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讀后感

時間:2021-07-11 14:40:21 讀后感 我要投稿

《流浪地球》讀后感范文(精選21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chǎn)生了許多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流浪地球》讀后感范文(精選21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流浪地球》讀后感范文(精選21篇)

  《流浪地球》讀后感1

  熬夜看完了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心里很是觸動。故事背景設定太陽四百年后會發(fā)生一次大爆炸從而走向毀滅,爆炸產(chǎn)生的能量會在瞬間將地球蒸發(fā)。

  人類為了生存想要在四百年的時間內(nèi)逃出太陽系去最近的恒星,但是如何去又成了一個問題。有人說應該拋棄地球建造宇宙飛船過去,但是問題是最近的恒星周圍沒有行星,有行星的恒星又太遠以人類的技術無法建造足夠支撐其到達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因此人類選擇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在地球上建造發(fā)動機,人類搬進地下城市,經(jīng)過一次又一次的加速,地下城市遭受巖漿的不斷侵襲,跨越小行星帶時無數(shù)小行星的撞擊,地球終于到達逃逸速度,脫離了太陽系。

  但是太陽卻沒有如期發(fā)生爆炸。不少人開始重新觀測太陽,發(fā)現(xiàn)太陽的數(shù)據(jù)同四百年前并沒有什么區(qū)別,憤怒的人民感覺被政府騙了。太陽還是那個太陽,地球卻已七零八碎滿目瘡痍,人民開始質(zhì)疑政府以至于叛變奪取發(fā)動機的控制權,想要重新回歸太陽的懷抱。

  當人們處死流浪地球計劃的政府人員的時候,太陽卻爆炸了,隨太陽粉碎的還有人類回歸的希望。憤怒的人民變得沉默,帶著地球開始繼續(xù)流浪。故事梗概大致如此,但是令我震撼的卻不僅僅是劉慈欣的想象力,也不僅僅是作者硬科幻的水平如何之高,而是在科幻背后所展現(xiàn)出來的人文情懷。

  文中科幻僅僅是作為背景,人類的感情才是重點。當?shù)厍虻谖宕渭铀俳咏拯c時,社會上人心惶惶,很多人都覺得地球馬上就要被太陽吞噬了,甚至有人自暴自棄,爬上地面,想著現(xiàn)在被蒸發(fā)也比忍受著毫無希望毫無未來的黑暗生活要好。

  但是男主的父親卻告訴自己的家人:我們必須抱有希望,這并不是說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為我們要做高貴的人,在以前一個高貴的人需要有金錢、權利等等,但是現(xiàn)在,他只需要抱有希望。

  這是整本書給我感觸最深的地方,越是在絕境中,越要抱有希望,這才是人類高貴之所在。

  當男主參加運動會雪橇項目,一個人開車在冰封的太平洋上奔馳時,放眼望去一片黑暗,連星星的光芒都不復存在,他甚至無法感受到自己正在移動,感覺自己就像一顆粘在黑暗這塊幕布上的小顆粒,無依無靠,動彈不得,孤獨就像一個大手將他緊緊攥住,他離開了父母、離開了家園,未來一片灰暗,強撐的希望在這孤獨的黑暗中也一點點熄滅,這種絕望令人難以忍受。

  最后還想分享一下我自己胡思亂想強行帶入的一點想法。

  我覺得這本書描述的可以轉化成一個人的成長經(jīng)歷。人成長到某個階段總會意識到自己無法在父母跟前過一輩子,必須要出去闖蕩,去流浪,去打拼,就像太陽系不再適合人類居住了,那人類只能邁向宇宙。

  出發(fā)前必須想明白的一個問題就是究竟是帶著父母給予我們的資源、人生經(jīng)驗、做人道理之類的上路還是把自己當成一張白紙,在社會上自己闖蕩?但是即使你選擇了后者,父輩對我們的影響卻早已深入骨髓,難以磨滅,我們只有接受父母給予的一切才能在社會上生存下去,就像人類逃離太陽系也必須帶上祖祖輩輩生活的地球。

  當我們終于踏上社會,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可能會在某個深深地夜晚,在遭受社會的打擊之后,回想起父母,回想起家,想到父母的懷抱,家的溫暖。于是,回家便像一顆種子深深的扎入我們的思想當中,經(jīng)歷的磨難越多,受的委屈越大,這顆種子越是破土發(fā)芽茁壯成長,就像逃離太陽系之后的人類遙望仍然安靜祥和的太陽一樣。

  終于有一天我們鼓起勇氣想要放下社會上的一切回家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自己真的已經(jīng)回不去了。我們終將一個人孤獨的流浪在這大千世界,就像地球流浪在浩瀚無邊的宇宙中一樣,出發(fā)了,就再也回不了頭了。

  當然,縱使宇宙無邊,還是要抱有希望,萬一就碰到新的太陽(另一半)了呢?

  唉,扯完這一大段,真的覺得劉慈欣都要打人了,感覺就像那些紅學家,簡直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紅樓夢,紅樓夢生萬物一樣,啥事都能扯到紅樓夢,所以我也就是給大家安利下這本書,據(jù)說同名電影都在拍了,大家就是看個樂呵就好。

  《流浪地球》讀后感2

  起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读骼说厍颉。

  《流浪地球》這本書講的是在幾個世紀前銀河系因太陽的繼續(xù)擴大而被慢慢吞噬。人類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就在地球上安裝了幾百個推進裝置,為地球前進尋找一個更好的地方生存。“流浪地球”這個計劃就開始實施了。書中還有一位爸爸寧愿放棄自己的兒子和妻子也要去守護地球,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最后因為所有人的努力地球終于安全的找到了棲息地。

  盡管這部書是想象的,但是當我了解到因為那位爸爸的執(zhí)著和所有人的努力才有了后代的繁衍生息,我內(nèi)心還是非常感動。書中內(nèi)容的背后也折射出了保護地球的重要性,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愛護地球,保護地球,守護我們的家園,避免書中的那種情況發(fā)生。

  讀了這本書之后,讓我想起了今年的新冠肺炎。新冠肺炎的爆發(fā),對我們來說不就是一場災難嗎?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我們寧靜的生活,居家隔離成為了我們?nèi)粘I畹闹餍。但是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并非是一個人的孤軍奮戰(zhàn),而是許多無數(shù)逆行者的攜手并行,并肩作戰(zhàn)。不曾忘,耄耋之年臨危受命奮斗于疫情第一線的鐘南山院士;不曾忘,風華正茂的女孩褪去華服,剪斷青絲,堅守崗位,一身白衣遮掩不住靈魂的紅裝;不曾忘,那些說出鏗鏘有力誓言的白衣天使們,一個個在請愿書上留下自己的指印……病毒無情,人間卻有情。這些無數(shù)個逆行者不就和《流浪地球》中的那個男人一樣嗎?

