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時間:2024-03-09 21:43:42 好文 我要投稿

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集合5篇]

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1

  本節(jié)課是初二物理第四章《聲音的世界》第一節(jié)的內容。此節(jié)的知識點比較簡單,有些在小學科學課中學過,也有些是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因此在本堂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更注重對學生知識的形成性教學,強調學生對于學習中三維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目標達成,通過引導把簡單的知識傳授化為神奇的科學探究過程。由于初二學生才剛剛接觸“科學探究”這種教學方式不久,所以本節(jié)課我就大膽采用小組合作方式,淡化由老師直接傳授知識結果,嘗試采用探究式課堂教學方法。 通過實際教學以后,我主要有五個方面體會:

  反思之一:本節(jié)課最大的亮點,在于巧用身邊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來做實驗,例如:用直尺、筆,飲料瓶、眼鏡盒……等物品制造聲音,從而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發(fā)聲的物體有什么樣的.特征?一來實驗器材學生能找到、有親近感,做物理實驗不難;二來物理實驗就在身邊,可以在玩中學,學中玩,學生興趣高。這不僅符合新課改思想,也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從而使學生也能喜歡上物理課!當然在有些實驗器材的處理方面,有些技巧還不夠老練,在今后的實驗教學上需要不斷磨練。

  反思之二:提出問題是物理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學生有問題提出,說明學生動腦筋了,在對教學內容認真的思考。本節(jié)課的成功之處,就是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充分張揚了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并通過師生互動,肯定了學生的思考。使學生把物理知識和自然生活有機的聯系起來,拉近了物理與生活、物理與學生的距離。

  反思之三:整個教學過程變成學生主動參與的再發(fā)現過程,再研究過程。我在進行本節(jié)課物理知識教學的同時,通過引導,利用實驗的方式把厚縮在其中的認識歷程重演,讓學生自己主動地沿著前人思維活動的足跡短暫而迅速地重走一遍,從中體驗和學習思維的方法,如在本節(jié)課提到的放大法、實驗推理法、歸納總結法等等。

  反思之四:在教學過程,我能從初二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fā),采用學生的直觀形象的認識過程,將科學家的原發(fā)現過程,從教育、教學的角度,進行必要的剪輯和引導,減少岔道,精簡時間。當然在指導學生實驗方面,正如陳教授所說有一些細節(jié)方面還不夠精致。如實驗操作的注意事項,儀器的正確使用方面等等。

  反思之五:在教學設計中對“學生狀況”、“實驗探究中可能出現的探究方向預測及處理方法”、“教材內容”等都做了較為客觀全面的分析,特別是對學生的各種見解、一些不太成熟的觀點、甚至是錯誤的想法也大膽地進行了課前的猜想和預測,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對學生的一些錯誤想法都采取給予正面積極評價的做法,如有的學生在回答敲鐵管會聽到幾聲時,回答說會聽到回聲,我就將錯就錯,說另外一位同學會聽到幾聲,不是操作者本人聽到回聲;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學生克服對科學探究的神秘畏懼心理,減輕了學生科學探究的壓力,增強了探究學習的信心。

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以及固體、液體、氣體都是能夠傳播聲音的介質;

  3.知道聲速跟介質的種類和介質的溫度有關。

  過程與方法

  1.運用觀察和實驗來探究聲音產生的實質,以及探究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2.通過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科學抽象能力,使學生掌握初步研究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學中師生互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逐步養(yǎng)成自覺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學態(tài)度。

  2.通過合作和交流,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且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點難點】

  重點: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以及聲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

  3.聲速與介質種類以及介質溫度有關。

  難點:聲音在介質中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鼓,音叉,紙屑若干,盛有水的燒杯,鐘罩,抽氣機,鬧鈴,氣球。

  學生準備:音叉、紙片、梳子、乒乓球、水杯、小鈴鐺、廣口瓶、聲音芯片。

  【教學設計】

  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

  (1)教師播放自然以及生活中常見的某些聲音。

  例如:電鈴聲、鋼琴曲片段、工廠的電焊聲、叢林中的鳥語、夏日的蟬聲、瀑布聲等。

  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能聽出剛才都是什么聲音?是哪些物體在發(fā)出聲音?

  學生回答

  教師:從本節(jié)課開始我們將研究自然界中聲音的有關知識。同學們自己想知道有關聲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識?

