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記者演講稿范文集錦7篇
演講稿特別注重結(jié)構(gòu)清楚,層次簡明。在充滿活力,日益開放的今天,需要使用演講稿的事情愈發(fā)增多,怎么寫演講稿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記者演講稿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記者演講稿 篇1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yè)的根本指針。對于如何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我們這些常年奮斗在基層一線的記者也許說得不太準確全面,但是我們卻一直滿懷激情,擔當使命,用行動在努力回答這個問題。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靈魂,也是新聞工作者必須堅持的工作作風。對電視新聞而言,畫面是證明新聞真實性的主要方式,這就要求我們電視新聞記者要做到實事求是,就必須在每一個新聞報道中扛著沉重的攝像機親臨現(xiàn)場,用鏡頭記錄新聞過程。無論雨雪風霜,不怕艱難兇險,只要有新聞需求的地方,就有電視記者忙碌的身影。電視新聞播出時只有短短的一兩分鐘,可是在這一兩分鐘的背后,往往是電視記者付出的數(shù)十倍的時間和努力。
20xx年正月十五,XX遭遇五十年不遇的大暴雪,我拍攝了市交通部門及時清理公路干線積雪的情況,通過畫面向群眾傳遞了出行信息。在采制這條新聞時,我所乘坐的采訪車被一輛廂貨嚴重追尾,坐在后排的我,腦袋撞在車窗上,磕得又青又腫,頭昏眼花了好一陣子,可是為了心中那一份責任,我強忍著痛苦,做到了及時發(fā)稿。20xx年我的電視新聞短消息《鉆井平臺升起五星紅旗》獲得XX好新聞一等獎,在這條僅一分鐘的新聞里,莊嚴卻又激情澎湃的升國旗畫面表達了鉆井平臺上石油工人對祖國的熱愛。但是它的背后是我和一名同事接到采訪任務后,頂著七級的海上大風,乘坐顛簸不已的快艇來回行駛3個小時,站在只有幾根繩子牽引的吊臺上,帶著幾十斤重的攝像機和三腳架,在風浪中飄搖著登上亞洲最大的深海鉆井平臺的過程;是強烈的暈船反應讓我暈頭轉(zhuǎn)向,嘔吐不止,回到陸地上走路腿腳發(fā)軟的感覺。20xx年8月,盤錦防汛進入關鍵期,我和同事采制了機關干部在大堤上抗洪的新聞,畫面展現(xiàn)了一幕幕抗洪防汛的真實場景。為了采制這條新聞,我和兩名男同事們在風雨交加,泥濘不已的防洪大堤上跋涉兩個多小時,全身濕透,滿身泥漿的走進各個單位的防汛帳篷,進行采訪和拍攝。當時雷電轟鳴,身上的手機響了多次,都不敢接,回來時實在走不動了,幾乎癱坐在泥水中,幸好遇到了來給抗洪人員送東西的一臺越野吉普車,我們才得以搭車返回。當時在很多艱難環(huán)境中采訪時,不覺得有什么痛苦,因為有一種工作的信念在支撐著;而現(xiàn)在想來雖然多少有些后怕,卻依然感謝那些難忘的經(jīng)歷豐富了我的人生。
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為了人民、服務人民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石;把這兩點結(jié)合好的就是關鍵要把人民作為新聞報道的主體。多年來,我始終堅持新聞三貼近的原則,不怕辛苦勞累,深入到最基層,最艱苦的.地方采訪拍攝基層群眾。田間地頭、廠礦工地、郊區(qū)野外是我經(jīng)常出入的新聞現(xiàn)場。每天早出晚歸,節(jié)假日加班自然平常,有時大年三十也在工作中度過。過年當天我在寒風刺骨的濱海大道寫過稿子;在年三十晚上的路燈下采訪過守護綠地的園林工人;在春節(jié)晚會直播出時,在市民家里拍攝過人家四世同堂、歡度春節(jié)的畫面。工作中,我在以群眾為主體的同時,也始終把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放在首位,把做好主題宣傳當成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有效方式。