  歲月從不靜好,但因為有了他們——中國無數(shù)個平凡而偉大的英雄,使我們抬起頭看見了清靜與美好。

  《流浪地球》讀后感3

  從《三體》知道大劉,看了一點點,篇幅過長還在閱讀過程中,同是雨果獎的《北京折疊》也看到豐富的想象力和對現(xiàn)今世界的解讀。只有簡單涉獵科幻的經(jīng)驗看完了《流浪地球》。

  大劉的想象力很是值得稱贊,雖沒三體精妙,但卻能有人之不能想,帶著地球一起流浪,厲害。只是在這流浪途中,似乎沒有了人情味。宏大敘事和全局觀念雖在其中,但大劉因為這更大的災難而放棄了生活中的最基本感情:夫妻之情。當妻子面對丈夫的出軌沒有絲毫波瀾時,讓人不解。在我的理解下,地球流浪是個常年累月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在這長久的生活中,即便是大災難情感這樣的東西還是不會消失,不會不珍惜。也或許是大劉的短篇,沒有空間去展開這樣的情節(jié)。不,應該就是在這樣的描述中,他不抱有這樣的家庭觀念,心中因為有了所謂的全局觀念就舍棄了小情懷(但卻是不朽的情感)。但他也描述了其中主人公的愛情、后代……

  對于瞬間美好的描述(泡沫的絢爛),以及對地球的渴想,都是很能引起情感共鳴的。

  《流浪地球》讀后感4

  看過電影后再看小說,感覺不完全一樣,還是說說電影《流浪地球》觀影體驗:越來越喜歡吳京塑造的每個角色!整部電影看完哭了三次,朵朵發(fā)自內(nèi)心的求援,對希望做出了最好的理解,喚醒了那些為了與家人最后短暫相聚而撤離的救援隊伍,詮釋了希望的意義;在一切都是程序控制、測算精準的分析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面前,感嘆在危急時刻只有中國人勇敢的站出來拯救世界、拯救地球。

  在最怕死的人身上看到了對生的渴望和對全人類的貢獻;在經(jīng)歷了17年領航出征任務,已經(jīng)辦完交接手續(xù)的最后一天,劉戶口的爸爸選擇了犧牲自己沖向木星、點燃木星、帶全人類回家的時刻淚流滿面……我們的地球是需要每個人去愛護和保護的,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愛國主義精神是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zhì)和教養(yǎng),在災難面前只有我們的祖國才能真正的保護我們!看了流浪地球為我們自己的科幻電影有了這么大的突破而開心,更為了那些讓我們可以在這和平發(fā)展的時代里實現(xiàn)夢想的人而自豪,為我們可以幸?鞓返纳疃鴳c幸,中國雄起,中國威武,中國最棒!

  《流浪地球》讀后感5

  最近,我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做《流浪地球》。它主要是講了天文學家發(fā)現(xiàn)太陽正在急速老化,一百年后將吞沒地球。為了保持地球文明的持續(xù),世界各國體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團結,共同修建了共一萬兩千臺發(fā)動機,制定了流浪地球計劃,用發(fā)動機將地球推離太陽系,在太空中流浪,尋找合適的星系。為了在地球流浪期間保護人類,每個發(fā)動機下都有一座地下城。

  七十年后,地球經(jīng)過木星,上面的發(fā)動機卻突然統(tǒng)統(tǒng)出現(xiàn)故障,地球逐漸被木星所吸引。雖然經(jīng)過努力,大部分發(fā)動機都被修好,但仍然阻止不了地球被木星吸引。就在這時,一群英雄挺身而出,用火柴——位于赤道的巨大發(fā)動機,把木星點燃,通過產(chǎn)生的衝擊波,把地球彈出太陽系,使它的流浪得以繼續(xù)……

  看了這部電影后,我深深地領悟到地球在宇宙中是如此的渺小,仿佛一顆塵埃,一粒火星就能把它徹底毀滅。同時,我也感受到全球人類合作會產(chǎn)生多大的力量。

  在電影接近結尾時,為了推動發(fā)動機的引針,主角們向世界各地正在撤離的救援隊伍請求支援。最初,他們都認為毫無希望而不前去支援,但后來,他們選擇了希望,個個返回火柴發(fā)動機,推動引針,再次證明了團結是多麼的強大。有時,團結是一種需要,就像一根小火柴,能讓世界死灰復燃,能產(chǎn)生希望,將絕望驅除。有了希望,一切會開始變得順利,一切都會平靜下來。希望,像金剛石一樣堅不可摧,有了希望,團結就會增強,製造更多希望……

  雖然,二戰(zhàn)結束后,世界維持了一定的和平,但現(xiàn)在,戰(zhàn)亂的火焰已從中亞地區(qū)擴散,幾十年后,世界還會像現(xiàn)在一樣和平嗎我真希望將來會有一天,和平的光明在全球照耀,全世界的人團結在一起,和平鴿快樂地在天空飛翔,即使太陽真的迅速老化,也不會發(fā)生戰(zhàn)亂……可是,真的會有那一天嗎?

  《流浪地球》讀后感6

  “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星夢壓星河”,浩瀚的宇宙中埋藏了許多神秘。有黑夜中抬頭望去的繁星閃爍,有五彩斑斕太空流浪的星球家園。發(fā)生在茫茫宇宙的科幻大戲,被定格在《流浪地球》電影之中。

  原作出自劉慈欣大師之手——這位科幻界的大師級人物,與電影導演郭帆強強聯(lián)手,憑借深入的聯(lián)想與想象,結合實際與未來,對我們生存的家園——地球,展開了深刻的剖析。

  未來某一天,太陽急劇膨脹,人類要想辦法逃離太陽系!俺掷m(xù)兩千五百年的漫長宇宙之旅,史稱流浪地球計劃!比祟惏惭b上萬個行星發(fā)動器,把地球推離太陽系。伴隨猛烈的爆炸與震撼的音效,我們更能感受到災難面前人類的無助,同時也有堅強。

  眼看就要撞上木星,機智的人們想到點燃木星上的易燃物質(zhì)使其爆炸,把地球推向另一側。主人公劉培強思忖過后堅定地駕駛空間站點燃木星,讓地球脫離危險,可自己卻英勇犧牲。世上沒有天生的英雄,只有一個個平凡人擋在其他人面前;也許當耀眼的光輝過去,生命的閃爍才歷歷可見。想想生活中的我們,有多少人真誠地幫助他人,為社會生活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又有多少人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地堅持夢想,成為國家的棟梁?

