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國地域廣闊,導致各地的飲食文化差異特別大。中國飲食文化包括:粵菜文化、湘菜文化、川菜文化等多種文化形式所組成。中國飲食文化不光包括了各地菜系,同時它也融合了各地傳統(tǒng)風俗文化的精華。接下來就由小編我向大家介紹中國飲食文化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
從菜系來看,南方菜系優(yōu)勢明顯、有廣東的粵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幫菜等。而北方卻幾乎沒有獨立的菜系,當然東北的菜還是頗有特色?傮w特點是南方飲食講究的是精細,而北方體現(xiàn)的是粗獷。
從菜量來看,南方多數(shù)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豐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數(shù)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種相對還是少了些。尤其在農(nóng)村可能差別更大。
從喝湯來看南北迥異:南方人喝湯是作為一個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氣炎熱喝湯,廣州、福建一帶在飯前、飲酒前喝湯,尤其廣州人堡湯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湯,但是湯是在飯后喝,一般不是作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湯,覺得熱乎、暖和。
從喝酒來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于南方人,特別是山東、東北和內(nèi)蒙人酒量驚人。南方生產(chǎn)白酒,有名的貴州茅臺、四川五糧液。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飲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帶喜喝黃酒,比如紹興女兒紅、上海的和酒、石庫門等。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聲說話。南方人相對精細。
我國飲食的總體特征:
我國飲食文化的歷史起步較早,發(fā)展也很快。
早在十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已懂得烤吃食物。陶器、陶罐等較為先進的儲器或飲器問世后,人們能較為方便地煮、調(diào)拌和收藏食物,飲食習慣便進人了烹調(diào)階段。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崗文化時期,夏商時代已經(jīng)有王者十二鼎食之說。漢代時已經(jīng)發(fā)展形成并充分掌握了燉、炒、煎、煮、醬、臘、炙等烹調(diào)方法,并外傳到中亞、西亞和東南亞。封建時期每個朝代的宮廷御膳,都代表了當時的飲食最高水平。可見我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內(nèi)容又相當豐富。
我國的飲食結構復雜多樣,以五谷為主食者為最多。
因為我國廣大地區(qū)自然條件優(yōu)越,尤其是東部廣大平原地區(qū)適宜種植小麥、水稻等農(nóng)作物,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chǎn)和生活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飲食習慣,大多地區(qū)習慣于早、中、晚一日三餐
我國的飲食調(diào)制方式各式各樣
烹、妙、煮、炸、煎、涮、燉等,加之豐富的佐料大蔥、香菜、蒜、醋等,使我國的飲食和菜肴花樣繁多,色香味俱全。這是西方型飲食所不能比的。
東西南北飲食文化地域差異原因分析:
地理位置的影響:不同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造就了各地區(qū)不同的氣候條件,北方的氣溫比南方低,尤其冬季十分寒冷,因此北方人的飲食中脂肪、蛋白質等食物所占比重大,尤其在牧區(qū),牧民的飲食以奶制品、肉類等為主。南方人飲食以植物類為主,居民有喝菜湯吃稀飯的習慣,比如我們海南,“飯前喝湯”,海南人吃飯一般要在飯前喝湯,無論飯菜是否已經(jīng)擺上,先要吃的東西一定是湯,喝過湯之后才吃飯吃菜,酒足飯飽以后,還要再喝碗湯,才算是吃完了一頓飯。而在高寒的青藏高原上,青裸是藏民主要種植的作物和主食,同時為了適應和抵御高寒的高原氣候,具有增熱活血功效的酥油和青裸酒成為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用油和飲料。
[中國飲食文化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