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兒童教育心理學》讀后感范文(精選15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領悟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兒童教育心理學》讀后感范文(精選1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兒童教育心理學》讀后感 1
身為父母,我們的責任不僅僅是教育孩子讀書、書寫和計算。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用鼓勵的態(tài)度幫孩子樹立自信。正如詩人維吉爾說:“我能,是因為我相信。” ———摘記《兒童教育心理學》
每一個幼小的孩子都是一張白紙,他們思想單純,行為可愛,喜歡和你分享自己所成功的任何一件小事。而往往在我以前的生活中總是不懂得去理解孩子,不知道和兒子分享他們的喜悅,無形當中就把他們的自信和能力否定了,這樣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chǎn)生了懷疑,連自己最親近的媽媽都不喜歡或不重視自己的“小成就”,其他人怎么還會喜歡自己呢?這幾天在讀《兒童教育心理學》這本書,給自己一個很好的反思,對孩子要學會尊重,重視他們生活中的小細節(jié),樹立他們的.信心,多對他們說幾句鼓勵的話。例如今天中午,兩歲的小兒子把自己的玩具放到盆里洗了,用衛(wèi)生紙擦干了,都放到陽臺上給他們排好隊曬太陽,當時的我正在準備下午上課的課件,他跑過來說:“媽媽,你看看我給玩具洗好澡了,你來看看,他們都睡覺了”,說著就拉著我的手向陽臺走,當時我的心里很生氣,看到洗漱間弄得烏煙瘴氣,一大包的衛(wèi)生紙被他這樣糟蹋了,主要的是自己還有一大堆的工作沒有完成,剛想要發(fā)火,小兒子又說:“媽媽我厲害吧!”看到一個兩歲的孩子那種期望得到表揚的眼神,我壓住火對他豎起了大拇指,說“寶貝會給玩具洗澡了,你是一個講衛(wèi)生的孩子”,孩子當時高興的手舞足蹈,感覺自己的火氣壓得值了。
《兒童教育心理學》這本書中寫到:在教育孩子時,最大的錯誤無異于對孩子的惡語相向,這樣只會加劇孩子的怯懦。全書并沒有完全讀懂,但是僅此一點也是讓我這個兩個孩子的媽媽受益匪淺,反思好長時間。
《兒童教育心理學》讀后感 2
比發(fā)射火箭還復雜的事兒是什么?很多有孩子的父母會不會有點預感,沒錯,就是“養(yǎng)孩子”。這不是夸張,這是《清單革命》一書的作者阿圖·葛文德說的:養(yǎng)孩子是個極端復雜問題,是比把火箭送上天還復雜。
雖然這里沒有一份“清單”可以一勞永逸,但是,對于極端復雜問題,有一點是明確的,就是不能僅靠一個人努力,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今天的“巨人”讓我們選擇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qū)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說他的著作《兒童教育心理學》。
對這本書來說,最關鍵的關鍵詞就是“整體人格”。阿德勒所側(cè)重的并不是行為本身,而是行為背后的'整體人格。在他看來,與其分析一片樹葉的顏色紋理,不如了解整個樹木。也就是我們說的,一葉知秋,窺一斑而知全豹。
由此,書中通過分析包括口吃、說謊、打架、孤僻、懶惰、尿床、暴躁等行為,發(fā)現(xiàn)行為背后的根源,解讀孩子的人格特征。書中舉例,“孩子上學忘記帶書本,是因為他知道他忘記了什么,他的母親都會為他操心。這可不是一個孤立的行為,而是這個孩子總體人格系統(tǒng)的一部分。”
對于懶惰,他說:“懶惰是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的一道屏障,也成了阻礙他們面對困難逃避困難的借口!
阿德勒探索的是一條從觀察行為到認識孩子的整體人格,進而改善優(yōu)化,培養(yǎng)孩子自信、獨立、勇敢、堅韌、合作的完整人格,從而讓行為問題迎刃而解的有效路徑。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阿德勒所有理論的重要前提是,阿德勒相信“與生俱來的能力并不能決定一切”,“孩子的智力水平并不是天生的、一成不變的”。正如人本主義所堅信的那樣:人是可以自我成長和發(fā)現(xiàn),也就是可以自我實現(xiàn)的。
在此基礎上,阿德勒認為,父母和老師是兒童優(yōu)化性格、自我實現(xiàn)的推手。他說“如果我們能以溫柔、關心和理解的態(tài)度來對待孩子,他們往往會表現(xiàn)出令我們意想不到的能力與才智!
