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短尾猴
短尾猴
短尾猴(短尾猴)
短尾猴,短尾猴體型比獼猴大,體長50~56厘米。幼體顏面肉紅色,成體鮮紅色,老年紫紅色。耳較小,尾短光禿無毛。體背毛色棕褐,披毛較長,腹面略淺;頭頂毛較長,由中央向兩側(cè)披開。短尾猴食性較雜,既取食野果、樹葉、竹筍,也捕食蟹、蛙等小動物。短尾猴分布在西南及廣東、廣西,以胎生方式繁殖。短尾猴棲息于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生活在樹上,也常集群在地面活動。
目錄 外形特征 生活習(xí)性 繁殖情況 地理分布 收縮展開 外形特征短尾猴體型比獼猴大,體形渾圓、憨實(shí),四肢粗壯,雄獸的體長為70~82厘米,體重8~16千克;雌獸的體長為50~58厘米,5~11千克。前額部分裸露無毛,幾乎全部禿頂,呈灰黑色,頰部的毛也較為稀少。胸部、腹部,以及四肢內(nèi)側(cè)的毛稀疏而且顏色較淺,肩部、頸部和背部的毛較為粗糙。胼胝的周圍也是裸露無毛。尾巴短得出奇,還沒有后腳長,僅為體長的十分之一,而且被毛稀少,因此又有“斷尾猴”之稱。 短尾猴的成體顏面鮮紅色,老年紫紅色,幼體肉紅色。耳較小,尾短光禿無毛。體背毛色棕褐,披毛較長,腹面略淺;頭頂毛較長,由中央向兩側(cè)披開。短尾猴的長相和藏酋猴十分相似,以至于很多書中都把它們混為一談,也有人認(rèn)為它們屬于同一個種的不同亞種。但是,它們之間明顯的不同之處也有不少,例如短尾猴比藏酋猴的體形小,體毛較長而稀疏,為黑褐色或朱古力色,所以在華南地區(qū)俗稱為“黑猴”或者“泥猴”。另外,短尾猴雄獸的生殖器也與眾不同,陰莖扁而長,呈矛狀,長度約為40毫米,還會發(fā)出會一種難聞的蘚臭氣味。但是短尾猴與藏酋猴不同的最為顯著的一個特征,是成體的面部均有鮮紅色的'斑塊,有些老年個體還轉(zhuǎn)為紫紅色或者黑紅色,所以又叫紅面短尾猴、紅面猴、紅臉猴等。額部的毛長而密,兩頰也有密毛。 顏面寬闊,身體及四肢粗壯,尾很短,其長度僅6~9cm,一般體重15kg左右,安徽的最重記錄為33.5kg。成年猴兩頰和頦下的須毛像兜腮胡子,且其唇下的頦須暗褐色而周邊棕白色呈層次分明的半月形。成年雄猴顏面近似青灰色,雌猴為暗紅肉色,幼年個體不分雌雄均為淡肉色。成年雌猴在交配期外陰漲紅。體毛長而密,成年猴毛長8~12cm,其毛色在幼年為淡褐色,以后逐漸變深,至成年為深褐色,但胸腹部及四肢內(nèi)測較淡,呈淡棕褐色;頭頂毛亦長,但不由正中向兩邊分開。成年猴的眉毛多呈棕黃色,老年猴面部出現(xiàn)白毛,常伸向鼻側(cè)。中國西南一帶的短尾猴頭頂棕色較重,而產(chǎn)于東部者其頭頂褐色顯著。
生活習(xí)性短尾猴是體型最大的猴科動物,因較為罕見故常被誤傳為“野人”。其食物幾全為植物。冬季分堆坐在石壁上而夏季又分散在樹上睡眠。交配和產(chǎn)仔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雌性5~6歲、雄性7歲性成熟,雄猴成年后有換群現(xiàn)象。
習(xí)性
短尾猴喜多巖石的疏林山坡。短尾猴比較畏懼寒冷,晝行性、樹棲的動物。除采食和夜宿多在樹上外,白天大多在地面或矮樹上活動。常在小河溝中翻石扒撈落在溪溝中的枯枝爛葉以尋找昆蟲、螃蟹等作為食物。喜歡群居,每個群體的數(shù)量為10~30只不等。與中國其他獼猴類比較,地棲性更強(qiáng),特別在受驚后多沿地面逃竄。短尾猴游蕩路線常較固定,在河邊、竹林中運(yùn)動時,常呈一定順序一個接一個地行走或逃跑,可在地上形成猴路。豚尾猴種群一般有50只不等。其食物主要為植物的鮮枝嫩葉、花芽、野果、竹筍、竹葉以及小型動物。 喜群居,每群個體約30~80只不等,成年猴不甚活潑,飽食后常將頰囊中貯存的食物翻回口中慢慢咀嚼,或互相理毛,冬天喜歡依偎在石壁上曬太陽,第1順位雄猴即猴王有時爬在高樹上搖晃枝頭。幼猴十分愛動,攀抓樹枝互相打鬧幾無休止,常見4~5只幼猴吊成一串然后再由下而上翻回橫枝。夜間坐在石壁上分成幾個小堆擠在一起睡眠,幼猴多夾在大堆的中間,猴王和第1順位雌猴在一起,但猴王和第2、3順位雄猴常分堆睡眠。夏季(6~8月)分散在幾棵相鄰的大樹上睡眠,以適應(yīng)炎熱的氣候。猴群在一處活動幾天后,便在巢區(qū)內(nèi)漫游,遷移時成年雌猴在前,成年雄猴壓隊,仔猴吊在母猴腹下,響聲小,速度快,日活動距離為1~2km,夏季最長,秋季居次,春、冬季大致相等,在一處滯留天數(shù)為1~5天不等。受氣候和植物物候期的影響,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垂直遷移現(xiàn)象。