  學生回答

  教師在贊賞肯定的同時有選擇地摘錄學生提出的問題,并確定本節(jié)課研究的主題就是學生剛才提出的問題中的某幾個,并說明其他的問題會在以后的學習中逐漸探索,也可以課后去查找資料,自己先行研究。

  教師明確教學的研究目標:

  (1)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我們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3)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的?

  (4)聲音傳播的快慢。

  探究性活動一

  這個活動過程分為三個步驟進行:探索性活動——小結——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動。

  組織學生活動:怎樣利用桌上的器材,讓它們發(fā)出聲音,比比看,誰的方法多,誰的發(fā)聲方法有創(chuàng)意,介紹桌上的器材,特別是音叉。

  活動過程中要求學生:

  體驗:你是如何讓物體發(fā)聲的,你觸摸發(fā)聲的物體時,請體會感覺。

  思考:

 、傥矬w發(fā)聲時與不發(fā)聲時有什么不同?

 、谖矬w發(fā)聲時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動: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發(fā)聲,教師參與討論。然后教師請學生代表上臺表演研究結果,對獨特的發(fā)聲方法贊賞和鼓勵。并對上述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共同體驗:摸著自己的聲帶,說一句話。體會手上的感覺,說出感覺。

  學生得出結論:振動的物體能發(fā)出聲音。

  問題:是不是物體發(fā)聲就一定在振動?

  活動:敲打桌子

  思考:聽到聲音,卻看不見桌子的振動,你能想出什么辦法來證明桌子的振動?

  演示:擊鼓

  問題:鼓面在振動嗎?如果在振動,你如何證明,能否讓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動?說出你的方法。

  演示:敲擊音叉

  問題:你能想出什么辦法來證明音叉在振動?

  從上述事例中你能否總結出一種“驗證難以覺察的物體振動”的方法?

  2.小結:在以上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總結物體發(fā)聲的原因,即物體發(fā)聲是由于物體的振動引起。

  3.交流:物體的發(fā)聲現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學們介紹一些比較奇特的發(fā)聲方法嗎?比如動物間有趣的交流方式。

  說明:

  1.學生的.發(fā)聲活動是在開放的互動式形式中進行,教師在學生的交流匯報中應盡可能多地讓學生展示發(fā)聲方法,匯報體驗和感受,例如學生把發(fā)聲的音叉接觸水面可激起水花,利用樹葉吹奏發(fā)聲等,更應該鼓勵,并讓學生在現象中歸納問題的本質。如果學生不能對桌上的器材進行實驗,教師可做一定的提示和演示。

  2.交流有趣的發(fā)聲方法時,如果學生難以調動,教師可提出有趣的發(fā)聲問題讓學生討論。例如,

 、賱游锏陌l(fā)聲方法:蟬是怎么發(fā)聲的?蚊子和蒼蠅發(fā)出“嗡嗡”聲是怎么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等等。

 、谕晃矬w不同的發(fā)聲方法:怎樣讓一個氣球發(fā)出不同的聲音來?人體除了聲帶外,還可以怎樣發(fā)聲?能否一試?可讓學生討論發(fā)言,增加學生對學習物理的興趣。

  探究性活動二

  情景創(chuàng)設:醫(yī)生的聽診器,心臟跳動或者肺部的聲音是靠什么傳到人耳中的?

  猜想:聲音的傳播可能需要什么東西作媒介。

  做個最簡單的小實驗驗證一下你的猜想。就用我們的課桌當作傳聲物。這個實驗需要提供什么條件?(聯想醫(yī)生聽到病人身體器官運動的條件)如何操作?學生討論后回答。教師也可提示:發(fā)聲體(源)……人耳(接收體),中間為傳聲物體(課桌)。

  活動:兩個學生合作,一個學生輕敲桌面或抓桌子,另一個學生把耳朵貼在桌面上聽。感受聽到的聲音。再把兩張桌子分開一條縫,進行實驗,前后對比。

  從以上的活動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固體可以傳聲)你還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實例或者實驗方案來支持固體可以傳聲這個觀點嗎?(讓學生舉例,例如小學里曾經制作的土電話、“隔墻有耳”)

  問題:那么液體是否也可以傳聲呢?

