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的力量》讀書筆記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你想知道讀書筆記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習慣的力量》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習慣的力量》讀書筆記1
習慣,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很多人都能一邊開車一邊聊天,絲毫不受影響,就是因為已經把開車中的種種操作植入了潛意識之中。但可能正因為習慣是根植于潛意識之中,所以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習慣的強大,又或者苦惱于改變壞習慣、養(yǎng)成好習慣的艱難。
現(xiàn)在很多講師都在推崇“21天形成一個習慣,改變你的一生”等等。實際上這種“21天”的說法純屬謠傳,并沒有實際的科學依據(jù)。
21天可能僅僅是一個起步階段,真正要養(yǎng)成一個好的習慣,需要更久更久的時間才行。所以,為什么大多數(shù)人都很難堅持到最后,就是因為沒有跨過這個坎。何況,舊習慣是根深蒂固的,會在不經意間就蹦出來,擾亂你的行為,讓你重回舒適區(qū)。在《有效學習》里提到一個理念:學習沒有舒適區(qū)。同樣,在習慣養(yǎng)成上也一樣。
一、習慣的三要素
《習慣的力量》中提到養(yǎng)成習慣的三個要素:暗示,行為,獎勵。由接受到暗示,到產生行為,然后得到獎勵進行鞏固,形成一個閉環(huán)回路。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本身我們可能并沒有意識到。比如,當我們路過麥當勞,飄出來的香味或者店面的招牌等,都是一種五官上的暗示,促使我們產生“去吃”的行為;當我們吃完感覺到滿足的時候,就形成了一種生理和心理上的獎勵。這種回路給我們帶來了極好的體驗,也促使了我們下一次類似的行為。
當然,在暗示→行為→獎勵的回路里,必須要形成一種“渴求”,如上個例子,一定要我們腦子里對麥當勞有“想吃”的欲望,才能走完這個回路。假如麥當勞給過我們不好的體驗,造成我們本能上就不想去吃,當然也就無法形成正常的回路。
二、習慣的關鍵
但是,這樣的回路仍然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面臨壓力的時候。比如我們已經戒酒很多年了,一旦碰到了諸如失戀、離婚、破產等重大打擊而產生極大的壓力時,“酗酒”的壞習慣就很容易再冒出來占據(jù)上風。這也從側面說明了,習慣是很強大,也很難根除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增加一個“催化劑”--信仰。這種信仰不是要我們去信佛或者信上帝信耶穌,而是自己要有一種“改變自己改變生活”的信仰,或者說是信念。
不要小看了心理因素,它也是很強大的,而且在關鍵時候可以拉自己一把。試想,如果一個天天被逼著去減肥,總覺得自己減不了、減不下去的人,能夠一直堅持下去嗎?對他而言,減肥不僅僅是一種生理上的痛苦,還是一種心理上的痛苦。
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加入社群來強化這種信仰。當自己想要偷懶的時候,與他人多交流交流,或者看看別人是怎么做的,就能夠更好地激勵自己。這也是為什么現(xiàn)在很多社群都用類似打卡的程序來鼓勵大家的行為,一來打卡是一種心理上的獎勵,二來也是一種社群活動,有效地增加了堅持的耐力和持久力。
三、如何改變習慣
從習慣產生的回路來看,我們應該最先瞄準的是三個要素,改變其中的要素當然能相應的改變我們的行為。但是,《習慣的力量》提到了一個改變習慣的黃金法則:不要去創(chuàng)造新習慣,而是改造舊習慣。按照暗示→行為→獎勵的回路,在暗示和獎勵不變的情況下,改掉舊的行為,替換一個新的行為。
舉個例子。一個小孩子,在看到紅燈的時候過馬路,結果受到了父母的夸獎。如果要改變這種行為,那么在不改變紅燈(暗示)和獎勵(夸獎)的情況下,我們需要插入一個新的行為--紅燈停、綠燈行,從而改變舊習慣。
四、我們能得到什么?在我看來,從我們個人出發(fā),可以得出以下幾點:
1、習慣是很牢固的,不會因為一個新的習慣產生,而完全丟掉過去的習慣。
2、習慣有好有壞。這里有兩層意思:既有好習慣也有壞習慣,同時,本身一個習慣有好處也有壞處。比如我們的慣性思維,能幫我們解決生活中大多數(shù)的問題,但遇上一些特殊的情況,用慣性思維可能就會走向錯誤的方向。
3、習慣是可以改變的,要了解它本身的回路構造,更關鍵的是,自己需要“渴求”(主動),更需要“堅定”(信仰)。
4、沒有習慣,我們的生活將一團亂麻,任何事物對我們來說都要重新了解。
5、養(yǎng)成好習慣,擁抱新生活,是一件美好的事。
《習慣的力量》讀書筆記2
上回書說到每日習慣是個很好的利器,那么它是如何養(yǎng)成的呢?(O(∩_∩)O~所謂上回書就是上周寫的文章《綁住雙手,你才會更自由》)。為了高大上的講清楚原理,我需要套用一下《習慣的力量》里面講到的一些理論。當然,這本書的理論部分非常少,大量的案例,讀起來很順暢,推薦一下。
1. 習慣有多重要?