  鏡頭落在土地的貧瘠、空氣的混濁、植物凋零、人類藏匿的場景時,是人類無休止地浪費資源,肆意破壞環(huán)境,摧毀了原本脆弱的生態(tài),也摧毀了自己生存的家園。當今,庚子鼠年的大疫就又提醒了人類,威脅生命的不僅是病毒,還是人們對生態(tài)破壞的放縱。果不其然——“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

  這部電影提醒了我,不要等到災難降臨,再感到無助與悔恨。我們要減少工業(yè)廢水的排放,堅持實施垃圾分類工作,禁食野生動物,普及節(jié)能措施。只有立即著手保護生態(tài),才不會讓地球的傷口流出人類的血。相信在筑成綠水青山的道路上,人類能與自然握手言和,看夜空的流星,品清幽的稻香;相信《流浪地球》的波瀾起伏,喚醒了大家的勇氣與擔當,讓更多的人們體會生命的意義,在奮斗的宇宙中蕩漾。

  《流浪地球》讀后感7

  看完《流浪地球》這部電影后,真的是震撼人心,不管是劇情上還是特效上,都展現(xiàn)了中國的強大。

  從2050年,太陽即將爆炸,于是人類開始了長達17年的“流浪地球”計劃,幫助地球逃出太陽系。但由于木星引力的影響,地球將會與木星發(fā)生碰撞,眾人團結一心,經(jīng)過不斷的努力,將木星引爆,并借助爆炸的沖擊波逃離了木星的引力之外。

  在地球撞向木星的最后15分鐘,人們?nèi)栽诓煌L試著尋找著解決的方法。他們并沒有失去信心,坐以待斃,而是團結一心,共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最終他們拯救了地球,拯救了全人類!

  希望與堅持是共存的。就像走在漆黑的巷道里,只有堅持下來,走到最后,才能看到光明。同樣,如果在困難面前退縮了,那又怎能看到希望呢?只有奮不顧身的走下去,希望才會給你帶來喜悅,帶來光明。

  最后,希望大家抽空去看看這部電影吧!

  《流浪地球》讀后感8

  2019上映了一部高票房高質(zhì)量的《流浪地球》,令人震撼的不僅是國產(chǎn)科幻片的進步,更是那個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的小說原著——劉慈欣。

  莫言曾說:劉慈欣的小說有非常深厚的修養(yǎng)和準備。這句話在流浪地球上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小說故事始于剎車時代:因為太陽即將發(fā)生的氦閃將波及整個太陽系,人類傾盡資源,幫助地球逃逸到四點三光年外的半人馬座比鄰星。

  書中,男主人公在比賽中越過冰封的太平洋,因為自轉的停止,地球的北半球處于永恒的黑暗中:濃得像墨一般……放眼望去,連耀眼的星光都不復存在……像一塊暗黑的,永無邊界的布上的塵埃,被緊緊的束縛,無法動彈,無法離開……孤寂與恐懼濃到稠到凝成冰,強撐的希望在這黑暗里泯滅。背井離鄉(xiāng),未來一片迷惘,家,在何方?

  本以為會以悲劇結尾:太陽爆炸了,人類卻因種種原因無法到達新家園。

  但是沒有,在生存面前,一切都不重要了,恐懼,孤寂,絕望,迷茫,面對不可測的未來,人們鼓起勇氣去面對,代價是高昂的,藝術,倫理,常識,一件又一件曾經(jīng)無比熟悉的特色從人性中消失,逝去的生命更是多如繁星,剩下的只有對生存的強烈渴望。

  疑惑和猜忌一度在人類當中引發(fā)叛亂之火,然而太陽最后的滅亡瞬間平息了一切,人類終于懷揣希望踏上漫長的流浪之旅。斗爭。很奇怪吧,明明內(nèi)心的怯意早已泛濫成災,卻仍要拼死抵抗,明明孤寂纏繞束縛手腳,卻仍要尋覓家在何方!

  仙人掌孤寂的在茫;哪芯`放嬌艷;忍冬孤寂的在殘垣斷壁中蓬勃生長;幼獅孤寂的在無邊草原歷練成王;人類,像地球上的千萬種生命一樣,雖然渺小,擁有脆弱的情緒,但也因情感而強大,有著放手一搏的力量,我們用孤獨凝聚力量,尋覓家在何方。

  我們終將流浪于宇宙,擁抱孤獨。你若是可以凝聚孤獨的力量,化其為動力,那么,我相信你會找到家的。

  《流浪地球》讀后感9

  昨天去影院看了《流浪地球》,首映那天沒剩好位置就多等了一天。

  大劉的原著是很久之前看了的,看完電影后又回來看了一遍小說。

  電影中整體世界觀背景和原著相比幾乎沒有太大改動,人物和故事情節(jié)則基本可以說是再創(chuàng)造了,可以嘗試這么理解:電影展現(xiàn)的是在逃逸時代Ⅰ中發(fā)生的事件——有一次過近日點時,地木距離過近引發(fā)災難,所以有了電影中的故事。

  在看電影前,我的期待并不高(之前沒看任何預告片)畢竟載體不同,表現(xiàn)方式必然不同,表現(xiàn)出來的效果也自然不同,這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所以走出影院后反倒挺驚喜的。

  相比之下電影的視角更溫情些,突出的不是科幻色彩,而是在科幻色彩下,不同身份和性格的人物,在危機下的不同表現(xiàn)和選擇。

  其實這點說到底和大劉是一致的。大劉科幻作品中的世界構建確實是完整宏大,但不管是《三體》、《帶上她的眼睛》還是《贍養(yǎng)人類》,故事包裹的內(nèi)核仍然是人性和人的處境。只是電影表現(xiàn)的稍微有點過度,以至于科幻有點成了背景板的意思。另外電影和小說的情感基調(diào)不同也是顯而易見了。

  總的來說,光特效和場景就值回票價,節(jié)奏不拖拉,內(nèi)容充實,沒有尿點,演技過關,略顯煽情,能提前猜到大致情節(jié)走向(比如誰要領便當)?傮w觀影體驗良好。

  不敢期待什么科幻元年,只希望這次《流浪地球》票房表現(xiàn)好一些,能帶動以后這個領域的投資。畢竟上一個有姓名的國產(chǎn)科幻片可能還是1988年的《霹靂貝貝》......

  期待大劉的其他作品搬上熒幕吧!