因為我知道,作為電視臺這個主流媒體的記者,傳播正能量,推出有利于團結(jié)穩(wěn)定,加油鼓勁,正面宣傳又深受群眾歡迎的作品,這是我的責任也是義務。20xx年初,我開始創(chuàng)辦電視新聞專題欄目《在基層》,在主導思想上開創(chuàng)了省內(nèi)以電視媒體引導領導干部到基層去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的新聞報道形式。伴隨著《在基層》欄目走過的路程,上百個涉及百姓民生的熱點、難點問題得到解決和關注。通過我們節(jié)目的拍攝,藍色康橋小區(qū)H區(qū)兩棟廉租樓被砸的對講門得到了修復;XX縣XX鎮(zhèn)XX村的歪腳丫女孩馬XX得到了政府送來了的電腦,為自己與外界溝通架起了一道嶄新的橋梁;XX鎮(zhèn)居民于XX一家五口終于申請到了夢寐以求的廉租房;告別了以往住大棚的日子;大伙房水庫飲水工程異地交稅,非常麻煩的問題得到了解決;盤錦港設備檢測進展順利,保證了港口的順利運行;身有殘疾的外來務工人員“趙虎姐”姐妹倆在盤錦落了戶口,辦理了低保邊緣戶救助證,解決了一連串的煩惱,對生活也充滿了希望。
在工作中,作為電視新聞記者,我們每天都要面臨“如履薄冰、如坐針氈、如釋重負”三種狀態(tài)。在采制新聞時,身上擔負著沉甸甸的責任,要考慮新聞的客觀性、時效性,權(quán)威性等因素,所以如履薄冰;在新聞播出時,生怕有遺漏和差錯,有對不住觀眾的地方,所以如坐針氈;在新聞播出后,如果沒有什么負面聲音,也沒有什么批評指責,效果不錯,才能如釋重負。我們每天都要在這種壓力和煎熬中度過,雖然也有過抱怨,有過委屈,但是卻從未有過甩手不干的想法。這樣的堅持不是為了那微薄的薪水,而是心中永遠存在一份對于新聞事業(yè)的熱愛,敬畏和執(zhí)著。
作為一名電視新聞女記者,對于工作,我總是滿懷激情和責任,不辱使命。但是對于家庭我卻虧欠很多,因為工作關系,每當年邁的父母或公婆因病住院時,我是那個只有晚上才能到醫(yī)院照顧他們的孩子,白天病床前的悉心照顧和噓寒問暖全部落到了丈夫和弟弟等其他家人的身上。因為工作關系,我沒參加過一次兒子幼兒園的親子活動;他每天上學放學的接送基本上由丈夫全權(quán)負責;他去上輔導班,大部分都是爸爸或爺爺奶奶陪同;我許諾過節(jié)或者假日帶他去玩兒的諾言往往都成了空話。我從小由奶奶帶大,和奶奶感情無比深厚。在奶奶去世一周前,我回老家伺候她,她拉著我的手對我說的:“我好些了,你工作忙,快回去吧!”我當時以為奶奶會真的會好起來,就趕回了單位?墒20xx年7月6日,當我在參加宣傳部組織的去遼東灣新區(qū)集體采訪時,奶奶與世長辭了。她對我說的那句“我好些了,你工作忙,快回去吧!”成了她留給我的最后一遺言!。
多年來,在長期忙碌的工作中,采訪對象那一張張真誠的笑臉讓我感受到了被人信任的溫暖;一個個獲得省市大獎和觀眾認可的新聞作品讓我享受到了敬業(yè)的成果;“遼寧省十佳新聞工作者”等榮譽讓我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回顧往事,酸甜苦辣品嘗過,悲歡離合經(jīng)歷過,但是對于新聞事業(yè),我也從來不曾后悔過,更不曾放棄過。
因為我最引以為自豪的事情就是“我是一名電視新聞記者”!謝謝大家!
記者演講稿 篇2
大家好! 我是一名來自羅江縣廣播電視臺的新聞工作者董霄。 我 今天演講的題目是——讓青春夢想綻放在新聞路上。 青春和夢想永遠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主題。年少時我就夢想著 將來做一名電視人,所以考大學時我報考了播音與主持專業(yè),xxxx年 6 月畢業(yè)后,我來到羅江廣播電視臺,同學和朋友有些不解,干 嘛到一個小縣城去啊?現(xiàn)在許多像我一樣的年輕人都向往大城市、 大舞臺,有的為了留在大城市甚至放棄自己所學專業(yè),但是xx 不是說了嗎:打鐵還需自身硬!