無論如何高估習慣的重要性恐怕都不為過,因為書中用案例來告訴你,即使你失憶了,習慣還是可以幫助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位由于患病失憶的老爺爺,失憶到什么程度呢?他坐在自己家里面的沙發(fā)上,不知道自己家的廚房在哪里。說他不知道是因為醫(yī)生問他,他回答不上來。然后醫(yī)生就換了個問法:“你平時在家里餓了的話怎么辦?”,結果失憶老爺爺一下子站起來轉到廚房里面拿了一罐堅果回來吃……
不過想想也是,我在小區(qū)便利店買東西回家時,腦子里面可從來不想回家的路應該怎么走,但習慣從來沒有把我領到鄰居家里去。
2. 習慣是如何養(yǎng)成的?
為了解釋這個問題,習慣養(yǎng)成理論華麗麗的出場了:習慣養(yǎng)成有三個重要因素:暗示,慣常行為,獎勵。
舉個小白鼠開門的實驗作例子:
小白鼠放到迷宮里面,前面擋住一個閥門,小白鼠如果嘗試打開門進去,就可以喝到果汁。一段時間下來,小白鼠就養(yǎng)成了開門喝果汁的習慣。
在這里面,看到的閥門就是那個;打開門就是;喝到果汁就是。獎勵幫助動物或者人對整個習慣回路進行了強化,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正反饋。經歷一段時間后,習慣就形成了。
研究人員還發(fā)現(xiàn),在小白鼠習慣養(yǎng)成初期,喝到果汁時大腦興奮;習慣養(yǎng)成后,看到閥門的暗示大腦就開始興奮,根本不用等喝到果汁。這讓我想起了動物的條件反射,習慣或許就是一種條件反射吧。反正已經不需要你的意識去參與和指導你的行為了——難怪失憶了也沒關系呢~
3. 每日習慣的價值觀?
每日習慣有一個隱含的價值觀:正確的事情值得不斷的做,持續(xù)的積累,相信時間的力量。
好多年前,我聽過一句牛逼的話:
大多數(shù)人失敗的原因是:短期收益期望過高,長期收益期望過低。
對應的案例有很多,比如有人進了健身房,想幾天就把自己練成個瘦子,給自己制定了嚴苛的健身計劃,幾天之后,沒把自己練瘦,而把自己練殘了,然后從此再也不練了——看,短期期望過高,長期期望過低!
每日習慣不是這樣,它的邏輯是正好反過來的。每天制定的非常的簡單,至少是可行的,不會對日常生活造成太大壓力的。這樣確?梢詧猿窒氯,和時間做朋友。然后,不奢望短期達成什么具體的目標,而是相信時間的力量,相信長期的價值。
這和股神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論簡直是一樣一樣滴,當然每日習慣就是對自己的投資啦。
4. 每日習慣如何養(yǎng)成?