他指出“那些相信孩子的性格特征是與生俱來的人,就不應該從事教育孩子的工作”,而且“教育者在教育孩子方面不能有半點的灰心喪氣!
應該說,看過這本《兒童教育心理學》,最大的收獲是給包括家長在內(nèi)教育者帶來了信心:相信自己——可以不再抱怨甚至焦慮孩子的種種問題,相信孩子——有成就自己的內(nèi)在潛力。
《兒童教育心理學》讀后感 3
自從小寶出生后,我總是希望有人或者有一本書能教我處理兩個孩子之間的矛盾,雖然相隔5歲,但他兩真可以用“相愛相殺”來形容。好的時候,一個溫柔一個聽話;吵起來的時候,一個霸道另一個更霸道,總是以其中一個人哭來結(jié)束爭吵。
大概是吵的次數(shù)多了,我也“麻木”了:讓他們自己吵去,不再為他兩吵架而抓狂。這樣反而清靜了許多,不需要充當裁判。大家心里都有一桿秤,無論處理的多么公平,總有人覺得不公平,即便孩子們覺得公平,大人們還經(jīng)常為其中一個打抱不平(當然更多的時候是對小寶)。
我就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大寶本身比較愛哭,再加上經(jīng)常無緣無故挨小寶打,又迫于“姐姐”這個身份不好還手,總是被打哭,然后跑來找我訴說委屈。有時候我也懶得講道理,直接回一句:你打回去。
母親大人發(fā)話了,肯定是“打回去了”,但一般下手都不重。我就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讓感覺受了天大委屈的大寶下手有所保留呢?僅僅是怕我說,還是面對手足之情不忍心?
后來看阿德勒《兒童教育心理學》提到追求卓越與自卑的關系:在每個人身上,追求卓越感和自卑感是并存的'。因為自卑我們才會去追求優(yōu)越感,我們企圖通過努力追逐來獲得成就以消弭自卑感。
大寶的自卑在于,父母把部分關注轉(zhuǎn)移到了弟弟妹妹身上,他不會理解這是因為小寶需要更多的照顧。在大寶眼中,小寶帶走了一部分父母的關注,這會讓大寶認為是“自己不夠好”,而在行為上,他又會采取一些方式去獲取父母的關注。
對于滿意姐而言,哭是其中一種方式,而當我把處理事情的主動權還給她時,她的需求得到了關注,也不會因為父母的“處理不當”引發(fā)反抗情緒,反而化解了矛盾,不得不說是一種意外的收獲。
《兒童教育心理學》讀后感 4
《兒童教育心理學》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爾弗雷。阿德勒的教學理論著作,這本書可以說是“全世界教師和父母的必讀書!
