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讀后感

時間:2023-03-30 16:45:13 讀后感作文 我要投稿

中庸讀后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庸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中庸讀后感

中庸讀后感1

  《大學中庸》是一本適宜正在學習的學生讀的。這本書給予我許多道理,好像是雨水滋潤著鮮花的心田。

  《大學中庸》還教導我們做人要以身作則,待人處事要心平氣和。品德高尚的人總是實行以身作則。

  俗話云:平平淡淡才是真。其意為庸也,年長者好庸,年少者惡庸,且不論庸者好壞,此對立還是頗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惡之者,既然中庸合用。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因為個體的差異,所犯的錯誤也是各種各樣的,教師面對這些錯誤時,如果心態(tài)過急,難免會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傷害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造性;而如果教師能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冷靜地分析一下學生出錯的原因,幫助學生找到出錯的根源,教師也就不難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法。所以,我認為教師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是正確對待學生犯錯誤,幫助學生有效改正所犯錯誤的關鍵所在。

  古人說:“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大雁南飛就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協(xié)作、互相鼓勵、直至實現(xiàn)共贏的過程。它們總是喜歡排成“人”字飛行,在這種結構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動都會給緊隨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們順利完成長途旅行。

  《大學中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平明百姓,人人都要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輕重緩急,否則就……

  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yǎng)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發(fā)育,生生不息!暗馈痹从诒旧,與自己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這種自我修養(yǎng)與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論今后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

  書是我們的朋友,有的人認為《大學中庸》是“寶”,但有人認為它是“草”。我去認為它是寶!你們看了我的作文,一定要看看《大學中庸》哦!

中庸讀后感2

  做生意,是為了求利,求利就很難做到不報怨。進貨求人家優(yōu)惠,人家不優(yōu)惠,抱怨了;賣貨求人家買,人家不買了,抱怨了。有怨,心氣就不順,心氣不順,做事也很難順遂。因此,我們要時常修心養(yǎng)性不抱怨,不怨天尤人。

  那么如何修身養(yǎng)性以無怨呢?首先我們要找到產生抱怨的最大原因,一個字:求。因為有“求”而不得才會生怨。求天保佐不順遂,求人施助不順遂,便產生了怨,怨天尤人。因此,《中庸》說,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意思是說君子高居上位不去欺凌下位的人,君子處在下位不去高攀上位的人。只是端正自己,不去苛求別人,這樣便無怨心,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所以人之所以有“求”的原因在于不能端正自己,即不能正己。因此,生怨的根本原因是不能正己。能正己則無怨。

  在其位謀其職,則無怨。人最大的怨來自于自身所處地位和環(huán)境。人們總是在其位而妄想他位高位,則怨氣常生。常言道,人比人氣死人,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生平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痹刚撸挂。君子無愿,故自在自得。

  其三,失敗導致生怨,怨天,怨人、怨自己。抱怨解決不了問題和困難,要解決問題和困難必須“反求諸其身”,要反省、總結失敗的原因,然后再接再勵。所以孔子說: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意思是說沒有射中靶心,要找自身的.原因,不能怨靶心不夠大不夠近。這里也有一個“求”字,求自己也會有怨生,怨自己太笨。所以人一定要中正,也就是一定要端正自己,端正自己的心態(tài),反省認識自己的不足,然后彌補不足再接再勵,不怨天不尤人。

中庸讀后感3

  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于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這是中庸中的第一句話,而其含義就是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通常人們講天人合一主要是從哲學上講,大都從《孟子》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講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視了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于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與天地參”是天人合一。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終于“‘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這就是圣人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樣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們自覺修養(yǎng)所達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樣造福于人類和自然理想境界。

  而其表現(xiàn)的就是天道與人道合一,天性與人性合一,理性與感情合一,鬼神與圣人合一,外內合一。

  他的主要思想就是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yǎng)、自我監(jiān)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yǎng)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chuàng)“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現(xiàn)在的我們可能不能像以前那樣!但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

中庸讀后感4

  寒假里我看了大隊部推薦選看的國學經典誦讀——《中庸》。

  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

  作者為孔子后裔子思,后經秦代學者修改整理。

  北宋時期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并列稱為“四書”。

  我的語文是弱項,對文章的理解力較弱,所以,我一直很排斥古代文言文的書籍。

  但沒想到,這次硬著頭皮看的這本?中庸,卻讓我對文言文中的知識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中庸?里講了不少有道理的話,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十八段話:“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边@段話的意思是: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可以成功,沒有準備就要失敗。