我認為,對于我們才畢業(yè)的大學生 來說,想要業(yè)務精、自身硬、最終實現(xiàn)自己的電視夢,就必須系統(tǒng) 地接觸了解廣播電視行業(yè),而縣級電視臺就是很好的鍛煉平臺,由 于人員有限,一個人扛起幾份工作是很平常的事,上午拿著攝像機 跑新聞,中午寫稿子,下午配音,晚上寫活動策劃,睡前備稿準備 第二天的活動內(nèi)容,這些都是家常便飯。雖然我沒有更多的時間去 游玩,但在采集新聞的路上,不停地嘗試,不同的經(jīng)歷充實了我的 青春,讓我有種踩在地面的踏實感。
從第一篇不到 100 字的簡訊新聞,到今天上千字的連續(xù)報道, 我從沒想過原來自己可以走這么多路,也從沒想過原來自己可以和 陌生人這么熟絡地聊天。在這一年多的工作經(jīng)歷當中,我感受很多, 感受到了單位領導的關愛,同事的幫助。記得第一次出外鏡,自認 為學這個專業(yè)的我不成問題,可面對攝像機拿起話筒時,我的面部 表情開始僵硬,說話變得結(jié)巴,同事安慰我說,沒啥,第一次都這樣,你把鏡頭當成自己的戀人就不緊張了。
從第一次的結(jié)巴到今天 主持大型文藝活動,我從沒想過自己可以站在上千人參加活動的舞 臺上瀟灑自如地主持節(jié)目,當我第一次交出粗糙的稿件時,是熱情 的同事幫我潤色修改,在我為找不到好的選題而苦惱的時候,也是 他們及時給我點撥提醒。在這個溫暖的集體里我感受了什么是關愛, 什么是責任,什么是付出。
記得去年剛到單位時,正好趕上羅江“7·9”洪災,臺里的幾 位老記者迅速出動,為了第一時間了解災情,不顧自身的`安危,深 入重災區(qū)芒江村,我記得當時我們所在地的水位已經(jīng)漫過了我們的 肚臍,而且水位還在上漲,我們新聞中心的老記者張熙,卻仍站著 一動不動,扛著攝像機,就為了捕捉到重災區(qū)第一支救援隊伍的鏡 頭,一股水浪打來,他險些跌倒,我趕去扶住他時,只見他高舉攝 像機,向我喊道的第一句話是:“看好機器!” 我隔壁辦公室的彭妮娜,是電臺走進鄉(xiāng)村節(jié)目的記者兼主持人, 在她的辦公桌下面,始終放著一雙平底鞋,剛開始我有些奇怪,后 來才明白,那是她下鄉(xiāng)時的專用鞋,作為對農(nóng)節(jié)目的主持人下鄉(xiāng)是 常事, 別看她文靜瘦弱, 走在鄉(xiāng)間的小路上比我這個 90 后還跑得快, 跟娜姐一起下鄉(xiāng)采訪總會有農(nóng)民朋友上前搭訕,向她反映家里養(yǎng)的 雞鴨生病啦,地里的莊稼出什么問題了,外出打工遇到什么麻煩了 等等,娜姐總是耐心地聆聽他們的心聲,詳細記錄他們反映的情況。
記得有一次在金山鎮(zhèn)大井村采訪,村民向東說他家的雞苗大量死亡, 不知什么原因?娜姐立即與縣畜牧局聯(lián)系,請技術(shù)人員到向東家現(xiàn)場查看,原來是他把雞鴨兔混養(yǎng)在一起造成的,針對這個案例娜姐 制作了《盲目養(yǎng)殖要不得》節(jié)目,之后還做了回訪了解向東改進后 的養(yǎng)殖情況,提醒農(nóng)民朋友如何科學養(yǎng)殖,娜姐說,做對農(nóng)節(jié)目就 是要通過具體的事例加技術(shù)講解說給農(nóng)民朋友們聽,他們才容易接 受。一年了,娜姐的辦公桌下又換了一雙新的平底鞋,她說一年跑 爛一雙鞋沒啥,只要我們的節(jié)目有人聽,能幫到農(nóng)民朋友那才是最 重要的。 還有一個人他的手機隨時隨地都不離身,全天 24 小時開機,無 論在單位還是在家里,無論是在白天還是在午夜暖暖的被窩里,他 就是我們現(xiàn)在的新聞中心主任楊俊。