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5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
還記得在徐州高等師范讀書時,就從書本中認識陶行知先生。他的一句名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就被學校掛在走廊,F(xiàn)在讀起陶行知先生《陶行知教育名篇》這本書,與自己教學實踐相結合去體會,和我作為一名學生時候感覺是不同的。
《陶行知教育名篇》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 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xiàn)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
一、師德培訓教材
從陶先生的作品中隨處可見他對好教師的殷切期望!扒Ы倘f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他對教師的自身成長提出了四個問題,叫做“每天四問”。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每天四問”為人們提供了進德修業(yè)的參考,當作一面鏡子,時刻對照自己,必然可以見出每一個人身體健康上有著大的進步,學問上有著大的進步,工作效能上有著大的進步,道德品格上有著大的進步,顯出水到渠成的進步。
我作為一名年輕教師,“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識,真的本領,真的道德!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現(xiàn)在的社會日新月異,我們周圍時刻充滿著變化。一個有強烈使命感的人,應有一種危機感。怎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而不被社會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心懷進取心,下苦功夫學。“學習,學習,學習,學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們要虛心的跟一切人學,跟先生學,跟大眾學,跟小孩學,跟朋友學,跟大自然學,也跟大社會學,要學的專,也要學的博!
二、生活中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么是 “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奔热簧罱逃侨祟惿鐣瓉砭陀械模敲词巧畋闶墙逃,所謂"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yè)"。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tǒng)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tǒng)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三、教“學生學 ”
“教學做合一”,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書中他作過一個生動的譬喻:游泳要在水里游,學游泳,就須在水里學。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讀游泳的書籍,做游泳的動作,縱然學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時候,還是要沉下去的。學生的學習亦是如此,光學會書本上的知識,不懂得如何去實踐運用,即使把書上的內容倒背如流,又有何用呢?因此,教師不應該僅僅把書本上的知識教給學生,更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去學,如何去用。
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全現(xiàn)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后才能誨人不倦。
“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學也不成學!保障壬f得多好。如今學生的生活圈子比較狹小,但是現(xiàn)在是信息爆炸的時代,他們對信息的接收能力是非常強的,課外知識非常豐富。由于他們年齡小,還不能把所知的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中,這就要求教師在“做”上教,促使學生在“做”中學,廣泛地在課堂課外開展動手操作和實踐活動,正是從“做”入手促進“教”與“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選擇了教育,就選擇了奉獻。有人將教師比作園丁,“園丁的夢境,常常是花的芳香,葉的濃蔭,教師的夢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臉,朗朗的書聲!薄罢娼逃切男南嘤〉幕顒樱┆殢男睦锇l(fā)出來,才能打到心靈的深處!睕]有愛就沒有教育!澳闳舭涯愕纳旁趯W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學生的生命放在大眾的生命里,這才算是盡了教師的天職!弊鳛橐幻贻p教師,我將會永遠牢記陶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以陶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學會過硬的技能,讓學生的素質全面發(fā)展,成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2
曾經看過愛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
今年寒假,我閱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這本書,感受頗深,感覺最深的是陶行知先生的“真”:《中國鄉(xiāng)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的“中國鄉(xiāng)村教育走錯了路!”“我們教育界同志,應當有一個總反省,總懺悔,總自新”!稁煼督逃畯氐赘母铩分械摹拔宜f的話,好象是責人,其實是責已,我也是師范教育罪案中之一人,縱有孫悟空的本領也是脫不掉的,如今只有戴罪立功。”讀完這些腦海中馬上出現(xiàn)了他的至理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他是這樣提倡的,也是這樣做的。對他的率真,勇敢由衷深深佩服。陶行知先生對教育現(xiàn)象的深刻剖析,對教育現(xiàn)象的透徹研究,對教育發(fā)展方向的正確指引,讓我們看到了老一輩人民教育家為人民教育事業(yè)所付出的心血與努力,更是為我們樹立起了光輝的榜樣,就如一盞明燈,始終照亮在我們的心田。先生的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粗略的學習不能體會其思想的精髓,下面是我讀書的一點點的心得。
首先,關于“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這一觀點為我們老師的教學提供了方向。它告訴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要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主動對知識體系進行歸納總結的能力;要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積極思考,找到適合自己學習方法的能力,要教會學生不斷學習的`精神以及刻苦努力的態(tài)度。對于一個學生來說,就如拿到了一把金礦的鑰,只要你有不斷進取的精神和不怕困苦的態(tài)度,配合上行之有效的采掘方法,你就可以在這座金礦里挖掘到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而這筆財富,對于一個學生的一生來說,是多么的重要而又有意義呀!想必到了那時,學生一定會心存感激。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3
