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讀后感

時間:2022-11-23 15:01:19 雪桃 讀后感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蘭亭序讀后感(通用10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赡苣悻F(xiàn)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蘭亭序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蘭亭序讀后感(通用10篇)

  蘭亭序讀后感 篇1

  死,我們害怕;即使碰到了它的衣角我們也驚慌不已,所以我們盡可能地遠離,期望一向不會在某個轉(zhuǎn)彎路口,碰見它。

  生,我們留戀;在年輕時,我們忘卻關(guān)注這個世界;年老后,我們多想一向睜著眼睛,多想看看這我即將遠去的花花世界。

  可人總是這樣,在失去之時才后悔當初沒有好好珍惜眼前美景,只留下唉聲嘆氣,抱怨當時的無知。

  文中作者在蘭亭集會上情緒愉悅,此時的他卻突然領(lǐng)悟到,快樂時光的短暫。“死生亦大矣”證明了王羲之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我想每個人都期望“好景常在,好花常開”,王羲之也不例外,他也想留住此刻,盡情地享受在“生”的樂趣中,和志同道合的人暢談志趣抱負;但是同時代有的人卻隨著自己的性情、愛好,不受拘束,放縱無羈的生活,這是他們所追求的。當他們沉浸在自得、愉悅時,衰老卻在背后不知不覺地到來,于是,人們感嘆人生無常。有心智生活的作者更是感到悲痛,他明白只有珍惜此刻的生命,因為他無法改變下一刻的事態(tài)變遷。

  對人生的倔強執(zhí)著,對死的厭惡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我們痛恨時間的一去不復返。哪怕是回頭看看走過的足跡的機會都沒有,它無情地朝著沒有盡頭的終點走去,一路上,留下多少人悲哀的淚水,痛苦的呻吟,它也不聞不問,只是冷酷的走著,把我們甩在一邊。

  為什么人會有生老病死?為什么我們不能夠掌控命運?好想永遠停留在此刻,這幸福的瞬間,然后把所以令人煩惱的東西都趕走,只留下完美的。

  但我們只有無奈地搖頭。

  有所觀察、品味、感悟,就足可充實我的人生!

  蘭亭序讀后感 篇2

  輕輕地打開書本,我的心躍入了文字中,來到了另一個世界。

  會稽山陰。蘭亭。置身于崇山峻嶺之中,四周是一片高高的茂密的竹林,清清的流水匆匆而過,“叮咚叮咚”,他在和我說一個故事。一代書圣王羲之,在那里寫下了“遒媚勁健,絕代更無”的序文,一個個“飄若游云,矯若驚龍”的字,仿佛有了生命。

  我想王羲之是一個“怕死”的人。因此,他更加珍惜生命,珍惜眼前的完美的事物。為了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實,他“嘗極東方,寄情于山水之間”,又臨池學書,創(chuàng)造出“天質(zhì)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王羲之陶醉于山水,書法之時,定是十分快然自足,忘記了時間的流逝。

  那么,如此短暫的一生,不是更加迫近死亡了嗎?不是這樣的。對他來說,雖然時間匆匆而逝,但并不是什么也沒有留下。正如流星一般,很快便消逝了,卻擦出極其奪目的光芒!珍惜時間,并不是珍惜時間本身,把時間當成寶貝一樣,而是珍惜生命,憐惜如何度過時間。無所事事的人感覺時間是漫長的,他們似乎有了更長久的生命。但是,他們就像紙上的一條長長的線,單薄而蒼白!

  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彼嬖V了我們?nèi)绾慰创劳觥6戳恕短m亭集序》之后,我明白了自己該如何活著。正如泰戈爾所說:“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想起自己以前,不知蹉跎了多少時光。以前坐在電腦旁邊,幾個小時不停地玩著游戲,還津津有味,不亦樂乎;以前和同學們出外游玩,吃喝打鬧,還以為年輕便是如此;以前坐在桌子旁,對著書本一籌莫展,還覺得時間是如此漫長……我真為自己感到羞愧!

