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傷科學:傷科治法——內治法

時間:2023-08-01 17:10:08 櫻櫻 學人智庫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中醫(yī)傷科學:傷科治法——內治法

  內治法主要是通過內服藥物以達到全身治療的方法。可按中醫(yī)辨證原則來選方擇藥。但重點應放在臟腑、經絡、氣血與筋骨等方面。它通常分為三期用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內治法的內容,歡迎閱讀。

  一、早期 ── 血腫形成期 ── 以攻利為主

  損傷后,經脈受損,氣血運行受阻,血滯不散,形成血腫產生疼痛,瘀血不散則新血不生,影響損傷的修復,故受傷后對于有瘀血停滯者應采用攻下逐瘀法,如桃核承氣湯、大成湯等。此法為下法,對年老體弱、氣血虛衰、失血過多及妊娠、產后、經期應禁用或慎用。對于氣滯血瘀、局部腫痛,因各種原因不能猛攻急下者可采用行氣活血法,如復元活血湯、膈下逐瘀湯、順氣活血湯。對于創(chuàng)傷感染者可采用清熱涼血法(包括清熱解毒法、涼血止血法,如犀角地黃湯、五味消毒飲等。)

  二、中期 ── 以和營為主

  中期局部腫脹消散,軟組織內可有硬塊,骨痂剛剛形成但不牢固,可采用和營止痛法、接骨續(xù)筋法、舒筋活絡法,如和營止痛湯、接骨紫金丹、舒筋活血湯。

  三、后期 ── 以補益為主

  骨折已連接,經絡疏通,瘀血已去,但筋肉萎縮,肢體乏力,脾胃虛弱。此時應強筋壯骨、固本培元、健脾和胃。常用補氣養(yǎng)血法、補養(yǎng)脾胃法、補益肝腎法、溫通經絡法。方如:八珍湯、健脾養(yǎng)胃湯、壯筋養(yǎng)血湯、獨活寄生湯等。

  但是骨傷科三期用藥不是機械地搬用而是臨證中靈活運用,審慎辨證,抓住主要矛盾,攻其一點,波及一般,補其一虛,拯救全面,從而得到事半功倍之效。

  常用內治法

  (1)疏風解表法:主要適用于外邪侵襲肌表所致的表證。由于外邪郁閉肌表,開闔失司,出現發(fā)熱、惡風、汗出或無汗等癥?捎檬枭L邪的藥物,使郁于肌表的邪氣從汗而解。風寒外感可用疏風散寒的方藥,如麻黃湯、荊防敗毒散、蔥豉湯等;風熱外感可用辛涼解表的方藥,如銀翹散、桑菊飲等。

 。2)止咳平喘法:主要適用于邪郁肺經、痰阻肺絡所致的咳喘。寒痰內伏可用溫肺散寒、化痰平喘的方藥,如小青龍湯、射干麻黃湯等;熱痰內蘊可用清熱化痰、宣肺平喘的方藥,如定喘湯、麻杏石甘湯等;咳喘久病,每易由肺及腎,出現腎虛的證候,此時在止咳平喘的方劑中,可加入溫腎納氣的藥物,如參蛤散等。

  (3)清熱解毒法:主要適用于邪熱熾盛的實熱證,如溫熱病、濕熱病、斑疹、痢疾、瘡瘍等。其中又可分為甘涼清熱、苦寒清熱、苦泄降熱、咸寒清熱等,應按邪熱之在表、在里,屬氣、屬血,入臟、入腑等,分別選方用藥。病邪由表入里而表邪未盡解者,可用梔子豉湯、葛根黃芩黃連湯等清熱透邪;證屬陽明里熱者,可用白虎湯清熱生津;濕熱化火或濕熱留戀,可用白頭翁湯、茵陳蒿湯、甘露消毒丹等清熱化濕;溫熱之邪入于營血,發(fā)為神昏、斑疹,可用清營湯、犀角地黃湯、神犀丹等清熱涼血;出現丹毒、療瘡癰瘍等熱毒實證者,可用五味消毒飲、黃連解毒湯等解毒消癰;肝膽火旺時,可用龍膽瀉肝湯等清肝瀉火。

 。4)涼血止血法:主要適用于諸種出血的證候,如鼻衄、齒衄、尿血、便血、紫癜等。常用方劑如犀角地黃湯、玉女煎、小薊飲子、槐花散等,單味參三七、白及、仙鶴草,以及成藥云南白藥等,也有較好的止血作用。小兒血證常由血熱妄行、血不循經引起,用清熱涼血法治療居多;但是,氣不攝血、脾不統(tǒng)血、陰虛火旺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出血,臨床也不少見,可用補氣、健脾、養(yǎng)陰等法治療。