說實在話,在讀《陶行知教育名篇》之前我對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的教學研究可以說是不很了解,對陶行知先生本人的故事和教育思想的精髓更是模糊的,片面的,在認真地讀了這本書以后,其中《生活即教育》對我啟發(fā)最大。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他指出: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生活與教育是同一過程,教育不能脫離生活,生活也不能脫離教育。有什么樣的生活就應有什么樣的教育,教育的內容應根據(jù)生活的需要。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把生活與教育緊緊聯(lián)系起來的'思想,給了我無限的啟發(fā)和思索。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往往忽略了對學生的生活教育,讓他們從生活這樣一個大的環(huán)境中去學習。而在陶行知先生看來,文字、書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即來源于生活,由生活產生,文字、書本不能喧賓奪主,作為教育的中心內容!吧罴唇逃眲t主張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而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是我們現(xiàn)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脫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說教。
正如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生學習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學生最終要走向社會、走向生活,新課程惟有反映社會及生活的需要,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生活,使學校成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體現(xiàn)新課程的本質功能。作為教師,我們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細節(jié)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資源,利用鮮活的人物和事例讓學生走進真實的生活,無論是光明的一面還是陰暗的一面,讓孩子在老師正確的引導下用心去觸摸、去感悟生活,這樣學生才能形成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學會如何有效地解決問題,才能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做為一名新教師,我將永遠牢記陶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并用,學會過硬的技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fā)展,成為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4
對于陶行知,只知他是杜威的弟子,只知生活即教育。閑暇空余之時,我讀了他的教育名篇,現(xiàn)把所讀、所想、所悟零碎記錄下來。
1、"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xiàn)象之說明,即教育現(xiàn)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穴,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須在田里學,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jù)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jù)做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值得指出的是:"教學做合一"的"做"與杜威"從做中學"的"做"是有區(qū)別的。首先,陶行知所說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脫節(jié)!啊觥衷跁郧f有個特別定義。這定義便是在勞力上勞心。單純的勞力,只是蠻干,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做只是在勞力上勞心。”其次這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學做合一既以做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陽明先生見解顛倒過來,成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認為"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獲"?梢娞招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
2、“生活即教育”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說法,“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①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yè)"。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tǒng)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tǒng)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用生活來教育,教而學,學而教,這是我讀完陶公著作的收獲。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5
最近讀了《陶行知名篇精選》,受到很大觸動,其中感觸最深的是陶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法。“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法是陶先生在1927年在創(chuàng)辦南京曉莊試驗鄉(xiāng)村師范學校的校訓。他強調:“‘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是“生活教育”理論的三大原理之一(其中三大原理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和“教學做合一”),是指導整個學校的教學活動的方針。
“教學做合一”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做;二是教法、學法和做法應當合一,教師既教又學,學生則是學;三是教學不只教人學,而更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以上三個方面,“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什么是“做”呢?“盲目盲動”是做嗎?不是,胡思亂想是做嗎?不是,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后來他又指出:“所謂‘做’是包涵廣泛意味的實踐的意思”。
不難看出:“教學做合一”,實際上是知行合一,行是做,即實踐,做是第一,知是第二,它是改變舊的傳統(tǒng)教學中脫離生活、脫離社會、脫離實際的三脫離的敝端,把單純傳授知識、死教書、死讀書的教學轉移到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軌道上來,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型、開拓型人才。要求學用一致,在實踐中加強理解,推行手腦并用,在勞力上勞心的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教育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將指導學生學習的工作做好,不只學會、能應用知識,且能會學,終身受益。這就要求教師采取“自動”的方法、“啟發(fā)式”方法,注意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由此我聯(lián)想到了我的《機械制圖》課的教學,《機械制圖》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從而能夠順利地閱讀機械圖紙。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非常重要。在教學過程中,一般我很少用模型教學,因為我感覺用模型過多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在教學中,如果我們充分利用圖紙,結合三個視圖從多個角度講解,就能夠慢慢地把閱讀視圖的方法灌輸給學生,學生就會一步步的學會看視圖的方法,然后再用模型對照,找出看視圖時的不當之處,更進一步加深學生的印象,比直接看模型要好的多。