  人生無常,時不我待!清晨的陽光灑進窗子,請不要用昨夜的夢拒絕她,我們就應用朗朗的讀書聲回報她燦爛的笑;五彩繽紛的網(wǎng)絡(luò)世界向你招手時,請不要輕易地把整個身心投入她的懷抱,我們就應友好地和她握握手;當你想親近大自然的時候,請不要帶著喧鬧同行,靜靜的一個人,大自然才會向你展示她的`全部魅力……

  “花開時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睍r間如白駒過隙,在時間的長河里,我們是激起千層大浪,還是默默無聞,隨之而逝?完美的生命是易逝的,我們就應珍惜眼前,珍惜生命的一分一秒。

  一條單薄而蒼白的線已經(jīng)成了過去,此刻我們要用生命繪出一幅唯美的畫卷――一朵燦爛的夏花!

  蘭亭序讀后感 篇3

  王羲之說過:“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钡拇_,人生匆匆,短短數(shù)十載而已。所以他才認為死和生同樣具有重大的好處,他本來就明白“一死生”“齊彭殤”是虛幻荒唐的、妄造的。讀那些文字,我感受到了他對自己生命的.熱愛之情。正因為人生無常,所以才更加珍惜;正因為死生亦大,所以才有無盡的眷戀……

  生活在當今社會,我們并沒有像王羲之那時的社會壓力,所以我們就應活得更自在。“既來之,則安之”,既然擁有了享受生活的權(quán)利,那么就要好好地珍惜,不要等將要失去時才恍然大悟后悔莫及。

  我們雖沒有王羲之那樣獨特的見解,但只要我們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去追求自己的生命價值,那么我想我們也是幸福的,因為冥冥之中我們已詮釋了自己生命的真諦,如果能夠這樣,那就足夠了。

  昨日是已走過的,明天是即將走過的,唯有這天正在走過……生命數(shù)十載,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能一帆風順地走完這一程,固然最好;如若不能,我想只要你曾為之付出,拼搏過,曾珍惜過,那也必將是無怨無悔!

  我們并不能夠去改寫歷史,也不能夠預知未來,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珍愛自己的生命,好好的活著,在有限的生命之中去創(chuàng)造那無盡的回憶與歡樂。請珍惜這絕無僅有的機會去活出自己的精彩,去追求自己活著的好處……因為,只有懂得生命真諦的人,才能夠?qū)⒍虝旱纳娱L!

  蘭亭序讀后感 篇4

  高中就偏愛《蘭亭集序》這篇課文,當時讀來只覺得精短清透,字句順滑如潤卻無雕鑿之跡,稱得上是即興之作中的上乘作品。對于“蘭亭“這個文人雅集的地方,心中溢滿神秘的向往之情。遙想在山水環(huán)抱、詩酒交融的幽境里灑墨揮毫,落出飄如浮云,矯如驚龍的精致書畫,是何等閑適風雅!

  再讀《蘭亭集序》時,除了品嘗仍愛的清洗文風之外,更多追索的是文中的深層含義。蘭亭位于浙江紹興的蘭渚山下,生于得天獨厚的水鄉(xiāng)之地;又恰逢天朗無云、草暖風微,群賢畢至,大家一齊探討人生,是不由得對生命好處發(fā)出刨根追問,對人生的各種境遇作出總結(jié)歸納的。蘭亭,這樣一個巧致的名字,讓人聯(lián)想到一位蕙質(zhì)蘭心的女子從煙雨江南中秉著骨竹傘款步過橋,抑或是輕裘緩帶的墨客騷人把盞臨風,倚亭望月,感嘆吟詠……然而,作者對于生命根本的詰問不是如此悠閑唯美、附庸風雅的,而是苦悶的、反復的、令人百思輾轉(zhuǎn)的。《蘭亭集》是與會的41位詩人的.結(jié)集,也是41個人的思考結(jié)晶。

