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縮性胃炎

時間:2023-05-01 07:37:37 資料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萎縮性胃炎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中醫(yī)辨治偏方

慢性萎縮性胃炎,屬中醫(yī)“胃痞”、“胃脘痛”范疇。以心下痞塞,胸膈脹滿疼痛,觸之無形,按之柔軟,壓之無痛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筆者將慢性萎縮性胃炎分為以下5型辨治,獲得了滿意療效。

脾胃氣虛證(含虛寒證):癥見胃脘隱痛,喜溫喜按,納食不消,食后痞脹,噯氣,納呆便溏第一文庫網(wǎng),倦怠乏力,舌質(zhì)淡紅或胖嫩,邊有齒痕,舌苔白或厚膩,脈細(xì)弱。

治宜補(bǔ)脾益氣,溫中和胃。脾胃氣虛者方用香砂六君湯合良附丸加味,藥用炒黨參、炒白術(shù)、茯苓、陳皮、清半夏、木香、砂仁、高良姜、制香附、炙甘草等;脾胃虛寒者方用黃芪建中湯合良附丸加味,藥用炙黃芪、炒白芍、桂枝、生姜、大棗、飴糖、高良姜、香附、炙甘草等。

肝胃氣滯證:癥見胃脘脹滿,痞悶疼痛,兩脅作脹,噯氣,納呆口苦,神疲乏力,舌質(zhì)紅,苔黃或白,脈弦細(xì)。 治宜疏肝和胃,理氣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或柴胡六君子湯加減,藥用柴胡、炒枳殼、白芍、川芎、香附、炙甘草、白術(shù)、茯苓、陳皮、清半夏等。

脾胃濕熱證:癥見胃脘痞滿脹痛,食欲不振,口苦口黏,大便不爽,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或濡滑。

治宜芳香化濕,和胃醒脾。偏濕重者方用藿樸夏苓湯加減,藥用藿香、清半夏、茯苓、杏仁、薏苡仁、白蔻仁、豬苓、淡豆鼓、澤瀉、厚樸等;偏熱重者用三仁湯加味,藥用杏仁、薏苡仁、白蔻仁、厚樸、清半夏、通草、滑石、竹葉、藿香、佩蘭等。

胃陰虧虛證:癥見胃脘隱痛或灼痛,饑不欲食,口干、口苦,咽燥,手足心熱,大便秘結(jié),舌質(zhì)紅,舌苔少或光剝無苔,有裂紋,脈細(xì)數(shù)。

治宜滋陰養(yǎng)胃。方用沙參麥冬湯或益胃湯加減,藥用沙參、玉竹、生甘草、桑葉、生扁豆、花粉、麥冬、生地黃、百合、當(dāng)歸、白芍等。

胃絡(luò)瘀阻證:癥見胃脘痞脹疼痛,痛處固定如針刺、拒按,面色晦暗,舌質(zhì)紫黯,有瘀斑,脈弦澀。

治宜活血通絡(luò)止痛。方用丹參飲配良附丸、失笑散加味,藥用丹參、檀香、砂仁、制香附、高良姜、炙五靈脂、炒蒲黃、炒元胡、炒莪術(shù)等。

一、益氣溫胃湯

方藥組成:黨參12g,黃芪30g,白術(shù)12g,山藥15g,扁豆10g,白芍15g,陳皮10g,茯苓12g,砂仁5g,干姜10g,炙甘草10g.寒象明顯加良姜12g、肉桂6g,甚者加附片10g、吳茱萸10g、川椒6g;泛酸加海螵蛸12g、煅瓦楞子12g。

主治:慢性胃炎癥見胃脘不舒,隱隱作痛,脘部如墜,空腹為甚,食入稍減,喜熱喜按,遇寒加重,便溏不實(shí),神疲乏力,少食納呆,舌淡胖大,苔薄白或白滑,或邊有齒印,脈沉細(xì)弱或浮大無力等。胃鏡檢查見胃黏膜呈淡紅色或蒼白色,黏膜粗亂,或見散在斑片狀充血。中醫(yī)辨證屬脾失健運(yùn),胃陽不足,脾胃虛寒者。