陶先生的“教學做合一”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是,“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lián)絡,并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lián)絡起來”,我覺得這句話非常適合我們的職業(yè)學校。由于社會的迅速發(fā)展,我們職業(yè)學校的教材變化非常快,即使教材沒有大的變化,社會新興的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也日新月異,要想跟上時代的步伐,把最新、最優(yōu)的知識教授給學生,我們老師必須時時刻刻都要堅持學習,只有“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因此我們除了參加各種規(guī)定的繼續(xù)教育之外,也可以充分利用網(wǎng)絡手段,及時搜索本專業(yè)的最新信息,及時傳授給學生,這樣才是充分貫徹陶先生的“教學做合一”,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受社會歡迎的學生,也才能做受學生歡迎的老師。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6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學校三周年紀念晚會上提出了四個問題,叫做“每天四問”:第一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第二問: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第三問: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第四問: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讀后不由深思?鬃诱f“每日三省吾身”,陶行知老先生提出“每天四問”,都說明了一個道理——人要不斷反思,在反思中才能防微杜漸,在反思中才能不斷進步。
陶先生認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否則,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建筑人格長城的基礎,就是道德。我們不只是為了教學生學習知識,更是為了教學生學會做人,做人應該講究“公德”,也要講究“私德”。我們更應該加強師德修養(yǎng),處處做學生的楷模!扒Ы倘f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作為一個教師,要想教學生求真,做真人,那么自己先要求真,學做真人,求真的知識,求真的本領,有真的.道德。
眾所周知: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在一定程度上,健康就是財富,健康就是幸福,健康就是責任。對于教師來講,我們的健康不僅關系到個人,而且關系到學生和家庭,更關系到國家的未來,身體健康也是教師的一種素質。陶行知先生說:“我們每天應該要問的是‘自己的身體有沒有進步?有,進步了多少?’為什么要這樣問?因為‘健康第一’。沒有了身體,一切都完了!”一項調查顯示,相當多的教師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而患有不同程度職業(yè)病的教師竟然達到三分之一,我們經?吹侥衬忱蠋煄Р猿止ぷ饕灾碌乖谥v臺上的報道。究其原因,其一是老師沒有科學地安排工作,沒有安排專門時間來鍛煉身體;其二是許多老師健康意識較差,有病能拖則拖,沒有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還經常熬夜工作。陶行知先生指出:“學問是一切前進活力的源泉”,并提出幫助學問進步的五字要訣——“一”(專一)、“集”(搜集)、“鉆”(分析)、“韌”(堅韌)!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一名教師要想在教學工作中游刃有余,僅僅靠已有的知識儲備,積累的教學經驗是遠遠不能適應課改后的教學要求的,必須不斷補充營養(yǎng),及時探索新知,有所取,有所棄,既博選眾家,又在重點環(huán)節(jié)有所專攻,有所突破,有所建樹。頭腦中的理論在實際教學中得以應用,再由實際的案例上升為理論。如果我們把“一”、“集”、“鉆”、“剖”、“韌”這5個字好好地融會貫通,我們的教師專業(yè)成長一定會提速。
陶行知先生認為要緊的有三點:“一是要站崗位,二是要敏捷正確,三是要做好為止。”在本崗位上努力,把本崗位的職務做得好,這是盡責任的第一步,因此人人都要有站崗位的教育。站牢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教育自己知責任,明責任,負責任,教育著自己進步。工作只有敏捷而正確才有效力。工作怎樣做能夠做得敏捷正確呢?這就是靠熟練和精細。粗心大意,是最易弄錯弄壞事情的。有些人做事,有起頭無煞尾,做東丟西,做西丟東,我們做事要按照計劃,依限完成,就必須毅力堅持,一直到做好為止。
著名教育家葉瀾曾經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但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反思本身就是一種創(chuàng)新,反思實際是對本質的追問,通過反思,積累教育教學經驗教訓,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通過反思,使自己的教學精益求精,漸臻完美。
每日四問,時時反思,鞭策我們時刻保持上進之心,擁有好學之心,固守責任之心,堅定向善之心,才可以見到每一個人身體健康上有著大的進步,學問進修上有著大的進步,工作效能上有著大的進步,道德品格上有著大的進步。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7
近期我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這本書。這本書是陶行知論述教育主張的演講稿、發(fā)言稿、書信、發(fā)表的文章的集子。說實話,我們都知道陶行知的名字,但并不真正了解陶行知其人其教育思想,之所以買這本書,和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一樣,是沖著名氣去的。都說,做教師的應該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而全國教師用書發(fā)行協(xié)作會理事長張圣華在為《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作的序里說:“作為一名教師,如果不讀陶行知,不去積極實踐陶行知,那幾乎還沒有觸及到中國教育的實質,如盲人摸象,又如沙地建樓,豈不誤人誤國?”看到這句話,我嚇得暗拍胸口:幸虧我終于要看了。下面,就把我對陶行知的教育主張的領會總結一下:
生活即教育!吧罴唇逃瑢W校即社會”,是陶行知的教育觀點。我認為這主要闡明了一種課程觀:生活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內容和范圍。他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是偽教育,脫離實踐經驗的知識是偽知識。但如今我們的教育教學脫離生活已越來越遠,學生“一心只讀圣賢書”。因為一旦“實踐”,成績就要下來,那怎么行?從教育部門領導,到學校領導,到老師,擴至家長,莫不在“成績”中摸爬滾打——我們這是怎么了?明知是不行的,卻像是在做一個噩夢,就是醒不過來。
今天,我和我的小姑子在一起聊天,聊起了教育,她一個“外行人”,居然說出了這樣一番話來:“學那些死知識有什么用?孩子背啊、寫啊、練啊,到了社會上有多少用得上?有多少上學成績不好的學生,進入社會邊實踐邊學,干得更好。”我一邊聽著,一邊汗顏,我一個教育人,干了二十多年了,還把持不住走正確的教育之路,怎不汗顏?
