉縣)廢堰,開發(fā)水利,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深得隴蜀人民的擁戴。公元1139年(紹興九年), 高宗皇帝因為吳玠功高,授開府儀同三司,晉升為四川宣撫使。但由于長期鞍馬之勞,不久吳玠就病卒于防地仙人關(guān),年僅47歲,謚號武安,作廟于仙人關(guān),號思烈。淳熙中,追封涪王。
歷史評價元·脫脫《宋史》:“等玠善讀史,凡往事可師者,錄置座右,積久,墻牖皆格言也。用兵本孫、吳,務(wù)遠略,不求小近利,故能保必勝。御下嚴而有恩,虛心詢受,雖身為大將,卒伍至下者得以情達,故士樂為之死。選用將佐,視勞能為高下先后,不以親故、權(quán)貴撓之。.......,晚節(jié)頗多嗜欲,使人漁色于成都,喜餌丹石,故得咯血疾以死。方富平之敗,秦鳳皆陷,金人一意睨蜀,東南之勢亦棘,微玠身當其沖,無蜀久矣。.....吳玠與弟璘智勇忠實,戮力協(xié)心,據(jù)險抗敵,卒保全蜀,以功名終,盛哉!.......然玠晚頗荒淫,璘多喪敗,豈狃于常勝,驕心侈歟!” 明·《草廬經(jīng)略》:“吳玠用兵,本孫吳,務(wù)遠略不求近利,故能保必勝,而蜀賴以安!
家族成員其弟吳璘,與兄長吳玠一起成為著名的抗金大將。官至宣撫使,兼任興元府地方官。病逝后孝宗贈他為太師,追封為信王。 吳玠有五個兒子:吳拱、吳扶、吳捴、吳擴、吳揔。吳拱(?一1176),吳玠長子。早年隨父從軍。紹興九年六月,吳玠死后,吳拱仍在右護軍從軍。曾任京襄府元帥,官至利州路安撫使、興元府知府、駐札御前諸軍都統(tǒng)制。后建節(jié),領(lǐng)武康軍節(jié)度使。淳熙二年(1175)免職授宮觀閑差,次年出任侍衛(wèi)馬軍都指揮使,不久去世,謚襄烈。 吳玠有12個侄子,載人《宋史》的有吳挺。吳挺是宋王朝重臣,官至太尉。吳挺生5子:吳璋、吳曦、吳曉、吳日見、吳踔。吳曦官至太尉、昭信軍節(jié)度使,宋寧宗時,吳曦和從弟吳睨及徐景望、趙富、米修之、董鎮(zhèn)一同謀反使得他眾叛親離,據(jù)《宋史·叛臣傳》記載,一天晚上,七十多人破門而入,斬其首裂其尸,他的黨羽和妻子、兩個兒子、叔父吳柄、弟吳睨、吳睥等都被處死。宋王朝還將吳磷后裔全部遷出四川,只有吳玠的子孫免于連坐。史料記載,吳曦叛變被平定后,宋王朝將吳瞵家族成員全部遷往湖廣和浙江一帶,從此,吳玠、吳瞵家族便從四川和西北遠徙東南地區(qū)。
廊廟墓碑廊廟
至今陜隴川仍留有吳氏的廟祠二十余處,戰(zhàn)地遺址、遺跡三十余處,共六十余處,如莊浪吳王廟,天水名將廟,徽縣忠烈祠,寶雞吳公祠,鳳縣涪王祠、閬中錦屏山書刻等。 吳玠深知能控扼蜀口、固守東接梁洋水陸沖要,南系四川喉襟要害之地的興州,皆得益于嘉陵江漕運,故于紹興六年(1136)冬十月,奏封嘉陵江神為“善濟侯”。時為川陜副使吳玠言:“江自鳳州之梁泉,歷興、利、閬、果、合、恭以入江。正系餉軍,漕運水路,望加封爵!焙螳@宋廷“從之”,正式允準,始建江神廟于興州。時吳玠正置司興州,親督建此廟。因而,江神廟供奉的原本就是嘉陵江神“善濟侯”和奏封嘉陵江神,并主持興建江神廟的吳玠,因此也稱吳王廟。
墓碑
甘肅徽縣城關(guān)東北隅橫翠一山,古曰鐘樓山,今呼吳山。宋故將軍吳玠之墓及“宋故開府吳忠烈墓志銘碑”便座落在這里。吳山原有墓葬封土壕兩座。一座已沒有了墓葬痕跡:另一座在碑之正東約九米處,狀呈圓形,高1.4米,底徑9.3米,底部用石塊筑起約40厘米。 “宋故開府吳忠烈墓志碑”座東朝西,高2.96米,寬1.53米,厚0.31米,碑額下面篆刻“宋故開府吳忠烈墓志銘”10個大字,正文楷書共20行,每行70余字,大部已剝落不可辯。據(jù)碑文自敘:“吳玠卒歸葬于德順軍水洛城北原先榮之地”,但當時(紹興九年三月)宋金和議初成,六月玠卒,原準備歸葬故鄉(xiāng)就刻了墓碑。而八月金人失盟,次年四月大舉入寇。因此,吳玠末及歸葬故鄉(xiāng)而葬天河池。 解放初,墓區(qū)建筑毀壞殆盡,僅存封土堆和墓碑,碑亦傾斜,無人管理。1963年2月11日,經(jīng)甘肅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劃定整個吳山及山上古柏皆在保護之列。1978年將墓碑復(fù)正,并建碑亭,加強了保護。1985年,由省文物局撥專款對碑亭進行了重修。
【吳玠】相關(guān)文章:
吳宮怨,吳宮怨張籍,吳宮怨的意思,吳宮怨賞析 -詩詞大全03-13
吳言炎04-26
吳斌的作文11-29
軍訓(xùn)日記-(吳)05-01
吳謠:情歌05-03
吳文化教案04-25
吳地親屬稱謂語與吳文化04-30
吳地禁忌語委婉語與吳文化04-30
游吳山04-30
軍訓(xùn)日記-(吳)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