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戲曲河北梆子

時間:2024-07-24 21:10:40 學人智庫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古老戲曲河北梆子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下面跟著小編來看看古老戲曲河北梆子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河北梆子是至今仍然活躍在舞臺上的中國古老戲曲劇種之一,至今約有兩百多年歷史。它源于山西、陜西的梆子腔,屬梆子腔系的一個支脈,流行于河北省南部、天津和北京。

  河北梆子是河北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梆子腔的一種。河北梆子唱腔集三地的民風音韻為一體,曲調(diào)高亢激昂,有“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的風范,適合演唱悲壯內(nèi)容的戲劇。2006年5月20日,河北梆子經(jīng)中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河北梆子是由流入河北的山陜梆子演化而成的,最早形成于清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它以北京、天津兩大城市和河北農(nóng)村為基地,逐漸向鄰近省市傳播。到1880年左右,北至海參崴(原蘇聯(lián)符拉迪沃斯托克)、伯力(原蘇聯(lián)哈巴羅夫斯克),南至廣州、福州、東至上海,西至烏魯木齊,都有河北梆子班社的演出活動,是一個頗受廣大人民喜愛的全國性的大劇種。1920年后,河北梆子出現(xiàn)衰勢;1930年后急劇衰落,瀕臨滅絕;至1949年新中國建立后,河北梆子才獲得新生。

  歷史上,河北梆子曾有過“直隸梆子”、“京梆子”、“衛(wèi)梆子”等幾種名稱,但這些名稱只是不同階段的稱呼,應非是指派別。河北梆子進入第二個階段——“衛(wèi)梆子”之后,形成了固定的唱腔體系,然后在三個地區(qū)中依自身的條件繼續(xù)發(fā)展。

  河北梆子的音樂唱腔,高亢激越,悠揚婉轉,具有濃厚的抒情韻味。大慢板善于表現(xiàn)人物的抑郁、愁煩、緬懷、沉思等情緒。正調(diào)二六板如行云流水,從容舒展。而反調(diào)二六板則哀怨纏綿、凄楚悱惻。唱詞以“三三四”十字和“二二三”七字句居多,偶亦有五字、六字及多字句。雖詞上下句的尾字,通常中同轍不同聲,多是上仄下平。傳統(tǒng)伴奏樂器,文場以板胡為主,笛子為輔,其他樂器有笙、嗩吶、三弦等。

  河北梆子有豐富多彩的傳統(tǒng)劇目500多個,有的揭露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腐朽和丑惡,有的反映階級壓迫,有的歌頌抗擊侵略戰(zhàn)爭的英雄人物,有的贊美婦女對婚姻自由的追求與向往,有的反映農(nóng)村生活的風趣……在反映當代生活方面,自1890到1937年,河北梆子編演了150多個時裝戲。河北梆子的演員中,田際云、魏連升、侯俊山、何景山,趙佩云(小香水)、王瑩仙(金鋼鉆)都以唱腔高亢優(yōu)美、變化多端而為廣大觀眾所熱愛。

  河北是戲曲大省,具有豐厚的戲曲文化資源,曾經(jīng)和正在流行的劇種有30多個,其中河北土生土長的有26個。而河北梆子是發(fā)源于河北省、唯一冠以“河北”字樣的地方劇種,被譽為河北的“省戲”、“家鄉(xiāng)戲”。

  【拓展閱讀】

  戲曲的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二、本課程教學目的和任務

  1、了解戲曲發(fā)展歷史和戲曲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

  2、了解中國戲曲的基本知識,鑒賞中國戲曲。

  3、提高學生中國文化素質,樹立創(chuàng)造現(xiàn)代戲曲和中國現(xiàn)代文化的信心,為學生進行戲曲理論研究和創(chuàng)作作必要的準備。

  三、教學基本要求

  貫徹“古為今用”的原則,向學生系統(tǒng)地講授中國戲曲史的知識和重要作家作品。讓學生認識在這部歷史中,群眾、演員、劇作家表現(xiàn)出的驚人創(chuàng)造力;發(fā)揚吸取精華、剔除糟粕的精神,對遺產(chǎn)進行鑒別,為繁榮社會主義的戲劇事業(yè),提高人民的精神文明服務。

  四、教學內(nèi)容和要求

  第一章 戲劇的起源與早期戲劇

  戲曲藝術的主要特點為詩、歌、舞的結合,按“譜式”(一般稱為程式)規(guī)定進行創(chuàng)造,經(jīng)過長期蘊育,至宋代成熟。(6學時)

  教學要點:宋代以前的戲劇稱古劇、百戲角抵戲、歌舞戲、參軍戲、宋雜劇,金院本等。宋南戲的出現(xiàn)標志著戲曲的高度成熟。

  第二章 元代雜劇

  元代雜劇是中國戲曲的黃金時代,它從不同側面反映了金元時期社會政治、經(jīng)濟、思想風貌。(8學時)

