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節(jié)上墳

學人智庫 時間:2018-01-11 我要投稿
【m.clearvueentertainment.com - 學人智庫】

清明節(jié)為什么要上墳

清明節(jié),又叫踏青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在每年公歷四月五日前后。這時,萬物沉睡的嚴冬過去,萬象更新的春天來到。到處是春光明媚,草木萌動的清明景象。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十分恰當?shù)胤从沉饲迕鲿r節(jié)的自然環(huán)境和凄涼哀怨的氣氛。按長期形成的風俗習慣,人們多在清明這天掃墓,但祭掃儀式并不在清明當天,而是在臨近清明的“單”日舉行。據(jù)說,只有僧人才在清明當天祭掃墳塋。那為什么要在清明節(jié)上墳掃墓呢?

相傳在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大戰(zhàn)好幾回合后,終於取得天下。他光榮返回故鄉(xiāng)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zhàn)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最后劉邦從衣袖里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蒼禱告說:「爹娘在天有靈,現(xiàn)在風刮得這?大,我將把這些小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爹娘的墳墓!拐f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劉邦高興得不得了,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后,每年的清明節(jié)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后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jié)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清明這天還要摘采新柳,制成柳圈,戴在頭上。民諺云:“清明不戴柳,生來變黃狗!逼鋵崳迕鞔髁娘L俗起源很早,正如清人富察敦榮的《燕京歲時記》所云:“至清明戴柳者,乃唐高宗三月三日被撥契于渭陽,賜群臣柳圈各一,謂戴之可免躉毒。今蓋師其遺意也!

杭州的清明,據(jù)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馀》記載:“是日,傾城上冢,南北兩山之間,車馬云集,樽酒擔食,山家村店,享浚遨游,或張幕籍草,并魴隨波,日暮忘返。”這里描寫的既是去上墳又是去春游。

清明節(jié)上墳的時間

應該在清明節(jié)之前,而不應該在清明節(jié)之后。清明節(jié)當天是可以的,但不能過“正午”(12點)。

祭祖的形式大致有三種:一是較為普遍的方式,即在祖宗葬地(一般在本村的墳地)舉行,俗稱“上墳”,時間主要是忌日和傳統(tǒng)重大節(jié)日(中秋除外),如除夕、清明、中元節(jié)(七月十五)、十月一日、六月初一等。由家里的男人攜祭品香紙到墳前,擺放祭品、水酒,然后燒紙、焚香、奠酒、行禮,其間還壓墳頭紙。上墳習俗尤以清明上墳最為隆重,前一天早上還要去給祖先墳上“添土”,以示家族人丁興旺。大多數(shù)農(nóng)村家族,兒子結婚,也要去上墳,含義是告訴祖宗,兒子成家,人口又多了。

另外,人死后第7天黎明,家人到墳前祭奠致哀,稱“壘七”。此后每7天一次,一般“五七”而畢,也有壘到“七七”的。人死第100天時親屬兒女備供品祭奠,叫百餮,舊時有的扎上搖錢樹,紙箱,紙柜焚化墳前,現(xiàn)在只是燒些紙錢。第二種方式是家祭,即不到墳上去,或與上墳同時進行,把寫有直系宗祖的牌位或譜系圖供在正堂或“家廟”,全家或全族人一齊祭祀,在家祭的稱“請家堂”,儀式十分莊重。我們村子祭譜,由家族里輩分最高的老人主持,一般過年的時候跟續(xù)譜同時進行。近幾十年來,由于推行火葬,公墓已成普遍,上墳也有在公墓進行的。還有一種形式是“遙祭”,也叫“請”,因天氣不佳,不能出門,或是離鄉(xiāng)客居外地,不能親臨墓地祭祀,便在家中或附近野外設祭,向著故鄉(xiāng)祖先墓地方向,舉香作揖恭請先祖享祭。

[今年清明節(jié)上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