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禪學思想發(fā)展脈絡
本文將會闡述禪學的淵源,并淺談禪學的發(fā)展脈絡。本文參考、引用的典籍為洪修平先生于2007年創(chuàng)作且由中國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禪學思想史》,在此特向洪修平先生致敬!本文僅供有緣人了解禪學,不做學術論證及歷史考證之用。禪學起源于印度,禪學繁盛于中國。禪的淵源:印度瑜伽與外道禪禪,為梵文“dhyana”—“禪那”的音譯,意譯為“靜慮”,即靜中思慮,是佛教的一種修行方式,但它并非始于佛教,而是淵源于古印度的瑜伽術。禪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印度的《吠陀》和奧義書。瑜伽為梵文“yoga”的音譯,為“結合”、“和諧”的意思,即通過靜坐、調息來改善人們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的運動方式,以達到人神(個體意識與宇宙精神)相合的境界!栋昨厞W義書》和《慈氏奧義書》等書不僅比較詳細地記述了瑜伽的種種行法,還對瑜伽法進行了分類,明確提出了禪和定等范疇,把“禪”包括在瑜伽之中,這便是關于禪的最早文字記載。瑜伽禪定曾為印度婆羅門教和耆那教等許多教派普遍采用,在民間也廣為流行。釋迦牟尼在得道前曾跟隨數(shù)論派的先驅者阿羅陀·迦藍和郁陀迦·羅摩子修習過禪定,他因證得“無上菩提”而覺悟成佛據(jù)說也是在禪定過程中實現(xiàn)的。佛教正式創(chuàng)立以后,把禪定吸收為求解脫的重要修行方法。不過,佛教對禪定的思想和方法都作了專門的闡述和發(fā)展,特別是以“無我”破除了個體意識和宇宙精神的實在性,也不再以禪定為修習的最終目的,而是把禪定視為獲取無上智慧的方法,甚至把佛教的一些基本思想和教義也融入禪之中,進而把佛教之外的各種禪稱為“外道禪”以示區(qū)別。從這個角度來說,瑜伽禪定屬于外道禪的范疇。印度佛教禪:大乘禪與小乘禪印度佛教的“禪”種類很多,主要有大乘禪和小乘禪兩大類。佛教禪的本義有兩層含義:一是使心緒意念寧靜下來,與“止”或“定”相近;二是正審思慮,如實了知所對之境,與“觀”或“慧”相近。小乘禪即小乘佛教的禪,它一般都有比較固定的內容和行法。大乘禪即大乘佛教的禪,它是在小乘禪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大乘禪不再拘泥于靜坐等某些固定形式,而是依附于大乘佛教的理論。佛教禪雖不以獲得神通為目的,但并不否定禪定可以引發(fā)神通。佛教始終十分重視禪定的修習。小乘以戒、定、慧這“三學”來概括全部佛法,大乘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度”來概括其修習的主要內容,禪定在大小乘佛教的解脫理論與修行實踐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禪在中國的發(fā)展歷程1、東漢末年大小乘禪的傳入大小乘禪在東漢末年已由西域傳入中國,最早來華傳譯佛經(jīng)的主要有安世高與支婁迦讖,安世高譯介的是小乘禪數(shù)之學,支婁迦讖譯介的是大乘般若學,與此同時,他們也譯介了數(shù)部禪經(jīng),把大小乘禪法傳入中國。由于漢代社會盛行神仙方術,而小乘禪學所倡導的禪定修習等許多方法與當時社會上流傳的吐納養(yǎng)氣等道家方術相近,因此得以流傳的以小乘禪數(shù)之學為主。安世高所傳的小乘禪數(shù)之學雖也主張“止觀俱行”,但實際發(fā)生影響的卻主要是凝心入定、坐禪數(shù)息的形式與方法。當時禪與定結合在一起,往往是以定攝禪,長坐不臥即為修禪的主要形式。2、魏晉時期魏晉時期,玄學的盛行帶來了大乘般若學的繁興,佛教禪經(jīng)過離言掃相的般若學的洗禮,禪學的形式化傾向受到了沖擊與改造,禪的重心逐漸由修持形式轉向對宇宙實相的證悟。依教修心與禪智雙運是這個時期禪學的主要特點。