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樓上讀后感

學(xué)人智庫 時間:2018-01-10 我要投稿
【m.clearvueentertainment.com - 學(xué)人智庫】

  在酒樓上讀后感(一)

  《在酒樓上》是魯迅小說集《仿偟》里面的作品,其中描寫的最為出彩的人物莫過于呂緯甫了,留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主人公用蜂蠅來對自己人生的比喻,呂緯甫的人生就像是蜜蜂與蒼蠅一樣,被人驚嚇的一下即刻飛去,但飛了一個小圈子,便又回到了原地點(diǎn),這種悲劇色彩,不僅讓我們覺得主人公可悲,更覺得他可憐,曾經(jīng)意氣風(fēng)發(fā)和擁有青春活力的呂緯甫曾經(jīng)勇敢的沖進(jìn)城隍廟拔掉神像的胡須,曾經(jīng)滿懷信心的和封建禮教作斗爭,曾經(jīng)慷慨激揚(yáng)的討論者國家大事,曾經(jīng)對“保守派”的停止不前而大為恥笑,但他所做的一切并沒有能讓社會進(jìn)步,人們的思想解放,反而自己陷入窘境,落魄,就像蒼蠅和蜜蜂的飛行一樣,用回到了原點(diǎn),這是全文最讓我感到諷刺的地方。時代的變遷與生活的變故就這樣把這個充滿著理想,擁有著朝氣的年輕人壓迫的面目全非,使呂緯甫的人生變得頹唐與絕望,為了生活,他放棄了自己革命的立場,也放棄了自己的夢想,成為了一名教小孩讀四書五經(jīng)的家庭教師,但這一切的變故他的思想都非常的清醒,以至于在精神上給以了他沉重的打擊,他變得自責(zé),更覺得自己無用,因此他由勇敢,聰慧的年輕人變成了神色頹敗的中年人。這一轉(zhuǎn)變也是他經(jīng)歷的社會生活的一次又一次的打擊所造成的。

  從小說中中我們不難看出魯迅對主人公墮落的惋惜,和他悲劇色彩的必然性以及感到的無奈,雖然呂緯甫在政治生活上失意而頹唐,但魯迅仍然把呂緯甫刻畫是心懷善良和誠以待人的形象,在小說中呂緯甫回故鄉(xiāng)s城主要是為辦兩件事,一是給三歲為夭折的小弟弟遷墳,其二是給順姑娘送花,但小弟弟的尸骨早已腐爛的不見了蹤影,順姑娘也已經(jīng)去世。做這兩件事實在沒有了什么意義,甚至是讓人感到是無聊的,但他還是盡心盡力的努力辦好這兩件事,樂此不疲的四處搜尋和挑選絨花,在遷墳的過程中,辛辛苦苦的在雪地里忙了大半天。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呂緯甫的心并沒有完全的死,他依然有著母子之情,兄弟之情,他甚至眷戀著以前給予他美好回憶的鄰里之情,這不僅與頹敗的呂緯甫在形式上做了對比,更展現(xiàn)了呂緯甫多維的人性。

  《在酒樓上》表達(dá)了五四運(yùn)動由高潮轉(zhuǎn)向沉寂這一背景中,知識分子內(nèi)心的苦悶與頹唐的情緒。不僅讓人感到可嘆,更讓人感到意味深長。給我以啟迪。

  在酒樓上讀后感(二)

  在酒樓上,對坐飲酒的“故人”,是他又似乎不是他了。

  當(dāng)我懷著深沉的無家可歸的懸浮感回到那早已被改頭換面了的地方,坐在酒樓上,重拾故地的生疏。巧的是,在換了面貌的故土遇到換了靈魂的故友,這一切,便注定了這一次歸來的索然與懊悔。

  眼前不停喝酒,試圖買醉的呂偉甫,恰是魯迅筆下地位與命運(yùn)無不帶有一定的悲劇性與荒謬性的知識分子。他說在這近十年的分離中,所做的卻也都近似是一些無聊的事。想想也是,往往別人看著無聊,并非真的無聊,若連自己都已認(rèn)定,那便是真正的無聊了。曾經(jīng)那個滿懷革命熱情的青年,曾到城隍廟去拔過神像的胡子,甚至因為激烈的爭論改革中國的辦法以至于打起來,較于現(xiàn)在,為胞弟遷墳,為糊口而不得不違背自己的意志去教孩子們充滿封建毒素的《女兒經(jīng)》之類的東西,在異常頑固與強(qiáng)大的封建勢力面前,當(dāng)年敏捷精悍的呂偉甫終究是經(jīng)不起挫折,變得頹唐與消沉,喪失了抗?fàn)幍牧飧呱械娜松辰缇痛穗x他遠(yuǎn)去。

  在我看來,他若就這樣隨波茫然的走下去,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畢竟在那個吞噬靈魂的年代,(m.clearvueentertainment.com)沒有幾個是在鐵屋子里一直保持清醒的人,可呂偉甫的悲哀卻遠(yuǎn)不僅限于此。

  一杯杯酒水下肚,微紅的眼圈昭示出的酒意,是他在走投無路之后為那消逝的靈魂所做的哀悼,他的軀體妥協(xié)了,但是他的自我意志又是這般的強(qiáng)烈,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的痛苦較之于封建殘破下的愚昧底層民眾來說更加讓人難以忍受,英雄的知識分子往往無法擺脫孤獨(dú)者的命運(yùn)。在封建傳統(tǒng)的壓力下,他、他們像一只蒼蠅飛出了小圈子,卻又飛回到原點(diǎn)。便如他當(dāng)初可憐可笑那蠅蟲一般,現(xiàn)今也只能可憐可笑自己那在頹唐消沉中無辜消磨者的生命罷了。

  他不滿足于自己這樣的人生,但他又不得不坦承而又實際的走著那條僅剩的路,哪怕清醒的靈魂在不斷的自責(zé),他也只能懷著難耐的隱痛上路,他被逼無奈下渾渾噩噩的渡世,當(dāng)我們給予深切同情的同時,又不得不去批判與痛斥,同時也讓我們看到呂偉甫的存在是多么具有廣泛性。

  辛亥革命過后的新知識分子們向他這般隱退的不在少數(shù),好在他們只是選擇了隱退,思想引導(dǎo)著靈魂保留著最原始的希望,正如他問我的:“你不能飛的更遠(yuǎn)些嗎?”?他喪失了抵抗的氣力但仍愿將希望寄于同伴,如此,中國還是有未來可言的。

  “我獨(dú)自向著上己的旅店走,寒風(fēng)和雪花鋪在臉上,倒覺得很爽快!币粋曾與自己并肩同行的朋友,選擇了離去,希望便自此虛妄,一份靈魂與自己踏步前行,絕望便也是虛妄的了,可見絕望的反抗不至于此,希望也將永存于前行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