二、益陰養(yǎng)胃湯

方藥組成:沙參15g,麥冬12g,玉竹15g,生地12g,白芍15g,甘草10g,石斛12g,川楝子10g,半夏3g.口渴甚加花粉;胃脘灼熱加白花蛇舌草20g、蒲公英15g;低酸者酌加烏梅10g、木瓜12g、山楂12g;大便艱澀加栝樓15g,決明子12g;便秘加郁李仁12g,麻仁12g;食少加谷芽15g、綠梅花10g。

主治:慢性胃炎癥見胃脘疼痛,嘈雜燒灼,知饑少納,口干引飲,舌光剝或少苔或有裂紋,脈細(xì)數(shù)或弦細(xì);或胃酸缺乏,胃鏡檢查見胃黏膜輕度充血,分泌物偏少,或見腺體萎縮。中醫(yī)辨證屬肝脾陰傷,胃陰虧虛者。

三、清熱和胃湯

方藥組成:黃芩10g,連翹12g,敗醬草20g,黃連6g,白花蛇舌草15g,白芍15g,蒲公英30g.吞酸加吳茱萸3g、海螵蛸12g、鍛瓦楞子12g。

主治:慢性胃炎癥見胃脘灼熱疼痛,口苦且干,嘈雜易饑或泛吐酸水苦水,大便干結(jié),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胃鏡見胃黏膜充血水腫或糜爛等。中醫(yī)辨證屬中焦郁熱,邪熱犯胃者。

四、疏肝安胃湯

方藥組成:柴明12g,白芍15g,香附12g,元胡12g,川楝子12g,烏藥12g,蘇梗10g,炙甘草10g.痛甚加九香蟲10g、元胡12g;脹劇加枳殼12g、佛手12g;噯氣加旋覆花10g、佛手12g;吞酸加左金丸。

主治:慢性胃炎癥見胃脘痞滿,或隱痛,痛引兩脅,或攻撐作痛,舌紅苔薄白,脈弦。中醫(yī)辨證屬肝失疏泄,木郁犯胃者。

五、化瘀理胃湯

方藥組成:丹參30g,檀香10g,砂仁6g,五靈脂10g,蒲黃10g,香附12g,元胡12g,川楝子12g,臺烏10g.若挾郁熱加白花蛇舌草20g、蒲公英30g;若兼氣虛加黨參20g,白術(shù)12g。

主治:慢性胃炎癥見胃脘疼痛,或刺痛、銳痛,痛處固定,舌質(zhì)暗紅或暗紫瘀斑,舌底絡(luò)脈多粗亂而長色青,脈澀滯不暢。胃鏡多見腺體萎縮或伴腸腺化生、異型增生。中醫(yī)辨證屬肝脾氣滯血瘀。氣滯易致瘀,血瘀多夾氣,臨癥要區(qū)分氣滯與血瘀的主次,靈活用藥,要注意氣中血藥、血中氣藥的選用。

六、苦辛調(diào)胃湯

方藥組成:半夏10g,黃連6g,黃芩10g,吳茱萸6g,干姜10g,黨參12g,甘草10g.偏寒者加良姜12g、川椒6g;偏熱盛者加山梔10g。

主治:慢性胃炎癥見胃脘痞滿,食后為甚,或隱痛綿綿,便溏,兼見燒心泛酸,口苦而黏,以燒心而不喜涼飲食為突出表現(xiàn),舌質(zhì)淡紅苔膩,或黃膩或淡黃膩,脈細(xì)弱。中醫(yī)辨證屬虛實(shí)寒熱并見者。本證大多是在久病脾胃氣虛的基礎(chǔ)上,或情志化火,或服食辛辣煎煿,郁而化火,或虛火內(nèi)灼而引起,因此在用藥上要掌握寒與熱、虛與實(shí)的主次進(jìn)行調(diào)治。

七、化濕醒胃湯

方藥組成:藿香12g,佩蘭12g,薏苡仁30g,白蔻仁10g,蒼術(shù)12g,厚樸10g,茯苓12g,菖蒲12g.偏寒濕加半夏10g、陳皮10g、干姜10g;偏濕熱加黃芩10g、黃連6g。