在本書中,提到了小學生一個重要的表現(xiàn),那就是情感表現(xiàn)。小學生年齡比較小,情感變化比較明顯,喜怒哀樂往往表現(xiàn)在臉部,同時又具有不穩(wěn)定性,情感容易轉(zhuǎn)換。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意志力比較薄弱,一遇到困難就容易退縮。我們平時總說老天爺?shù)哪樉拖裥『⒆拥哪樥f變就變,這充分說明小孩子的情感容易轉(zhuǎn)換。剛剛和別人吵了一架,正哭的厲害,一會不知道為什么又笑了。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容易接受別人的影響。但是他們分辨是非的能力又比較差,因此,既容易接受積極的.影響,又容易接受消極的影響,F(xiàn)在,是個信息化的時代,獲得信息的渠道很多,學生接受不良影響的機會也比較多。雖然在學校學生接受了正規(guī)的教育,但是從社會中他們可以看到和老師講的不一樣的行為,比如:老師說不能亂扔垃圾,可是還是有人扔垃圾;老師教育我們在車上要學會把座位讓給老人,可還是有許多人會視而不見。這時,他們心理自然會想:為什么和老師教育的不一樣呢?這是因為他們還不會客觀的看待這個世界和人性。但是,在他們眼里,老師還是有很高的威信的,根據(jù)這些特點,在教育工作中,我們就要和兒童建立親密的關系,多鼓勵,少批評;要耐心細致,循循善誘,以身作則,嚴格要求;切忌要求過高過急,簡單粗暴。
總而言之,《兒童教育心理學》從兒童心理、成長環(huán)境的各方面,為我們揭示了各種因素如何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以及我們?nèi)绾蝸砼囵B(yǎng)健全人格的兒童,是全世界教師和父母的必讀書目。
《兒童教育心理學》讀后感 5
終于看完了這本書,受益匪淺。書中反復說到優(yōu)越感和渴望被關注,這個是問題的根源,作為父母和教育者,應該懂得兒童一些壞行為的根源在哪里。我常常在想,以前的人生活條件很差,都不用懂得一些育人方法,卻可以培著那么多優(yōu)秀的人來,而今生活條件好了,反而出了很多教育上的問題。然而問題就是生活條件好了,孩子就缺乏了苦難教育和挫折教育,所以不懂得珍惜和感恩。
所以現(xiàn)在的.父母和教育者,一定要懂得孩子的心理,才能更好教育孩子。孩子的問題,其實就是父母的問題。請不要去責怪孩子。教育孩子一定要早和未雨綢繆。千萬不要被一二年級時好成績所蒙蔽,那個時候,基本所有的孩子成績都是好的,多關注一下孩子的行為習慣,還有心理活動。
最后愿每一對父母和每一位教育者都多學習一下兒童心理,以科學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兒童教育心理學》讀后感 6
阿德勒的心理學中認為,人性一個重要的心理事實是人們對優(yōu)越感和成功的追求。這種追求與人的自卑感有著直接的關聯(lián)。如果我們不感到自卑或自我感覺處于“下游”狀態(tài),我們就不會有超越當下的愿望。優(yōu)越感與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現(xiàn)象的兩個方面。
人不能脫離的有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構(gòu)建于社會這個大屬性之中,個體的生活方式及內(nèi)心追求優(yōu)越感的驅(qū)動,又圍繞著個人的社會情感與社會屬性所展開。
因此,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都是為了讓孩子更好的成長于社會中,適應社會的理想與變化做好準備,在孩子受教育的同時,我們應充分考慮到孩子的心理,觀察他不同心態(tài)及行為的變化,幫助他更好的成長。
因為當孩子的優(yōu)越感得不到體現(xiàn)時,就會產(chǎn)生自卑感,兩者通常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依次再現(xiàn)。過度的'自卑感會激起兒童膨脹的野心,而這種野心有時又會毒害他的心靈,使他永不安分。由于受到了野心的過分澆灌,這種不安分不會結(jié)出任何果實,因此,它并不會導致有意義的行為。這種野心又與個體的性格怪癖相互糾纏,從而不斷地刺激兒童自身,使他變得更加敏感,很容易動怒或?qū)嵤﹤π袨,并最終走向過度的自卑。
當處于社會這個大環(huán)境中時,兒童對世界的認知并不取決于客觀的事實或情況,而取決于兒童看待和判斷事實或情境的方式。決定他們行為方向的是他們對事實的看法,而不是事實本身。這種心理非常重要,因為對事實的看法是我們行動的基礎,也是我們?nèi)烁駱?gòu)建的基礎。那么這時,社會情感就影響著孩子對整個世界的認知與判斷,這樣的認知又會進一步反應到他的行為上。
與此同時,人是群居動物,一個人的優(yōu)越感的正確發(fā)展通常體現(xiàn)在他的社會屬性當中,但假如沒有社會情感的話,人的其他能力,如理解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就不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與世隔絕的人根本不需要邏輯,或可以說他對邏輯的需要并不會比一個動物多。另一方面,一個人要想始終和他人進行接觸和交往,就必須運用語言、邏輯和常識,所以他必須使自己的社會情感得到發(fā)展。所有邏輯思考的最終目的也正在于此。