  說話前有準備,就不會理屈詞窮站不住腳;做事先有準備,就不會遇到困難挫折;行事前計劃先有定奪,就不會有發(fā)生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夠事先決定妥當,就不會行不通了。

  讀完這短短小小的幾句話,我有了極大的觸動。

  原來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未雨綢繆、作好準備,這樣才可能獲得成功,如果沒有準備,那么面臨著艱難險阻成功的幾率會非常低。

  生活中也是如此,就像我們學生在考試前肯定會有復習的過程,溫故而知新;運動員每天都必須訓練,為了比賽出成績的那一刻;軍人不打無準備的仗,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戲劇家更是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

  早點去準備吧!早點準備一定是對的`,因為只有準備好了的人,才能有勇氣面對任何可能出現(xiàn)的困難,才能有戰(zhàn)勝困難的決心。

  千年前充滿智慧的古人,用他們那簡樸的語言告訴了我們人生的真諦。

  這些國學經典作品真是非常值得好好閱讀,細細品味。

中庸讀后感5

  孔子傳道給曾子,曾子寫了篇論文《大學》;曾子傳道給孔子的孫子子思,子思又寫了篇論文就是《中庸》。中庸思想,也是來自于孔子。在《論語·雍也篇》中,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孔子認為中庸太難了,普通人很少能夠做到。中庸到底是什么呢?孔子講的中庸與仁一樣,有體有用。中庸的主題非常不好理解,中庸的作用就是此處講的'“中不偏,庸不易”。中就是不偏,庸就是不易。

  什么是中呢?一個方框,代表上下四方,中間有一豎直貫下來,不歪不偏就是中。任何事情都要取中,無論偏左、偏右都不行?鬃又艘徊繗v史,叫《春秋》,為什么叫春秋呢?取中之意。冬天冷、夏天熱,溫度不適中;冬日長、夏日短,日照不適中,都不合乎標準。只有春秋不冷不熱,白天與黑夜一樣長,有中才可以作為標準。孔子的五德是“溫良恭儉讓”,溫是第一的,太熱太冷都是偏,只有溫才是中。

  什么是庸呢?庸是庸常之意,就是我們說的,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平庸才能長久,普通才是偉大,這是宇宙間的基本法則。我們現(xiàn)代人都不甘寂寞,要拔高、要精彩,講究“玩的就是心跳”。人生平平安安就是福,高處沒有道只有險,高處不勝寒。常人不是如此,不知足不知止,求高求好。一求高事準糟,所以叫“糟高”。中庸就是告訴我們“中不偏,庸不易”的道理。這兩句話是宋儒程顥、程頤說的,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了就不偏、庸了就長久。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就一生平安、幸福。

  中不是目的而是方法,中的目的是和、是中和,所以子思在《中庸》里才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有中才能達到和,和是宇宙萬物之理。夫妻和才能生貴子,家和才能萬事興,和氣才能生財。總之都要和,不和就不生,就沒有生氣。天之和是太和,地之和是中和,人之和是保和。能時時保和就能達到中和,保持住中和就能恢復到太和。北京紫禁城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不正是此意嗎?中者,天下之根;庸者,天下之本,中庸思想是一種客觀的思想,也是一種唯物的思想;甚至可以說,中庸才是世界的本來面目,才是世界的永遠不變的平衡態(tài)。

中庸讀后感6

  看了這本經典書——《大學中庸》,我覺得這本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它就像是一位活了幾千年的人,對于以前的歷史都記憶猶新,刻骨銘心。這本書可以告訴我們歷史中的人物和故事更能體現(xiàn)人性和我們幾千年的文化形成,以及現(xiàn)代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它也可以告訴我們許多數(shù)不勝數(shù)的道理。這些道理散發(fā)開來塞滿天地四方,收攏回來又能隱藏內心深處。他所蘊涵的趣味無窮無盡,而且都是很實在的學問,對于我們終身受用,而且用之不竭。這些道理深深地影響了我,例如:做人要以身作則,做人要感恩,做人要勤學……其中最深刻的是:感恩和勤學。

