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摘讀后感(一)
——《責任與愛心》讀后感
打開《教育文摘》,開卷篇《責任與愛心》這篇文章就是我感觸頗深。責任源于愛心,更歸于愛心。
每個人除了主動而積極的學習之外,還要懂得愛與尊重。即使被認為是“無可救藥”的人,我們都有責任和義務對他進行挽救和改造,尤其作為教師更因擔負起教育、引導、發(fā)展的責任。
教師育人,最重要的品質(zhì)是必須具備愛心和責任心。一位名符其實的好老師必須具備這種良好的師德和優(yōu)良的職業(yè)作風,才能在教育過程中,用自己的人格形象去教育、感染學生,用自己的行為習慣去影響和熏陶學生,以產(chǎn)生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工作應該把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貫穿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用愛心和責任心去感染學生。對待差生首先要樹立“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人,轉(zhuǎn)變?nèi),使他們充分發(fā)揮作用”的思想,堅持對他們進行長期的觀察、分析和教育,尊重教育效果的客觀性,探討教育措施,進行不懈的教育效果的積累,以達到質(zhì)的飛躍。在塑造人、轉(zhuǎn)變差生過程中,要細致了解和分析學生,找出各自的優(yōu)點和缺點,做到眼中有“人”,因人施教,才能開啟學生的智慧。學生犯了錯誤,批評處理要恰當,否則會形成惡性循環(huán);學生有了一點進步,教師就要立即給予表揚和鼓勵,幫助其形成較完美的人格。
教師自始至終都應把一顆愛心融化在學生的心田,以微笑和友誼蘊含學生的不足和過錯,以情感和寬容激勵學生的志趣,以高度的責任心做好育人的本職工作。我想,只要每個教師都用愛心和責任心去完成教育教學工作,就不會有“孺子不可教”的現(xiàn)象存在了,我們的基礎(chǔ)教育工作就會結(jié)出豐碩的果實。
教育文摘讀后感(二)
——《學習名師應有的幾個視角》讀后感
文/許麗靜
聽名師上課真是一種莫大的享受!驚嘆于他們舉重若輕的調(diào)控能力,癡迷于他們游刃有余的教學技巧,沉醉于他們啟心啟智的教學語言,流連于他們詩意棲居的課堂氛圍。名師上課處處體現(xiàn)出一種大氣,一種從容,一種優(yōu)雅。我認真地聽著、看著、想著,但是我并沒有做詳細的書面記錄。我覺得應該關(guān)注的不是名師們的“技法”,而是他們“技法”背后的“理念、精神、人格和境界”。那么,如何學習名師呢?
學習名師,不能僅限于模仿。名師大多身懷絕招,絕招一出,常常峰回路轉(zhuǎn)、柳暗花明,課堂頓顯別有洞天。面對名師的時候,不少人天真地做著買櫝還珠般的傻事,執(zhí)迷于一招一式的摹仿,追求形似,卻忽視了神似。這樣的東施效顰,使我們很難跨過膚淺的路障,跨進真正的理想境界。齊白石有句名言:“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學習名師,不能只關(guān)注課堂。絕大多數(shù)教師觀摩名師教學時,態(tài)度相當認真。聽課時一邊看一邊記,生怕漏掉點什么。返校后,對照著聽課記錄,回想著名師們的一言一行,常!澳脕碇髁x”地照搬到自己的課堂上,可大都又是上成了“四不像”,與期望的效果落差太大。于是大為困惑,人家使著好好的招術(shù),怎么到自己這兒就不靈了呢?名師的成就決非一朝一夕換來的,那是經(jīng)過長期積累、反復歷練、不斷反思的結(jié)果,他們是用自己的一生來備課和上課的!芭_上40分鐘,臺下幾十年功”。學習名師,不能只關(guān)注課堂,要多關(guān)注課堂上的精彩究竟從何而來。
學習名師,不能迷失了自我。教育是十分個性化的行為,真正的名師,無不擁有自己鮮明的個性特色。學習名師,(m.clearvueentertainment.com)不能盲目崇拜,應該努力豐富、完善自己的教學個性,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最終達到形成自己獨特教學風格的目標。而名師用著順手的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未必對我們也適用。在學習名師的過程中,只有把名師的經(jīng)驗轉(zhuǎn)化為自己的東西,融入到自己的個性中,學習的過程才真的具備了激勵成長的功能。學習名師就是要學出一個獨特的自我,讓教學因我而更加精彩。
學習名師,要豐厚自己的文化底蘊。特級教師王崧舟說“一個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堅固支撐。豐厚的文化底蘊支撐起語文教師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撐起語文教師的靈性,宏闊的課程視野支撐起語文教師的活性,遠大的職業(yè)境界支撐起語文教師的詩性!边@四大支柱的建構(gòu),需要通過不斷地讀書方能實現(xiàn)。這樣我們站在講臺上,才敢說:“我就是語文!”