兒童的發(fā)展既不是由天賦決定,也不是由客觀環(huán)境決定;兒童對客觀現(xiàn)實的看法和他們與客觀現(xiàn)實的關系才是兒童發(fā)展的決定因素。我們的教育也正是服務于此,幫助兒童正確的調(diào)整他的社會情感認知,從而使他更好的去發(fā)展自己的社會屬性。
那么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就要留意我們灌輸給孩子的是一種怎樣的心智模式,是成長型心智模式還是固定型心智模式。
當我們表揚一個孩子聰明,棒,真厲害,就相當于再表揚他的天賦,而不是努力,那么他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畏懼挑戰(zhàn),因為只要當他完成不了這個任務時,他的優(yōu)越感就會受到打擊,同時就產(chǎn)生了一種自卑感,還有可能謊報成績,影響到長期發(fā)展,這是一種固定的心智模式,把孩子用天賦框住了。
相反,對于那些被表揚努力的孩子,他會覺得努力是更有價值的。大家更認可的是他的努力,而不是他有多聰明、多有天賦,所以,他會更喜歡選擇難的題目。因為難的題目才需要更多努力,那他越努力,不就越有價值了嗎?所以,被夸努力的孩子,會比那些被夸聰明的孩子,更可能迎接挑戰(zhàn)。
心理學的目的在于了解一個人怎樣運用他自己的印象和經(jīng)驗;蛘哒f,心理學就是要了解人們據(jù)以行動和對刺激作出反應的感知圖式,了解人們怎樣看待刺激、怎樣對刺激作出反應和怎樣運用它們來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因此,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更好的去運用心理學,了解孩子,激發(fā)孩子實現(xiàn)自己,才是關鍵。
《兒童教育心理學》讀后感 7
教育是要講科學、講方法的,一味的簡單、粗放、隨意的教法,結(jié)果只能是心智不全,給個體、家庭、社會帶來不可估量后果。父母和老師或多或少地學點心理學,對教育子女和學生,會有很大的幫助,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因教育不當而引起的心理問題,從而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既挽救受教育的個體,又挽救個體的家庭,又避免了有可能禍害社會的`源頭。
我們這一代,因父母、老師、朋友因經(jīng)濟條件和社會的原因缺乏這一類的知識,給無數(shù)個生命個體心理上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究其原因是:社會、家庭、個體對教育心理學認識不夠,一味追求孔孟之道和封建糟粕的三綱五常,釀成了一代人輩劇。
希望社會、教師、家長重視教育心理學,科學施教,使每一位受教育的個體心理健康、學業(yè)優(yōu)秀、有擔當有責任。
《兒童教育心理學》讀后感 8
讀完這本《兒童心理學》還是讓人受益良多的,與其說是兒童心理學不如縮減為問題兒童心理學更為貼切,本書作者阿德勒主要針對問題兒童的問題行為探討其產(chǎn)生的兒童心理原因,如兒童口吃、尿床、吵鬧、搗亂等,兒童的問題行為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只有了解了其心理緣由,才能得到解決。
阿德勒認為,人人都有追求優(yōu)越感的需要,即不斷地想讓自己變得更好的需要,而在追求優(yōu)越感的路上,兒童會產(chǎn)生一系列行為,而行為是否正確,是否會屬于問題就在于這些行為方式是符合社會規(guī)范要求的,如果不符合,就是不良行為。兒童的行為是否會符合社會規(guī)范要求,主要在于兒童對客觀事實的看法,也就是說客觀事實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兒童如何看待客觀事實,如果兒童的看法是錯誤的`,那他就會扭曲客觀事實,從而做出錯誤判斷,最終導致錯誤行為。如某兒童在弟弟出生后,為了重新奪回家人的注意力,也就是追求它的優(yōu)越感,采取了口吃這一行為,很顯然這一行為是不正確的,而他產(chǎn)生口吃的行為是因為他覺得家人不關心他了,只有口吃才能重新回到以前的生活,即兒童看待客觀事實的錯誤而產(chǎn)生的問題行為。再比如我們生活中一些比較懶的兒童,他們什么事情都不愿去做不愿去嘗試,但他們僅僅是因為懶嗎?在他們懶的背后,或許是因為害怕失敗、不自信,所以用懶這種行為來逃避,這樣人們就只會說他們懶,而不會說他們笨。所以阿德勒認為成人要以兒童的視角來看待他們的處境,理解他們的錯誤判斷,從而采取正確的解決方式。
總之,觀看完這本書后,會讓人對兒童有個更全新的認識,而這往往是我們所忽略的,阿德勒在本書中所闡述的兒童問題行為及其產(chǎn)生原因和應對方式讓人不可忽視,與老師及家長來說,是他們的一本教育指南。
《兒童教育心理學》讀后感 9
對心理學感興趣是近幾年的事,初衷是想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最終改變自己!這也是出于迫切的想要改變的愿望!結(jié)合這幾年小學教學生涯的所見所聞,這本書總體來說,很多觀點都非常贊同,對以前遇到的一些問題孩子的行為也有了一定的解釋,盡管對如何去改變還不太清楚,但對原因的探究,也有助于以后在遇到這樣的'孩子時能夠多一些幫助他們的辦法!