當時俊哥還是一名普通記者, 他是在去年當?shù)母赣H,記得當時俊哥的妻子已經(jīng)到了預產(chǎn)期,這時 候正是一名丈夫最應該在他妻子身邊的時候,但他就在家守候妻子 的一天晚上,新盛鎮(zhèn)金龍村 10 組一汽車側(cè)翻在防洪溝內(nèi),駕駛員被 困車內(nèi),急需救援。接到熱線電話后,他沒有打擾熟睡的妻子,立 即出發(fā),第一時間到達事故現(xiàn)場進行采訪,并以那次事故為由頭, 在《羅江新聞》中播發(fā)交通安全常識系列報道,向全縣群眾宣傳交 通安全常識。過后我們說他應該在家陪妻子,他卻說:“丈夫的責 任我確實沒盡到位,但是我對社會責無旁貸!”
我剛剛接觸民生新聞的時候,覺得繁瑣、累心,因為時常要下 鄉(xiāng),要花時間,要用精力。而我們的老記者勇哥,卻時常比我們這 些年輕人精力還要旺盛,勇哥原名李元勇,因為他常跑民生新聞, 接觸的人、遇到的事、處理的問題比我們?nèi)魏稳硕家嗟枚啵晕覀兂蚍Q他為街道辦劉主任。勇哥是個事兒媽,一次下鄉(xiāng)采訪農(nóng) 業(yè)的相關新聞時,他細心的發(fā)現(xiàn)有幾片田無人問津,打聽后才得知, 這戶人家的壯勞力只有父親和兒子,兒子常年在外打工,而身患重 病的父親不想讓兒子擔心,一直隱瞞著病情,在勇哥和當?shù)卮迕竦?勸說下,這位父親終于到醫(yī)院做了檢查,結(jié)果是尿毒癥!巨額的醫(yī) 療費用讓這位父親幾乎放棄了治療,而勇哥卻在鼓勵這位父親堅持 活下的同時對降臨在這個家庭的不幸做了報道,社會的力量是無比 的強大,不僅村鎮(zhèn)上舉行了捐款,醫(yī)療單位也表示將按政策減免部 分治療費用。
我始終認為自己是幸運的,以自己熱愛的工作為職業(yè)。我感謝 記者這個職業(yè)讓我融入在感動和溫暖中,給了我更廣泛地了解社會、 理解這個職業(yè)的機會,對于記者而言,每一天、每一刻都是嶄新的。 每天一睜開眼,我想著:哦,又是一天,一個未知的一天,這一天 我又像往常一樣出門,找選題、想角度、做采訪、寫文章,這其中 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不可預料的情況出現(xiàn),我必須時時打起精神來應 對、解決,也許辛苦就在這里,挑戰(zhàn)、誘惑也在這里。
當一天結(jié)束 時,我會回想著對自己說:還行,這一天我把不可能的采訪完成了, 我為報道找了一個很好的角度。發(fā)現(xiàn)自己對苦難還會感動,對不平 還會憤慨,對英雄還會敬佩。正如我的同事說的,做新聞就像談戀 愛,唯有實踐才能抵達幸福。 我熱愛我從事的這個職業(yè),每天都會有新的挑戰(zhàn)出現(xiàn),每天出門 都有無數(shù)的未知等著我,在這個信息已變得觸手可及的媒體時代里,成為“當下”的記錄者,成為“歷史”的見證人,我為“新聞”兩 個字激動和驕傲。人生,因青春而美麗;青春,因夢想而絢爛;夢 想,因努力而閃耀,讓我的青春夢想綻放在新聞路上。 謝謝大家。
記者演講稿 篇3
時光如梭,轉(zhuǎn)眼間又到了金色鋪滿山野、碩果累累的季節(jié)。我們在宣傳系統(tǒng)開展“走基層轉(zhuǎn)作風改文風”的活動中迎來了第十二個記者節(jié)。今天在這里,說說我對記者這個崇高職業(yè)的敬仰之情和對下基層采訪活動的感慨。
xx年4月,我有幸參加市委宣傳部組織的“非典期間基層采訪組”到朱陽、五畝、蘇村、尹莊等鄉(xiāng)鎮(zhèn)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基層采訪活動,距現(xiàn)在算起來已經(jīng)整整八年了,可是,過去的事情卻歷歷在目。
