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天時不如地利和呂氏春秋教案
http://cong-yanli.blog.163.com/blog/#m=0&t=1&c=fks_087064083082080065087083095095092083088071081094083065 教學課題 《呂氏春秋》兩則 (一) 引嬰投江 課時 1 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技能: 1.反復朗讀成誦,借助注釋,了解文意并能形象生動地復述主要內容。 2.掌握、積累常用實詞的用法。 3.從敘議結合的表達中理解“引嬰投江”和“刻舟求劍”兩個故事寓意及其現(xiàn)實意義。 過程與方法: 在誦讀中疏通文義基礎上使學生能當堂基本成誦; 理解寓意,懂得隨著對象或情況的變化,解決問題的方法、手段也要隨之變化,否則就會釀成大錯,進而理解文中所蘊含的歷史文化積淀和現(xiàn)實意義,啟迪自己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理解文中所蘊含的歷史文化積淀和現(xiàn)實意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重點 理解故事寓意及其現(xiàn)實意義。 難點 了解寓言的特點 教學練習設計分層 教具 德育融透點、滲透點、結合點 了解寓言設喻的基本原則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來說明深刻的道理。 綠色教育結合點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簡介《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是戰(zhàn)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撰的雜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呂覽》。此書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萬字。在公元前239年寫成,當時正是秦國統(tǒng)一六國前夜。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2、作者簡介 呂不韋是戰(zhàn)國末年秦相。衛(wèi)國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人。原為家累千金的陽翟大賈。呂不韋在趙都邯鄲見入質于趙的秦王孫異人(后改為嬴楚),認為“奇貨可居”,遂予重金資助,并游說秦太子安國君寵姬華陽夫人,立子楚為嫡嗣。后子楚與呂不韋逃歸秦國。安國君繼立為孝文王,子楚遂為太子。次年,子楚即位(即莊襄王),任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食河南洛陽10萬戶。莊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萬人。命食客編著《呂氏春秋》,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余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執(zhí)政時曾攻取周、趙、衛(wèi)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并六國的事業(yè)有重大貢獻。后因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國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復命其舉家遷蜀,呂不韋恐誅,乃飲鴆而死。 二、朗讀感知“引嬰投江”的故事 1. 范讀。 2. 評價指導學生齊讀。 三、研讀課文,思考探究。 1. 課文主要寫了什么事? 2. 作者(編者)對此事是什么態(tài)度? 四、精讀課文,理解感悟。 1.提示重點掌握的詞語:方、引、遽、任等。 詞解: 過:經(jīng)過 有...者:有....(什么樣的)人 方:正在,正要 嬰兒:這里指小孩 引:牽拉 故:原因,緣故 善:擅長,善于 雖:即使 豈:難道 遽(jù):就,遂 任:處理 悖(bèi):荒謬 2、譯文:引嬰投江 譯文:有個路過江邊的人,看見一人正拉著小孩想將那小孩丟進江中。小孩在啼哭。過江人問那人為什么這么做(要把嬰兒丟進江中),回答說:“這是因為他的父親善于游泳。”他的父親雖然善于游泳,他的兒子難道就善于游泳(了)嗎?這樣處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謬的! 3.挖掘故事寓意,了解“以小見大”的寫法。(對象變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不變——“!保 4.對學生的感想進行評點,揭示故事的現(xiàn)實教育意義。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 一是:本領的獲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遺傳。決不能強迫他人去做他做不了的事。 二是:處理事情要從實際出發(fā),對象不同或事物環(huán)境不同,處理問題的方法、手段也要隨之改變,否則就會釀成大禍。 五、小結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一是本領的獲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遺傳。二是處理事情要從實際出發(fā),對象不同,處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諷刺那些做事不考慮實際情況,是主觀判斷的人 六、布置作業(yè) (一)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1. 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 2. 人問其故 3. 其子豈遽善游哉 4.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二)充分展開想象,借助描寫,用現(xiàn)代漢語擴寫。 課后小結 (二)刻舟求劍 教學目標: 1、熟讀淺近文言文,通過理解意思,理清層次,來背誦古文 2、培養(yǎng)學生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事物,具有隨客觀事物變化而變化的觀念,不墨守陳規(guī)、因循守舊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學期我們學過《成語故事兩則》,大家還記得是哪兩個成語嗎?(狐假虎威、揠苗助長)成語有何特點?