  教學要點:元雜劇的劇本體制和演出體制,關馬白鄭等元曲四大家,王實甫和《西廂記》,金元舞臺和演出活動。

  第三章 明代戲劇

  明代前期戲劇舞臺總的狀況是較為沉寂,劇本大多為改本戲文;創(chuàng)作數(shù)量少,倫理道德劇占絕大多數(shù)!秾殑τ洝返某霈F(xiàn),是明代戲劇的轉折點,此后戲劇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一派繁榮景象。(8學時)

  教學要點:明初四大改本戲文“荊劉拜殺”和《琵琶記》,《寶劍記》、《浣紗記》、《義俠記》、《玉簪記》、《紅梅記》等重要作品,湯顯祖和《玉茗堂四夢》,傳奇的體制,聲腔和舞臺藝術,明代雜劇。

  第四章 清代戲劇

  明末清初的戲劇表現(xiàn)了社會復雜的斗爭生活,傳奇作家比較注重聯(lián)系舞臺實踐,編劇技巧也有明顯提高。清代中葉以后傳奇時代已接近尾聲,花部的興起是中國戲劇走向近代化的一個預示。(6學時)

  教學要點:李玉和《清忠譜》、洪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花

  部的興起與“花”“雅”之爭,清代雜劇。

  第五章 京劇及晚清戲曲改良

  京劇是徽戲的繼承和發(fā)展,又是花部諸腔結出的豐碩成果,隨著時代潮流的變化,以京劇為代表的傳統(tǒng)戲曲開始了改良,近代戲曲史論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4學時)

  教學要點:京劇的形成和發(fā)展,晚清的戲曲改良運動,汪笑儂和京劇改良實踐,王國維和《宋元戲曲史》。

  第六章 在“五四”新文化和新興話劇運動的影響下,現(xiàn)代戲曲在變革中發(fā)展。(4學時)

  教學要點:梅蘭芳等“四大名旦”與京劇藝術的發(fā)展,周信芳和“海派”京劇,田漢、歐陽予倩的戲曲革新,新劇種的興起,當代戲曲面臨的新課題。

  四、教學方法

  以教師講授為主,分階段組織課堂討論,課堂中展示圖片資料及放送演出片斷,布置課外閱讀歷代戲曲名著并觀看名劇演出錄像。

 。ㄕn前要求學生學唱1-2首戲曲片段。為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才華做充分的準備。)

  五、考核方法

  閉卷考試,知識性試題和分析性試題基本各占一半。

  六、本課程教學中應注意問題

  第一,內(nèi)容多,時間跨度長,教學中既要注意系統(tǒng)性又要突出重點。

  第二,戲曲是舞臺藝術,應積極利用錄像資料,使學生了解戲曲作品和舞臺藝術。

  七、參考書目:

  《宋元戲曲史》 王國維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中國戲劇通史》 張庚 郭漢城主編 中國戲劇出版社,1980年。 《中國歷代劇論選注》 陳多 葉長海選注 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年

  為了完成課程的教學目標,整個教學過程我設置了五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環(huán)節(jié):(5分鐘)

  一、導入

  1、課前要求學生學唱1-2首戲曲片段。為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才華做充分的準備。

  2、播放多媒體視頻,吸引學生關注,激發(fā)興趣,(激發(fā)求知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求知欲同樣是學生積極思維、探索知識的內(nèi)在動力。

  第二環(huán)節(jié):(20分鐘)

  一、提出問題

  二、講授新課

  三、播放視頻片段:戲曲

  第三環(huán)節(jié):知識遷移,拓展延伸(5分鐘)

  回答問題(形式多樣)

  第四環(huán)節(jié):課堂小結:(5分鐘)

  為了體現(xiàn)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總結學生被動聽教學模式,為學生小結教師適時引導補充,這樣,既強化了學生所學的知識,又培養(yǎng)了學生歸納和概括能力。

  第五環(huán)節(jié):布置作業(yè):(5分鐘)

  欣賞一段戲曲,記下它的戲曲名稱、主要人物及故事情節(jié),并寫寫自己鑒賞體會。

  教學體會:

  總之,本節(jié)課我是在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前提下設計的。教學中采用(實驗探究法、、知識遷移法、建立模型法、分組討論法、問題討論法、教師導學法、學生自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運用實驗、電教媒體等教學手段,把學生探索知識、培養(yǎng)學生興趣和能力、滲透學生學習方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目的使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

【古老戲曲河北梆子】相關文章:

安徽戲曲文化青陽腔03-27

戲曲的觀后感(通用21篇)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