學習名師,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教師的課堂行為是教師內(nèi)在素養(yǎng)與外在教學情境相互作用的產(chǎn)物,注意修煉內(nèi)功更為重要。名師不只是教書好,人品、道德、涵養(yǎng)也都堪稱表率。一個自私自利的人,是不能成為名師的。作為一個名師,首先他是一個好人,其次才是課講得好。這種老師,自有一種人格的魅力,足以成為大家的榜樣;這種老師,能夠一心撲在教學工作上,全心全意地為學生服務;這種老師,在學生心中,有一種信賴感和崇高感,學生對這樣的老師的佩服是全方位的。
名師,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是我們奮斗的方向。學習名師,就是要學習他們的獨特感悟、獨到見解、文化底蘊、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
教育文摘讀后感(三)
——《遠近高低各不同》讀后感
課堂教學重在引導。教師在備課和教學時如果能在提問上多下工夫,就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那么,怎樣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的實際設(shè)計提問呢?這就需要教師改進提問的方法,講究提問的藝術(shù),不斷提高提問的質(zhì)量。
一、要注意提問的態(tài)度。提問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nèi)容、獲得知識和找到獲得知識的方法。對某一個問題,學生往往會因人而異,從多角度、多側(cè)面去思考,這不僅是正常的,也是教師所希望的。教師對回答問題的學生,要公平、公正,要滿腔熱情,一視同仁。對回答正確的學生,教師要予以表揚,對回答錯誤的學生,教師也不可指責和嘲笑,而要加以引導和啟發(fā)。教師提問時的神態(tài)要自然安祥,相信學生能夠回答出問題,這樣學生就會愿意回答甚至爭先恐后地回答;反之,如果教師表情嚴肅或冷淡,學生就不能專心思考,更不能暢所欲言。另外,提問的面要寬,不能只提問幾個“尖子”學生而忽略其他學生,特別是成績差的和不善言談的學生。
二、提問次數(shù)要適度。提問并非多多益善,提問的次數(shù)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而定,要掌握一個度。過多,學生易緊張而來不及思考;過少,則缺乏必要的啟發(fā),學生聽課容易懈擔
三、要有一定的梯度。對于某些難度較大的問題,學生不可能迎刃而解,這就要增加思考的階梯。其方法是無梯時架梯,有梯時增加階梯的密度。
例如講解“拿來主義”時,就應多設(shè)幾級提問的階梯:“拿來”是指什么而言?“拿來”的原則、方法是什么?“拿來”的目的是什么?怎樣才是“拿來”?“拿來主義”的重大意義何在?這一連串的問題由淺入深,逐層深入,才能啟發(fā)學生對“拿來主義”有一個逐層深入的了解。
四、要選準提問的角度。一個問題可以從多種角度來提問,但最佳角度只有一個。選準一個角度提問,可以活躍學生思維,減少理解障礙。如,《項鏈》一文中“路瓦栽夫人的悲劇是怎樣造成的”這個問題,就顯得太大,學生難以理解。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理解文章中的兩句話:“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這些年來我忍受著許多苦楚,……而且都是因為你!”路瓦栽夫人的遭遇是不是因為丟項鏈這件小事情而引發(fā)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