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心疼這個家
有一種曾經(jīng)廣泛流傳的理論認為,家庭是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一定階段上的產(chǎn)物,所以必將隨著經(jīng)濟的高度發(fā)展而消亡。這種理論忽視了一點:家庭的存在還有著人性上的深刻根據(jù)。有人稱之為人的"家庭天性",我很贊賞這個概念。我相信,在人類歷史中,家庭只會改變其形式,不會消亡。
人的確是一種很貪心的動物,他往往想同時得到彼此矛盾的東西。譬如說,他既想要安寧,又想要自由,既想有一個溫暖的窩,又想作浪漫的漂流。他很容易這山望那山高,不滿足于既得的這一面而向往未得的那一面,于是便有了進出"圍城"的迷亂和折騰。不過,就大多數(shù)人而言,是寧愿為了安寧而約束一下自由的。一度以唾棄家庭為時髦的現(xiàn)代人,現(xiàn)在紛紛回歸家庭,珍視和諧的婚姻,也正證明了這一點。原因很簡單,人終究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而作為社會之細胞的家庭能使人的社會天性得到最經(jīng)常最切近的滿足。
活在世上,沒有一個人愿意完全孤獨。天才的孤獨是指他的思想不被人理解,在實際生活中,他卻也是愿意有個好伴侶的,如果沒有,那是運氣不好,并非他的主動選擇。人不論偉大平凡,真實的幸福都是很平凡很實在的。才賦和事業(yè)只能決定一個人是否優(yōu)秀,不能決定他是否幸福。我們說貝多芬是一個不幸的天才,泰戈爾是一個幸福的天才,其根據(jù)就是他們在婚愛和家庭問題上的不同遭遇。講究實際的中國人把婚姻和家庭關(guān)系推崇為人倫之首,敬神的希伯來人把一個好伴侶看作神賜的禮物,把婚姻看作生活的最高成就之一,均自有其道理。家庭是人類一切社會組織中最自然的社會組織,是把人與大地、與生命的源頭聯(lián)結(jié)起來的主要紐帶。有一個好伴侶,筑一個好窩,生兒育女,恤老撫幼,會給人一種踏實的生命感覺。無家的人倒是一身輕,只怕這輕有時難以承受,容易使人陷入一種在這世上沒有根基的虛無感覺之中。
當(dāng)然,我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地為婚姻唱贊歌。我的價值取向是,最好是有一個好伴侶,其次是沒有伴侶,最糟是有一個壞伴侶。伴侶好不好,標準是有沒有愛情。建設(shè)一個好家不容易,前提當(dāng)然是要有愛情,但又不是單靠愛情就能成功的。也許更重要的是,還必(m.clearvueentertainment.com)須有珍惜這個家的心意和行動。美麗的愛情之花常常也會結(jié)出苦澀的婚姻之果,開始飽滿的果實也可能會半途蛀壞腐爛,原因之一便是不珍惜。為了樹立珍惜之心,我要提出一個命題:家是一個活的有生命的東西。所以,我們要把它作為活的有生命的東西那樣,懷著疼愛之心去珍惜它。
家的確不僅僅是一個場所,而更是一個本身即具有生命的活體。兩個生命因相愛而結(jié)合為一個家,在共同生活的過程中,他們的生命隨歲月的流逝而流逝,流歸何處?我敢說,很大一部分流入這個家,轉(zhuǎn)化為這個家的生命了。共同生活的時間愈長,這個家就愈成為一個有生命的東西,其中交織著兩人共同的生活經(jīng)歷和命運,無數(shù)細小而寶貴的共同記憶,在多數(shù)情況下還有共同撫育小生命的辛勞和歡樂。正因為如此,即使在愛情已經(jīng)消失的情況下,離異仍然會使當(dāng)事人感覺到一種撕裂的痛楚。此時不是別的東西,而正是家這個活體,這個由雙方生命歲月交織成的生命體在感到疼痛。古猶太法典告訴我們,當(dāng)一個人和他的結(jié)發(fā)妻子離婚時,甚至圣壇也會為他們哭泣。如果我們時時記住家是一個有生命的東西,它也知道疼,它也畏懼死,我們就會心疼它,更加細心地愛護它了。那么,我們也許就可以避免一些原可避免的家庭破裂的悲劇了。
人的天性是需要一個家的,家使我們感覺到生命的溫暖和實在,也凝聚了我們的生命歲月。心疼這個家吧,如同心疼一個默默護佑著也銘記著我們的生命歲月的善良的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