  像感恩,做人一定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在感恩的歷史長河中,流淌著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故事。像古有小黃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體溫暖了席子,才讓父親睡到溫暖的.床上;今有偉人毛主席,邀請他的老師參加開國大典;朱總司令蹲下身,親自為媽媽洗腳。還有居里夫人,寄去機票,讓她的小學歐班老師來參加鐳研究所的落成典禮,居里夫人還親自把老師送上主席臺。偉人之所以偉大,名人之所以成為名人,是因為他們都擁有美好的心理品質——感恩。

  像勤學,如果我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們也變得越加光明和有意義。就像著名的政治家孫敬和大學問家匡衡,他們?yōu)榱饲趯W而不顧一切地去追求。他——匡衡,幼時極愛讀書,白天在田間忙於助大人農作,日落始返家,欲讀書卻苦於家中無燈,后來忽發(fā)妙想,原來,鄰家點燈的那間房與他僅一壁之隔,他硬悄悄鑿了個小孔,借此一孔之光,夜夜倚壁讀書,讀完了不少書。后來,匡衡成了著名的學者,特別是對于《詩經》一書,在當時的見解無人能出其右。漢元帝時,他的學問極為當朝賞識,所上之書屢被采用。他的鑿壁偷光故事,也成了學界千古佳話……

  讀了這本書,我獲益良多,讀過這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希望我們讀了這本書后都能成為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對人民有益的人,團結攜手建設我們的美好明天!

中庸讀后感7

  對于環(huán)境的理解是隨著時間而逐步改變的。有段流傳很廣的名言是這么說的,如果一個人不喜歡周圍的環(huán)境,就要想辦法努力改變它;如果不能夠改變環(huán)境,那就努力去適應環(huán)境;如果不能適應周圍的環(huán)境,就想辦法再換個環(huán)境試試。樹挪死,人挪活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墒,如果換個環(huán)境仍然沒有辦法適應呢?照著這個思路思考下去最后會得出一個什么結果。雖然有點哲學上一辨到底的意味,但有些東西把牛角尖鉆透了之后,反而知道該如何輕松面對了。就象經歷過的人,無所畏懼。但這種無所畏懼和無知者無畏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含義。后者是初級階段,前者提升的層次更高,視野更開闊。

  中國人講中庸之道是有道理的。老祖宗幾千年的東西,畢竟對后世有所啟迪。以前對于中庸的理解非常的片面狹隘,總以為是抹殺個性之事,這其實是不懂得如何通過中庸求同存異,揚長避短。中庸之道,個人的理解,更多的是為了雙方的溝通與交流,找到彼此承接的平臺,哪怕對方與你的差異完全是一南一北,你仍然可以從個人愛好,或者是某些不為人道的小秘密找到話題。

  更多的時候持有中庸這樣一種態(tài)度,可以急事緩辦,可以將不好辦的事情改變過來,扭轉局勢。以退為進,是為了更好地進攻。在戰(zhàn)場上,一個人在沒有學會如何進攻敵人之前,先學會保存自己是非常重要的。著名的股神說得非常有體會:投資最重要的是想方設法保存原有資本,第一條如此,第二條、第三條同樣如此。

  什么樣的'光芒最長久?不是突然一現(xiàn)的流星之光,只有恒星那并不太強的光,夜夜可見,永遠在天空中閃亮。又想起登高必跌重,一步步行去,踩踏實了,最為穩(wěn)妥。

  中庸并不是放棄自己的立場,雖然許多時候中庸意味著保持中立,但中庸絕不等于平庸。怕就怕,過于聰明,起點不高,看得不遠,不知道天多高地多厚,自以為是最誤事。因此才會有“難得糊涂”這樣精妙的語言。

  中庸是一種處世態(tài)度,它只是一種手段,不是目標。因此,學會中庸,給自己更廣闊的天地,中庸與雄心壯志并不矛盾。年輕時候愛走極端,隨著閱歷的增多,逐步明白了,中庸,會給人帶來更多的回旋余地。

中庸讀后感8

  讀了《中庸》,感覺收獲還是很大的,《中庸》讀后感!吨杏埂肥侨寮夷酥琳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