  《流浪地球》讀后感10

  為了拯救地球,人類展開一次熱血而孤勇的嘗試。

  在《流浪地球》的影片中,因太陽的枯竭,地球將遭遇滅頂之災。此時,人類數(shù)量銳減至35億。幸存的人們團結一致,金錢的概念和國家邊界模糊了,一個長達2500年的行星移民計劃被提出,進而開始執(zhí)行并逐步推進。中國,在這個計劃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全球領袖角色。太陽枯竭,地球將要撞上木星,遭受滅頂之災。男主劉啟和妹妹以及爺爺在陰差陽錯中,加入了中國救援隊CN171—11,開啟了一段熱血沸騰而震撼人心的冒險。

  還清楚地記得劉啟爺爺?shù)呐R終之語,記得爸爸的“非法喚醒”、爸爸隔著茫茫太空與兒子對話等情景。這些鏡頭無不令觀眾為之動容。在這些感天動地的細節(jié)背后,就有著亙古不變的先輩們的自我犧牲精神。妹妹韓朵朵全球廣播時,各國還未歸家的救援隊員紛紛跑去支援,路上一輛輛急轉掉頭的救援車,無不傳遞著人性的善良和溫暖。哥哥劉啟,在沖擊波快要來臨時,不顧自己的安危,去救從高處墜下的妹妹,也讓我們感受到這濃烈熱的親情。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那句讓我們津津樂道的交委的提醒: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guī)范,親人兩行淚。第一次聽,很多人都啞然失笑。后來再聽到,很多人卻心頭一緊,然后心塞難過。再次聽這段臺詞的時候,早已是物是人非,車上的駕駛座少了爺爺?shù)纳碛,車上也永遠聽不到王磊隊長嚴厲而又為我們擔心的警告了。

  在影片的最后,CN171—11救援隊的眾人和來自世界各地救援隊的人們,與時間賽跑,共同努力,點燃了木星,拯救了地球!

  看了這部影片,一個詞一直叩擊著我的心靈,它就是希望。那么,我們又是否曾想過,希望是什么?我們是否每一次都握住了那一線希望?電影看到結尾,我也不由得的想起自己,有時候總覺得事情已經(jīng)沒有挽回的余地了,倒不如放棄,卻從來沒有想過去創(chuàng)新,沒有去嘗試在絕望中探尋出新的希望,而是被困難和苦難和擊垮,選擇臣服于它們。莎士比亞曾說過:“黑夜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是呀,漫長的黑夜,會讓人感到害怕,會讓人感到孤獨和絕望,可不管這黑夜有多么漫長,只要我們堅持了,努力了,給自己爭取到一點希望,白晝也終將會來臨。

  人應該生活在希望之中,就算曾經(jīng)的希望泯滅了,還會有新的希望的之火燃燒起來。如果一個人只管活一天算一天,什么希望也沒有,他的生命實際上也就停止了!读骼说厍颉酚捌械娜藗冇趾螄L不是這樣呢?拯救地球任務失敗時,一開始大家都還活在支離破碎的夢中,不愿意去面對這個事實,不愿意去相信大家就要面臨死亡的結果,可是后來大家認清事實真相后,齊心協(xié)力尋找辦法,終于找到了一線生機,找到一絲希望,最拯救了自己,拯救了地球。這就是希望給人們的偉大力量。所以,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們更應該懷揣著希望,朝更好的地方前行。

  希望是什么?在我們這個年代希望是指引我們奔向遠方的路標,是即便在天涯海角也指向家的方向,是處在困厄之中仍然擁有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與追求,希望是無比寶貴和無比強大的力量!

  努力!就會有希望!

  有希望!我們就應該更加努力!

  《流浪地球》讀后感11

  《流浪地球》這本小說很短,很快就看完了。

  這本科幻小說最不合理的地方就是,地球人類經(jīng)過50億年的進化,絕大多數(shù)人在關乎自己生死存亡的問題上居然那么弱智。

  太陽的演化規(guī)律這種的不是特別復雜的自然規(guī)律,又關系到50億年后人類(正是故事中的人類)命運,那時候的人類應該是深刻理解而且非常堅信才對其正確性才對,畢竟這是一個人類(故事中的人類)已發(fā)現(xiàn)了50億年的規(guī)律啊,如果有錯的話,應該早就被發(fā)現(xiàn)了吧,所以怎么可能僅僅憑借一時發(fā)現(xiàn)太陽的某些參數(shù)和400年前一樣,就將其推翻?存在了50億年的理論,居然是錯的,人類有多么弱智啊!我想問一下,科學家呢?他們都死光了嗎?既然最后他們所堅持的理論是正確的,那么他們當時就找不到可靠的證據(jù)來反駁那荒謬的、突然產(chǎn)生的想法嗎?

  接下來,弱智的人類推論這是小部分人的騙局,然后就把領導地球逃出太陽系的五千人處死。剛處死完,太陽發(fā)生氦閃,真的變成了紅巨星,吞沒它周圍的行星。我想問一下,好如果是騙局,那些設置這個騙局的人們的動機是什么?如果太陽不會膨脹毀滅地球,他們費那么大勁把地球推離太陽系,推向一個不確定的、很可能走向滅亡的世界,他們自己不也得滅亡嗎?這個騙局對他自己有什么好處呢?什么好處能超越自己的生命呢?那些被處死的人不能為自己辯護嗎?就這樣輕易的被處死了。處死他們的那些人,一點邏輯思維都沒有嗎?

  假設人類平均25年繁殖一代的話,50億年,人類繁殖了2億代,竟會進化得如此弱智,這符合自然規(guī)律嗎?我懷疑猩猩進化2億代也不會比那些人更弱智。

  我真的覺得《流浪地球》好弱智。

  電影我還沒看,不知道電影中如何彌補這種弱智。

  《流浪地球》讀后感12

  今天剛剛看完電影《流浪地球》,現(xiàn)在看到原著,居然覺得是兩個故事。

  我還是更喜歡電影版,因為電影版把人刻畫的太好了。除了吳京這個角色太過于完美(當然,他為了戶口活下去也是做了很多瘋狂的事),但是這類災難片,人難道不應該這樣刻畫嗎?

  之前剛出來的時候,豆瓣上有人說給特效滿分,給對白零分,也有人說是爛片。等了好久,發(fā)現(xiàn)片子的票房越來越高,這至少證明了是值得一看的。

  我喜歡里面的劇情,而且這特效也已經(jīng)是不輸于外國大片了。雖然有些臺詞太過于官腔和偉岸。

  但是里面有好幾個場景讓我熱淚盈眶:

  劉啟姥爺死的時候脫下頭盔看向外面,那是生他養(yǎng)他的故鄉(xiāng),雖然上海已經(jīng)面目全非;

  劉啟找到運輸機,找到救援隊長兩人聯(lián)合;

  所有的救援部隊聽到廣播調(diào)轉回頭;

  最后吳京駕駛著飛船沖向木星和劉啟的聊天。

  總得來說邏輯上面沒有什么問題(地球運行過程中,大氣層真的能夠繼續(xù)保有嗎?我不清楚)