記得多年前,我去東北師大附小參觀。大家都知道,附小的校長熊梅是留日的教育學博士,很早就提出并開始實踐開放教育。當時的參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記憶猶新。且不說,那些豐富的課外活動(陶行知是反對這樣說的,他認為教育沒有什么課內課外,但我沒有更好的詞)就只一樣,我就覺得熊梅的辦學理念絕對是正確的。附小的廁所是在樓內的,一點味兒都沒有,每到下課,你就可以看到有拎著拖布、水桶的學生來來回回,清潔廁所,井然有序,幾乎沒有聲音,做得是那么自然、那么熟練。把各種活動、自治納入教育范圍,學生鍛煉出的是能力,獲得的是經驗,自立自理,這樣的孩子什么干不好呢?陶行知在“我之學校觀”一文中說:“一天之內,從早到晚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人之身,從心到手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校之內,從廚房到廁所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因為既以生活為學校的中心,那么各種事物都要含有教育的意義”。
陶行知給他創(chuàng)辦的育才學校定的教育目標是“二十三常能”,分“初級十六常能”、“高級七常能”。初級十六常能有(相當于中學畢業(yè)吧):會當書記(管卷宗、寫社交信、做會議記錄等);會說國語(講解、演說);會參加開會(發(fā)言、提議、選舉、做主席等);會應對進退(招待賓客,引導參觀、招待茶飯、送信接洽等);會做小先生;會管賬目;會管圖書;會查字典;會燒飯菜(小鍋飯、小鍋面、小鍋菜十味以上,并會做泡菜、咸菜、糖果、果子醬、臘肉等);會洗補衣服;會種園(小學生每人至少種菜半分;中學生至少種一分);會布置(裝飾、陳列、粉刷、灑掃);會修理;會游泳;會急救;會唱歌。高級七常能有(相當于高中畢業(yè)吧):會開汽車;會打字;會速記;會接電;會擔任翻譯;會臨時演講;會領導工作。他是反對教育培養(yǎng)出書呆子和官僚紳士的,他認為中國近代屈辱史都是因為統(tǒng)治者“愚民”,是教育不發(fā)達造成的,教育專培養(yǎng)無用的讀書人——書呆子。
反觀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呢?學習好就行,什么生活自理,什么紀律自治,什么“知行合一”,都可以不管,高分低能且不說,有分無能是大多數(shù)。這樣下去,我們國家是不是在幾十年后還要再重演屈辱史?
教學做合一。陶行知倡導在教學方法上要“教學做合一”,意思是:教師教得法子要依著學的法子,事怎樣做,學生就怎樣學,教師就怎樣教。比如說學游泳,就要在游泳池里邊實踐邊學邊教。他認為“做”是核心,惟有“做”,才能產生直接經驗,而直接經驗是“鑰匙”,是學習人類社會經驗的基礎,“接知如接枝”,果樹嫁接,須有母根,沒有母根,便如沙上建樓,學生學習知識也一樣,沒有自己的`直接經驗,便消化不了人類的間接經驗。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多“體驗”,注重“個人的直接經驗”,就是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經驗,不正是陶行知觀點的映現(xiàn)嗎?
陶行知說的“做”,就是“在勞力上勞心”,一邊做一邊想怎樣能做好,再由具體而一般,由片段到系統(tǒng),探尋規(guī)律,上升為理論,所以他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果。只有這樣學,才是真正的學,才能成為有用的人。他還提出“做”的兩個要素:一是做必須用器官,做事用手,學就要用手,教就要用手,做事用眼,學就用眼,教就用眼,或者是幾種器官合用;二是做要用工具,除了書本外,顯微鏡、望遠鏡、鋤頭、斧頭等等,做什么事就要用什么工具。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學習方式的改革,變接受式學習為主動式學習,要用以自主、合作、探究為特征的學習方式,倡導動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把這些勾連在一起,覺得真正懂得了“所以然”——我這是尋根之讀啊。
陶行知認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jù)學的法子”。本書序的作者張圣華對此有精彩的議論,我摘錄如下:教學做合一,這些觀點似乎也是新課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但推行起來非常艱難,為什么?因為教學生學遠難于簡單的灌輸教法,需費大力氣學習、思考,要花費數(shù)倍的精力去備課。因為沒有固定的模式,所以課堂上什么問題都可能發(fā)生:太費勁了。所以說:新課程改革,尤其是新課程改革進入深水區(qū),如果我們當老師的備課“不費勁”,很可能我們就不能成功。
我讀這本書所獲得的并不僅是教學法,我深深震撼于陶行知先生在那個民族危亡、戰(zhàn)亂頻仍的時代,仍有一顆火熱的以教育救國之心和全身心付出的躬身實踐之行。他創(chuàng)辦育才學校、曉莊師范,他發(fā)起“平民教育”“鄉(xiāng)村教育”,“四萬萬同胞有一人不受教育皆是我輩之責任”、“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所以董必武說:“敬愛陶夫子,當今一圣人”。正像本書序的作者張圣華說的,這才是陶行知精神的本源,沒有這些精神,所有的教學法都是蒼白的。我在20xx年的工作室研修總結里分析自己的問題是“逐于技而忽略人”,是的,必須有一顆對教育的責任心,必須心里裝著學生,才能讓我們的“技”更好地服務于人。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8
前段時間里我拜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感覺受益匪淺,本書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創(chuàng)造的教育 ”、“創(chuàng)造的兒童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xiàn)了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合一”以及“創(chuàng)造的教育”的獨特教育思想,對于我們的教育事業(yè)具有許多現(xiàn)實意義。
一直以來,我們都有強調“教學相長”,并且認為在教育過程中如果能夠做到教與學的互動就已經是很好的完成了“教書”的任務了,但是看到陶行知先生這一句“教學做合一”,我才恍然感覺到,一直以來,我們的教學工作做得太簡單了,當然,首先是在思想上就考慮得不夠深入和全面。而事實上,學習是離不開實踐的,所以“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所以“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所以“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像這樣的古訓我們有很多,但是在現(xiàn)代教學中都已經被排斥在了建造優(yōu)美的教室以外,透明的玻璃窗雖然不足以阻擋外面的風景,但是對于教學與做的關系而言,斬斷的力度和程度都已經足夠大了。于是,我們的學生能流利地背誦“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但食堂的浪費仍然屢禁不止;我們的學生能痛快地答對英語的選擇題,但面對外教卻張嘴困難。面對這些情況,身為一名教師,我實在不敢再說,教學互動是成功的。相反我看到了工作中的不足,希望在以后的教學中能夠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至少是充當學生學習和實踐的.橋梁,而且,對于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孩童的創(chuàng)造力”更是要予以充分的重視。