(言簡意賅,以簡潔的語言告訴我們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個成語故事:刻舟求劍 二、整體把握全文大意 1、讀文、正音 涉墜遽 契 惑 2、復述故事大意 三、自讀課文,參考注釋,理解詞義 1、掌握下列詞的意思 涉江:渡江 其:他 墜:落、掉 遽:急忙,快 契:同“鍥”,刻 是:這里 所成墜:落下去的地方 所契者:刻的地方 求:尋找 行:走 不亦――乎:不也是嗎 惑:糊涂 2、再讀課文 四、學生逐句朗讀,譯文 有一個乘船渡江的楚國人他的劍從船上落到水中,急忙用刀在船上刻個記號,說:“這里是我的劍落下去的地方!贝A,他從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尋找劍。船已經(jīng)航行了,但是劍沒有“航行”,像這樣尋找劍,不是很糊涂嗎? 五、理清層次,弄清句子的關系 1、哪句話告訴了我們故事的起因?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 2、結果找到了嗎?沒有 3、為什么沒找到?文中哪句話告訴了我們原因?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4、文中哪句話表達了作者對這件事有何看法?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這是個什么句?(反問句) 5、按照起因、經(jīng)過、結果、議論背誦全文 六、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事物,隨客觀事物變化而變化,不能墨守成規(guī)、因循守舊 七、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講講與刻舟求劍相類似的事,加深理解 八、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實詞解釋、譯文。 教學課題 天時不如地利 課時 1 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技能: (1)積累重要文言詞語,并把握其詞義。如:郭、夫、委、去、域、兵革、親戚等。 (2)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能自己釋義、翻譯這篇文言文。 (3)學習課文層層遞進的寫作方法。正確理解天時、地利、人和之間的互相聯(lián)系。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習本文,讓學生懂得戰(zhàn)爭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掌握基本文言詞語、正確理解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 (3)學習文章層層遞進的寫作方法,體會文中排比句的表達作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強調“人和”的作用,引導學生學習做人的道理。 (2)讓學生認識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對國家作出的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重點 體會文中排比句的表達作用,正確理解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 難點 學習文章層層遞進的寫作方法,體會文中排比句的表達作用。 教學練習設計分層 教具 德育融透點、滲透點、結合點 “人和”在現(xiàn)代社會還有現(xiàn)實意義 綠色教育結合點 開拓視野,陶冶情操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板書課題。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孟子的《天時不如地利》這篇文章。 1、作者簡介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軻,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并有“亞圣”之稱。 2、 解題 本文是一篇短論,記敘了戰(zhàn)爭中民心向背的問題,指出民心所向是戰(zhàn)爭勝負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戰(zhàn)爭勝負中的決定性作用,體現(xiàn)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3、檢查預習,了解內容。齊讀課文 (1)正音 夫 郭 粟 寡 戚 畔 (2)指導朗讀節(jié)奏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故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順之。 二、質疑釋疑 1、借助工具書,在翻譯的基礎上敘述課文梗概。 2、以小組為單位,分段翻譯全文,要求遵循“逐字翻譯”的原則。 三、 理解課文內容。 1.實詞解釋(投影) 2.結合注解理解課文內容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時: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 地利: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 人和:指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段譯: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孟子用“天時”“地利”“人和”來概括有利于作戰(zhàn)的各種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 提出觀點,提挈全文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三里之城:方圓三里的內城。 郭:古義:外城。 今義:姓氏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環(huán),圍。 而,表轉折,卻。 夫環(huán)而攻之:夫fú,句首發(fā)語詞。 是:古義:這 今義:判斷動詞 段譯:(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 從進攻一方的失利論證“天時不如地利”。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城墻【天時不如地利和呂氏春秋教案】相關文章:
教你三招把握天時地利人和擺脫職場困境01-03
呂氏春秋的名言名句100句08-09
不如放歌作文08-01
三天時間的工作總結04-27
奧地利留學大學入學資格的相關介紹05-14
朋友聊天時間長的說說文案11-10
親人不如外人的說說11-02
往事并不如煙02-22
誰說女子不如男?02-29
生氣不如爭氣作文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