  雖然說,人因理性而高貴,可是讓人永遠保持理性是不可能的。

  這個物種,有著無限的可能性。

  哪怕面對一個百分之零成功的方案,依舊會去嘗試。

  哪怕是死,也義無反顧。

  電影比原著好看,雖然我不是科幻迷,但是這個故事滿足了我對他的期望。

  真的很棒。

  《流浪地球》讀后感13

  當我開始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電影即將上映了,于是一邊期待書的情節(jié)一邊期待電影的情節(jié)。

  一直很喜歡科幻的關于世界末日的美劇,因為會警示我們珍惜當下愛護當下的資源,警示我們千萬要可持續(xù)發(fā)展,但人類啊,總是到了懸崖無退路才知道來補救,或者說,總是有一部分人類已經(jīng)察覺到這警鐘已經(jīng)敲醒,于是他們開始去警示其他世人,但始終敲不醒他們的警覺。

  是說他過于樂觀嗎,如同他們覺得我們過于杞人憂天,感覺這世界的分化是理性樂觀的人和過于樂觀的人之間的較量,是聰明的人和假聰明的人之間的較量。

  或者我們都需要一個英雄或者一群英雄們,不顧一切地帶領著大家義無反顧地前進,帶著信念,帶著正確的預知,帶著無所畏懼。我們也需要正確的認識,我們選擇站在真理還是假像的隊伍呢?當然是真理,但我們究竟如何得知哪個是真理呢?不言而喻,學習,探索,求知。

  如果到達了那一天,沒有了春夏秋冬,世界只是灰色,不停息的發(fā)動機,我們的信念是否依然堅定

  永遠保持理智確實是奢求。

  “不知是我身處噩夢中,還是這整個宇宙都是一個造物主巨大而變態(tài)的頭腦中的噩夢!”

  還是更多地去想,怎么避免這么噩夢吧,希望這個流浪時代只是一個遙遠的警示,希望更多的人提高意識保護地球吧。

  全文有幾處高潮,人物刻畫輕描但深刻,這短篇小說跟三體對比,我覺得對于故事的情節(jié)性描述得更加到位,比較深刻,可能這也是短篇小說的魅力吧

  《流浪地球》讀后感14

  《流浪地球》是劉欣慈即《三體》后的又一科幻題材小說集中的'一本,我是通過有聲閱讀的方式讀完這本書的(過春節(jié)了,其實最后還剩余少小幾頁沒看完,等幾天后把他看完,但不影響對整書的一些感想與感悟),感受著中國式下的科技幻想魅力,在他構建的世界里遨游,或是上天或是遁地,剝開無比奇妙下的幻想,對未來世界發(fā)展的設想、期盼、向往與擔憂,或許你剛開始會認為是一篇篇獨立分體的小短文,各有各的精彩,其實早已在各段內(nèi)容中埋下了伏筆,以點創(chuàng)面的手法,讓人耳目一新。它需要通讀完一整個篇幅后才能明白故事的脈絡,我認為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文章描述著前太陽時代人類對地球過度的窺探和資源的消耗,而使得后太陽時代的人類去漸變、適應、承受前者所帶來的災難環(huán)境。印象深刻的片段:

  1、雖說科技技術在人類看來非常的厲害,但為探究跟弄明白自己無法理解和跨越的科學鴻溝,愿意為未來科學獻身的一批走上神堂的科學家。

  2、當最后一個人類開著宇宙飛船回來地球的時候,以為自己是最后一個人類的時候,地球已經(jīng)由宏紀元進入了袖珍的細菌微紀元。

  3、一位從西北農(nóng)村出來的奮斗青年史,他并不知道有朝一日自己會登上中國太陽,還能與霍金一起太空散步,我想也只有作者能想的出來,應現(xiàn)在的一句流行話語,“人生達到了高潮”,也不過如此吧。人生有時候就是這樣,并不知道前行和遠航的路已經(jīng)有意無意的在下一個路口等著我們?nèi)ラ_展與探索。與流浪地球光年時間的寬度和緯度相比較,縮短到現(xiàn)今的時間點人類的想法與認知是多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游走在流浪地球的心路旅程是拓開對想象的顛覆前行中的一個有力支點,讓人有這個幸運和機會對科技科幻小說的一次暢享。本小說電影版已上線,特別期待通過電影的編排和視野呈現(xiàn)出小說中的中國科幻場景會是怎樣一番電影下的現(xiàn)實場景。文中最貼近電影氣息的是本書的最后一段很有畫面的代入感。

  通過深入剖析和自己的理解:警醒著我們一定要好好的呵護和珍惜身邊擁有的東西。比如燦爛的陽光、新鮮的空氣、綠色的植被、或是人亦或是物,當這些寶貴資源、情感被慢慢消耗殆盡時,才幡然醒悟,自己是多么的愚蠢和不可取,唾手可得的會不經(jīng)意間讓其溜走而不自知,這都需要去反思和自省的。感知著心靈的觸摸,撫慰著腳下的熱土,時代的步伐在大刀闊斧,科技的創(chuàng)新在時空里顛覆,未來的世界在想象里奮勇前進,留下純真留下美好,又是另一番天地。

  《流浪地球》讀后感15

  希望是什么希望是我們這個年代比鉆石更珍貴的東西。的確!當你身處絕境時,你最需要的不是水與食物,而是希望。因為當你失去了希望,那邊代表著你失去了一切。

  希望是什么?希望是幫你走出那漫無邊際的沙漠的動力。

  希望是什么?希望是讓你存活在滴水成冰的荒野的火焰。

  希望是什么?希望是幫你生存在荒無人煙的小島的指南。

  在《流浪地球》這本書中,由于太陽發(fā)生氦閃的原因,是人類陷入了生存危機,但由于記憶遺傳技術的出現(xiàn),使人類心中燃起了希望的火光,于是造就了一份人類的逃亡計劃流浪地球計劃。在這個逃亡之中需要分為五步施行__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1(加速)流時代2(減速),新太陽時代。這份計劃對于當時人類的科技來說這是一件天方夜譚的事,但是上帝卻低估了人類垂死掙扎的力量__人類花費了整整42年的時間使這份計劃看起來不那么遙遠。在這42年的掙扎歷史中人類由淺入深,有多到少,最終憑借我們自己的力量建立了十萬多個衡心級別推動器,完成了流浪地球計劃的第一階段也是最重要的階段。這也許便是希望的力量吧!