主治:慢性胃炎癥見胸脘痞悶,納呆少食,口淡無味,渴而少飲,腸鳴漉漉,大便稀溏,身倦困重,苔膩(黃膩多濕熱,白膩多寒濕),脈濡細(xì)或緩等癥。中醫(yī)辨證 八 茯苓20 白術(shù)12 白芍20 神曲12 佛手12 郁金15 胡索12 蘇梗12 甘草6,有潰瘍加白及10 有反酸加海螵蛸12g 合并濕熱加木棉花15 雞蛋花15 合并便密加麥冬20 火麻仁30 九 , 竹茹清胃飲(桃子揚(yáng)) 〔組成〕竹茹12克蘆根30克公英15克枳殼10克石斛10克麥冬15克薄荷6克白芍12克甘草6克

〔功能〕輕清涼潤,理氣止痛。

〔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胃潰瘍偏熱者。其特征是:胃脘輕痛,咽干口苦,舌紅,答黃,胃無大熱,服清胃散太過者。

慢性胃炎驗(yàn)方秘方

[辨證方] 1、寒 證

岳美中:延年半夏湯,《古今錄驗(yàn)》方,載于《外臺秘要》。日本醫(yī)家對此方頗有研究,《漢法醫(yī)典》中即收錄本方。其臨床應(yīng)用指征:①凡見胃部時有劇烈之疼痛者,且疼痛往往波及于左側(cè)胸部及肩胛部;②凡見患者喜屈其上體抵壓疼痛之部位,以冀圖減輕疼痛者;③疼痛時發(fā)時止者;④多噯氣欠伸,嘔吐后疼痛可緩解者,均可投用本方。

半夏12克 檳榔6克 桔梗3克 枳實(shí)3克 前胡6克 鱉甲9克 人參3克 吳茱萸3克 生姜3克 水煎溫服,可獲神效。

回憶早年曾治40歲一男性胃脘痛患者,每一發(fā)作,遍地翻滾,嘔吐不止,疼痛難忍,脈弦細(xì)而緊,遇怒更甚,多方醫(yī)治無效,經(jīng)用本方數(shù)劑而愈。

--《岳美中醫(yī)話集》

吳伯平:寒氣凝阻,胃痛驟發(fā),痛勢較劇,喜熱貿(mào),喜熱飲,宜用厚樸溫中湯。 厚樸30克 干姜21克 陳皮30克 赤茯菩 草豆蔻 木香 炙甘草各15克 共為粗末。每服15克,加生姜3片,水煎服。

-《名醫(yī)特色經(jīng)驗(yàn)精華》

孫咸茂:慢性萎縮性胃炎經(jīng)臨床驗(yàn)證及實(shí)驗(yàn)室研究,其病機(jī)主要是虛寒瘀,擬方益中活血湯,已治療300多例,治愈率在75%,總有效率在95%。

黃芪30克 肉桂8克 吳茱萸10克 丹參15克 乳沒各8克 生蒲黃15克 三棱10克 莪術(shù)10克 川芎12克 烏藥10克

--《名醫(yī)特色經(jīng)驗(yàn)精華》 2、熱 證

張震夏:胃脘時痛,嘈雜納少,口干欲飲,五心煩熱,舌尖紅,脈細(xì)數(shù)。 麥冬12克 南沙參12克 川石斛12克 半夏4.5克 炒川楝9克 太子參12克 玉竹9克 竹茹12克 白殘花9克水煎服。

--《名老中醫(yī)醫(yī)話》

朱小南:治頑固性胃脘痛方地丁散,為先君手訂的家傳方之一,臨床上用于肝部化火傷津而久年未愈的胃脘痛有確效。

公丁香2.4克 鮮生地30克 白術(shù)4.5克 陳皮6克 姜川連2.4克 厚樸花4.5克 黨參1.8克 麥冬4.5克 五味子2.4克 烏梅3克 甘草節(jié)2.4克

--《近代中醫(yī)流派經(jīng)驗(yàn)選集》 3、虛 證

宋善安:榮胃散對恢復(fù)胃粘膜而防止惡性病變有明顯效果,且藥力平和持久,故可適用于各型胃炎的治療用藥及輔助用藥。

西洋參60克 金釵石斛60克 白木耳60克 香蘑菇60克 靈芝60克 共為細(xì)末,裝入膠囊。每日3次,每次3~4粒。 --《千家妙方》上冊 4、實(shí) 證