 。5)安蛔驅蟲法:主要適用于小兒腸道蟲證,如蛔蟲、蟯蟲等。其中尤以蛔蟲病變化多端,可合并蛔厥(膽道蛔蟲癥)、蟲瘕(蛔蟲性腸梗阻)等,發(fā)生這些情況時,一般先安蛔緩痛為主,方用烏梅丸等,待病勢緩和后,再予驅蟲。常用驅蛔方劑,有追蟲丸、下蟲丸等。驅蛔蟲有效中藥有使君子、苦楝皮等;驅姜片蟲有檳榔等;驅蟯蟲有大黃與使君子同用,配合百部煎劑灌腸等法。

 。6)消食導滯法:主要適用于小兒飲食不節(jié),乳食內滯之證,如積滯、傷食瀉、疳證等。小兒脾胃薄弱,若飲食不節(jié),恣食無度,則脾胃運化無權,輕則嘔吐泄瀉、厭食腹痛,重則為積為疳影響生長發(fā)育。常用方藥如保和丸、消乳丸、雞內金粉、枳實導滯丸等。在消食導滯藥物中,麥芽擅消乳積,山楂能消肉食積,神曲善化谷食積,萊菔子擅消麥面之積。

 。7)鎮(zhèn)驚開竅法:主要適用于小兒驚風、癲癇等病證。小兒暴受驚恐,神志不安,可用朱砂安神丸、磁朱丸等安神鎮(zhèn)驚;熱極生風,項強抽搐,可用羚角鉤藤湯等鎮(zhèn)驚息風;熱人營血而神昏、驚厥,可用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等鎮(zhèn)驚開竅,清熱解毒;痰油上蒙,驚風抽搐,可用蘇合香丸等豁痰開竅;感受時邪穢濁之氣而吐瀉昏厥,可用行軍散、玉樞丹等辟穢開竅。

 。8)利水消腫法主要適用于水濕停聚,小便短少而水腫的患兒。若為濕邪內蘊,脾失健運,水濕泛于肌膚者,則為陽水;若脾腎陽虛,不能化氣行水,水濕內聚為腫,則為陰水。常用方劑,陽水可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四苓散、五皮飲、越婢加術湯等,陰水可用防己黃芪湯、實脾飲、真武湯等。此外,車前子、薺菜花、玉米須等也有較好的消腫利尿作用。

 。9)健脾益氣法:主要適用于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的小兒,如泄瀉、疳證及病后體虛等。常用七味白術散、參苓白術散、異功散、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單味懷山藥粉調服,有良好的健脾止愕作用。氣虛與脾虛關系密切,治氣虛時多從健脾著手,健脾時多借助益氣,故兩者常配合運用。

  (10)培元補腎法:主要適用于小兒胎稟不足、腎氣虛弱及腎不納氣之證,如解顱、五遲、五軟、遺尿、哮喘等。常用方劑如六味地黃丸、匱腎氣丸、調元散、參蛤散等。

 。11)活血化疲瘀法:主要適用于各種血瘀之證。如肺炎喘嗽、哮喘見口唇青紫,肌膚有疲斑疲點,以及腹痛如針刺,痛有定處,按之有瘀塊等。常用桃紅四物湯、血府逐瘀湯、少腹逐瘀湯、桃仁承氣湯等;凇皻鉃檠畮,氣行則血行”的原則,活血化疲方中常輔以行氣的藥物。

  (12)回陽救逆法:主要適用于小兒元陽虛衰欲脫之危重證候。臨床可見面色蒼白,神疲肢厥,冷汗淋漓,氣息奄奄,脈微欲絕等,此時必須用峻補陽氣的方藥加以救治。常用方劑如四逆湯、參附龍牡救逆湯等。

【中醫(yī)傷科學:傷科治法——內治法】相關文章:

中醫(yī)穴位養(yǎng)生按摩法是什么03-22

紅薯粥治便秘的做法04-12

患上牙周炎一定要治嗎02-03

勞動法年假幾天10-27

咨詢上海勞動法04-11

經濟法起源知識09-01

花茶的泡法有哪些05-05

關于勞動法的規(guī)定11-08

胃痙攣如何治才好得快08-03

廣告法極限用語大全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