  如果說希望是枚救人性命的仙丹,那絕望便是多人生命的毒藥。在那漫長的時間里人類時時刻刻的處于逃亡的陰影中,流浪地球計劃在開始時候可以在人類的心里埋下一顆希望的種子,但是我們卻忽視了一個致命的隱素,這份流浪地球計劃需要實行的時間太久太久了久到會使種植在人類心中的那顆種子悶死在胚胎里,在這遙遙無期的逃亡之旅中有人始終堅守那份希望而頑強的生存著,卻也有人服用了失望的毒藥而化為一具枯骨。有人精神失常而是在惡劣的環(huán)境里,有人厭倦了遙遙無期的逃亡之旅而死在自己的槍口之下,也有人認為聯(lián)合政府欺騙了他,而死在聯(lián)軍對抗里。因此希望的力量更強大但也不要輕視了失望的毒性。

  當故事接近尾聲時,人類也沒有到達半羅馬星系,地球也沒有遭到新的太陽環(huán)繞,環(huán)境也沒有好轉。有的只是在地球的某個地方里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做了一個人類做了上千年的美夢,溫暖的陽光灑滿大地,沉睡的空氣漸漸蘇醒,給天空染上了藍色的圖料沉睡了千年的種子漸漸蘇醒,從解凍的土地里伸出了頭,給褐黃色的大地披上了一件綠衣。這場夢有人類的希望編制而來,從而繪制的一幅地球夢,人類夢。也許這絲希望便是人類在地球這個世紀飛船上生存下來的原因吧!

  讀完這本書我收獲良多,我有時就在想人類之所以能在地球上存活下來,是因為我們心中比其他生物多了份希望吧!也許就是多的這份希望是我們能在地球立足并強大起來的原因吧!所以說希望是人類最厲害的武器,也是人類最珍貴的東西。

  《流浪地球》讀后感16

  說實話,我是學渣。評論里面各種物理學霸的科普其實我都不是很懂,雖然有些是高中物理知識。

  小說很精彩,但我更喜歡電影的版本。

  作為一個物理白癡,我只有以下這些感想:

  1、如果我們當下生活在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但這種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是建立在后代子孫痛苦之上的,我想我們這一代人也不會覺得高興。本書的男主提到,當他聽到那首贊頌太陽的歌時,想到將來他的第一百代子孫生活在一個美好的星球,感動到流眼淚,即便第一百代子孫的福祉是建立在前九十九代子孫的痛苦之上的。

  2、在看到電影里莫斯向全球宣布“流浪地球”計劃宣告失敗時,里面有的人用槍自殺;有的人則稍微幸福一些,能跟家人相擁,度過最后的時光。我則握著我的愛人,試圖記住他臉龐上的每一根毛發(fā),每一條皺紋。雖然這只是電影,雖然還沒有到世界末日,但影片結束時我由衷地感到幸福,能握著自己愛人的手,而且大家都還活著。真是太好了。

  因為我是又感性,又矯情,物理又不好的人,所以在我看來,整部戲的內(nèi)核就是在表達家人的重要性。

  如果問我死前我最想做什么事?我想應該就是這件了——再好好看你一眼。

  《流浪地球》讀后感17

  我常常問自己我為什么讀書,大概理由有三:消遣,尋找共鳴,了解異域文化。消遣可以說是最大的訴求,或許說很遺憾就算已經(jīng)是成年人,閱讀小說還是停留在讀情節(jié),于是就有了第二個理由的支撐,尋找共鳴。這本小說的人物,哪個我最喜歡?哪個更像我?我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性格缺陷,我要怎么變更好?當然對于讀異域文學,了解他們的文化也是一個大的出發(fā)點。大致相當于行萬里路,這對于一個囿于繁瑣生活,房貸,工作壓力的人,是一個很好的解脫。

  那讀科幻小說是為了什么呢?我不太確定。之前看過劉老師的三體,看得太快有一些趨于表面,看這本流浪地球雖然跟最近的口碑有關,但也是讓我沉浸其中;趾辏胂罅,學術詞匯,人類的未來,最重要的希望。我覺得這本書傳遞的最大的價值觀是人要有希望,或者理想。全本書「希望」 這個字眼閃現(xiàn)了人性的光輝。但對于書中主人公的人格,形象,我還是無法體會到一個豐滿的形象;蛟S這不是關鍵吧,對于科幻小說。

  《流浪地球》讀后感18

  這周,我讀完了劉慈欣的一本科幻小說——《流浪地球》。

  早在三周前,我便在鮑仙的幾次推薦下,去到電影院看完了同名電影《流浪地球》,其中的一句話“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guī)范,親人兩行淚”令我印象頗為深刻,也提醒了廣大司機們要規(guī)范行車才能安全回家過年。

  小說的背景,是在不遠的將來,太陽急速衰老膨脹,地球面臨被吞沒的滅頂之災。為拯救地球,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萬座行星發(fā)動機,以逃離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地球和人類就此踏上預計長達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

  電影中的結尾,是劉培強中校引爆空間站點燃木星,犧牲自己成功利用木星引力將地球推出太陽系,向4。2光年之外的比鄰星進發(fā)。而小說中的結尾則是截然不同,地球人分成了兩派,“地球派”與“飛船派”,“地球派”主張將地球推出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而“飛船派”則主張放棄地球,利用飛船將人類移居到別的星球。兩派打得不可開交,但最后“飛船派”卻是以壓倒性的優(yōu)勢戰(zhàn)勝了“地球派”,關閉了所有的行星發(fā)動機,就在處死最后的5000名“地球派”的時候,太陽終于發(fā)生了氦閃,這時,已經(jīng)晚了……

  “看來讓人類永遠保持理智,的確是一種奢求”這是影片中人工智能莫斯的最后一句話,也體現(xiàn)了人類是一種理性與不理性并存的矛盾體。這也側面寫出了這時的人工智能已經(jīng)發(fā)展到能獨立思考的地步了。

  記得我是在一本科學類的報刊上第一次看到了《流浪地球》的文章,當時就引燃了我對科學幻想的興趣,而報刊上只有短短的幾篇,而剛好從下一期開始我就沒有訂了,我恨不得將作者劉慈欣給“抓”到我的面前,給我當面講后續(xù)的故事。慢慢的,我都忘記了這一本書,直到今年,同名電影《流浪地球》一上映,我便想去看看,當拿出鮑仙發(fā)的那條推薦的消息,父母才答應。

  這本書的作者劉慈欣簡直把科幻描寫得神乎其神,他把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和宇宙緊緊相接在了一起,表面上看起來不足為奇,可慢慢的品嘗,才能嘗出真正的味道。

  讀完這本書的時候,就感覺到科幻原來由許多不同形式。如——塑造寫地球上不可出現(xiàn)的人或生命體,如通過寫我們的生活聯(lián)系到不可思議的事……它讓我認識到了真正的科幻,也讓我對科幻又一次燃起了濃厚的興趣!