  之后查了資料,探索到了蘭亭的真實境地:蘭亭門前,有“鵝池”兩字,各成風格,是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倆共同書寫的。王羲之的一筆絕妙書法的精髓,就是從鵝的形體上,悟出真諦來的。順著小徑前行,迎面的是一亭,一痕痕沉沉的歷史的斑跡顯現(xiàn)出來。內(nèi)一石碑上書“蘭亭”二字,系清康熙手書。西側(cè)是“樂池”,臨池有“俯仰亭”。東側(cè)為流觴亭,亭內(nèi)有“曲水邀歡處”一匾,正下懸唐名畫家李公麟的《蘭亭修禊圖》。一條清澈的小溪,水澄如鏡,在竹影樹蔭下緩緩并帶著輕快的節(jié)奏逶迤流過,流得那樣灑脫自在。幾只時而盤旋、時而俯沖的蝴蝶,幾片沿溪而下的花瓣構(gòu)成一幅美妙的圖畫。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發(fā)出的人生感嘆自然也不是一般的小問小論。對于我們學園林的人來說,如何開創(chuàng)一爿曲徑通幽宛自天開的富有人性化、情趣化且恬淡文雅的園林天地,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古人往往是最好的老師,它告訴我們精神和性靈的力量是強大的。

  在王羲之所處的魏晉時期,是一個政治恐怖、國家分裂、民不聊生的時段。魏晉的文章普遍受到了玄學文化及儒道釋三教合流的思想文化背景的廣泛影響,反映現(xiàn)實生活。文人們喜愛親近自然、逸情自然,探討自然觀和人生觀,以及這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我最愛這兩句——“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边@兩種人生態(tài)度都是值得欣佩欣賞的,是生命最美妙的音樂。若能在期望中存儲抱負,或在寄托中充實自己、找到人生的樂趣享受生命付出熱情,就是在用生命抒寫自己的故事傳奇,都值得欣慰。

  蘭亭中這次文人聚集,沒有多么高深的影響,但他們的真性情和高雅情趣確實是現(xiàn)代人望塵莫及的。靜坐在坦白寬廣的天地山水間,想想歡樂成過往,新戀換舊愛,美麗總是短暫的,似乎什么都是無法永久停留。死死生生,人在追尋什么?生的好處到底是什么?王羲之真誠如水,向自然提出了追問,他只提出問題,答案沒有果斷得出,而是讓人去猜想、去揣度,余味深長。他這種冷靜又熱情的人生態(tài)度、對生命好處的尋找實在令人感動。愿自己有一天,也能在自然中有一番徹悟,有一番天真又深刻偏僻的追問。

  蘭亭序讀后感 篇5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當我再讀起《蘭亭集序》這熟悉而深邃的詩篇,不禁浮想聯(lián)翩。名序一篇,流傳千載。

  有的人思緒隨文穿梭千載,看到了名流薈萃,與會諸者;有的人情節(jié)隨風凝結(jié)萬點,看到了流觴所至,即席賦詩?墒,我卻看到了在曲水流觴的背后,作者那一顆孤寂的心;可是,我卻聽到了在瑰瑋之文背后作者那透人肺腑的訴說。

  “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詩人的第二種眼光一針見血,它不同于前人只看到了生命的長度,簡單的一致,他還看到了生命的寬度是不同的。不論以怎樣的方式活著,生命都在不知不覺中逝去,而壽命的長短只能聽憑造化,最終歸于結(jié)束。生就是生,活著能享受樂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無。活著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齊觀。有生之年應當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

  生命是一場單向的旅程,路上少不了質(zhì)疑和嘲笑,這些就好比是你漫漫人生路上的雜草和磐石。如果你一味的`退讓,只是仰天長嘆“一死生,齊彭觴”,那你的一生只能是“狹窄”地走過。痛苦不能只剩下痛苦,那是非?植赖模瑳]有什么不可能。如果你能去清除它們,就相當于拓寬了你生命的寬度,你將走得更加順暢,這就是奮斗的奧義。

  回到現(xiàn)實,想要學業(yè)有成,事業(yè)有成,也只有多些認真,多些專注;少些浮躁,少些抱怨,才能成功。

  所以,我們還是少一些空談,多做一些實事,畢竟走在一條寬敞的路上比走在一條狹窄的路上給人的感覺是不同的吧!