深深的感覺到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家長和老師都應該了解一些心理學的知識,特別是家長更應該了解孩子的心理,如同書中所說的兒童時期的社會情感培養(yǎng)非常重要,直接影響著以后得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當然學校老師的也承擔著彌補家庭教育不足的責任,總之,了解孩子才能很好的教育孩子!切忌用極端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值得一看!
《兒童教育心理學》讀后感 10
本書是一本兒童教育心理學的通俗讀物,前半部分是作者的理論成果,后半部分則是心理個案的例子,具有代表性的個案分析。作為老師和母親如何幫助兒童,形成一個健康正常的人格這一問題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書中強調(diào)要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難的品質(zhì)以及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培養(yǎng)孩子健全的人格,這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
一、個體對客觀事實的看法絕不是事實本身,我們要全面觀察個體的成長過程,時刻關注他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和障礙,特別是關注她的童年,因為會影響他以后的人生。例如有一個52歲的女人,她總是不停的,貶損比她年長的女性,回顧她的童年,她有一個優(yōu)秀的姐姐,從童年到現(xiàn)在,她總是懷疑別人看不起她,當這些童年時未受到過關愛的孩子,她們在兒童時代都受到過惡劣的對待,因此形成了冷酷、滿懷嫉妒、恨惡的性格。
二、懷有過度雄心的孩子之所以處境艱難,是因為人們常常以外在的成功來評判他們,而不是根據(jù)他們克服困難的能力來評判他們,訓練孩子野心勃勃,并沒有什么好處,培養(yǎng)孩子的勇敢,堅韌和自信卻尤為重要,要讓他們認識到面對挫折不能氣餒,也不能喪失勇氣,而是要把挫折當作一個新的問題去解決。
三、個體心理學的基本思想是個體的人格,包括兒童和成人是一個統(tǒng)一的'體,這種人格的行為表現(xiàn)和個體逐漸形成的行為模式是保持一致的,孩子上學拖延理解為,他對學校布置的任務作出難以避免的反應,他不想上學,他會想盡辦法不遵從學校的要求,壞孩子之所以不想上學,是因為他們追求優(yōu)越的心理,非但沒有成功地轉(zhuǎn)化為學校的要求,反而對學校的要求有所抗拒,于是他表現(xiàn)出一系列相應的心理特征,逐漸陷入不可救藥的地步。
《兒童教育心理學》讀后感 11
在讀的過程中,你會發(fā)現(xiàn),書中描述的孩子的行為特征自己孩子身上會有。你會和我一樣忍不住接著往下看。
阿德勒提出,要用正確的方法培養(yǎng)一個人格健全的孩子前,父母除了具備養(yǎng)育知識,還必須具備心理學知識。
書中提到,作為家長, 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做一個“沉著”父母。
一個剛出生的孩子,已經(jīng)具備了感知父母情緒的能力。
做一個情緒穩(wěn)定的家長,容易跟孩子建立情感連接,跟嬰兒建立健康的依戀模式,形成良好親子的關系。
要做到一個情緒穩(wěn)定的家長,最簡單的方法是克制好好說話,避免大喊大叫。
我在青少年的心理咨詢案例中發(fā)現(xiàn),很多問題兒童的背后,有一個情緒化的爸爸或者是媽媽。
書中提到幾個生活中常見的孩子行為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比如“可怕的兩歲”。孩子到了兩歲后,自主意識飛快發(fā)展,你會發(fā)現(xiàn),仿佛一夜間,孩子長大了。他會跟你對說干,什么都要自己來。
事實上,孩子在半歲左右開始喜歡到處亂摸,亂爬,亂抓東西。其實這時,孩子已經(jīng)開始有了自信的信念,孩子知道自己有能力實現(xiàn)一些目標。阿德勒認為這時孩子已經(jīng)擁有了一個重要的心理特征,叫“自我效能感”。如果家長不知道這個規(guī)律,會處處限制孩子的.行動,而這樣的做法,就等于經(jīng)常打擊孩子的自信。以后孩子就會變得膽小自卑。
同樣的,孩子恐懼上幼兒園、在幼兒園打人、拖延癥、在路上不跟人打招呼,這些行為背后,都有我們意識不到的原因,孩子又不能用他們的語言來表達。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去學習做一個精益父母。而這本書為你提供了如何跟孩子溝通的技巧。
《兒童教育心理學》讀后感 12
