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朗讀影響深遠
來自讀者的問題:
我的寶寶現(xiàn)在7個半月,平時有牙牙學語的跡象。以前曾有一段時間,我會在睡覺前給她講一些嬰兒童話,她也表現(xiàn)出很感興趣的樣子。但到醫(yī)院檢查時,醫(yī)生卻說這個階段最好不要給孩子講故事,否則會使孩子思維混亂,產(chǎn)生說話遲的現(xiàn)象?墒俏铱催^一些書,書上說在這個階段應(yīng)該大聲給孩子朗讀一些詩歌或故事,以促進孩子的語言能力。為此,我想咨詢一下這個階段應(yīng)該怎樣培養(yǎng)孩子的語言能力?謝謝!
美國有位學者叫吉姆·特米里斯,他近年來一直在美國的五十個州巡邏演講,呼吁美國的母親,從孩子出生第一天起,每天抽出寶貴的20分鐘,給孩子朗讀。這一名為“熱愛你24小時中最寶貴的20分鐘”運動,得到了美國社會很好的響應(yīng),美國現(xiàn)總統(tǒng)布什的母親對此推崇備至。
在這個朗讀運動中,發(fā)起者吉姆·特米里斯列舉了一些閱讀書目,其中包括:莎士比亞的名著、《圣經(jīng)》、林肯總統(tǒng)的演講、馬丁·路德金等名人的演說和著作。同時,他還要求家長把這一每天朗讀的計劃一直延續(xù)到孩子上小學以后。
這不是對牛彈琴嗎?不對!
嬰幼兒的心智是吸收性的
0~3歲嬰幼兒的認知心理按蒙臺梭利的說法,是屬于“吸收性心智”。他們像海綿一樣,吸收著看到、聽到、觸摸到、感受到的各種信息,好的、不好的都吸收。比如,一個孩子不聽音樂也行,但他可能聽到汽車的噪音、廚房的吵架聲,這些他也吸收,并在大腦里留下痕跡。
“先入為主”的信息最重要
人的大腦遵循一個原則——“先入為主”,就是先進入的信息占主導(dǎo),以后進入的同類型信息就會被排斥。比如,拿語言來說,孩子如果先吸收的是家鄉(xiāng)話,那么他先入為主就是家鄉(xiāng)話,不僅講得好,而且一輩子都不會忘。
因此,我們的孩子如果從出生一開始,就接受第一流的語言,比如讀經(jīng)過加工提練的優(yōu)美的漢語,那他當然就能構(gòu)建起第一流的語言能力。所以,嬰幼兒能每天聽到家長朗誦的兒歌、故事、唐詩、宋詞,那真是太好了。這些優(yōu)秀的語言進入孩子的大腦,產(chǎn)生痕跡,這是一種潛意識教育。也許它所起的作用不是立竿見影的,但影響卻是長久而深遠的。
嬰幼兒的學習力超乎我們想象
那么,早期朗讀會不會打亂他的思維呢?當然不會。
如果說嬰幼兒聽到朗誦,思維就打亂了,那么每天排山倒海的城市噪音、嘈雜鼎沸的街頭人聲、叫賣聲、電視里傳來的搖滾音樂聲,就不會把孩子的思維打亂?
我們大人總低估了孩子的能力,總以為嬰幼兒什么也不懂。其實,嬰幼兒的學習能力遠遠超過我們成年人的估計。就拿學語言這件事來說,如果我們成人要在兩三年內(nèi)掌握一門新語言,面對語言復(fù)雜的語法結(jié)構(gòu)、復(fù)雜的發(fā)音,肯定會頭大。而我們的小家伙呢?他滿不在乎地在你言我語的交談中理清方向。3歲以前,他就已經(jīng)把第一語言(母語)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我認為2~3歲的孩子是人世間無與倫比的腦力勞動者,幸虧他們自己不知道說話這件事有多難。
早期朗讀就是先入為主、不求甚解
還有人認為:早期朗誦的內(nèi)容,孩子不理解,不理解的東西教了有什么用?如果只有理解的東西才能教,那么嬰幼兒時期,等于什么也不能教。因為此時的他們幾乎什么也不理解。因此我的觀點是:理解是以后的事情,現(xiàn)在的任務(wù)是“先入為主”,率先輸入最好的“信息”才是最重要的。
試想,當孩子第一次叫“媽媽”時,他并不理解“媽媽”是生他的那個女人,是他爸爸的太太,天底下沒有一個母親會說:“寶寶,你還不能叫媽媽。等你哪天懂了這個詞再叫吧!”因為媽媽知道,這個詞不需要教,以后自然會明白。
因此,我呼吁中國的母親,也來一場“朗讀運動”——每天抽出20分鐘,給你的孩子朗誦兒歌、童話、唐詩、宋詞、《論語》、《孟子》等一流的語言。朗讀時,要有表情,要充滿激情,最好能手舞足蹈、抑揚頓挫。請相信,只要堅持,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同時,我盼望著有一天,所有有嬰兒的家庭都傳出朗朗的讀書聲。因為這是一種精神文明的強大力量,也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