行是知之始也是陶行知先生很重視的一點。初看起來這與教學做合一有重合之處,細想來則不盡然,“教學做合一”是在教學實際過程中對“做”提出的要求,而“行是知之始”則是在思想上奠定了“行”在學習中的地位。 “行”對于教學很重要,而這種“行”絕不僅僅是“教學中的實踐”那么簡單,在現(xiàn)代教學中,我們已經太習慣于教導學生“上課認真聽講,課后認真作業(yè)”了,而學生認真聽講和作業(yè)的代價往往就是“從生活中學習”的能力的缺失。當然,并不是說要“行”就要放棄聽講和作業(yè),只是要明確這三者應該被提升到相當?shù)母叨壬,而不應該是現(xiàn)在這樣的只重聽講和作業(yè)而忽略對生活的觀察和學習。
引導學生努力求學也是陶行知先生很重視的一點。他曾說 “大凡生而好學為上,熏染而學次之,督促而學又次之,最下者雖督促不學”,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要學生學會學習,古人云“授人魚不如授人漁”,但是這句話雖然已經說了很多年了,究竟該如何“授人漁”呢?我認為當有三點值得注意:一為教師自己必須具備扎實的知識功底,即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否則水盡源竭,當何往之?陶行知先生也說“好學是傳染的……要想學生學好,必須先生好學。唯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倍䴙槟托挠H切的態(tài)度。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人與人的關系,在人際交往中,關系的好壞松緊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傳播效果的好壞。教師和善耐心,學生自然樂于接受,反之則逆反之心易出,如此一來,教師縱有五車之學八斗之才,只怕也難在那三尺講臺上站穩(wěn)腳跟吧。三為靈活的教學手段。注意力難集中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主要障礙,尤其是小學生,好動難止,那么教師就要格外注意引起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眼球,否則上述兩點都將成為無根之木。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引導學生手腦并用,學會過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使每一位學生成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實際教學中,我將從書上學到的做起,從自己的本職工作做起,認真對待每一名學生,認真上好每一堂課,以真正的創(chuàng)新理念去開拓自己的新天地。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9
在一次學校業(yè)務學習會上對"陶行知先生及他的教育思想了解有多少"的問卷調查中,我驚異地發(fā)現(xiàn),雖在師范院校曾聽過老師的講課,但隨著歲月的流逝,如今竟然只依稀記得除了他的幾句諸如"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和"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教育名言外,其他就渾然不知了。正如作者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中"序二"所寫:"大面積的中小學教師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說,更別說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諸教育實踐了,繼而有所發(fā)展了。"此作者更指出:"一個沒有讀過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國做教師呢"可見陶公在中國教育界的影響之深遠。
身為教師卻對陶行知知之甚少,懷著愧疚的心情,利用假期我翻閱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文章短小精辟,行文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就如聽一位慈眉善目的長者語重心長地娓娓道來。由此當我了解到陶公的"生活即教育"和"教學做合一"等這些他所創(chuàng)立的獨特的教育理論時,不禁深深地為這位教育大家的遠見與深刻所折服。尤其是他八十多年前就提出并研究的"做中學"等教育學說,對于我們今天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教育改革,仍然具有很強的借鑒價值和指導意義。
在陶先生的教育思想里,"仁"與"愛"占很大的比重。"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lián)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襟,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于是教育產生效果。"四塊糖果"這個耳熟能詳?shù)墓适,在教育界一直傳為佳話,也成為許多教育工作者學習和仿效的范本。在這個故事里,陶行知先生對"打架事件"的處理,完全打破了以往的常規(guī)教育模式,并沒有采用毫無實際內容的空洞說教,也沒有一味簡單生硬地指責數(shù)落,而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循循善誘,耐心地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達到教育轉化學生的預期目的。教育效果令人稱奇,究其所在,便是一個"愛"字,試想,倘若當時陶先生怒氣沖沖,不分青紅皂白,將這位學生一頓劈頭蓋臉地責罵,后果可想而知,效果將適得其反。"愛的教育"在這個小小的故事中得以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
在我們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像陶先生遇到的類似打架的學生還有很多,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需要付出一定的細心,耐心和愛心,始終把"愛的教育"貫穿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記得我班原有一名調皮學生,上課做作業(yè)時總以肚子痛要上廁所為借口出去遛一圈,我沒有橫加指責,粗暴對待,相反,卻對他關懷備至,傾注真心,又是端水,又是細心詢問病情和征求是否需要上醫(yī)院,學生看到教師為他來回忙碌,幾番下來,心存不安,繼而改之。由此可見,愛的教育確是一門深而活的學問,當你面對那些"恨鐵不成鋼"的學生時,千萬告誡自己:一定要冷靜。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如果我們都能像陶先生那樣,把每個孩子都當成一塊可雕琢的璞玉或是深埋沙礫中的金子,把"指責,批評,抱怨",努力換成"啟發(fā),賞識,激勵",那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將是一片充滿生機,充滿真誠和愛意的美好天地。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多么崇高的境界。H僅十二字,正是陶行知先生一生愛的教育的詮釋。教師這個職業(yè),需要的也就是這種勤勤懇懇,無私奉獻的精神。今天,當我再次捧讀這位教育大家的教育名篇,仿佛看到了這位樸實的老人,正緩緩向我走來,他的這句教育名言,時刻鼓舞著我,它催我奮起,激我向上。因為陶行知先生始終是我學習的榜樣。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0