八年中,我從記者到編輯,從下基層到固守陣地,雖然寸步不離新聞這兩個字,但是,差距可想而知。有時我也想:如今山區(qū)群眾的變化如何?他們現(xiàn)在的生活怎么樣?抽空能重回故里,聽聽犁牛河的水聲;看看紫石溝的風景;聞聞梁莊煙葉淡淡的清香;望一眼閆家沱郁郁蔥蔥的中華杜仲那該多好。從新聞里,聽我們的一線記者發(fā)來報道說:朱陽不再是種煙葉、栽杜仲、發(fā)展香菇、生產(chǎn)紫石硯。他們發(fā)現(xiàn)另一支柱產(chǎn)業(yè)——栽核桃,而且生產(chǎn)的核桃在全國是掛上號的名牌產(chǎn)品。到了秋天,革命老區(qū)朱陽的每一個山疙瘩都是核桃的天下。八年前的蘇村,一條條、一道道的村路幾乎都是不到三尺寬的土路。當時,胡坡村的村民很知足的說:我們村修路了,架子車、摩托車可以進山了;段家洼的.鄉(xiāng)親說:三門峽教體局駐村工作隊給村建學校了;衛(wèi)家磨的老百姓指著河灘說:這里要重修水庫了;董家溝的老百姓開始種大棚菜了。
10月26號,我和三門峽日報住靈寶記者站站長牛富江、新聞部主任周敏、金城靈寶記者屈建國一同去久別的蘇村原上,眼前寬闊的水泥路、布局合理的店鋪、衛(wèi)生整潔的街面和撲面而來的果香讓人心曠神怡。新農(nóng)村建設樓房干凈整齊,自來水、衛(wèi)生間生活設施應有盡有。
當年的散戶進了小區(qū);7、8個學生,一個老師,三個年紀的復式學校取消了;衛(wèi)家磨變成了以灌溉、供水和防洪為主的中型水庫;就連西紅柿也被香港麥當勞快餐店包了。記者、基層、群眾,我不知道能不能說好三者之間的關系,可是我能明白一個道理:作為一名記者,時刻都離不開基層,到基層就必須深入群眾。
有句話說:基層,是新聞報道永不枯竭的源頭活水;群眾,是新聞工作者畢生學習的最好老師。我的同事們,也正是有這樣的毅力和信念,他們才能扎根基層,采來了老軍人義務修車的感人事跡;采來了為村民建健康檔案背著設備步行山路而摔傷腿的鄉(xiāng)村醫(yī)生王帥軍;采來了情系社區(qū)群眾,免費為貧困老人、軍烈屬上門服務的好警嫂孫曉萍;還有農(nóng)村第一書記的榜樣張學恩、楊波、南岳武、申占軍;大學生村官張少壯等等一批優(yōu)秀青年干部和反映和諧社會風氣的好人好事。
我驕傲我有這份職業(yè),我更佩服我有這么好的一幫同行記者,在少數(shù)人才知道有記者這么個節(jié)日的今天,我代表廣播電臺的所有編輯記者說一聲:大家節(jié)日快樂!謝謝。
記者演講稿 篇4
去年年初,我們把目光聚焦到一位只有14歲的少年馬永恩身上。中午一放學,別的學生都要去學校食堂吃飯,可馬永恩卻要急著往家趕,要給癱瘓在床的爸爸做飯吃。采訪中,我們注意到,小XX騎的自行車腳蹬子磨得只剩下兩根光禿禿的鐵棍,換一個新的也就幾塊錢,可小XX舍不得,他得省錢給爸爸買藥吃。
回到家,一進門,小XX會習慣性地喊上一聲“爸”,聽到回答聲,他才放心地知道爸爸還活著。我們也采訪報道過很多類似的苦難家庭,常規(guī)報道很難取得突破,但是我們感覺到了小XX身上的那份正能量,如果進行深入挖掘,我們相信小XX的事跡一定能影響更多的人。
節(jié)假日,小XX還會騎著三輪車帶著爸爸去地里撿花生。這些都是我們最關注的細節(jié),這樣的細節(jié)還有很多很多,父子倆身上的每一處細節(jié)都能輕易觸及我們內(nèi)心最敏感的地方。有一個我印象極深的鏡頭,我們在和馬小全聊天時,小XX就坐在旁邊的三輪車上,邊吃花生邊晃悠著雙腿,那是他最放松、最開心的時候,爸爸有人說話,他有零食可吃,那一刻的鏡頭被放慢、拉長,這個特殊的農(nóng)家里充滿了溫馨,可這情景卻讓我們內(nèi)心顫抖。看著小XX臉上流露出滿足的笑容,我們的目光穿過小院的樹木,多想在這個小院的上空能夠聽到父子倆爽朗的笑聲啊。