  相傳是孔子之孫子思寫的經典文本,或者是秦漢時儒家的作品,被收錄在《小戴禮記》中,后來獨立成一書,南宋朱熹又將其分成三十三章。初讀《中庸》,感覺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為字難認,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難理解。而以前讀《大學》,有很多生僻的古漢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還是堅持晨讀,并查閱了一些資料輔助理解。現(xiàn)在,回過頭來,感覺收獲還是不小的。關于“中庸”,程頤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中庸以“誠”和“中”為基本概念,敘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學。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燭照通篇。這句話是一個垂示,猶如鳳鳥銜至黃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圖》稱:黃帝坐于扈閣,鳳凰銜書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種瞬間綻現(xiàn)的文采。是一個自天之命、由微之顯、從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過程。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yǎng)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發(fā)育,生生不息!暗馈痹从诒旧,與自我相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這種自我修養(yǎng)與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論今后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可是,要達到“至誠”的境界又談何容易呀!特別是我們今天的經濟化市場化的社會,達到“至誠”就更加不易。

  人性是有很多弱點的,歸根結底一“貪”字。自古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貪,從而使人們做到知足常樂?傊x過中庸之后,于為人于處世都受益匪淺,受用終身。

中庸讀后感9

  讓人很難理解,幾千年前古人總結的經驗,到了科技如此發(fā)達的今天依然擲地有聲、經典至極。這是我讀《大學·中庸》時的感受,而且讀的越多、理解得越深,這種感受越強烈。

  《大學·中庸》中不是句句有理,但絕大多數(shù)都能發(fā)人深省。其中,我印象最深刻、而且我最認同的是“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句中的“豫”作“預”理解,是“計劃”、“準備”的意思。這句話可以簡單理解為:“做任何事,如果事先有周密的計劃和充分的準備,就能成功;如果事先沒有計劃好或準備好,則可能失敗!

  我們身邊有很多例子可以證明這一點。

  上個星期五的朗誦比賽,我們班又拿了一個一等獎。這個一等獎也是來之不易的。老師一接到通知,就搶先進行了計劃和選題,接著就組織我們進行練習,開始的那幾天,我們除了在學校練習之外,老師還要求我們每天回家練習朗讀,實際上,這就是在作充分的`準備。離比賽還有兩天的時候,老師每天又抽一、兩節(jié)課給我們排練,此時,她專門注意糾正我們的舞臺效果。正式比賽的時候,我們全體同學無論是字正腔圓,還是精神面貌、感情投入等多方面都比別的班要好,F(xiàn)在來看,如果不是老師搶先計劃并組織我們充分準備,我們就很難拿這個一等獎啦。

  事先沒有計劃和準備的事,我做得多了,當然也就嘗到了很多次失敗的滋味。比如有一個星期天下午,我記得我還有一個辦手抄報的作業(yè)沒有做,于是,我急著做手抄報。當我找a4紙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紙沒有了,爸爸便馬上給我買回來。這時,我又發(fā)現(xiàn),我不知道畫什么畫、寫什么內容,好不容易畫好之后,又發(fā)現(xiàn)彩筆掉在學校啦,于是爸爸又去給買彩筆。前后折騰了四、五個小時,才把辦了一張質量很差的手抄報。后來想,如果我事先準備好材料,并事先設計好手抄報的版式和內容,我想,這張手抄報不僅質量要高一些,而且花的時間也少得多。

  現(xiàn)在,我時常在做事和學習的時候都會想起“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這一重要的做事準則。

中庸讀后感10

  一磚一瓦,一亭一閣,都是他曾在主宰,雕欄玉砌,都是他的夢境!}記

  穿越歷史的回廊,多少曾輝煌的盛世頃刻間付諸東流,多少曾經披金戴銀的帝王瞬間消逝。

  所以,請別怪秦始皇專政,他只是為了延續(xù)更久的不朽的傳奇;也別怪曹操多疑,因為有多少帝王是被自己的親信所殺。而又有多少帝王為我們留下多少次的盛世,但獨獨有他,為我們留下的是不朽的詩篇。

  出生在帝王之家是他的無奈,從小,他比別人學得更多,也比別人懂得的更多。他一直小心翼翼的渴望被父親關注又不想鋒芒過大。從小,他便被養(yǎng)在了這樣勾心斗角的帝王之家。

  登上皇位的他,并沒有過多的興奮,他開始規(guī)劃政治藍圖,渴望書寫華麗的一章,他想像秦始皇嬴政一樣一統(tǒng)天下,也想像漢武帝劉徹一樣將國家發(fā)揚光大,更想像唐太宗李世民一樣發(fā)展到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他懷有滿腔的抱負,躍躍欲試,可不幸就這樣發(fā)生在他身上。被奪下皇位的他卻依舊被養(yǎng)在宮中,承受著更多的恥辱。