  討論:你能否用桌上的器材設計一個簡單的小實驗來體驗一下?如果你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能否舉一些生活實例來證明你的觀點?(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這時,讓學生利用桌上的器材進行設計和探究,在設計實驗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對照固體傳聲的小實驗,提出問題:用什么做發(fā)聲物體比較簡單?傳聲物是什么?該把發(fā)聲物體放在什么地方比較合適?

  活動:方案設計好以后,學生利用桌上的器材進行實驗。教師輔導。并讓學生列舉生活實例。

  問題:空氣可以傳聲嗎?列舉事實說明。①聽到鈴聲;②聽到人的說話聲;③聽見腳步聲;等等。

  進一步猜想:如果連空氣都沒有呢?聲音能不能傳播呢?為了證明這個猜想,最好做實驗試一試。

  聯想:大家一起出謀劃策,想一想這個實驗怎樣做?怎樣實現沒有空氣的狀態(tài)?學生會很自然地聯想到需要提供一個真空的環(huán)境,然后把一個發(fā)聲體(例如小電鈴)放入這樣的環(huán)境里,前后對比。思路理清楚后,由于實驗器材的局限性,這個實驗由教師演示,讓兩個學生上臺輔助,學生進行觀察對比:

  (1)抽去空氣前和抽氣后鈴聲的對比。

  (2)抽氣后再通入氣體,兩種情況鈴聲的對比。及時糾正猜想的謬誤,最好推理得出“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的正確結論。

  引導:通過剛才這一段的學習,同學對聲音的傳播有了怎樣的認識,能不能請個代表用自己的語言歸納一下。

  學生: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傳播聲音的物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氣體。

  聲波

  問題:聲音在空氣中如何傳播呢?

  多媒體演示水波的運動。

  問題:1.誰能描述一下你看見了什么?(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斷地向四周擴散)

  2.水面上為什么出現了水波?

  3.我手中有一張紙,怎樣才能讓它發(fā)出聲音?

  學生體驗:抖動手臂,引起紙的振動,發(fā)出聲音。

  問題:1.紙的振動,會影響到周圍的空氣嗎?

  2.水滴使水面振動,發(fā)出聲音,以水波的形式傳播;振動的紙發(fā)出聲音,在空氣中會以什么形式傳播呢?我們可不可以用水波類比一下呢?

  播放多媒體聲波動畫讓學生有初步的認識,并提出聲波這個概念。

  學生閱讀課文了解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

  聲速以及估測

  情景:有時候在電影里看見這樣的畫面,演員的口形與觀眾聽到的話不是同一時間的,聽到的聲音要比演員的口形慢半拍,這說明聲的傳播需要一定的時間。我們把聲音在每秒鐘傳播的距離叫聲速。

  多媒體顯示:聲速表?焖俚厥煜ぢ曇粼诳諝、水、鋼鐵中的傳播速度。

  問題:在一根空的長鐵管的一頭敲一下,在另一頭可以聽到幾次聲音?(搶答并說出理由)如果要想在另一頭聽到三次敲擊聲,你該怎么做?

  學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過程中體會傳聲速度與傳播時間的關系。

  說明聲速不僅與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與介質的溫度有關。

  問題:如果我們想知道聲音在室溫狀態(tài)下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應該怎么辦?說出實驗方案。

  引導:要測聲速,必須知道哪些量?你準備用什么辦法解決這些量?需要用到哪些器材?

  組織學生討論,要求每組想出一個測量聲速的方法。

  學生討論交流。

  說明:在設計實驗的時候,要注意實驗方案的可行性。聲源離人耳的距離適當,不宜過近。測時間的工具也盡可能準確。當然學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實驗方案,只要原理得當,應該給予鼓勵。

  回聲

  問題:

  1.如果對著山崖大喊一聲,會發(fā)生什么現象?

  2.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由此引入回聲的概念

  問題:如果對著教室的墻大喊一聲,有回聲產生嗎?

  學生討論:聽到回聲的條件

  學生總結:1.回聲到達人耳應比原聲晚0.1 s以上。

  2.如果相差不到0.1 s,回聲和原聲混在一起,使原聲加強。

  思考:1.開山放炮時為什么能聽到隆隆不絕的響聲?

  2.人在屋里說話為什么比在曠野里聽起來響亮?

  多媒體播放“天壇的聲學建筑”

  多媒體展示音樂廳、琴房的圖片

  思考:為什么是這樣的結構?