小XX的事跡,我們一共去平輿6次,12天時間,采訪對象近20個,拍攝素材16個小時近1000分鐘。20xx年,央視一套,尋找最美孝心少年節(jié)目現(xiàn)場,小XX就坐在臺下,頒獎典禮主持人在講述上臺領獎的10名孝心少年和20名像小XX一樣的孝心少年。鏡頭掃過的嘉賓滿含熱淚,電視機前的觀眾為這些小小年紀就撐起一個家庭的孩子們而心酸和驕傲。我們作為發(fā)現(xiàn)、記錄、傳播這些孝心故事的'人,內(nèi)心充滿了自豪,這份自豪就是帶給觀眾止不住的淚水、停不了的掌聲和心靈的觸動。
現(xiàn)在,小XX搬到了離學校很近的地方,照顧爸爸也方便了,也有了更多的時間去追尋“做一名醫(yī)生”的夢。我們也要繼續(xù)出發(fā),去尋找那些撐起這個社會精神高地的人,并把這份精神力量傳遞下去。
記者演講稿 篇5
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故事與愛有關,這是一個關于一群老人與一座城市的故事。
在xx,有這么一群老人,他們年事已高,平時自己種的蔬菜吃不完就拿到街上去賣,因為沒有固定攤位,他們成了這個城市的“高齡流動商販”。一邊是城市的秩序管理問題,一邊是高齡老人四處擺攤的問題,老人與城市之間的矛盾不可調(diào)和。
隨后,因為一篇篇報道,xx“愛心市場”得以順利建成并投入使用,這是一個記者理想照進現(xiàn)實的時刻,這也讓我深深感受到了xx這座城市濃厚的人情味兒與溫度。同時,這次采訪也讓我體會到,唯有貼得更近,聽得更多,才能寫得更真。走進普通百姓的生活,從而寫出更多有價值、有意義的文章。
我今天要分享的采訪經(jīng)歷發(fā)生在6年前,當時我們沿著崎嶇、泥濘的山間公路,來到了震后初步恢復的清平,準備去采訪傳唱至今的羌漢山歌。
在清平銀杏廣場,我們采訪了羌漢山歌的主人公孟開金和張揚惠。20xx年,清平發(fā)生特大泥石流災害,張揚惠家被大水漫灌,積水最深的時候甚至到了脖子這個地方,當時她沒有考慮自己的安危,也沒有顧及家里的財物,一心想著的就是家里的羌漢山歌集,她把歌集的手抄本放在背簍里,頂在頭上,她說萬一自己倒水里面了,背簍還有浮力,就有機會漂到安全的地方。
羌漢山歌的.故事告訴我們,每一個記者應該用什么態(tài)度去堅守自己的職業(yè)和最初的夢想,不管我們遇到了怎樣的困難,只要我們不放棄,就一定能重見曙光。
今年7月,xx一直陰雨不斷。11日凌晨,暴風雨席卷凱城。霎時間,永太、杰興、黃鹿、集鳳……汛情災情不斷告急。道路塌方、河道沖毀、房屋坍塌、通訊中斷,轉(zhuǎn)移、安置、處險,一連串的應急處置匯成xx最痛心的高頻詞。
作為參與本次抗洪報道的記者之一。通過這次人生課堂的洗禮,讓我對這份職業(yè)有了重新的認識,白加黑,五加二,扛著攝像機、舉著話筒,只為給廣大市民傳遞最新資訊。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役上,所有記者晝夜奮戰(zhàn),從抗洪一線發(fā)回報道100余篇,新聞圖片370余張......呈現(xiàn)出抗洪一線干群合力戰(zhàn)勝洪魔的生動事跡。
記者,一定是褲腳沾滿泥濘、內(nèi)心充滿溫暖并且不斷向前奔跑的人