  在此后的幾年,他沒有一天不在悔恨自己的亡國之恨。書寫下一章又一章的詩篇:從《相見歡》的“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到《望江南》的“多少恨,昨夜夢魂中”最后再到《虞美人》的“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沒有一天他不在悔恨。最終,他還是選擇在這無盡的長廊中留下一個背影。我想把他叫住,也想叫他不要這樣消極,卻無奈他走的太過匆忙!但也許就是這樣的性格,成就了他的.一生。

  或許他不是最精干的帝王,但他也不是最昏庸的;或許他不是最優(yōu)美的詞人,但他也不是最無為的。他的一生,抑制了太多的愿望與抱負,一直都在維持中庸之道,卻不曾想過自己表露心跡的詞將會成為千古絕唱。

  我愿在這落花無情的皇宮與他暢飲一場,因為他值得。或許,他的命運是悲哀的,就連詞句中也與李清照一樣流轉著悲傷,但他一定是個明君,只因他之后的悔恨與他的努力。

  多少千古風流人物,有的只是過客,有的背負罵名,有的名揚天下。唯有他,追求中庸之道,透過一個背影站在世人的面前。讓我高舉杯子,為你干杯,李煜!

中庸讀后感11

  《中庸》它從本體論、主體論、倫理政治論、宇宙論四個向度展開了儒家哲學思想體系,經道德本體作為始基,以道德主體作為核心,闡述了秉具天命之性的人在社會和自然中的立身原則和行為規(guī)范,最終將天人、內外之道歸結為一“誠”。《中庸》接續(xù)孔子、曾子思路,繼承并改造三代天道觀,將超越而外在的、神圣的、具有德性并依據(jù)德性主宰人事的“天”進一步轉化為超越內在的、作為包括人在內的宇宙萬物之終極本原的道德本體。

  中庸之道如今已走向略帶貶義的色彩,但如今人世間,成功之人,成名之人,大凡都是深諳此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中,不偏不倚;接著說庸,庸不是無能,而是平常。平常就是不易,即鮮有改變,年少輕狂之時,日日思變,整日里做著相同的工作,重復著相同的生活被深惡痛絕,因而時時思變,跳槽等等所為,均有一定因素是因不庸而起。不說此行為之好壞,年少輕狂時的不庸在長者眼中是為胡鬧、是為冒險,是為激進。暮年之人常念葉落歸根,常念平淡生活,有一大俗話云:平平淡淡才是真。其意為庸也,年長者好庸,年少者惡庸,且不論庸者好壞,此一對立還是頗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惡之者,既然中庸合用,我認為中是好的,則合用,庸必然也應是好的,平常之為,淡然處之能培養(yǎng)良好心態(tài),庸并非鼓勵不求上進,而是在激進中尋求平衡,此又回到中,不可過也不可不及,是以中庸合用。聯(lián)系自己的教師生活,我感覺教師確實應以平和的心態(tài)來面對學生的錯誤。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因為個體的`差異,所犯的錯誤也是各種各樣的,教師面對這些錯誤時,如果心態(tài)過急,難免會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傷害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造性;而如果教師能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冷靜地分析一下學生出錯的原因,幫助學生找到出錯的根源,教師也就不難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法。所以,我認為教師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是正確對待學生犯錯誤,幫助學生有效改正所犯錯誤的關鍵所在。

中庸讀后感12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第三句的意思是去學習和修煉率性的道才叫做教。學習和傳播幼兒、少兒文化很長時間了,因為當初對中國的教育體制不滿意,所以才找到了現(xiàn)在的這種教育。

  教到底是什么?教育?還是教化?我認為教首先是一種自我認知的過程。就像我經常對父母說,教育孩子就是一種自我成長。孩子是以榜樣的力量,作為自己學習的基礎。你希望孩子成為一種人,首先自己要具有這種人的品質,可能你不是這種人,但是你要為之努力。育就是養(yǎng),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養(yǎng)育。那么教育就是教養(yǎng)?墒巧町斨,我們往往把這兩個詞分開。教育是老師和學校的事情,教養(yǎng)才是自己的事情。一般我們說一個孩子沒有教養(yǎng),會指他的家教。暗地里實際上是在責怪他們的父母。相對來講教育的面積可能會更大,一個孩子教育不好,跟學校,跟父母,跟老師都有關系。化的字義是使性質或形狀發(fā)生改變,就如同《大學》里把親民作新民解釋一樣。我們改變不了別人,只能改變自己。還是那句話,自己改變了,這盤棋也就變了。