  學生回想音樂教室墻壁的構造,閱讀課文,了解聲音遇到柔軟多孔的物體會被吸收。

  【課堂小結】

  讓學生總結本節(jié)所學的內容(用多媒體給出)

  1.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2.知道聲速及相關的應用。

  【布置作業(yè)】

  1.復習課文,理解聲速的含義。

  2.課本P38-39:作業(yè)1-6題。

  【教學板書】

  第一節(jié) 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1.聲音的產生:聲音(sound)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聲音靠介質傳播,氣體、液體、固體都可以傳聲,真空不能傳聲。

  3.聲音傳播的快慢:空氣(15 ℃)中聲速是340 m/s;聲音在固體中傳播得快,液體中次之,在氣體傳播得慢。

  4.回聲

  【教學反思】

  這節(jié)的知識點相對其他章節(jié)比較簡單,關鍵是要在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課堂教學要以培養(yǎng)興趣為出發(fā)點,以鍛煉思維和提高能力為根本,精心設計實驗,創(chuàng)設物理情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并適時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通過課堂教學,學生在課堂上參與的積極性很強,并且通過音叉、鼓前后兩次實驗的對比,對“化細微為顯著”的研究方法印象很深刻。在探究介質問題時,還要注意做好鋪墊,讓學生說出實驗的方法和步驟,要恰當地鋪設臺階,適時引導,讓學生覺得實驗過程是他們自己設計的,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

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3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必須要有介質。

  2、從生活、自然現象的實例中引出物理問題,使學生覺得物理就中身邊,對物理有親近感。

  3、培養(yǎng)使用手邊的學習或生活用具進行簡單物理實驗的習慣和探究物理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教學難點:

  通過生活、自然現象的觀察,會提出問題。

  教學過程:

  一、聲音的世界

  學生閱讀圖3-1~3-4,(或播放此類聲音),讓學生感覺聲音的世界。補充一例:大家知道嗎,有一種笑樹,風一吹,笑樹就能發(fā)出聲音?

  原來笑樹果實的外殼上面有許多小孔,經風一吹,殼里的籽撞擊殼壁發(fā)出聲音,就像人的笑聲。

  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大家先來做個實驗:請每位同學用手指放在自己正在發(fā)聲的喉頭有什么感覺?(正在發(fā)聲的'喉頭在振動)

  引導學生舉例:蜜蜂快速扇動翅膀引起空氣振動發(fā)出嗡嗡的響聲。

  鳥鳴叫靠的是氣管和支氣管交界處鳴膜的振動。

  青蛙鳴叫中靠氣囊的振動發(fā)聲的。

  雄蟬鳴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層薄薄的發(fā)音膜,當發(fā)音肌收縮時,引起發(fā)音膜振動,這些振動通過共鳴室的放大,最后發(fā)出非常響亮的聲音來。

  總結:由觀察和實驗證明: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各種樂器在演奏時都是通過相應部位振動而發(fā)聲的。

  三、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提問:發(fā)聲體并不是直接貼著耳朵,為什么我們能聽到聲音?

  演示實驗“聲音的傳播”,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聲音逐漸減小,最后消失)。說明:空氣可以傳聲,真空不能傳聲。

  學生觀察圖3-11,另外,同學們在游泳時,潛入水中,也能聽到許多的聲音。說明:水可以傳聲。

  學生小實驗3-12:說明:木頭可以傳聲。

  總結:空氣、水、木頭都可以傳聲,真空不能傳聲,可見傳播聲音需要介質,傳聲介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氣體。

  學生閱讀圖3-13(人耳的結構):振動物體產生的聲音在氣體、液體、固體中以波的形式傳播。聲波引起鼓膜的振動,然后通過聽覺神經傳到大腦,這樣我們便聽見的聲音。

  對照表(聲音在常見物質里的傳播速度),分析:聲音在不同物質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況下,聲音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速度是

  V固>V液>V氣

  在1標準大氣壓下,15C的空氣中聲音的傳播速度V=340/s。

  四、回聲

  學生閱讀信息窗——“天壇回音壁”,介紹,如果要聽到回聲,時間間隔至少要0.1秒。

  回聲可加強原聲,或測量距離。

  五、本節(jié)小結,作業(yè):1,2題。

  六、板書設計

  第三章 聲的世界

  第一節(jié) 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成傳播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

  七、教學后記

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fā)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而真空不能傳聲。

  3、知道聲音的傳播過程。

  過程與方法:

  運用觀察和實驗來探究聲音產生的實質,以及探究聲音是怎樣傳播的。通過學習活動達到:

  1、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科學思維抽象能力。

  2、使學生掌握初步的研究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認真、科學、嚴密的操作技能。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學中師生互動,利用實驗,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學習科學探究方法,逐步養(yǎng)成自覺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學態(tài)度。

  2、通過合作和交流,培養(yǎng)學生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

  聲音的產生

  【教學難點】

  聲音的傳播

  【教學設備】揚聲器、小紙片、音叉、玻璃杯、手機,玻璃瓶,抽氣機

  【課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引言

  我們生活在聲音的海洋里。流水潺潺,琴聲悠悠,讓人心曠神怡;飛機轟鳴,工地噪聲讓人心煩意亂。

  在聲音的海洋里,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問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聲音又是如何傳遞到我們耳朵里的。

  一、聲音的產生

  教師: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大家有沒有認真觀察,發(fā)生的物體都在振動,比如發(fā)出優(yōu)美音樂的琴,彈琴的時候,琴弦在振動,如果用手壓住琴弦,琴聲就停止,F在我們用實驗來驗證,聲音是否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首先,同學們用手摸喉嚨,然后發(fā)出聲音,這時手指有什么感覺?

  學生回答:喉嚨在振動

  演示實驗1、把小紙片放在播音的揚聲器上,觀察現象

  演示實驗2、把振動的音叉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觀察現象。

  學生回答:觀察到小紙片會振動,發(fā)聲的音叉激起水花。

  教師:通過驗證,我們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振動停止,聲音也隨之停止。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聲源:正在發(fā)聲的物體叫聲源。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以作為聲源。如風聲、雨聲、讀書聲、就是分別由氣體、固體、液體的振動而發(fā)生的。

  教師:我們能聽見身邊同學的話語,能聽見林中鳥兒的歌聲,能聽見遠處列車的轟鳴聲。那么聲音是如何傳到人耳的呢?聲音能否在氣體、固體、液體中傳播呢?

  二、聲音的傳播

  探究:聲音的傳播

  1、問題:聲音能否在氣體、液體、固體中傳播?

  2、方法:將手機分別放在桌上。密封良好的玻璃瓶內,裝水的.玻璃瓶內,抽出空氣的玻璃瓶內,分別撥打手機。

  3、分析與論證

  手機在空氣中,玻璃瓶內,裝水的玻璃瓶內,我們都能聽到手機鈴聲,但在抽出空氣的玻璃瓶內,我們不能聽到手機鈴聲。

  4、得出結論

  聲音可以在氣體、液體、固體中傳播,但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1、介質:傳播聲音的物質叫做介質

  2、聲音傳播需要介質,它既可以在氣體中傳播,也可以在固體和液體中傳播。

  三、聲速

  教師:聲音在不同物質中傳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而言,有v固>v液>v氣,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還與壓強和溫度有關。

  1、15℃空氣中聲音速度為340m/s。

  2、人聽到聲音的條件:a.聲源在振動發(fā)聲.b.有傳播聲音的介質,如空氣。c.聽覺器官完好.

  教師:簡要講述人耳的結構,著重講清楚鼓膜(形成起振)、聽小骨(放大震動)、聽神經(傳到聲刺激產生的神經沖動)、聽覺中樞(形成聽覺)這些部分的功能。12

  骨傳導:人的頭骨、頜骨等可接受聲音刺激形成神經興奮,并可把這些興奮傳遞到聽覺中樞形成聽覺。

  3、回聲的應用:利用回聲測距離

  例題分析

  例題1:關于聲現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相同

  b、人說話是靠舌頭振動發(fā)聲的

  c、只要物體在振動,我們人耳就能聽到聲音

  d、一切發(fā)聲物體都在振動

  例題2:如圖甲所示,敲響的音叉接觸水面能濺起水花,說明聲音是由于物體的______產生的;如圖乙,魚兒能聽見拍手聲,說明______可以傳播聲音。

  例題3:關于“聲速”,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回聲的傳播速度小于原聲的傳播速度 b.聲音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最大

  c.物體振動得越快,聲音的傳播速度越大 d.聲音的傳播速度與物體振動的幅度無關

  四、作業(yè)布置

  練習冊:萬向思維3.1

  五、板書設計

  §3.1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一、聲音的產生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聲源:正在發(fā)聲的物體叫聲源

  二、聲音的傳播

  1、介質:傳播聲音的物質叫做介質

  2、聲音傳播需要介質,它既可以在氣體中傳播,也可以在固體和液體中傳播。

  三、聲速

  1、15℃空氣中聲音速度為340m/s。

  2、人聽到聲音的條件:a.聲源在振動發(fā)聲.b.有傳播聲音的介質,如空氣。c.聽覺器官完好.