生活中隨處可見不自信的場面,尤其是做一些自己不那么擅長的領域,也正因為如此,才會自卑,更不愿意突破自己,時時想要戰(zhàn)勝自己的自卑感,卻不得其法。
在阿德勒《兒童教育心理學》一書中,作者描述了很多關于自信與自卑的影響,它們相互作用,為了取得優(yōu)越感,孩子從小就試圖戰(zhàn)勝自卑感,可是如果取得成果不是很理想,表現(xiàn)出的優(yōu)越感不那么令人滿意,就會認為自己的努力沒有什么意義,也會為自己今后的懶惰提供借口。但是現(xiàn)實社會中,包括成人在內(nèi),很多事情不會因為努力就能取得想要的成功,那么,就要引導孩子戰(zhàn)勝自卑的好方法就是不斷的練習,練習的結(jié)果也可能不盡人意,就要學會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而不是一味的自卑。日常生活中,我常常用盡人事聽天命來安慰自己接受努力過后的不成功。
因為自卑,兒童不愿意做一些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但是生活又是千變?nèi)f化的,怎么可能讓一個人一直生活在自我搭建的安全堡壘之中呢?怎么來引導他們做那些自己不太愿意做,也不會一下子取得優(yōu)越感或者正向反饋的事情呢?我覺得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溝通方式,當孩子不愿意做的時候,不要強迫。而是發(fā)現(xiàn)一些與之相關的其他相對感興趣的事情作為引子,慢慢過度。比如,日常教孩子學習英語的時候,她會反感,立即停止,讓她先聽一下偶有幾個單詞的中文故事,她會好奇那幾個詞的意思,也會偶爾自己選擇一些旋律優(yōu)美的英文歌,這樣就是過度。那么當孩子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做的相對較好的時候,怎么反饋和鼓勵也需要一些技巧,不能單調(diào)的說,“你真棒”,而是要提出表揚做這件事的熱情、勇氣及過程中的具體事跡。
反觀,在成人的世界中,自卑也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多了自我掩飾的辦法。拖延,就是不自信的表現(xiàn),害怕做事中遇到困難,所以一日拖一日。不能勇于承擔一些有挑戰(zhàn)的工作,也是缺乏自信,自我感覺很差,總是在自己的舒適區(qū)打轉(zhuǎn)。渴望提高收入,卻沒有提升自己能力,先怪老板太小氣;渴望自己進步,卻什么事情也沒做,除了刷微信、微博就是刷劇,還怪領導不給自己機會;渴望做一個好媽媽,回家之后只會葛優(yōu)躺,還罵孩子為什么不學習,就知道看電視。其實,有自卑感很正常,這樣才能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才有緊迫感,才有動力去思考怎么做好許多之前不能做或者沒有做好的事情。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因為我們不夠完美,那么就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也要平心靜氣的面對孩子的缺點,盡量不要讓這些缺點發(fā)展成為危害性行為。在教育的過程中,還要不斷提升自己,因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自然會效仿自己的父母,而父母則要動用心思來教孩子,不能只知道責罵與懲罰。
《兒童教育心理學》讀后感 13
《兒童教育心理學》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著作。本書中提出了關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論。他認為人的人格結(jié)構(gòu)形成于童年期,要解決人格心理問題必須從他的童年著手。因此幫助兒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兒童的首要和核心問題。阿德勒反復強調(diào)要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兒童培養(yǎng)和建立獨立、自信、勇敢、不懼困難的品質(zhì)和積極與他人、集體合作的能力。
這本書的內(nèi)容非常易懂且便于操作,適合教師和家長閱讀學習。對于教育兒童有很大的幫助。兒童所有的活動都是他整體生活和整體人格的外顯,不了解行為中隱含的生活背景就無法理解他所做的事。我們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人格的統(tǒng)一性。懲罰對兒童來說一般是弊大于利。錯誤目標的確定通常緣于錯誤的判斷。兒童獲得印象的強度和方式,并不取決于客觀事實或情況,而取決于兒童看待和判斷事實或情境的方式。