  蘭亭序讀后感 篇6

  與風月無關(guān),此時題序又等誰歸?

  -------題記

  “蘭亭臨帖,行書如行云流水;月下門推,心細如你腳步碎。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卻難拓你的美。真跡絕,真心能給誰......無關(guān)風月,我題序等你回,懸筆一絕,那岸邊浪千疊,情字何解,怎落筆都不對,而我獨缺,你一生的了解......”

  這首歌是周杰倫的《蘭亭序》,初次聽時,曲境清幽,中國風的氣息令人也無比神往。

  遙想一千六百年前的蘭亭盛會,會稽山陰剛剛暮春,便迎來群英薈萃。盛會上,各界名士齊聚,可謂是:“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痹诔缟骄䦷X之中,茂林修竹之內(nèi),名士們心曠神怡,在此地聚會,映帶的清澈的湍流,也使他們忘卻了功名利祿,忘卻了從政的壓力,忘卻了世俗的一切喧囂。在這里,他們可以暢所欲言,談談人生,談談追求,談談理想,也談一談各種處世之道,討論一下文學的事情......曲水流觴,帶著每個名士們的情思,帶著他們的理想,帶著他們的胸襟。在這里,他們縱享山水之樂,吟詩作賦,暢敘幽情。于是,在這個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暮春之初,名士們游目騁懷,在蘭亭飽覽了會稽山的`盛景,以極視聽之娛,而那著名的《蘭亭集序》也因此出現(xiàn)。

  晉時的名士們都喜歡玄學。在魏晉時期,因為名士們實在太重要了,統(tǒng)治者們都非常重視他們,這種重視是要他們歸統(tǒng)治者所用,否則便是死。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那些名士們身心無比壓抑。因為他們是不能自由說出自己的心聲的,為了排遣心中的郁悶,尋找一個很好的精神寄托,因此,他們竟不約而同的迷戀上了玄學,老子之思,南華經(jīng)文便是他們的寄托。而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文清雅,看后竟找不到一點玄學的影子,卻多了幾分哲思。

  四十多位名士列坐其次,流觴為曲水所攜,名士們各自傾吐胸懷,有樂有憂,而王羲之飲酒即興,便揮毫寫下了這篇聞名于世的《蘭亭集序》。此刻,它不僅完成了一篇名文,更是留下了書法藝術(shù)上的瑰寶,會稽山陰的蘭亭也因此變得璀璨,流光溢彩。

  因景思人,借景悟人。王羲之在這里也留下了哲理之思,“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世間之人不同,其所悟也亦因人而異,俯仰之間的哲思也許不同,但最終還是如出一轍,不管是悟言一室,還是放浪形骸,對于他們,感情之間是相同的,“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美景之前,王羲之想到人的一生,樂趣不同,感情不一。也許當曾經(jīng)令自己欣喜的事物成為陳跡之時,換做誰都會有所感悟吧,人的一生短短幾十年,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不管壽命長短,結(jié)局總是一樣的,只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王羲之寫道:“古人云‘死生亦大矣!M不痛哉!逼鋵,在我看來,其實不用太過在意,雖是大事,其實每個人不都還是要迎來嗎?不管是怕,是憂,還是悲;抑或是緊張還是坦然,這種事還是要到,所以不必悲,更不必愁,如果盡力讓自己的一生變得精彩,那么當那一刻來臨之時,就可以坦然地說:“今生無憾。”

  王羲之說的對:“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雖世殊時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沒錯,時代在發(fā)展,但人的感情世界卻永遠不會變,每覽《蘭亭集序》,總有所感,總有所悟。

  看著蘭亭集序的原文,透過那神采飛揚的墨跡,字字顯現(xiàn)出作者的那份感情,而從字里行間,那份藝術(shù)上的風采也顯露無疑,這就是瑰寶啊,任憑時光流逝,那份魅力永存,依然令人神游蘭亭。