  怎么能讓自己做到化,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也可以理解為:修道就是修身。讓自己明白、發(fā)明、明了,經歷這么一個過程,就會感知到自己的道,我們沿著這個道就會找到性,也就是我們的先天本性,也就是明德。串起來就是我把《中庸》的整個第一句還是理解為方法論。它也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圖景,只不過這個圖景更抽象一些。

  結合《中庸》的第一句和《大學》的理解,一個人具備的術,是在生活當中比較重要,但不是絕對的,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是絕對的。我身邊的.很大一群人,沒有自信的原因就是他不具備所謂的一些術。從教育的角度來講,術的意義就不大了。我并不是說術沒用,而是說它不具備決定性的作用。單純從天理的角度來講,我們所追求的一切的術都是枝枝葉葉外頭尋。教化自己,去影響別人。境隨心轉,相由心生。送給自己,也送給每一個可以看到我這篇讀后感的人。

中庸讀后感13

  最近讀了《大學中庸》,感覺受益匪淺。

  大學的三綱領: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和孔子的至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如出一轍,我了解了《大學》《中庸》《論語》等一些四書五經之間的聯(lián)系,找到了根本,弘揚好的品德,棄舊向新,知道追求什么,邊界在哪里,這些觀點今天仍然實用,這是普適萬物的規(guī)律。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吾日三省吾身,今天和昨天相比有進步,每天進步一點點就是進步,這個要求不高,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內心懷有敬畏,不斷地加工打磨自己,無論工作還是生活,都會達到至善的狀態(tài)。

  一個善良的人一定不會自欺,不會為了利益刻意去遵守道德規(guī)范,而是內心都有底線,內心有準繩。一個善良的人會適時、適事的做事情,使自己圓滿的同時也會考慮別人的感受,一個善良的人也會遵循萬物的規(guī)律,不失位、不越位,潛移默化的影響周圍的人。

  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yǎng)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發(fā)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與自我相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這種自我修養(yǎng)與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人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論今后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

  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中庸,這里的“中庸”有包容和利用的`意思。就是對于一切的客觀存在都予以包容,并合理使用,在具體事件,無論其性質如何,其中都深含著一定的必然意義,都應予接受。而在具體的運作中應作出恰當?shù)倪x擇,把握適度。就是說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作出適宜的行為。莊子在《齊物論》中認為“中庸”是這樣的:“中”是原則,“庸”是實踐,中庸就是知與行的統(tǒng)一。

  《大學中庸》雖然寥寥數(shù)千字,但真的需要細細品讀。

中庸讀后感14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前讀過《論語》、《老子》、《莊子》,分別從人與人相處,自我的相處,人與大自然的相處的層面進行了深刻的講解,體會到了古典文化的經典和博大精深。暑假中閱讀了《大學中庸》,真是讓我受益匪淺,可謂是與古人對話,與文化同行。

  《大學中庸》這本書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學》,一部分是《中庸》,它們都是《禮記》中的一部分。

  《大學》包括十一章的內容,分別是經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修身齊家,齊家治國,治國平天下!洞髮W》以人的修身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為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修身的方法,強調人的修身養(yǎng)性不只是內省的過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觸,窮究物理而獲得知識,培養(yǎng)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過程。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說的“三綱領”,強調道德修養(yǎng)的三重境界,弘揚德行,使民眾自新,達到教化天下的極致。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說的“八條目”。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這段話是《大學》的經述,也是這本書的.總領,揭示了大學的宗旨,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棄舊向新,在于是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確定志向,志向確定才能心靜不亂,心靜不亂才能神思安穩(wěn),神思安穩(wěn)才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有收獲。

  每件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知道了這本末始終的程序,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

  看完這部分后,聯(lián)系實際確實是有道理的,學習和做學問都需要一個安靜和平的心智,這樣才能神思安穩(wěn),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問題,思慮周詳問題,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和規(guī)律。

  相反如果內心急躁,很難去認真全面的思考問題,并對問題進行深刻的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