去年9月,我和同事前往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金陽縣,拍攝xx對口幫扶工作紀錄片。那里山高路險,孩子們上學非常不容易。在前往黑豬洛小學拍攝途中,雖然只有僅僅5公里的路程,我們卻走了兩個小時。
我們抵達的時候正好課間休息,孩子們看到我們的到來很高興,嬉笑著把我們團團圍住,因為他們知道我們一定會給他們帶禮物。
金陽之行是我永生難忘的采訪經(jīng)歷,這里面包裹著拍攝過程中所有的辛酸苦辣,援彝干部推進產(chǎn)業(yè)扶貧項目,搭建xx金陽合作平臺,推動金陽教育、衛(wèi)生等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的振奮人心,更留存著彝族同胞動人的微笑和回蕩在群山里朗朗的讀書聲。這一幀幀的畫面是珍貴的影像、是希望、更是激勵我們新聞工作者繼續(xù)前行的力量
記者演講稿 篇6
我來自中原地區(qū)一個普通的城市——駐馬店。
今年做“七一”報道采訪中,我遇到了三個人,他們讓我明白了什么叫作共產(chǎn)黨員。
第一個人是駐馬店市殘疾人聯(lián)合會理事長張銀良。老張曾患小兒麻痹癥,他拖著一條不太方便的腿滿世界跑,不停張羅,在黨委政府的支持下,竟然蓋起了一棟免費為殘疾人服務的綜合大樓。為蓋這棟樓,他曾經(jīng)連夜頂著漫天大霧上北京辦事,也曾經(jīng)揣著燒餅蹲守在主管部門辦公室門外等候辦公人員。
平輿縣有個聾啞兒,叫凱文,父母都是聾啞人。幫小凱文最好的辦法,是為他裝人工耳蝸!叭斯ざ佉惶28萬元,放在我們農(nóng)村能蓋一座樓了,怎么辦!”老張四處奔走尋求幫助,終于為小凱文爭取到了特批救助金。小凱文裝上人工耳蝸那天,我問他:“能聽到了嗎?”小凱文點點頭,眼里閃著驚喜的光芒。如今,5歲多的`凱文已經(jīng)能像正常孩子一樣上學讀書、唱歌、做游戲。
第二個人是泌陽縣畜牧局副局長祁興磊。老祁平時說話有些口吃,可一說起牛來口若懸河。經(jīng)過21年攻關,老祁培育出一種“夏南!保粚彾橹袊谝粋肉牛品種。
老祁的故事很多,古代有蕭何月下追韓信,今天有“老祁中原追種!薄T谘騼枣(zhèn),他發(fā)現(xiàn)一戶農(nóng)家的公牛品相極好,想作為種牛進行繁育,于是天天去看這頭牛。突然有一天,他發(fā)現(xiàn)牛沒了!原來這戶農(nóng)民急用錢,偷偷把牛賣了。老祁一聽急了,發(fā)瘋一樣到處尋找打聽,走了4天,轉(zhuǎn)了兩個縣四個鄉(xiāng),終于在西邊社旗縣境內(nèi)找到了這頭心愛的公牛。后來,這頭牛挺爭氣,雜交繁育了八萬多個強壯的后代。
第三個人是從河南省直機關選派到村里當書記的吳樹蘭。頭一次采訪她時,她正從牛棚里走出來,鞋沾滿泥巴和草屑,比鄉(xiāng)下農(nóng)婦還樸實,無論如何與我想象中的形象對不上號。她是省城副廳級干部,卻把自己扎進了鄉(xiāng)村泥土之中,忙起工作來幾個月不回省城。村里鄉(xiāng)親們都不叫她“書記”,而是叫她“嬸子”“姐姐”“閨女”“丫頭”,因為他們早已經(jīng)是一家人了。
如今吳樹蘭所駐的西王樓村,全村200戶貧困戶已有190戶脫貧。村民李相庭開了一家餐館,他拿出勾畫得密密麻麻的一張紙,告訴我說:“俺能開上這個餐館多虧了吳書記。她來俺家一趟要走10來里山路,有時鞋都磨爛了。你看,她每來一趟,我就畫一個勾兒,去年她來了23趟,今年來了49趟。”
張銀良、祁興磊、吳樹蘭,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共產(chǎn)黨員。他們的共同之處就是不忘初心,幾十年如一日,堅定、堅持、堅韌!