  再聽周杰倫的《蘭亭序》,音樂中這份情思也更為清晰!澳恋褭M吹,黃酒小菜有幾碟;夕陽余暉,任你的羞怯似醉。摹本易寫,而墨香不退與你共留余味。一行朱砂到底圈了誰!狈轿纳綄⑺奶m亭之思寫于其中,透過悠揚的樂曲,那蘭亭更是令人神往。神游于蘭亭,置身于暮春之初,立于蘭亭之上,向西望著夕陽,悠揚的牧笛聲聲,帶動情感所發(fā),獨悟人生,也許更會有新的收獲。耳邊響起悠揚的樂曲:“無關(guān)風月,我題序等你回,手書無愧,無懼人間是非,雨打蕉葉,又瀟瀟了幾夜,我等春雷,來提醒你愛誰......”蘭亭情思,身心融入意境之中,從墨色中,再來感悟蘭亭的序言。心中透過雨打蕉葉,蕭蕭之聲似響耳邊,春雷聲過,心中自有所悟......

  獨缺的了解,感悟的情思,透過書法中的藝術(shù),了然于蘭亭的情思。

  -------后記

  蘭亭序讀后感 篇7

  這本書除了男女主角是虛構(gòu)外,所有的配角在歷史上都真有其人,所有的事件在歷史上都真有其事。由此可見作者歷史知識的深厚,文字運用的純熟到位,邏輯構(gòu)思的縝密。

  世人都說唐朝是由李世民開啟的盛世,本人卻不敢茍同。李唐家族血液里流淌著對權(quán)力的狂熱崇拜和對親情的冷血,自有唐以來貫穿始終。李世民開啟的不是一個盛世,他開啟的是隨意篡改史書、父子相逼、兄弟相殘、家族內(nèi)部仇殺、虛偽的君臣相得的先例。縱觀唐史,太宗逼高祖退位、肅宗逼玄宗退位、憲宗逼順宗退位;還有宦官亂政,殺憲宗、敬宗、文宗;藩鎮(zhèn)割據(jù),以致引發(fā)安史之亂走向朝代的'衰弱滅亡。大唐最鼎盛時的人口數(shù)量和糧食儲存量都沒有趕上過隨文帝時期,貞觀之治很大程度上是揀了隨朝的便宜。武則天為了坐穩(wěn)帝位,瘋狂濫殺李氏子孫,這是上天對李世民的懲罰吧。

  蘭亭序讀后感 篇8

  當一代梟雄與《蘭亭序》碰撞,表面繁華太平的長安,實則已然暗流涌動,殺機四伏。

  本書以探尋《蘭亭序》背后的秘密切入,結(jié)合當時“四王奪嫡”的背景,創(chuàng)作出如此一部歷史懸疑小說。

  然而吸引我的不是主人公蕭君默憑借心智才干一手解開《蘭亭序》奧秘,而是四位性格截然不同的皇子之間的奪嫡戰(zhàn)爭。

  原太子李承乾,有勇有謀,但卻最后輸在性格乖戾,不能屈能伸。為了盡快奪得皇位,與李元昌、謝紹宗等人制造了上元節(jié)的政變。同樣的地點——玄武門,他的父皇一舉殺害了隱太子,登上皇位。而他,行動失敗,最終惡果自負,葬送太子之位。貞觀十九年,年僅二十七歲的他在流放地抑郁而終。身為太子的他,有魏徵等一眾大臣的.支持,自然可以坐穩(wěn)太子之位,只可惜他睚眥必報,面對魏王的挑釁,不會去隱忍,這才導致了他凄慘的下場。

  魏王李泰因《括地志》一書而奪得皇上的恩寵,可一再的寵幸讓他產(chǎn)生了有恃無恐的心理,催生并強化了他的奪嫡之心。無端制造出勾陷親兄、策反的事件,不得不讓人心寒。繼李承乾之后,他被貶為郡王,逐出長安。作為皇帝寵愛的嫡次子,當朝太子同胞兄弟,他可以一直在王府的文學館與一群碩學鴻儒研究學問,鑒賞書畫,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做一個與世無爭的皇子?山K還是利欲熏心,一葉障目,與親兄斗得你死我活,在奪嫡之路上一去無回。