棲息地
短尾猴系南亞和東南亞地區(qū)的特有靈長類。主要棲于熱帶雨林、季雨林、季風(fēng)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以及中山針闊混交林。棲息高度可從沿海低地至海拔2650米的中山林區(qū)。棲息在高山密林的較高海拔林帶,如在峨眉山1800~2200米,梵凈山1200~2350米,但在黃山為600~1600米(最高峰1860米),主要利用常綠闊葉林帶和常綠與落葉混交林帶這兩個林帶,除此之外,在其棲息地中還需有山溪水源和懸崖陡壁,供猴群喝水和夜間睡眠。棲息林帶的植被以山毛櫸科植物為主,其果實(shí)和葉是短尾猴的主要食物,特別是果實(shí),在秋季和大部分冬季被廣泛食用。 已知短尾猴食用植物約60種,冬季常見采食青岡櫟、小葉青岡、柃木、石斑木、連蕊茶、甜櫧、馬銀花、青栲的樹葉、樹皮和樹芽,或拔取藨草(俗名龍須草)嚼食其莖的基部,早春見猴群大口抓食毛山櫻花(櫻桃花)和薄葉灰木(山桂花)的花。在黃山連續(xù)8年的野外研究中,未見短尾猴捕食蛙、小鳥和鳥卵,迄今所知短尾猴幾乎全為素食。覓食在全天的活動中占有相當(dāng)?shù)谋戎,?jù)我們在黃山對一群猴(從1992年11月12日至14日自7點(diǎn)到18點(diǎn))掃描取樣統(tǒng)計,覓食占全天總活動(含休息、各種行為)時間的44.5%,由此可見一斑。
繁殖情況妊娠期約180余天。每年9~10月份為交配的旺季,雌獸發(fā)情時性皮膚變紅,但腫脹的程度甚微。懷孕期大約為6個月,第二年的3~4月份產(chǎn)仔,一般為隔年生育一次,每胎產(chǎn)1仔。剛出生的幼仔的面部為肉色,體毛為乳白色,3月齡時首先從背部開始生長出棕色的毛,以后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加深,但面部則需要在1年以后才開始變?yōu)榧t色。短尾猴的壽命大約為20年左右。 每年7月至翌年2月為交配期,但交配高峰集中在8~11月,懷孕期為6個月,產(chǎn)仔期在1~4月,以4月居多,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因此產(chǎn)仔方式為產(chǎn)仔節(jié)律型。雌猴性成熟年齡為5~6歲,可連續(xù)2~3年產(chǎn)仔,每胎產(chǎn)1仔,7~12歲為雌猴的最佳生育年齡。仔猴在半年后逐漸離開母猴獨(dú)立活動。雄性個體7歲左右達(dá)到性成熟后離開母群而進(jìn)入鄰近群,同時也有外群雄猴單個地遷入本群,有時幾只雄猴同時遷入本群,這可能是從外群分群而來。遷入本群的個體其順位高低決定于體力狀況,1991年冬曾見遷入9只,其中1只成年雄猴爭當(dāng)了猴王,但翌年3月又帶領(lǐng)4只離群,這種換群現(xiàn)象減少了近親繁殖,加強(qiáng)了基因交換,對種的生存適應(yīng)是十分有利的。 短尾猴在人工飼養(yǎng)條件下亦能繁殖。雄性性成熟年齡約在4~5歲雌性3~4歲。妊娠期約180余天。每年的8~12月發(fā)情交配,第二年的3~7月產(chǎn)仔。每年1胎,每胎1仔。飼養(yǎng)壽命最長達(dá)18年。
地理分布分布在中國的中部及東南部,大致分布在北緯24°05′~35°00′和東經(jīng)101°10′~120°00′之間,其具體分布范圍自四川西部起,北界從大巴山向東南(大別山未見分布)沿長江南岸經(jīng)黃山到浙江西南山地,南界自大婁山以西向東沿南嶺達(dá)武夷山并向東延伸,已知斷續(xù)分布在四川西部、甘肅南部、湖北西北部、安徽南部、浙江西南部、貴州東北部、廣西北部、廣東北部、湖南西南部、江西東部和福建西北部中國云南、貴州、四川、廣東、廣西、福建、江西、安徽、青海、西藏,以及孟加拉國、緬甸、印度、柬埔寨、老撾、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國。四川東部、陜西秦嶺以南地區(qū),現(xiàn)存量約10萬余頭。模式亞種(L.S.Speciosa)產(chǎn)于泰國、緬甸、印度和中國云南等地。
【短尾猴】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