  3、回聲的應用:利用回聲測距離

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5

  xxxx年10月14日,我在本校803班執(zhí)教八年級物理第三章第一節(jié)《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實驗探究課。福建教育學院理科研修部主任、省物理學會常務理事陳光明教授、泉港區(qū)教育局局長助理郭衛(wèi)東老師、泉港區(qū)省課題組若干成員、我校分管教學的劉繼江副校長、物理組全體老師觀摩本節(jié)公開課,課后還就如何上好初二物理實驗探究課進行了熱烈的交流討論。通過本次活動讓本人受益匪淺,下面我就本節(jié)課的一些感受談談自己的體會。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是初二物理第三章《聲現象》第一節(jié)內容。此節(jié)的知識點比較簡單,有些在小學科學課中學過,也有些是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因此在本堂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更注重對學生知識的形成性教學,強調學生對于學習中三維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目標達成,通過引導把簡單的知識傳授化為神奇的科學探究過程。由于初二學生才剛剛接觸“科學探究”這種教學方式不久,所以本節(jié)課我就大膽采用小組合作方式,淡化由老師直接傳授知識結果,嘗試采用探究式課堂教學方法。通過實際教學以后,我主要有五個方面體會:

  反思之一:本節(jié)課最大的亮點,在于巧用身邊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壇壇罐罐做實驗,一來實驗器材學生能找到、有親近感,做物理實驗不難;二來物理實驗就在身邊,可以在玩中學,學中玩,學生興趣高。這不僅符合新課改思想,也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作為希望學生喜歡上物理課的老師,何樂而不為呢!當然在壇壇罐罐處理方面,正如省學科帶頭人郭助理所說有些技巧還不夠老練,在今后的'實驗教學上需要不斷磨練。

  反思之二:提出問題是物理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學生有問題提出,說明學生動腦筋了,是對老師教學內容思考的結果。本節(jié)課的成功之處,就是充分張揚了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并通過師生互動,肯定了學生的思考。使學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機、自然聯系起來了,拉近了物理與生活、物理與學生的距離。

  反思之三:整個教學過程變成學生主動參與的再發(fā)現過程,再研究過程。我在進行本節(jié)課物理知識教學的同時,通過引導,利用實驗的方式把厚縮在其中的認識歷程重演,讓學生自己主動地沿著前人思維活動的足跡短暫而迅速地重走一遍,從中體驗和學習思維的方法,如在本節(jié)課提到的放大法、實驗推理法、歸納總結法等等。

  反思之四:在教學過程,我能從初二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fā),采用學生的直觀形象的認識過程,將科學家的原發(fā)現過程,從教育、教學的角度,進行必要的剪輯和引導,減少岔道,精簡時間。當然在指導學生實驗方面,正如陳教授所說有一些細節(jié)方面還不夠精致。如實驗操作的注意事項,儀器的正確使用方面等等。

  [L]反思之五:在教學設計中對“學生狀況”、“實驗探究中可能出現的探究方向預測及處理方法”、“教材內容”等都做了較為客觀全面的分析,特別是對學生的各種見解、一些不太成熟的觀點、甚至是錯誤的想法也大膽地進行了課前的猜想和預測,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對學生的一些錯誤想法都采取給予正面積極評價的做法,如有的學生在回答敲鐵管會聽到幾聲時,回答說會聽到回聲,我就將錯就錯,說另外一位同學會聽到幾聲,不是操作者本人聽到回聲;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學生克服對科學探究的神秘畏懼心理,減輕了學生科學探究的壓力,增強了探究學習的信心。

【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相關文章:

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03-09

小班科學有趣的聲音02-28

玩聲音大班科學12-13

距離產生美作文07-20

眺望產生美作文05-07

傳播綠色作文09-21

磁場的產生原理及基本特點12-23

頭發(fā)里的垃圾是怎么產生的04-27

產生婚外情的原因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