  《流浪地球》讀后感19

  《流浪地球》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劉慈欣,他有“中國科幻第一人”的稱號,他寫的最有名的書是“三體”,《流浪地球》也是他的一部科幻小說,這些小說都介紹了“地球末日”發(fā)生的故事。

  劉慈欣這本《流浪地球》還被拍成了電影,春節(jié)的時候上映了,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看了,是部讓我目不轉睛看完的電影,但是電影與書比較起來,還是書里講的故事比較完整。

  這本書主要講了,劉啟的爸爸劉培強在他四歲的時候去參加了“拯救地球計劃“,成為了一名宇航員,幫助地球離開太陽系,而這時候他的媽媽缺生病死了,劉啟跟著外公去了地球最后的掩蔽所“地下城”。

  “拯救地球計劃”是要用2500年時間幫地球逃出太陽系。17年過去了,雖然“拯救地球計劃”還沒有成功,地球還沒毀滅,但是地球遇到了麻煩,地球被木星巨大的引力所吸引,撞向木星!怎么能讓地球自生自滅呢?在這千鈞一發(fā)之際,地球上的人類“選擇了“希望”,劉啟他們決定竭盡全力來拯救危在旦夕的地球與人類,他們想到一個辦法,用地球上的氧氣去點燃木星上99%的氫氣,因為這兩種氣體一旦混合,只要一根火柴就會形成轟天震地的大爆炸,再利用大爆炸的氣浪把地球彈離木星。

  大爆炸成功了,地球得救了,而劉啟的爸爸劉培強與千千萬萬人一起犧牲了,地球繼續(xù)著他2500年流浪的旅程。

  我敬佩劉培強叔叔為了人類犧牲自己的崇高品格,我也就像書里的韓朵朵一樣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選擇了希望,雖然它可能十分渺茫,可能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但我們也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完成它,實現(xiàn)它。

  今天我們更要堅持自己的信念,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希望一定能夠變?yōu)楝F(xiàn)實。

  《流浪地球》讀后感20

  希望,比鉆石還珍貴。

  地球上荒無人煙,寸草不生。天上刮著大風,下著大雪,天寒地凍,人們寸步難行。建筑倒的倒,塌的塌,荒涼的世界里,沒有一個讓你遮風擋雨的地方………

  這就是電影《流浪地球》中的場景。這部電影改編自劉慈欣的獲獎科幻小說,于今年大年初一上映。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太陽內(nèi)部能量耗盡,即將巨大化并會吞噬整個地球。由于太陽已沒有能量,地球陷入了冰川期,人類只能移居地下城。為了全人類的未來,聯(lián)合國召開會議,會議中決定制造一萬臺超級發(fā)動機,以驅使地球脫離軌道離開太陽系。但是,遠離過程中,地球即將撞擊木星,逃脫只有最后一線希望。許多無所畏懼的人們在完成任務中壯烈犧牲了。

  由于木星的巨大引力,幾乎所有人都放棄了,他們不相信地球還有存活的希望。他們只想和木星同歸于盡。可是,中國救援隊不這么認為。他們找到了唯一的希望——通過噴火,點燃木星,使木星爆炸。即使他們成功的幾率很小,但是他們還是不放棄希望。就如電影中所說:“希望是像鉆石一樣珍貴的東西,希望是我們唯一回家的方向!”最后,在他們的努力下,地球遠離了木星,人類得以存活下來。

  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會因為困難和絕望,放棄希望。比如,一名運動員離終點還差幾步,他只要咬緊牙關,堅持不懈,或許就可以得第一名?墒,他因體力問題放棄了眼前的希望,被后面的人反超了,多可惜啊!所以,我們不管學習或做事,都不能半途而廢,要抓住機會,在困難面前永不退縮,只有這樣,才能離成功越來越近。

  來吧!讓我們行動起來,抓住每一個機會,珍惜每一線希望。因為,希望是這個世界上,比鉆石還要珍貴的東西。

  《流浪地球》讀后感21

  大劉和他的科幻小說近年來在中國掀起了一股科幻熱,尤其是在《三體1:地球往事》獲得雨果獎之后。與大多數(shù)人一樣,我知道大劉也是源于《三體》。這部長篇小說堪稱一部有關人類未來發(fā)展的宇宙史詩。我個人認為,大劉在科幻小說寫作中擅長架構宏大的宇宙圖景和挖掘人性的本源,這些在《三體》中被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他的這些獨有的能力也在我們今天要說的中篇小說《流浪地球》中被發(fā)揮到了極致。

  《流浪地球》已經(jīng)被拍攝成了電影,而且將在二十幾天后的春節(jié)檔上映。從目前放出來的預告片來看,影片質(zhì)量還是很有保證的。更有甚者,很多網(wǎng)友稱2019年為中國硬科幻電影元年。希望這部即將上映的科幻電影不讓大家失望。我今天想談談《流浪地球》這部小說帶給我的一些思考。

  《流浪地球》是以小說主人公第一人稱成文的,可視為主人公一生的簡短傳記。我個人認為,這種寫作方法最大的益處就是很容易會讓讀者身臨其境,切身體會主人公的經(jīng)歷。

  首先,我需要提及幾點科學常識。星空中所有的恒星(包括太陽)都是通過核聚變獲取能量,轉換為我們熟悉的光和熱。具體到我們現(xiàn)在的太陽,主要是氫元素通過核聚變生成氦元素。隨著時間的推移,太陽內(nèi)部的氫元素會越來越少,而氦元素則會越來越多。于是總會有那么一天,氦元素在太陽中心區(qū)域聚集,并引發(fā)氦元素的核聚變(生成更重的元素),這個過程便被稱為“氦閃”。這絕對是太陽的災難日,因為伴隨“氦閃”,太陽將會釋放出相當于其正常狀態(tài)的百萬倍能量,同時其半徑將極大的膨脹,甚至超過目前的地球軌道。換言之,當那一天來臨時,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會被輕輕松松地抹掉。幸運的是,根據(jù)我們最新的科學理論,太陽的這個災難日是幾十億年之后的事情了,我們暫時不用擔心。

  《流浪地球》中故事的科學背景是,在21世紀初,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太陽內(nèi)部氫轉化為氦的速度突然加快,進一步通過研究建立的太陽完整精確的數(shù)學模型預測太陽的氦閃將在400年發(fā)生。而到故事的開始,已經(jīng)過去了380年。在這300多年中,地球上的人類開始了近乎瘋狂的自救行動。宗教完全消失,藝術等無用的學科近乎被廢棄,人類將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能解救自己的理工科和實用技術上。