在工作閑暇之余翻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這本書,該書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理論核心。如何理解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奔热簧罱逃侨祟惿鐣瓉砭陀械模敲词巧畋闶墙逃,所謂“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庇纱丝梢,"生活即教育"的內涵可以理解為: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第二,“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xiàn)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另一個重要命題。陶行知認為教師的責任不僅僅在于教,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去學,如何積極主動去獲取知識。對于一個新的問題,不是要教師把現(xiàn)成的解決方法直接告訴學生,而是指導他們自己主動將這個方法找出來,這樣學生才能求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與今天我們新課程說倡導的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本質上是一致的,目的都是為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從而不斷地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做三者當中,陶行知更加強調“做”的重要性。在他看來,“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jù)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jù)做方法。因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從實踐中獲得認知。
生活教育強調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脫離生活實際的教育,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它在反傳統(tǒng)的舊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它揭露并批評了舊教育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如陶行知提出“教學做合一”,要求“教”與“學”同“做”結合起來,同我們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這對教師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尊重學生,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同時,教師還要關注教學活動之外的生活,指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對當時的教學方法的改革有積極作用,對我們現(xiàn)在的教學方式也有啟發(fā)之處。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學習新課標新課程、研究有效教學的今天,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性作用,我們需要不斷地思考和學習,在學習中領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學習中將理論與實踐有效地結合起來,在學習中不斷地進行自我提高。我相信,只要我們每個老師都去努力,在生活中進行教育,在生活中關注教育,我們的教育將會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1
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來水”、“長流水”!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讀書,其本質是充實課本知識,將學生視野由課本引向社會,拓寬學生思路,活躍學生思路,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同時努力嘗試用多媒體輔導教學,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對于一名青年教師來說,讀書是自己專業(yè)成長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手段。
最近,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這本書,我深深地折服于陶行知偉大的教育思想和精神,不由得讓人贊同這樣一句話:“一個沒有讀過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國做教師呢!”我也感到自己在教學中是那樣的貧乏,是多么地需要讀書、學習。讀完這本書后,我對陶行知所說的“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jù)學的.法子”這種“教學合一”的觀點有了更深入地體會。
做一個教學生學的老師
陶先生說,先生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只會教書,只會拿一本書要兒童來讀它、記它,把那活潑的小孩子做個書架子,字紙簍。先生好像是書架子字紙簍之制造家,學校好像是書架子字紙簍的制造廠;第二種是先生不是教書,乃是教學生,他所注意的中心點,從書本上移到學生身上來了;第三種是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我認為這不僅是很高的學術價值,還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如何教學生學呢?就是把教與學聯(lián)絡起來: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
平時教學時,自己了覺得自己教不得法,F(xiàn)在想來,教學的法子必須根據(jù)學的法子。就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怎樣學就怎樣教,學得多教得多,學的少教得少,學得快教得快,學的慢教的慢。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不是讓學生適應自己的教法,而是讓教法隨學生的學習實際靈活變動,也就是現(xiàn)在所倡導的真實的課堂,生成的課堂?墒牵┠,我清楚地認識到,再像以前那樣做課是萬萬不能了的,新課程要求我們隨著課堂變化靈活地外理備課預案,這就要求教師有非常高的駕馭課堂的能力,有過人的教育智慧,還要有一顆尊重學生、尊重課堂、不以自我為中心的平常心。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2
這次,我有幸拿到了《陶行知教育名篇》。原先想自己工作了將近20年,教育理論已經學了不少。這本《陶行知教育名篇》又會和以往的有什么不同呢?帶著這種想法,我閱讀了此書。通過閱讀《陶行知教育名篇》,讓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學理論是那么的貧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斷的學習和積累。所謂學無止境!