記者演講稿 篇7
15歲那年,我就夢想自己像電視里的記者那樣,手握著話筒,出現(xiàn)于各個新聞前沿,享受著激情四溢的精彩生活。
19歲那年,我遠離了最初的夢想,走進了部隊。臨走那天,很傷心地帶著收集多年的資料,以為要和夢想訣別……
是上天被我的執(zhí)著感動了吧?繞了一圈,又讓我找回了最初的夢想。南鄂晚報給了我放飛夢想的`舞臺。
我正是在3年前的11月8日,被領進了“夢想的大門”。但有些遺憾的是,我并沒有分配到最前線的新聞部門,而是被分到了以專業(yè)性采訪和創(chuàng)收為主的專刊部。但部隊教育了我,工作崗位不分好壞,哪里需要哪里去。
要從一個普通的新聞記者成長為一個專業(yè)記者和廣告經(jīng)營人員,這期間困難還真不少。投入工作后發(fā)現(xiàn),把自己培養(yǎng)成一個專業(yè)型的記者,在自己的領域里服務于社會和人民,同樣了不起。三年來,我用手中的筆,通過《置業(yè)維權(quán)》等欄目,為不少市民提供咨詢和維權(quán),解決了他們在購房、裝修以及物業(yè)等售后服務遇到的諸多問題。
還記得那頭頂臉盆度日的黃大姐一家。在四處尋找?guī)椭鸁o門的情況下,黃大姐抱著最后一點希望撥通了我的電話,那個時候他們一家因為新房漏水已經(jīng)頂著五六個臉盆和瓶罐生活了1年,因為長期漏著臭水,墻面發(fā)黃了,新裝修的吊頂也到處霉爛了,最不能忍受的是那滿屋的臭味……可管道問題誰來管呢?找開發(fā)商,不理;找物業(yè),不理;找部門,說重證據(jù),四處奔波卻無人來管。看到黃大姐一臉愁容,我深感肩上責任重大,通過收集多方有利證據(jù)和專業(yè)知識,找部門出面協(xié)調(diào),開發(fā)商終于肯出來承擔責任并解決了問題。再次受邀來到黃大姐家,看到他們的家變了樣,有了幸福的家、又有了幸福的笑容,我的心里別提多高興,也深切地體會到專刊記者的社會責任和價值。
站在此刻回頭望,突然發(fā)現(xiàn)最初的夢想依然清晰,從三年前走近報社那天開始,我就在堅定地為實現(xiàn)夢想而努力著、追求著?纯辞懊娴穆,大海般的寬廣,等著我的是那一路的藍,雖然免不了風浪,但我知道,只有經(jīng)得起風浪才能看到夢想對岸的風景!
【記者演講稿】相關文章:
記者的作文03-02
記者述職報告02-17
記者來了作文05-07
記者實習鑒定12-29
記者工作心得05-02
記者實習總結(jié)11-18
記者的實習總結(jié)01-10
記者的實習心得06-08
記者實習心得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