我們每天早上起床去洗手間刷牙,刷牙就是個每日習慣。我們以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其實不是的。
《習慣的力量》這本書里面就講了美國一家牙膏企業(yè)塑造全民刷牙習慣的案例。牙膏企業(yè)有意或者無意間踐行了習慣養(yǎng)成的三個要素:牙齒上不舒服的感覺構成了;用牙膏刷牙就是;而牙膏中的添加劑讓刷牙后口腔中有種爽快的感覺,就構成了。
注意,獎勵是及時反應的爽快的感覺,而不是抽象的或者多年后的牙齒健康。這一點體會,在我引導兒子養(yǎng)成刷牙習慣的時候印象深刻,小朋友即使能理性的認識到刷牙的重要性,依然不喜歡刷牙!
基于這個案例,我們可以根據(jù)習慣三要素來設計自己的每日習慣。
第一,設計慣常行為。這本來是很簡單的,按照你對自己的期望(比如學好英文),設計一個每日慣常行為即可(比如讀一篇英文文章)。但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核心是,慣常行為的粒度足夠的穩(wěn)定均衡,且自己可以承受。如果你有時候讀的是一篇萬字長文,有時候讀的是一篇百子短文,用不了多久,你就會放棄了。
第二,尋找暗示。每日習慣之所以好用,就是因為它自身所帶有的規(guī)律性。除了慣常行為我們需要有意設計的有規(guī)律性,時間就是一個很好的規(guī)律性因素。你最好設計成每天固定的時間做固定的慣常行為。那么你的生物鐘就成了你的暗示。多機智!~~
第三,獎勵。按照獎勵必須及時的原則,你當然可以設計成,每完成慣常行為后獎勵自己做點喜歡的事情,比如吃點零食或者打盤游戲。但是,這可能會有不良的影響,我自己的經驗是,不用這些淺層的獎勵也可以很好的執(zhí)行每日習慣。
我覺得,對于每日習慣來說,獎勵可能分為兩個層面:長期來看,高自尊,對自己的高評價,對自己的高要求,或者說自律等等,可以構成習慣要素中的獎勵部分。短期來看,一個事情完成本身的成就感就是種精神層面的獎勵了,這可能也是代辦清單如此有用的一個原因。
最后,我做一下總結。每日習慣很有用,它讓你真正和時間做朋友。你可以利用習慣三要素來設計屬于你的每日習慣,把慣常行為設計的短小并有規(guī)律性,給自己設計些及時獎勵,或者永遠高看自己一眼!
《習慣的力量》讀書筆記3
《習慣的力量》是美國著名的新聞社會家、實踐學者查爾斯·杜希格關于習慣的養(yǎng)成、習慣的建立以及代替的一本具有實踐價值的書籍。全書以個體心理感知、組織經營習慣、社會群體影響等三個維度,通過闡述習慣養(yǎng)成原理——“提示——獎勵——慣性記憶”的相關內容,以及利用習慣回路原理完成好習慣的養(yǎng)成、壞習慣的戒除的實踐探究,闡明了習慣不可消除,習慣可以被替代的核心觀念。全書通過精確的實例研究,以生動的分析,向我們展示了沖破慣性思維,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行為動機的必要性,書中對既有習慣的反省、辨析和替代,給予了我深刻的啟發(fā)。
1.習慣的形成原理。在《習慣的力量》書中,查爾斯·杜希格用思維回路來描述一個習慣的養(yǎng)成:在實際的實踐過程中的心理暗示和提示下,我們的大腦會提示諸多的工作方法,并分析不同方法所能獲取的“獎勵”,從而指導我們獲取行動的指示。當實踐完成,并獲得了預想的獎勵時,這個工作的方法就作為經驗儲存,并借助大腦尋求最簡潔的路徑機理,它最終成為一種習慣,不斷在今后的實踐中反復出現(xiàn)。因此,獎勵是促成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誘因,而且這樣的獎勵需要與明確的行為動機掛鉤。以戒煙為例,戒煙者抽煙的行為動機,來自于煙草吸入體內后,精神麻醉帶給抽煙者的體感滿足感,因此戒煙可以用過尋求一種獲取相同感覺獎勵的行為加以替代,在《習慣的力量》書中,選取了嗑瓜子這一習慣,通過食欲滿足,抵消戒煙者失去煙草精神刺激獎勵的缺失,并最終實現(xiàn)習慣替代。
