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校長職業(yè)化趨勢漸顯
從“公選校長”的新試點,到選拔標準的新變化,再到校長頭銜的“職業(yè)化”……中國高校干部體制改革正在穩(wěn)步前行。細數(shù)近一年來教育主管部門和多所高校的新舉措,不難發(fā)現(xiàn),“公開化、專業(yè)化、職業(yè)化”已成為貫穿這一改革進程的最鮮明的標簽。
“公選校長”打破上級任命慣例
中國教育部在今年年初宣布,2012年要完成50所高校黨委、行政換屆工作。根據(jù)媒體公開報道,截至目前,已有9所部屬高校產(chǎn)生新一任校長,另外,廈門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和上海財經(jīng)大學新黨委書記也已走馬上任。
在此過程中,教育部去年年底首次面向海內外公開選拔兩所直屬高校東北師范大學和西南財經(jīng)大學的校長無疑是最大的亮點。教育部在選拔要求中明確,“熟悉高等教育規(guī)律,有較豐富的辦學治校經(jīng)驗”是必要條件。
經(jīng)過層層選拔,兩位“公選校長”在幾個月后脫穎而出。今年4月17日,擁有英國樸茨茅斯大學經(jīng)濟學博士學位的原重慶大學副校長張宗益被任命為西南財經(jīng)大學校長。兩天之后,東北師范大學原副校長劉益春成功“轉正”,升任該校校長。
長期以來,教育部直屬高校校長通常由上級部門決定,此番“公選校長”的試點,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由上級任命的慣例,成為大學校長人才選拔的重要方式之一。
同時,在高校因“官本位”而備受詬病的'背景下,“公選校長”能否使其脫去行政化枷鎖,成為教授治校、學者治校的重要轉折,亦值得期待。
除“一把手”外,教育部近年還從直屬高校中開展了副校長公開選拔、競爭上崗工作。目前,已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直屬高校開展了副校長的公開選拔。
此外,為深化高校領導干部選拔任用機制,教育部在日前通報直屬高校領導班子建設有關情況時還明確提出,將抓緊出臺高校領導綜合考評體系,進一步擴大公開選拔大學校長的試點范圍,同時完善公選辦法。
“職業(yè)化”厘清行政與學術糾纏
事實上,要真正做好高校領導干部選拔任用機制改革,清除事實上存在的“官本位”積弊,亦非靠 “公選校長”一招所能實現(xiàn)。
對于 “官本位”痼疾,業(yè)內專家曾開出“藥方”:一方面需要理順政府與學校的管理,探索校長遴選機制;另一方面,則需要推進校長“職業(yè)化”,明確對校長的崗位要求,不能讓行政權、教育權和學術權糾纏不清。
一年多以來,中國多所高校已經(jīng)開始了將大學校長從“職務”推向“職業(yè)”的探索,而高!罢崎T”們也在努力把校長當成一項事業(yè)來對待,改變以往多種身份集于一身的狀況。
去年3月,山東大學校長徐顯明退出“學術道德委員會”引發(fā)多方關注。此舉直指中國高校以行政為中心,校長、處長、院長幾乎掌握學校的所有學術與公共資源,而普通教授、教師卻處于弱勢位置的尷尬現(xiàn)狀。
去年年底,因為承諾擔任校長期間“不申報新課題”、“不新帶研究生”,湖南大學新任校長趙躍宇一度成為焦點人物。
而在今年7月,北京師范大學新任校長董奇則將“兩個不”擴展到“四個不”。他在就職演講中承諾:在擔任校長期間,不申報新科研課題,不招新的研究生,不申報任何教學科研獎,個人不申報院士。董奇表示,要把100%的精力用于學校管理,要用“整個的心”去做“整個的校長”。
曾經(jīng),中國高校校長一直延續(xù)著由著名教育家和學術權威擔當?shù)膫鹘y(tǒng)。在新一輪的高校人事調整來看,這一傳統(tǒng)也有了新變化。
今年2月,清華大學陳吉寧接任顧秉林擔任校長,將大學校長到底應不應該是“學術權威”的討論推向高潮。很多人驚詫于陳吉寧非“院士”的身份,因為人們似乎已經(jīng)習慣了中國最知名學府的領路人,一定是學術大家,甚至是學術領軍人物。
但中組部給予陳吉寧的評價,已呈現(xiàn)出中國大學校長選材風向標的改變“頭腦清醒,思維敏捷,治校辦學理念清晰,創(chuàng)新意識較強,有國際化辦學視野”。果然,上任之后,陳吉寧以其先進的管理理念、清晰的學校規(guī)劃思路,給當時的質疑者吃了一顆定心丸:這個校長,雖然不是學術權威,但卻是一位懂管理、善管理的管理者。
有媒體分析指出,從這一系列事件中不難發(fā)現(xiàn),大學校長首先應該是“學術權威”的概念在逐漸淡化,以往中國大學校長多從學術精英中選拔的方式正在逐漸改變,具有國際視野和豐富管理經(jīng)驗漸成大學校長的必要條件。
【校長職業(yè)化趨勢漸顯】相關文章:
出國留學小語種的優(yōu)勢漸顯09-18
你的職業(yè)生涯顯萎縮趨勢嗎?01-15
對“校長職業(yè)化”說不01-20
校長職業(yè)化為什么01-20
補C飲料大戰(zhàn) Hello C漸顯強勢 -管理資料01-01
FW制作片頭文字漸顯漸隱動畫 -電腦資料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