懲罰之后加劇孩子對學校的厭惡感。除了人格的統(tǒng)一性外,人性另一個重要的心理事實是人們對優(yōu)越感和成功的追求。如果我們不感到自卑或自我感覺處于“下游”狀態(tài),我們就不會有超越當下的愿望。優(yōu)越感與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現(xiàn)象的兩個方面。
心理健康的孩子會把自己對優(yōu)越感的追求轉(zhuǎn)變?yōu)榍斑M的動力。學校是在為社會而不是在為自己培養(yǎng)學生。懶惰的兒童其實正在享受懶惰的好處。他們不需要背負別人對他的期望,不需要努力,總表現(xiàn)出一副無所謂和懶散的樣子,他即使沒什么好成績,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人們的諒解。他的懶惰使他成為人們關注的對象,最起碼他的父母要為他操心。
簡單來說,懶惰是那些缺乏自信心的人的一種自我保護屏障,但同時也阻礙了他們努力不去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即使是最嚴厲的懲罰也無法使一個懶惰的兒童勤快起來。只有友好的啟發(fā)、積極的鼓勵才能增強他們的勇氣,才能使他們完全康復。自卑情結(jié)是指一種過度的自卑感,它促使人去需求唾手可得的補償和富有欺騙性的滿足。同時,這種自卑情結(jié)放大困難,消解勇氣,從而將通往成功的道路堵死。
一個人尋求超越他人的方式如果不是建立自己的成就而是貶低他人,那么他就是怯懦者。教育者必須加強兒童之間的友好感情,教育他們即使別人因為做錯了事而得分較低也不要蔑視他們。否則,孩子很容易形成自卑情結(jié),喪失生活的`勇氣。
兒童的發(fā)展既不是由天賦決定,也不是由客觀環(huán)境決定;兒童對客觀事實的看法和他們與客觀現(xiàn)實的關系才是兒童發(fā)展的決定因素。成人不要期望兒童不犯錯,不要期望他們按照成人成熟的理智來行動,而要意識到,兒童在理解自身的處境時會經(jīng)常犯錯。
過于挑剔和嚴厲容易使孩子喪失勇氣,而過于溫和和溺愛容易使孩子形成依賴心理。教育的目的必然是社會性的。社會情感讓個體感受到一種安全感,同時這種安全感支撐著他的全部生活。只有當我們把社會和他人的權利考慮在內(nèi)時,道德觀念才會出現(xiàn),也才具有意義。
那些習慣于把世界分為相互對立的兩個部分的成人,其思維方式仍然保留著兒童時期的特點。造成兒童在學校失敗的原因,不僅僅是學校教育體系的無效,還有兒童準備上的缺失與不充分。有些孩子遭受失敗后反而大受鼓舞,而有些孩子則會一蹶不振,對于這種因失敗而灰心喪氣的孩子應不斷進行鼓舞和激勵,對他們要溫和、耐心和寬容。要讓每個孩子形成這樣一種印象: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是要活的有價值。對于孩子的教育,家長或教師決不能有半點灰心喪氣。父母可以糾正學校教育的不足,教師則可以彌補家庭教育的缺陷。
教師即使有充足的理由也絕不應該指責家長。直接指出他們過去的錯誤,這于事無補。切記不可教條式的和他們說話,即便是提建議,也不應該用命令的語氣,而盡量用“可能,也許或你可以嘗試一下”等建議性的口吻。完全沒有必要去證明誰正確或顯示出自己的優(yōu)越,關鍵在于找出一個有效的方法來幫助孩子。
這本書令我喜歡的原因是它沒有枯燥的專業(yè)術語,語言平實。而且充滿著健康的氣息,不似弗洛伊德悲觀的情緒。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對于我們教師來說,了解學生是非常必要的。作為一名教師,必須了解心理學。這本書是經(jīng)典之作。
《兒童教育心理學》讀后感 14
《兒童教育心理學》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深刻的教育之旅。這本書不僅為我揭示了兒童心理世界的復雜性和豐富性,還為我提供了許多關于如何更有效地與兒童溝通、教育和培養(yǎng)他們的實用建議。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首先被書中對兒童心理發(fā)展的詳細解析所吸引。作者通過大量的研究和實例,生動地描繪了兒童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特征、認知能力和情感需求。這讓我更加明白了兒童的成長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需要我們耐心、細心地觀察和引導。
書中還強調(diào)了環(huán)境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家庭、學校和社會環(huán)境都會對兒童的心理發(fā)展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這讓我意識到,作為家長和教育者,我們需要為兒童創(chuàng)造一個安全、穩(wěn)定、充滿愛的環(huán)境,讓他們能夠自由地探索、學習和成長。