2.減少妥協(xié)與僥幸。按照《習慣的力量》中的習慣回路原則辨析,我們的大腦是有選擇獲取獎勵的最優(yōu)路徑機能的。每天我們沿著最短最快的線路往返與家和單位,按照最簡便的出行方式選擇公交或者地鐵,選擇打折質優(yōu)性價比高的商品,吃著最簡單而又葷素搭配的漢堡,這一切都是源自大腦對于事情最優(yōu)、最快、最簡捷的習慣路徑選擇——這樣做,我們可以節(jié)省時間、可以減少費用,又快又節(jié)省地達到目標獎賞。但是俗話說得好,過猶不及。大腦在完成習慣回路的選擇時,是存在選擇妥協(xié)、甚至是僥幸的。按照固定的路線回家,我們會錯過其他路線上的風景,總吃漢堡身體也會吃不消,打折品大多存在質量問題,這樣獲取獎勵之后的隱患,是我們在養(yǎng)成習慣回路中不能回避的問題。
減少妥協(xié)與僥幸的目的在于通過多思考,總結出事情的反面,特別是辨析通過這樣的路徑獲得獎勵,我們付出的代價是什么,從而找到更好更優(yōu)的習慣進行替代——放棄資源消耗型的快速經濟發(fā)展模式,國家正在用可持續(xù)的資源利用方式代替舊的;拋棄短平快出成績的應試教育,核心素養(yǎng)培育讓教育從業(yè)者修正了原來的教學習慣,一個個通過既有習慣中關于妥協(xié)與僥幸的辨析的例子,真實地為我們展現(xiàn)了習慣替代與優(yōu)化。
習慣意志:創(chuàng)建合理的工作方法:
1.習慣和意志的關系!读晳T的力量》一書的末尾,查爾斯·杜希格運用了關于自由意志神經學的理論,闡明了關于運用意志力來配合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方法。書中有個很有趣的減肥實驗:將饑餓的人分成兩組,一組只能吃胡蘿卜,一組只能吃餅干。實驗的結果,吃餅干的一組成員,順利快捷地完成了任務,而吃胡蘿卜的一組,并沒有順利完成實驗。由此看來,即使是相同的滿足獎勵——食欲和飽腹感的滿足,也應該講究實現(xiàn)的方式與方法,同樣應該結合實踐者的意志力與承受能力。誠然,每每學期末,學生們總會拼命讀書學習,希望在短時間內彌補漫長的整個學期落下的問題。
2.構建合理工作機制。俗話說的好,“養(yǎng)兵千日,用兵一時”,最終工作獎勵的實現(xiàn),來自平日點滴工作積累。短時間的高強度工作,猶如讓沒有運動習慣的人,突然去跑馬拉松,不僅會拉壞了肌肉的筋,也會讓工作結果不盡人意。實際的工作中,讓工作意志與工作獎勵完美結合,就是有計劃的將工作分步、分段的實施。例如,面對項目周期較長的預算編制工作,分為策劃布置、申報匯總、調研修訂、預算審定等幾個階段,可以有效減少最后的工作壓力,獲取更優(yōu)的工作方式,替代原有的工作習慣。
習慣運用:減少不合理“獎勵”訴求:
個人的行為習慣,體現(xiàn)著一個人的思維模式,而企業(yè)的經營習慣,則影響著品牌經營與樹立!读晳T的力量》書中例舉了伊拉克戰(zhàn)爭中,美軍少校通過減少商販進駐中心廣場,實現(xiàn)騷亂管控的事例。通過分析當?shù)厥忻裼泻鍝寣嵨铩⒕奂只挪忍さ男袨樾睦,通過習慣行為修正,減少他們聚集的誘因,從而減少了騷亂事件的發(fā)生。在我們的工作中,這樣的習慣剖析與修正的例子有很多。有的人怕遲到,會故意將時鐘撥快一刻鐘;有的人為了減少糖分攝取,故意將糖罐中裝滿食鹽。習慣不能消除,但可以代替,而習慣的代替,都是從修正開始的。在工作中,很多人的快速捷徑,往往和偷工減料、偷懶僥幸有關,希望付出少的勞動,實現(xiàn)既定報酬。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為了實現(xiàn)獎勵訴求,必要的努力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對工作中的行為修正就必不可少。我們可以通過多學習多比較,找到差距,避免自己產生工作的懈怠與抱怨;而實現(xiàn)當天事當天畢,也是解決工作囫圇不精細,避免工作積累壓力的好方法。
