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挑戰(zhàn)讀后感(一)
最近,我在讀由鐘啟泉教授翻譯的日本佐藤學教授的專著《教師的挑戰(zhàn)》一書, 在實施生本理念的時期讀這本書,感覺到日本教學改革在教育哲學的認識上更為深刻:21世紀的教師面臨的挑戰(zhàn)是什么,那就是為所有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學習機會。我們的課堂正在發(fā)生著寧靜的革命——建立以傾聽和對話為基礎的學習共同體。這不但是師生的共同愿景,也是學校整體變革的基點,是保障每一個兒童學習權的挑戰(zhàn)。教師的責任不是進行“好的教學”,而是要實現(xiàn)所有兒童的學習權力,盡可能提高兒童學習的質量。
讀著以上這段話,似乎已經(jīng)感覺到了中國教育孜孜以求的所謂“公平”與“質量”,不僅僅是通過學校之間的教師交流來實現(xiàn),更重要的應該是致力于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質量,確保每一個兒童的學習權。前者是一種認為的假設,后者才是真正的可能。
因此,追求教育的公平與質量,并不是什么難以辦到的事情,完全可以從身邊的日常行為開始。
1、教學的基點是尊重和信賴每一個兒童。我們要尊重和接納兒童的多樣性和可能性。在這一點上,我們常常是說起來容易,要真正做到很難。隨著中國班學額的暴漲,50個學生基礎不一,個性不同,要關照到每一個兒童的確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我很羨慕日本的班級,學校規(guī)模不大,20多個孩子以U型排列圍聚來老師身邊,這樣的教學真是別樣的風景。中國教室里的學生多,怎么辦?我個人以為不是放棄合作學習,而是更有同伴相互學習的必要,只要我們平時訓練好小組合作的常規(guī),不是沒有這種可能?廣西教育已經(jīng)提供了這樣一個成功的樣板。
2、從相互的傾聽走向合作的交響。在佐藤學教授的這本書里,在不斷地重復著三個關鍵詞:傾聽——串聯(lián)——反芻。實際上這三個詞揭示了課堂教學的核心,教學從傾聽開始,這就意味著我們的教學從兒童的經(jīng)驗出發(fā),教師的作用就是不斷地調適不同層次學生的理解水平,要求迅速作出反應,或比較或爭論或整合或提升,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實現(xiàn)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fā)展。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反芻,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學習的自我建構,它的意義在于把知識納入個人的經(jīng)驗系統(tǒng)。由此我想到了一個時尚的詞——給力,課堂要給力,給學生發(fā)展智慧的力量,讓課堂上的每一次相遇,都能努力變成向難度挑戰(zhàn)的過程,成為學生智力生活中最美妙的交響。從這個意義上說“交響”,那就是思維的碰撞與交鋒,只可惜,在我們的腦子里,往往考慮的是本堂課的教學任務是什么,要教哪些知識,而常常忽略了活生生的兒童,忽略了兒童與身俱來的探索欲望和學習能力。
課堂有時看上去像大海一樣沉默,但在海底卻正在發(fā)生著劇烈的運動,而這種力量恰恰是難以抗拒不可估量的。
或許,我們的課堂教學風格正在發(fā)生著靜悄悄地變革。
教師的挑戰(zhàn)讀后感(二)
哲學上講:主觀和客觀相統(tǒng)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理論就是正確的認識,如果落后于當時的實際,條件成熟了還不去做某種事,一般叫右傾保守主義。細細品讀《教師的挑戰(zhàn)》一書,聯(lián)想起自己平時教學中的點點滴滴,我不由地進行了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右傾了,保守了。
就像一個溺愛孩子的母親,課堂上,我們什么都要詳細講解,講得明確而又實在,以至于學生的思維空間都被教師的指導所填滿,學生的靈氣都被教師的才氣所抑制了,最終,封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勤教師教出了笨學生!