  庶子李恪英勇善戰(zhàn),城府頗深,在太子和魏王相繼失勢下,天子確實對她頗為器重?奢斣谒囊粫r婦人之仁,讓李志趁虛而入,獲得皇上的寵信。在得知奪嫡無望時,及時收手,但還是在權(quán)臣——長孫無忌的策劃下含冤而死。

  作為最后的贏家——李治,實力不可置否。書中寫他的文筆不多,可處處彰顯著他的城府與心智。在最后的決議中憑借過人的膽識一舉贏得太子之位,這位表面看起來柔弱的小皇子實則心計最多,恐怕連一向精明的李世民也看不透他。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最可怕的不是黃雀,而是站在樹下手持弓彈之人。正當黃雀洋洋得意于他已坐收漁翁之利時,予以他當頭一擊,一招則斃命。這手持彈丸之人便是李治。在三王奪嫡時,他坐山觀虎斗,待到最后時刻,再出手重擊,這樣的心機,難怪權(quán)傾朝野的長孫無忌會栽在他手上。

  當歷史與想象碰撞,四王奪嫡的歷史加入《蘭亭序》秘密的構(gòu)想,更是為如今人類探求唐朝文化添上了濃墨的一筆。

  待看唐朝人物如何在歷史上留下他們的痕跡。

  蘭亭序讀后感 篇9

  《蘭亭集序》有感再次品讀《蘭亭集序》已是畢業(yè)之后的多年了。高中讀到《蘭亭集序》時就很喜歡,那時讀來只覺得字美詞優(yōu),圓潤濕涼如修竹般清新,理深義廣如一位飽經(jīng)滄桑的老者聊發(fā)感慨,最難得是即興之作,實屬上乘作品。當時對于“蘭亭”這個文人雅集的地方,心中溢滿神秘的向往之情,什么樣的一個地方能夠遍植蘭花,香氣四溢,歷經(jīng)多年歷史滄桑而令更多人趨之若鶩?一個地方可以成就一個人,就像當年的黃州成就了被貶的蘇軾,亦或是黃州因蘇軾而有名,蘭亭這個本就充滿詩情畫意的地方因著名的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而更加出名。

  于是當時讀來傻傻、癡癡遙想在山水環(huán)抱、詩酒交融的幽境里灑墨揮毫,落出飄如浮云、矯如驚龍的精致書畫,與趣味相投好友推杯換盞是何等閑適風雅、灑脫暢意!至于生死,似乎是那么遙遠的字眼,可能因著一種恐懼,本能的去忽視了,即使碰到了它的衣角,我們也是驚慌不已,四散逃遠,盡可能地遠離,希望一直不會在某個轉(zhuǎn)彎路口,碰見它。

  現(xiàn)在讀來又另有一種深意,曾經(jīng)勘不破的困擾和痛惜似乎隨之解開,深有體會,也許正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感同身受,對于喜和悲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我們都留戀,紅塵往事、紛繁復擾;年輕時,我們忘卻關(guān)注這個世界,錯失了太多的美好時刻;對于朋友,也許付出的真心不夠,體會不出細水流長、肝膽相照的忠義,多年后環(huán)顧身旁,竟找不到一位毫不保留訴衷腸的知己,于是悲哀、孤單揮之不去,追悔莫及!對于人事,自不可事事計較,也不用為了應酬而去刻意結(jié)交,將時間、生命浪費在毫無結(jié)果的事情上。

  于時光之前,所有人都是渺小卑微的,我們逃不出時間的無情碾壓。遙想當初,誰沒有過不知愁滋味的的童年時光,誰不曾走過青春的迷茫,誰沒有過年少輕狂,誰沒有經(jīng)歷過考試中的起起落落?如今站在歲月的彼岸回望,那些爛漫純真的年月,那些滄桑的無數(shù)磨礪,都變成泛黃的記憶,留在內(nèi)心深處,偶爾翻開時也許感動了時光,也感動了自己。那些曾經(jīng)痛過的,哭過的,慢慢地傷口也就結(jié)疤了,不是不痛了,也不是遺忘了,只是隨著時光輾轉(zhuǎn)、歲月流逝,慢慢釋懷了。