總之,《習慣的力量》涵蓋了查爾斯·杜希格先生關于習慣的溯源、替代與運用的理論智慧,其中書中關于習慣回路、獎勵與意志的習慣系統(tǒng)建構,讓我此次閱讀受益匪淺。習慣是大腦對于實踐行為與獎勵滿足的平衡,也是大腦思考行為模式的體現(xiàn)。習慣不能消除,養(yǎng)成好的習慣可以提高適應工作環(huán)境的能力,在實現(xiàn)實踐水平提升的基礎上,完善個人解決問題的綜合素養(yǎng),這不論對個人事業(yè)拓展或是對企業(yè)發(fā)展,都有著巨大助益。
《習慣的力量》讀書筆記4
清明節(jié)放假一直忙于聚會,因此這篇讀后感一直拖到現(xiàn)在才動筆。顧名思義,本書講的就是習慣,全書所有的描述都是圍繞這兩個字眼。習慣就像宏,一旦被觸發(fā),就會自動運行,這樣看來習慣是人類節(jié)省腦力的自利性選擇,我們的大腦其實是很懶惰的,它往往只去處理新情況,而熟悉的場景則扔給習慣來應對。
值得慶幸的是,這本書沒有淪為一本熱血青年勵志指南,無論是框架的建構、層次的劃分、分析的方法還是案例的編排、行文的風格,都足見作者的良苦用心和扎扎實實的功夫。
本書思路非常清晰,主要講了習慣的三個層次:個人習慣、組織習慣和社會習慣。其中,個人習慣的剖析是基礎,作者在這部分主要講述了三個問題。第一,習慣是如何形成的?作者引用科學研究的.分析結果,認為習慣的內部運行機理可以用習慣回路來概括,而一個習慣回路又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觸發(fā)條件、慣性行為和獎勵。就像早上起來刷牙,早上起來是觸發(fā)條件,刷牙是慣性行為,而滿口清爽則是獎勵。時間、地點、情緒、人物、上一個動作或者某個符號都可能構成觸發(fā)條件;獎勵既包括生理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說白了就是目的的達成或者需要的滿足;而慣性行為則是連接觸發(fā)條件和獎勵的一連串動作,這些動作需要通過不斷地重復演練構成一個行動組塊。另外,習慣回路還基于這樣一個假設,即人們本身對于獎勵存在渴求,或者說人們本身存在某種需求,而習慣則是將人們的渴求前置于觸發(fā)條件之后,即一旦觸發(fā)條件出現(xiàn),渴求就會出現(xiàn),進而慣性行為就自然而然的發(fā)生,而獎勵則不過是對渴求的確認和強化。所以說,渴求在習慣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當你形成期待時,表示你已經落入了網彀之中。
解釋了習慣的形成,就可以進一步闡述如何更好地創(chuàng)建一個新的習慣。大部分習慣的觸發(fā)條件和獎勵其實都是我們可以自主設置的,如果減少觸發(fā)條件到慣性行為的阻力,那么,當觸發(fā)條件出現(xiàn)時,人們就更傾向于作出設定的動作。即,慣性行為越便于發(fā)生,則越容易發(fā)生。而獎勵有直接間接、顯性隱性、大小長短之分,往往壞習慣都源于獎勵來的直接且快捷,而好習慣則往往遙遠而周折。這是客觀現(xiàn)實,要不哪來好逸惡勞之說呢?我們所能做的是,將獎勵設置的更加直接、具體和易于達成。另外,新習慣的形成還需要有堅定的信仰或者信念,就我的理解,其實就是自制力。團隊能夠增強這種信念,我們往往選擇跟著群體行為而動,在群體行為中,一種信念更容易得到強化。這是一種歸屬感在潛移默化,仿佛我們常有的思維模式:他們都這樣做,如果我不這樣好像不太好;他們都能做到,我為什么不能呢……
第二個問題是如何改變一個舊習慣。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發(fā)現(xiàn)和辨認出這一習慣背后的習慣回路,慣性行為往往是顯而易見的,但是觸發(fā)條件和獎勵則具有一定的隱蔽性,我們需要通過耐心細致的觀察和實驗才能夠將其剝離出來。()理論上我們可以通過去除觸發(fā)條件和獎勵來中斷習慣回路,但是這種硬生生的辦法往往效果不佳,舊有的習慣回路依然存在,只是潛伏在意識深處,一旦觸發(fā)條件再次出現(xiàn),它依然會死灰復燃。另外,一個人的舊有習慣若是被強行打斷,往往會遭到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反彈。有時候,當人們遭受重大變故后,會更易于改變舊有的習慣,但這種改變如果是屬于心理強制性所致的話,也很容易故態(tài)萌發(fā)。所以,作者認為習慣不能被消除而只能被替換,而替換的訣竅就在于化生于熟,或者說舊瓶裝新酒,即保留住舊有的觸發(fā)條件和獎勵,然后用新的慣性行為來替代舊的慣性行為。最后,就是將新的慣性行為轉換為真正的習慣,這有賴于不斷的重復和強化,而計劃往往是最有效的工具,計劃之外,就是不懈的堅持。另外,團隊或者群體活動也有助于改變舊有習慣,其機理上面已經提及,不予贅述。