其實,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上教學的一切目的歸根究底是為了學生的學習。作為老師,我們要充分相信學生的學習潛能,盡最大所能去挖掘學生的潛能,變被動為主動,讓主動引領學生的一切學。因為主動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學習效率。
研究表明,主動學習的效率是被動學習的四倍到十倍以上,這是因為對于主動學習者而言,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探究的過程,他總是處于亢奮的狀態(tài),因而膽大心細,注意搜尋和分析信息之間的共同點和差異,遇到困難時,他會調動全身的細胞來尋求突破的契機。
在教學《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時,我也充分地體會到了這一點,教學時不管我如何設計,如何啟發(fā),從小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們就是無法真正體悟到二小的勇敢,故事的感人。于是在另一班我換了種教法,放手讓學生讀課文,在初步了解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靜靜地欣賞同名歌曲,結果一曲方罷,很多同學已是淚花閃閃,問及此刻的感受,孩子們都說感動得只想哭,這時,我順勢讓學生結合課文來說說感動的原因,孩子們個個躍躍欲試,紛紛跳入了我事先預設好的陷阱。整節(jié)課沒有了我的滔滔不絕,取而代之的是孩子們如林的小手,發(fā)光的小臉,教學效果出奇的好。
這些都向我們明確了一點,教學時,我們有必要充分相信學生的天分,學生自己通過讀書或思考能感知的內容和理解的問題,教師退而不講;只在在學生困惑、難于理解的地方,四兩撥千斤地進行適當梳理、補充。課堂上,去除多余的講解,多余的提問,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實實在在幫助學生掌握解決矛盾的方法,使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由掌握由“學會”走入“會學”的必然王國。
相信學生的潛能,不僅僅是表現(xiàn)在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還體現(xiàn)在當學生學習陷入短路時,教師要學會期待。
期待包含著教師對學生的尊重、信任和寬容,可以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并且?guī)碚n堂教學的生動和有趣。課堂上,學生精彩的表現(xiàn)與教師熱切的期待是密不可分的,期待是過程,精彩是結果。
課堂上,我們有時總是追求表面的流暢,當提出問題后,從內心希望回答問題的學生少出錯、不出錯,最好能直奔主題節(jié)省時間。遇到有人來聽課,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學生回答不上來或有困難時,我們就不那么沉穩(wěn)了,顯得有些急躁,不愿意等待,或催促,或換人回答,還有甚者自問自答,學生哪有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呢?精彩也就無處可現(xiàn)。
我們看到一些課堂實錄中,那些大師們的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都是那么的氣定神閑。課堂上說的每句話,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寓意無窮,沒有一句是贅言,即使學生的理解與老師有了本質上的區(qū)別,老師也能循循善誘,顧左右而不言他,最終達到異曲同工之美妙境界。
每個學生就是一座寶藏,那里有源源不斷的能量等著你去挖。相信你的學生,你會發(fā)現(xiàn)教育的確是件痛并快樂的事情。
教師的挑戰(zhàn)讀后感(三)
記得第一次從佐藤學先生的書中看到這個詞時,(m.clearvueentertainment.com)我還是有些疑惑的,什么是學力。繉け槿珪,佐藤學先生也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百度知道將它定義為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的簡稱。但我能明顯地感到此解釋并不能完全解釋清楚佐藤學書中的那個學力,這究竟是什么呢?
它隱約像一種力量,又如植物積極向上的生長力嗎?它又隱約像一種潛能,等待別人點化激發(fā)的潛力嗎?學力學力,佐藤學先生似乎一直在提醒我們它就像人的一種本能一直伴隨在我們每一個兒童的身上啊,那是一種有著自我創(chuàng)造探究的學習能力。但它怎么又那么陌生,比起大熱的兄弟——學歷,似乎汗顏很多。追根溯源,究竟是什么遮住了它的光彩?
我們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似乎難逃其責。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示范學生模仿,想想這些我們習以為常漠不關心的行為模式哪一樣是真正尊重了學生?哪一樣是真正相信了人的無限潛能?學生興趣被打擊、潛能被埋沒、學力自然得不到發(fā)展。
要想發(fā)展學生的學力,正如佐藤學先生所言,必須得相信學生、尊重學生、傾聽學生。要讓這種傾聽關系發(fā)展成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為傾聽進而走向合作學習的關系。
書中列舉的案例《不可思議的種子》讓我領悟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尊重學生、傾聽學生。一般語文課上,常常限定于教材文章的語言認識,很少將實物帶到學校里來。但在這節(jié)課上教師不僅允許學生講牛膝草和蒼耳的種子帶到課堂上來,在課堂上允許學生細心地觀察、自由的發(fā)言,教師竟然準許將蒼耳的果實稱為自己熟悉的“粘蟲”“抓抓將”或是兒童自己想象的“媽媽做的蘋果兔子”“宇宙的原始森林”。這一普通果實的稱呼,這正是一種兒童體驗與蒼耳果實一次新的相遇。而這一相遇是那樣的豐富而多樣,它與兒童之間產(chǎn)生全新關系的過程又怎能不稱之為擁有學力的真正學習呢?
如果我們也想擁有這樣的課堂,擁有這樣非凡學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兒童。那就請從尊重兒童的尊嚴、傾聽她們的心聲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