3、南北朝南北朝興起的佛性論,與般若學一同成為中國禪學的兩大理論基石,為中國化的禪學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由于宇宙實相與眾生自性趨于合一,在自性本覺的基礎上,禪修的主要內容變?yōu)樽孕宰晕,禪行生活也開始出現(xiàn)隨緣而行的傾向。如此一來,禪學的進一步發(fā)展為中國禪宗出現(xiàn)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南北朝時期,對后世影響極大的菩提達摩禪師于此時來中國傳法。4、隋唐時期隋唐時期,佛教模仿世俗封建宗法制度,確立了傳法世系,開始進行創(chuàng)宗活動。而禪家又特重師承,認為“無師道終不成”,因此南北朝時期來華傳授“南天竺—乘宗”之禪法的菩提達摩便被追奉為禪宗始祖;劭啥U師是佛教的禪宗二祖。他師從達摩,從學六載,精究一乘。他雖不是中國禪宗的開山祖師,但他把印度佛法教義與中國文化相結合,使佛教徹底的中土化,成為深受中國士大夫與百姓尊崇的中國佛教,這是慧可對中國文化最偉大的貢獻。僧璨禪師,曾跟隨二祖慧可學佛數(shù)年,后得授與衣缽為禪宗三祖。僧璨對禪宗的改造與推動,有幾個明顯的表現(xiàn)。其一,由面向達官顯貴變?yōu)槊嫦蛳聦尤罕。佛教初入中國,信仰接觸者多為貴族,僧璨改變靠上層弘法的方略,變?yōu)樵诖宸蛞袄现须S緣化眾;其二,變在都市城廓建寺院為在深山僻壤布道場;其三,變居住無常的“頭陀行”為公開設壇傳法;其四,變“不立文字”為著經(jīng)傳教。在禪宗發(fā)展史上,三祖僧璨是一個重要的坐標。初祖達摩將禪法帶到中國,當時人們是遇而未信,至二祖慧可時,人們是信而未修,在三祖僧璨時才是有信有修。道信禪師,為隋唐高僧,佛教禪宗四祖。他提倡“擇地開居,營宇立象”,建立固定的傳授禪法的道場,結束了自達摩以來居無定所、行無定初的游化局面,并在禪法思想上,形成了戒行與禪修結合、楞伽與般若諸經(jīng)相融、知解與踐行相扶、漸修與頓悟相連、坐禪與作務并舉的禪風、禪理和禪法,從而把禪宗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成為中國禪宗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道信禪師對禪宗的.最大貢獻是提出“農(nóng)禪并舉”的主張,并且發(fā)明一個名詞,把出家人種地叫“出坡”。自此出家人開始種地,自己養(yǎng)活自己,僧人生活有了保障,使中國佛教得以發(fā)展壯大。弘忍禪師,東山法門開創(chuàng)者,被尊為禪宗五祖。他是道信的弟子,繼承了道信的禪學傳統(tǒng),主要強調“守本真心”,并發(fā)展了道信倡導的山林佛教特色,聚徒定居,生存自給,寓禪于生活之中,隨緣自在,把搬柴運水,都當作佛事。至此,中國禪宗的基本組織形式與生活態(tài)度基本得到了確立,在中國佛教史上影響深遠。神秀和尚,唐代高僧,為禪宗五祖弘忍弟子,北宗禪創(chuàng)始人。北宗主張“漸悟成佛”的方法。在北宗看來,體悟佛教的真理或認識自己的本性,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完成的,應該“凝心入定,住心看凈”,因而覺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菽芏U師,師從五祖弘忍,被尊為禪宗六祖,對中國佛教以及禪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堅實的意義;菽艿玫轿遄婧肴虃魇谝吕,繼承了東山法脈并創(chuàng)立了南宗,弘揚“直了見性,頓悟成佛”的頓教法門。南宗認為:一旦認識了自己的本性(清凈本性或本有的佛性),就可在一剎那的時間內覺悟。神會禪師,是禪宗六祖惠能晚期弟子,菏澤宗的創(chuàng)始者,建立南宗的一個得力人物,也是六祖著名的法脈傳人之一。他提出一代一人的付囑制度,以袈裟為證,反對分燈普化的付法制度,在禪宗史上具有深遠意義。他為南宗地位的確立作了兩件大事:一、由郭子儀出面申請,請為菩提達摩——初祖立謚;二、由廣州節(jié)度使韋利見啟奏,請六祖袈裟入內供養(yǎng)。