第三個問題則是如何改變所有的壞習慣。作者認為我們不可能同時改變所有的壞習慣,明智也科學的辦法是從核心習慣開始改變。核心習慣是那些一旦其改變也會帶動其他的習慣加以改變的習慣,這一方面是因為好習慣的培養(yǎng)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人的意志力或者自制力,而自制力的增強又有利于促使人去改變更多的壞習慣;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人的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當好習慣占用更多的時間精力時,壞習慣的生存空間也會越來越;再者,好習慣的形成過程不可避免地會和某些壞習慣產生沖突,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所以說,習慣是脆弱的,就如風中燭火,只有善加護持,才能不至于湮滅。
其實這樣看來,習慣回路的形式與巴甫洛夫實驗所講的條件反射機理差相仿佛,但本書的可貴之處就在于作者并非簡單地提出這一個習慣回路的概念,而是真的將這一回路的作用原理講的精細透徹。
作者在組織習慣部分主要講了兩個問題:如何利用渴求創(chuàng)造消費者的使用習慣和如何利用關鍵習慣改變企業(yè)文化。其實,每個企業(yè)都有各自的組織慣例,這些慣例也都是在組織實際運行過程中出于自利理性形成的,它們不越雷池、不過紅線,總在黑白之間的灰色地帶騰挪折轉,大家默契地遵守各種潛規(guī)則,而它們也往往足以應對絕大部分一般性狀況,甚至顯得格外直接、有效和有人情味,但是一旦情況發(fā)生重大或者突然變化時,組織慣例就會成為最大的漏洞或者絆腳石。
作者在社會習慣部分主要講了一個問題,即人們之間的強聯(lián)系和弱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社會習慣如何掀起一場社會運動,這是建立在熟人社會的假設基礎之上,并且要求觸發(fā)條件具有足夠的威望和影響力。()我一向反對直接的群體分析,認為所有的群體分析的起點必須是個體分析,作者在這一部分對社會習慣的處理很好地遵循了這一點,案例分析從個人行為選擇出發(fā),進而推演到群體的行為選擇,整個邏輯鏈條就顯得比較清晰和合理。
作者在書中最后還探討了習慣的責任承擔問題,個人認為這部分的結論是顯而易見的,因此不予置評。
習慣是自然而為的行為,有些人能堅持每天鍛煉,有些人能堅持每天看書,有些人能堅持每天冥想,有些人能堅持每天寫日記,凡此種種,其他人可能覺得了不起,但也許對于他們來說,這只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就像口渴了就端起水杯喝上一口一樣自然。
人啊,就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是以為記。
【《習慣的力量》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讀書筆記《習慣的力量》09-14
《習慣的力量》讀書筆記(精選11篇)10-16
習慣的力量01-01
習慣的力量(新版)讀書筆記(3)篇07-10
習慣的力量精選作文11-22
習慣的力量作文11-24
習慣的力量作文01-10
習慣的力量作文07-12
勵志:習慣的力量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