  從常人的角度看,人類在太陽“氦閃”中存活下來最直接的方式應當全力發(fā)展宇航技術,進行星際移民。然而,作者大劉劍走偏鋒,堵死了這條看起來最能行得通的路,原因也很簡單——人類尚不知道哪里有可供直接移民居住的行星,如果沒有已知合適的選擇,人類最終會迷失于茫茫太空;即使找到了可供移民的行星,人類將面臨“誰走誰留”的終極倫理問題(在短時間內(nèi)不可能帶走所有人);技術上無法逾越的難題是,可長時間運轉的封閉循環(huán)生態(tài)系統(tǒng)——由于不知道到移民過程需要多久,只有封閉循環(huán)生態(tài)系統(tǒng)才能保證人類在長期的宇宙航行中存活。其中最后一點也是我們現(xiàn)實世界面臨的技術難題,各國都有相應的各種實驗(包括中國),但是這些實驗性的封閉循環(huán)生態(tài)系統(tǒng)最終都會發(fā)生不可逆的惡性變換,變得不適宜人類生存。既然大規(guī)模星際移民這條路走不通,作者大劉就腦洞大開,給小說中的世界提供了另一條令人無比震驚的自救方法——直接將地球當成宇宙飛船推進到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恒星比鄰星(距離約為四光年)。

  人類采用這個自救方法的理由簡單到讓人無法拒絕——人類熟悉的環(huán)境,完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實施得當?shù)脑拵缀跛腥硕加猩娴臋C會。在小說中,這個自救方法依賴于虛構的“重元素聚變”技術,即利用普通的石頭作為燃料,建起上萬臺高達上萬米的“地球發(fā)動機”,作為地球這個超級宇宙飛船的引擎。以此,人來將逃亡過程分為五步,分別是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I(加速),流浪時代II(減速),和新太陽時代。顧名思義,剎車時代即位使地球停止自轉,以便地球發(fā)動機更好地加速地球——這一過程用了42年。逃逸時代,利用“地球發(fā)動機”給地球加速,不斷抬高遠日點,以達到逃離太陽所需的第二宇宙速度——這一過程地球需要繞轉太陽15圈。流浪時代I,地球瘋狂加速逃離太陽系;流浪時代II,地球減速進入比鄰星軌道;新太陽時代,人類將在地球上沐浴著新太陽的光和熱繼續(xù)延續(xù)文明的發(fā)展。整個逃亡計劃將歷時約2500年,100代人。

  故事的主人公出生于剎車時代結束的時候——此時的地球已經(jīng)沒有了晝夜和四季的交替。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拉開帷幕,以主人公視角進入細節(jié)刻畫。首先,通過主人公游覽地球,給讀者展現(xiàn)了冰凍海洋,與我們所知非常不同的日出和黃昏,地球發(fā)動機等壯觀的景象。其次,逃逸時代就開始時,由于地球發(fā)動機使得大氣溫度上升到人類無法承受的范圍,且自轉剎車過程也讓地球表面滿目瘡痍,地面已經(jīng)不適宜人類生存,于是人類集體住進了地下城市。再者,主人公在地下城的生活展現(xiàn)出了人類在危機時代淡化的家庭觀念和年輕人優(yōu)先的生存觀念?梢韵氲,逃逸時代自然不會那么輕松。地殼不穩(wěn)定導致巖漿迸入地下城,地球加速時穿越位于火星軌道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犧牲部分人從而拯救人類整體似乎總是重大危機中的必然。然而,更可怕的是人心,逃逸時代中每次地球運行到近日點時,人類社會中總會有太陽即將發(fā)生“氦閃”的謠言。也正是可怕的人性,主導了故事的結尾處的反轉。在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后,“地球相對于四個世紀前沒有任何變化,過去的四百年不過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陰謀”的傳言傳遍了整個世界。

  于是,發(fā)生了理所當然的叛亂,無知的民眾攻占了地球發(fā)動機控制中心,處死了地球聯(lián)合政府要員和執(zhí)行地球航行計劃的科學家。然而,科學自有其嚴謹性,正當“勝利后”的人們集體慶祝時,太陽氦閃爆發(fā)了!于是,人類繼續(xù)執(zhí)行著已故的科學家們制定的航行計劃,行進在流浪時代。

  以上便是《流浪地球》的主要故事情節(jié)。我個人最喜歡的就是大劉石破天驚的逃亡之法——將地球作為宇宙飛船,這也是這篇小說最為吸引人之處。大劉為我們構筑了一個宏大的科幻框架,基本視角是整個地球,并借用這個故事再次(同《三體》)揭示了人性本源中的惡。此外,我想,大劉更想向讀者展示的是對于星空宇宙和人類命運的思考。放眼人類世界,每個人類個體可能都會以自己是某個團體的一份子而驕傲,或者覺得自己舉足輕重。放眼整個地球,人類整體儼然已經(jīng)成為了地球的主宰,掌控著這個行星的命運。然而,立足于整個太陽系,地球已經(jīng)相當渺小,更不用說人類了。即使是在太陽系,人類的命運也承受著相當多的可能威脅,包括小行星撞擊,太陽的不穩(wěn)定性(太陽輻射和地球臭氧層空洞)等等——這些威脅對于現(xiàn)在的人類,幾乎每一個都是致命的。再放眼到整個直徑10萬光年的銀河系,太陽也只不過是其獵戶旋臂中一顆無比普通的恒星。是的,人類真的很渺小——渺小到無法將我們存在的跡象告知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其他生命。我想,大劉的很多科幻小說,包括《流浪地球》,都是在強調(diào)這一點,就是我們的渺小。

  只有認識到了目前人類的渺小與無力,才能更好地懂得敬畏——敬畏生命,敬畏科學,敬畏宇宙。這種敬畏能成為我們發(fā)展科技,探索未知進而突破局限的動力。正如我們經(jīng)常所說的仰望星空——看到繁星閃爍的星空,看到璀璨的銀河,無垠的宇宙,反觀自身的渺小。

  正如本文開頭所說,我們熟悉的太陽的氦閃遲早會到來。雖然目前最為成功的恒星模型預言這將是幾十億年之后的事情,但是科學自有其獨特性,這也可能是由于人類認知局限導致的錯誤理論。我個人倒是很好奇,如果《流浪地球》中的太陽氦閃真的發(fā)生,人來該何去何從。人類命運變化的影響因素確實是太多了,但是我想,應對所有這些可能發(fā)生的巨變的最好方式便是,認識到人類自身的渺小,懷揣著敬畏之心,努力地探索未知,發(fā)展科學技術。

【《流浪地球》讀后感】相關文章:

流浪地球-讀后感11-28

《流浪地球》讀后感范文02-20

★《流浪地球》讀后感9篇12-30

《流浪地球》讀后感(精選11篇)03-05

流浪地球讀后感范文(精選23篇)06-13

《流浪地球》讀后感范文(通用5篇)02-28

流浪地球讀后感范文(通用5篇)06-19

流浪地球觀后感03-27

《流浪地球》觀后感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