這本《陶行知教育名篇》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chuàng)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xiàn)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經過八十多年的考驗,不僅仍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對今天的中國教育改革具有很強的借鑒價值和指導意義。
其中感觸較深的是:
1、生活教育思想是貫穿在陶行知所有的教育思想之中的。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看來,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內容,給生活以教育,對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他的生活教育內容博大無比,是動態(tài)的,因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開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終身的。我覺得學習陶行知思想時,重要的是把陶行知思想當前教育改革結合起來,更好的掌握教育規(guī)律,更貼近生活,以便更好地為教育發(fā)展服務,為學生服務,作為一個普通教師,能夠有敏銳的洞察力,了解學生現(xiàn)在與今后需要什么,給予每個學生他需要的教學與教育,兢兢業(yè)業(yè)的做好自己的每項本職工作,服務于自己所教的每個學生,讓每個學生能學有所得,這就是我在讀了這本書以后對教師工作進一步的理解。
2、根據(jù)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理論,“教的法子根據(jù)學的法;學的法子根據(jù)做的法了,事怎么做,就怎么學,就怎么教,”:而教學的中心是“做”,即實際生活。必須了解生活,了解學生生活現(xiàn)狀、了解生活發(fā)展的趨勢、生活對人的要求的變化。教學的重心要為學生今后的現(xiàn)實生活做準備中,現(xiàn)實生活需要的是全面發(fā)展、品學兼優(yōu)、視野開闊、生理心理健康的人。這就要求我們普通教師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以此為標準,以此為準則,實施自己的教學工作。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沒有讓“教”、“學”圍繞著“做“這個中心。因此往往事倍功半。讀了此書后,我真正明確了,為了學生今后更好的生活,我們要盡可能給予他今后需要的知識,做人的道理,讓他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也讓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學中讓學生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教學并非簡單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教養(yǎng)學生的能力。如果說教學內容已體現(xiàn)了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的話,就無所謂能力的培養(yǎng)了?傊招兄纳罱逃枷胧秦S富多彩的,同時我們所學習所要做的也是豐富多彩的。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3
近一階段,有幸翻閱了《陶行知教育名篇》,通過學習這位偉大教育家的名篇論著,讓我感受到了自己教育教學理論是那么的貧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斷的學習和積累!短招兄逃愤@本書,它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chuàng)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xiàn)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無不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對讀本書的幾點體會記錄如下:
一、生活即教育,教育無小事
陶行知先生指出: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生活與教育是同一過程,教育不能脫離生活,生活也不能脫離教育。有什么樣的生活就應有什么樣的教育,教育的內容應根據(jù)生活的需要。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么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xiàn)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把生活與教育緊緊聯(lián)系起來的思想,給了我無限的啟發(fā)和思索。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往往忽略了對學生的生活教育,讓他們從生活這樣一個大的環(huán)境中去學習。而在陶行知先生看來,文字、書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即來源于生活,由生活產生,文字、書本不能喧賓奪主,作為教育的中心內容。“生活即教育”則主張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的場所。這就擴大了教育的范圍和場所,從根本上改變了教育的概念。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定義為“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鄙罱逃窃谂袀鹘y(tǒng)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就是說“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xiàn)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脫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說教。
正如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生學習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學生最終要走向社會、走向生活,新課程惟有反映社會及生活的需要,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生活,使學校成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體現(xiàn)課程的本質功能。對每個學生個體而言,生活世界是第一位的,知識世界是從生活世界分化出來的,是為生活服務的。作為教師,我們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細節(jié)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資源,利用鮮活的人物和事例讓學生走進真實的生活,無論是光明的一面還是陰暗的一面,讓孩子在老師正確的引導下用心去觸摸、去感悟生活,這樣學生才能形成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學會如何有效地解決問題,才能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學生的生活離不開社會,只有將整個社會變成學校,教育的對象才更豐富,教育的意義才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二、每天四問,每天快樂
從陶先生的作品中隨處可見他對好教師的殷切期望。他對自身成長提出了四個問題,叫做“每天四問”。他要求大家每天從健康、學問、工作、道德四方面問一問自己,并以此來激勵和鞭策自己不斷進步。每日四問,把我們平時看似不經意的許多壞習慣都問了出來。陶先生認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并且,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為非作惡愈大。一個集體的成員,若人人以集體利益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個行動都為集體著想,則這個集體會越來越壯大,這個集體定是有希望的集體。否則,多數(shù)人只顧個人私利,不顧集體利益,則集體的根本必然動搖。陶先生的“每天四問”為人們提供了進德修業(yè)的參考,當作一面鏡子,時刻對照自己,“必然可以見出每一個人身體健康上有著大的進步,學問上有著大的進步,工作效能上有著大的進步,道德品格上有著大的進步,顯出水到渠成的進步”。
那么,如何筑起人格的長城呢?陶行知認為,首先要教育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性。要樹立為博學而學習、為獨立而學習、為民主而學習、為和平而學習、為科學創(chuàng)造而學習精神。其次,要修身養(yǎng)性,具有“大丈夫”的氣概。所謂“大丈夫”的人格,就要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還須有獨立的意志,獨立的思想,獨立生利和耐勞的筋骨,耐餓的體膚,耐困乏的身軀,去做那搖不動的基礎,即為建立中華民族繁榮富強的基礎而奮斗不息:第三,要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陶行知曾親自為育才學校學生制訂的“育才十二要”,即育才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要求每個學生自覺遵守。這十二要的具體內容就是:“一、要誠實無欺。二、要謙和有禮。三、要自覺紀律。四、要手腦并用。五、要整潔衛(wèi)生。六、要正確敏捷。七、要力求進步。八、要負責做事。九、要自助助人。十、要勇于為公。十一、要堅韌沉著。十二、要有始有終”?偠灾招兄J為,道德教育對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是做人的根本”,因此,一定要加強道德教育。
