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道德經(jīng)讀后感作文
(一)求而得之,必有失焉;為而成之,必有敗焉.愛無偏私,亦有不濟;名雖美甚,偽亦必生.仁德之厚,行義之正,禮敬之清,皆載之以道.棄其本而適其末,雖盛其美,必有患憂,豈足處也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是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因物而全物之真,柔弱所以克勝剛強也.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為無為,事無事,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知人者智,未若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未若自勝者強.強行者有志,用志于內(nèi),至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是故,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 其無正 正亦為奇.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守強不強,守弱則強,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禪然而善謀.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代天施殺者,希有不傷手矣.夫燕雀有匹,鳩鴿有仇,自然以足,益之則憂.續(xù)鳧之足,何異于截鶴之脛 畏譽而進,何異畏邢 是非同門,美惡同根,不可得而偏舉也.天之道,其猶張弓與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萬物生生之厚,是以輕死,則更無生之地焉.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天下不足貴,貴在其母.四時成運,功成則移,以子知母,知易而行難.物壯則老,兵強則亡,道非常道,玄之又玄.形質(zhì)承違,同乎于玄極.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晝.孰為此者 天地.天地亦不能久.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其名曰大.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相;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道者,萬物之奧.處卑不動,守靜不衰,無形無影,無逆無違;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以道蒞天下,物守自然,則神無所加.神無所加,則不知神之為神.是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二)
作為充分體現(xiàn)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jīng)》,用不多的字數(shù),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chǎn)生,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雖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不過分. 我對《道德經(jīng)》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guī)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說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說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說天地剛剛呈現(xiàn)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xiàn)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經(jīng)常在沒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是說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于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同謂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里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這一段作為《道德經(jīng)》的起始,詳細闡述了老子對規(guī)律的理解.在《道德經(jīng)》里,道指的就是規(guī)律.而道家思想對規(guī)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guī)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對待規(guī)律的根本態(tài)度是"充分尊重規(guī)律,然后才是利用規(guī)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jù)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 老子認為堅持按規(guī)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而違背規(guī)律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這樣闡述的:"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guī)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這句話承接上句舉了很多例子證明尊重規(guī)律的好處.上天尊重規(guī)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guī)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guī)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guī)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guī)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guī)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fā);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說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tǒng)治天下就可能顛覆."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所以富貴以窮賤作為根本,高貴以低下作為基礎."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x,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 "這局是舉例說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說侯王都用孤,寡,不x這類貶義詞自稱.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根本嗎 難道不是嗎 "故致數(shù)輿與輿.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這是對上面的申論與例證的總結(jié),說的是所以最高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樣美麗,像石頭那樣堅硬. 由此可見,以老子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guī)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這對現(xiàn)在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助,為后來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而且,從這一段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老子對無為的崇拜. 在現(xiàn)實和一些文藝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們虛幻而飄渺,空靈且高傲.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飄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種無為. 老子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智."所以說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讓人謙虛,讓人博學,減弱人的志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為,以自然無為的態(tài)度治理天下便沒有做不好的事. 關(guān)于無為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七篇里舉了一個例子."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 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嗎 所以才能構(gòu)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yǎng),是辯證的.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于國家的穩(wěn)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fā)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于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于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子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于去迎接挑戰(zhàn),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wǎng)破.這樣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fā).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 《道德經(jīng)》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guī)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nèi)松闹笇谴笥旭砸娴?
【道德經(jīng)讀后感作文】相關(guān)文章:
道德經(jīng)04-26
道德經(jīng)心得11-12
對道德經(jīng)的感悟04-30
道德經(jīng)濟論04-27
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的句子02-02
感悟老子道德經(jīng)05-02
《道德經(jīng)》道德論04-27
道德經(jīng)的閱讀心得11-17
道德經(jīng)名言名句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