  也許體悟并不深刻,如今被認為是后人的我們,順著歷史的河流往前走,依稀能夠感受到古人的率真性情和高雅情趣,傾慕也好,神往也罷,我們能把握的是自己的這一世。無論是身處高位還是平凡如我,不管是錦衣玉食還是粗茶淡飯,守心自暖,不忘初夢,心不動,風奈何,人若不傷,歲月無恙就好。我們終會隨著花開花謝,緣起緣落,所有的浮浮沉沉,都會塵埃落定,自有安排;時光面前,一切終將釋懷,我們的腳步會走的不急不緩,從容不迫。現(xiàn)在的我會懷念過去,以后的我更會懷念現(xiàn)在!

  蘭亭序讀后感 篇10

  中國的書法博大精深,海外聞名,要說中國書法,所有人都會想到《蘭亭集序》吧,可以說是中國書法的巔峰,它不求平正,強調(diào)欹側(cè),不求對稱,強調(diào)揖讓,不求均勻,強調(diào)對比。結(jié)體或修長或渾圓,突破隸書扁平方正的行貌。特別是文中字有重復者,則轉(zhuǎn)構(gòu)別體,無一雷同,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二十個“之”字,寫法個個不同,或平穩(wěn)舒放,或藏鋒收斂,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變化不一,盡態(tài)極妍,是無法復制的藝術(shù)品。

  唐太宗贊嘆它“點曳之工,裁成之妙”。黃庭堅稱揚說:“《蘭亭序》草,王右軍平生得意書也,反復觀之,略無一字一筆,不可人意。

  但是,人們通常所關(guān)注的只是它的書法價值,而不曾關(guān)注它的文學價值!短m亭集序》從文學方面來看,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

  其描述了會稽山美麗的景色,“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闭Z言樸素自然,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從遒勁的書法中閱讀此文,蘭亭的景色已浮現(xiàn)在眼前。如此美景,當然要有知己陪伴,雖然沒有熱鬧的音樂,喝點酒作點詩,也足夠來暢快敘述幽深內(nèi)藏的感情了。天氣晴朗,使王羲之心情也很舒暢。便有了“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的快樂。在抒發(fā)了生之快樂的同時,又表現(xiàn)出一種曠達的`心境。讓讀的人也不禁因此而快樂起來了,或許,人們就是因為這優(yōu)美的文章中,這不拘一格的書法中,傳達出來的積極愉快之情所感染了吧?

  可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一個痛字引出作者無限的悲哀。雖然各有各的愛好,安靜與躁動各不相同,但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一時感到自得。感到高興和滿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等到對得到或喜愛的東西已經(jīng)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隨之產(chǎn)生。過去所喜歡的東西,轉(zhuǎn)瞬間,已經(jīng)成為舊跡,尚且不能不因為它引發(fā)心中的感觸,況且壽命長短,聽憑造化,最后歸結(jié)于消滅。最后感嘆出:“豈不痛哉!”

  是對所謂名士的批評,是對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們思想消極,行動無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隨波蕩漾,飄到哪里就是哪里。當然,死了就死了,無所謂,因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這種消極觀念的批評。他要告訴人們:生和死是兩碼事,不能等同起來。生有各種各樣的生,有的人活得窩窩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種各樣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無聞,有的人死得轟轟烈烈。的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王羲之在生活安逸時仍為所有人著想,以“死生亦大矣”的觀點來警醒“后之覽者”,這不能不令人慨嘆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腸!

  這篇文章或許沒有教育人要勤學、愛國,也沒有描寫多少美好景色,但是,從王羲之寫這篇文章的感情中,我學會了一個字“仁”。

【蘭亭序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蘭亭序全文10-31

“讀后感”的讀后感12-18

不算讀后感的讀后感12-17

不是讀后感的讀后感12-17

讀后感啊讀后感12-17

《目送》的讀后感!-讀后感!12-17

別人讀后感的讀后感12-16

讀后感(寫讀后感)12-17

讀后感 -名著讀后感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