在書中,作者還介紹了一些實用的.教育方法和技巧。例如,如何根據(jù)兒童的個性特點制定教育計劃、如何與兒童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如何激發(fā)兒童的學習興趣和動力等。這些方法和技巧對我來說非常實用,讓我在教育實踐中更加得心應手。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的責任和使命。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培養(yǎng)人的品德、情感和能力。作為家長和教育者,我們需要時刻關注兒童的心理健康和成長需求,為他們提供全方位的關愛和支持。
總的來說,《兒童教育心理學》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它不僅讓我更加了解了兒童的心理世界和教育需求,還為我提供了許多實用的教育方法和技巧。我相信,在未來的教育實踐中,我會更加關注兒童的心理健康和成長需求,努力為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成長環(huán)境。
《兒童教育心理學》讀后感 15
當我翻開《兒童教育心理學》這本書時,我原以為會面對一系列枯燥的理論和難以理解的術語。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發(fā)現(xiàn)這本書不僅內(nèi)容豐富,而且深入淺出,讓我對兒童教育心理學有了全新的認識。
書中首先強調(diào)了兒童心理發(fā)展的重要性。作者指出,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它涉及到兒童的認知、情感、社會行為等多個方面。因此,教育者在實施教育時,必須充分了解兒童的心理特點,以便更好地指導他們成長。
在閱讀過程中,我被書中關于兒童情感發(fā)展的`部分深深吸引。作者認為,兒童的情感發(fā)展是他們心理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得到父母和教師的關愛和支持,這有助于他們建立積極的情感體驗和安全感。同時,兒童也需要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這對于他們未來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
書中還詳細討論了兒童的社會行為發(fā)展。作者指出,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需要逐漸學會與他人交往、合作和競爭。教育者應該為兒童提供豐富的社交環(huán)境,讓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和成長。此外,教育者還應該關注兒童的道德發(fā)展,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念。
在閱讀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這本書對于教育實踐的指導意義。教育者不僅要了解兒童的心理特點,還要學會運用心理學原理來指導教育實踐。例如,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應該關注兒童的個體差異,尊重他們的興趣和需求,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教育方案。同時,教育者還應該關注兒童的情感需求,為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溫馨、和諧的成長環(huán)境。
總的來說,《兒童教育心理學》這本書讓我對兒童教育心理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它讓我認識到兒童心理發(fā)展的重要性,以及教育者在實施教育時需要遵循的心理學原理。我相信這本書對于廣大教育工作者來說,都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兒童教育心理學》讀后感】相關文章:
兒童教育心得12-27
兒童教育指南04-27
兒童教育報告11-09
留守兒童教育總結(jié)01-01
兒童教育-愛與自由04-27
留守兒童教育報告10-29
兒童教育格言(6篇)02-09
老外眼中的中國兒童教育04-27
農(nóng)村留守兒童教育論文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