從此,確立了惠能及其南禪在中國禪宗歷史上的地位。神會禪師離世后39年時,德宗皇帝敕命皇太子:“楷定禪門宗旨,遂立神會禪師為第七祖!鼻嘣兴级U師,唐佛教禪宗高僧,惠能大師門下首座,后弘法于吉安市青原山凈居寺,四方禪客云集,為六祖下弘傳最盛的兩大法嗣之一,其后出云門、曹洞、法眼三大宗支。南岳懷讓禪師,禪宗六祖慧能弟子,唐代高僧,后弘法于南岳福嚴寺,六祖下弘傳最盛的兩大法嗣之一,其后出臨濟、溈仰二大宗支。慧能南宗的主張經(jīng)過門下南岳懷讓、青原行思傳揚后,禪師們更是把禪法融會在日常生活里,認為坐住行臥、搬柴挑水等人倫日用都可體現(xiàn)禪法,形成一種隨緣任運的主張,同印度佛教思想以及中國其他教派的思想大相徑庭。5、宋朝時期宋代禪宗流派都依賴統(tǒng)治者的支持,著名禪師常與上層人物交往,思想上越來越充分肯定現(xiàn)實。禪學與理學關系密切是宋代禪學的主要特點。由此禪學思想的發(fā)展又發(fā)生顯著變化,出現(xiàn)了3種類型的禪:(1)文字禪。禪宗本以“不立文字”、“以心傳心”、“見性成佛”相標榜,但隨著禪宗的發(fā)展,入宋以來,禪宗走向了“不立文字”的反面,大量語錄、燈錄和對“公案”的拈頌評唱,標志著禪學的文字化和“文字禪”的盛行。禪學走上文字之途,一方面有助于理解,但同時一方面也催生舞文弄墨的現(xiàn)象。(2)看話禪?丛挾U是禪宗所謂的通過“看話頭”而達到開悟的一種參學方式,“看”指內省式的參究,“話頭”指把禪門公案里禪師的一些典型答語作為參究的題目。兩宋之際臨濟宗禪師宗杲反對文字禪,他主張通過“時時提撕花頭”來達到對宇宙實相的證悟和對自己本來面目的了解,認為這樣才能自發(fā)地產(chǎn)生智慧,達到自悟成佛的目的。(3)默照禪。曹洞宗禪師弘智正覺和宗杲交誼頗深,但他反對看話禪,提倡默照禪,即于默然靜坐中進行內心關照的禪法,這實際上這是以前禪宗北宗的禪法。這種禪法既是對傳統(tǒng)坐禪形式的復歸,又融入了慧能南宗以般若空觀說心性的禪學思想。默照禪出現(xiàn),禪宗南宗流派轉而采用北宗的禪法,標志著南宗禪學已走到自身發(fā)展的盡頭,自此以后禪學思想就愈來愈趨于停滯了。6、元明清時期元代的中國,蒙族主要崇奉信喇嘛教,對漢地佛教也給予一定支持,禪宗因得到明相耶律楚材和大臣劉秉忠等人的支持而得到一定的推動與發(fā)展,但禪宗的發(fā)展速度卻非常緩慢。明代的中國,統(tǒng)治者主推正統(tǒng)儒家思想,程朱理學、王陽明心學盛行,明朝統(tǒng)治者雖有振興佛教之舉,但禪道卻沒有隨著大明的興盛而恢復生機。清代的中國,帝王直接參與并干預禪宗的發(fā)展,禪學思想?yún)s未得以復蘇,到了清朝末期,禪學沒落無比。明清時期,由于禪宗宗門衰敗,宗門的規(guī)模雖愈發(fā)盛大,但禪學的宗旨卻愈發(fā)泯沒。佛教內部的禪凈合一和佛教同儒道的歸一是元明清時期整個佛教和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基本特點。7、近代至今禪門自元明清時期衰落之后,由近代至今未能恢復往日元氣,禪學復興之路任重而道遠。禪學:源遠流長,中華瑰寶禪學真可謂是源遠流長之文化體系,禪學在中國的發(fā)展,始終與中國社會和中華文化緊密相容,中國化的步伐一直在行進,與此同時中國特色的創(chuàng)新也在不斷發(fā)生。正是由于禪學與中華文化的相互融合與滲透,禪學才在中華文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成為名副其實的中華之瑰寶。我是明月,認真寫字,認真生活,歡迎關注,點擊“關注”按鈕即可!【中國禪學思想發(fā)展脈絡】相關文章:
圓悟克勤的禪學與美學思想11-29
虛云和尚禪學思想初探07-11
索緒爾的生命歷程與思想脈絡07-19
把握中國再生銅產(chǎn)業(yè)發(fā)展脈絡的路線圖07-09
略談高峰原妙禪師的禪學思想07-24
佛教禪學的精神治療心理學思想07-10
脈絡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