總之,陶行知博大的教育理論,精髓的教育思想,需要我們從教育教學實際入手,慢慢地去咀嚼,去感悟,去提高。我相信,在陶行知教育理論的指導下,我們的教育之路會走得更好。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4
教學合一”是陶行知的教學思想,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論和教學論。陶行知的教學思想,開始在《教學合一》一文中作了較為系統(tǒng)的論述。他說:“一、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jù)學的法子;三、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敝鲝埥虒W合一,反對教學分離。教與學是師生的共同活動,是教學論的起點。離開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就談不上有教學,這是教學理論的基本問題。陶行知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學,而在于教學生學。教師如果只“教”或只“教學”,這是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也不能啟發(fā)學生的獨立思考;教師只有“教學生學”,交給學生的學習方法和鑰匙,啟發(fā)他們的思維,培養(yǎng)他們的自學能力,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不能主觀地“拿學生來湊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應該主動地去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興趣和愛好,改進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因為學生的稟賦不同,接受能力各異,教學方法也不能強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須根據(jù)學的法子”。同時教師要“一面教,一面學”,不斷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學生。這是他主張“教學合一”的理由。陶行知的這一思想是在他看到國內“先生只管教,學生只管受教”的情況下提出來的,有較強的針對性;同時也闡明了他的教學主張。這一主張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教與學,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尤其是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之間的辯證關系,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獲取知識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如果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自覺地學習,主動地探求,教師只管“教”或“教學”,也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再則,世界上“新知無窮”,學生不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沒有探索新知的本領,也不能適應未來的生活,學生不能永遠跟著教師走!敖虒W生學”,就是教學生自己會學,這體現(xiàn)了學生主體的思想。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領導者、組織者,也是知識的傳播者,處于主導地應,理應發(fā)揮主導作用。但這種主導作用必須以學生的主體作用為前提,否則教師的主導作用也不能發(fā)揮!敖虒W生學”,也體現(xiàn)了這一思想。這就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這一對矛盾,在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下得到統(tǒng)一,正確地反映了教與學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還有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諸因素,這也要在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下統(tǒng)一,所以教師必須了解學生,改進教學方法,“一面教,一面學”,深入掌握教材內容,以促進知識的轉化。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5
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tǒng)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學校、書本甚至一切的標準。他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這一點對于我們現(xiàn)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同樣具有指導意義的!陶行知則將“教學相長”作為他“教學合一”的重要原則之一,貫穿在他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之中。他說:“師生本無一定的高下,教學也無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師教授,學生學習;不曉得有的時候,教師倒從學生那里得到很多的教訓”。從廣義的角度看“六十歲的老翁可以跟六歲的兒童學好些事情。會的教人,不會的跟人學,是我們不知不覺中天天有的現(xiàn)象!彼洺⒆约旱脑娊唤o小朋友改;他辦安徽公學、曉莊師范,育才學校都是貫徹這一原則,主張師生“共學,共事,共修養(yǎng)的方法”。從一定意義上說,他的“小先生制”、“即知即傳”等思想,無不與“教學相長”有淵源關系!耙蚪淌┙獭眲t是他常常運用的原則。他說:“人不同則教的東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著不同了。我們要曉得受教的人在生長歷程中之能力需要,然后才曉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樣教他”。他并以松樹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作比喻,說明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教法。朱熹曾經提出,教人之法要根據(jù)“為學之方”,意思就是“教的`法子必須根據(jù)學的法子”。陶行知也借其意而用之。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如果不能做到樂學,學生對上課缺乏興趣,學習就會變得很被動,教師固然能用強硬的手段甚至用填鴨式的方法逼學生學,但這樣只會造成學生厭學,對掌握知識,提高成績沒有任何幫助。同時教師自己也會不快樂,整天為了學生而苦惱,臉上總是緊繃的,沒有了親切的笑容,或許回到家,還會將這種不愉快轉移到家人身上。但是如果老是稍微改變教學的方法,能夠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方法,聯(lián)系生活實際,而不是單純地使用枯燥的文字來教學,這樣就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另外,尊重每一個學生,教學分層次,便適應了班級不同學生的需求,不至于顧此失彼,有利于全班學生的發(fā)展。學生學得快樂,教學教得也輕松,教學不再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而是和師生互動的活動,其樂無窮。教師不單是一份職業(yè),更是一份快樂。如果把教師當成職業(yè)來做,當然也有做得很好的,但這背后很可能就是怨言、辛勞。如果把教師當作快樂的來源,一切都將不一樣。然而如何才能愛上教師,擁有快樂呢?教學合一就是關鍵。總之,教學合一是我們每一位老師迫切要做的,也是促進學生發(fā)展的重要手段。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相關文章: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體會01-21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筆記03-24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1-06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04-04
讀《陶行知教育文集》心得04-30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5篇11-06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01-07
陶行知的教育名言警句12-30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通用40篇)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