萬潛齋:家秘祛痛散,治諸般心氣痛,或氣滯不行,攻刺心腹,痛連胸脅,小腸吊瘡,及婦人血?dú)獯掏矗朔綄矣,無不神效。

青皮 五靈脂 川楝子 穿山甲 大茴香各3.6克 良姜(香油炒) 元胡索 沒藥 檳榔各4.5克 沉香3克 木香3.6克(2味不見火研) 砂仁少許

上咀,用木鱉子仁3.6克,同前藥炒令焦燥,去木鱉仁不用,共為細(xì)末。每服6克,加鹽一星,用酒或滾水送下。此散加入七制或九制香附末6克更妙。

--《壽世新編》

虞持:祖?zhèn)鞣郊游惰仔g(shù)丸,治清痰、食積、酒積、茶積、肉積,在胃脘當(dāng)心而痛,及痞滿惡心,嘈雜噯氣,吞酸嘔吐,脾疼等癥,其效如神。

白術(shù)90克 枳實(shí)(麩炒黃色) 蒼術(shù)(米泔浸二宿,焙) 豬苓(去黑皮) 麥芽面(炒黃色) 神曲

(微炒黃色) 半夏(湯泡透)各30克 澤瀉(去毛) 赤茯苓(去皮) 川芎 黃連(陳壁土炒,去土) 白螺螄殼(煅)各2l克 縮砂仁 草豆蔻 黃芩(陳壁土同炒) 青皮(去白) 萊服子(炒) 干生姜各15克 陳皮(去白) 香附米(童便浸) 瓜蔞子 厚樸(姜汁制,炒) 檳榔各9克 木香 甘草各6克

吞酸,加吳茱萸湯泡,寒月15克,熱月7.5克;久病挾虛,加人參、白扁豆、石蓮肉各15克;時常口吐清水,加炒滑石30克、煅牡蠣15克。 上為細(xì)末,用青荷葉泡湯浸晚粳米,研粉作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70~100丸,清米飲送下。

--《醫(yī)學(xué)正傳》卷四

王建勛:治胃痛實(shí)證,脘痛而大便不暢,腹痛拒按、少腹堅(jiān)滿,煩熱口渴,小便短赤,苔白脈實(shí)。

熟軍咀10克 焦三仙各10克 焦檳榔6克 厚樸6克 雞內(nèi)金6克 炒枳殼10克 青皮6克 木香6克 女貞子10克

--《北京市老中醫(yī)經(jīng)驗(yàn)選編》 [食療方]

趙學(xué)敏:蓮花肚,治脾寒而痛,痛在心之下左右也。(寒證) 肚子1個 蓮肉30克 紅棗30克 肉桂3克 小茴香9克 白糯米30克

將肚子洗去穢氣,入藥煮爛,1次頓食,蘸甜醬、醬油食之;如未飽,再用飯壓之,而痛如失。肚子入藥之后,必須用麻線將口外扎緊,清水煮之。

--《串雅外編》卷三

陳修園:黑棗胡椒散,治心口胃脘痛。用大黑棗去核,每個中間入胡椒7粒,仍將棗包好,炭火上假黑存性,研末。每服1.2克,陳酒送下三四服必愈。(寒證)

--《醫(yī)學(xué)從眾錄》卷三

忽思慧:蓽茇粥,治脾胃虛弱,心腹冷氣絞痛,妨悶不能食。(寒證) 蓽茇30克 胡椒30克 肉桂15克

上3味為末。每用9克,水3大碗,入豉10克,同煮令熟,去滓,下米60克作粥,空腹食之。

【萎縮性胃炎】相關(guān)文章:

新型豬萎縮性鼻炎疫苗05-02

寶寶胃炎飲食調(diào)理是關(guān)鍵05-01

夏季飲食防腸胃炎04-25

牛前胃炎的病因及診治方法04-28

夏季飲食防腸胃炎04-29

牛創(chuàng)傷性網(wǎng)胃炎的防治04-29

急性腸胃炎吃什么好03-10

傳染性腺胃炎的昨天、今天和明天04-28

孩子患胃炎與飲食習(xí)慣有關(guān)04-30

一例奶牛真胃炎的診治報(bào)告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