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習俗日記
今天是冬至,媽媽說要吃餃子,冬至吃餃子是我家鄉(xiāng)的風俗,早上吃過飯媽媽和我就去超市買包餃子用的材料。有雞蛋和韭菜,,,,買完菜回到家媽媽就沒閑著,就開始剁餡,然后我就學媽媽以前的樣子,開始和面。因為是第一次和面,首先我把一碗面倒到盆里,澆上溫開水就開始和起面來,看起來有模有樣的,可是完全不像想象的那么簡單,不是水少了,面太干了,就是水倒多了,和的面就變稀了,反復了好多次才把面和好,但是和的面卻太多了,恐怕我們一中午都吃不完,這時,媽媽的餃子餡也剁好了,我們就忙活起來,開始包餃子了。
餃子在媽媽的教導下,似像似不像的都包好了,最后終于吃上了,我自己包的餃子。
冬至的習俗日記二
俗話說得好,睡覺要睡冬至夜。
因為,在冬至這一天里,白天是最短的,夜晚是最長的。冬至的習俗有包餃子。在12月22日那天,我、爺爺、奶奶、爸爸和媽媽一起在家里包餃子。我們先把手洗干凈,再把奶奶早已準備好的肉餡從冰箱里端出來。接下來,就可以開工了。
我先把皮放在手里,再用竹筷夾一點肉餡,放在皮的中間,然后用手指輕輕地蘸一蘸碗里的清水,把皮的周圍一圈給濕潤一下,然后,把皮對折,用手使勁地捏緊。這樣,一個餃子就大功告成了。“太棒了,我的小籠包完工了。它看上去好像扎著一株洋蔥辮似的,非常可愛!”“包好了餃子,該燒餃子吃了!”奶奶拿著鍋說。一個個樣子像彎月一樣的餃子,都到了一個熱氣騰騰的“溫泉”里。他們有的在水里翻滾,有的在水里游泳,還有的在泡“溫泉”。一個個餃子燒好了。我、爺爺、奶奶、爸爸還有媽媽,幾個人圍成一桌,都狼吞虎咽地吃起來。“哇!奶奶燒得餃子真好吃!”我贊嘆道。
今年的冬至我明白了許多道理!
冬至的習俗日記三
極也.”《通緯孝經援神契》載:“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為冬至,十五日中.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據《辭海》載:“天文學上規(guī)定冬至為北半球冬季開始.”冬至,不僅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同時也是潮汕地區(qū)民間一個大節(jié)日,有“小過年”之俗稱.
潮汕各市縣冬至之習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墳掃墓等習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間,在這一天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圍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畢,午餐家人團聚.但沿海地區(qū)如饒平之海山一帶,則在清晨便祭祖,趕在漁民出海捕魚之前,意為請神明和祖先保佑漁民出海捕魚平安.
吃甜丸:此習俗幾乎普及整個潮汕地區(qū),但這個習俗還包含著一個有趣的陋俗:人們在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貼在自家的門頂、屋梁、米缸等處.為什么要這樣做呢?相傳有兩個原因:一是甜丸既甜又圓,是表示好意義,它預示明年又獲豐收,家人又能團聚.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頭,這有如少數民族的“潑水節(jié)”一樣.如果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門拜訪,讓外人碰上它,這些外人也會交上好運.所以,這一天人們不希望有外人上門拜訪.一是專放給老鼠吃的.相傳五谷的種子,是老鼠從很遠很遠的地方咬來給農民種的,農民為報答老鼠的功勞,約定每年收割時,應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后來,因為有一個貪心的人,把田里的五谷全收割了,老鼠一氣之下便向觀音娘娘投訴,觀音娘娘聽后也覺得可憐,便賜給它一副堅硬的牙齒,叫它以后搬進人家屋內居住,以便尋食,自此,老鼠便到處為害了.成為如今“四害之一”.然而,這個“到處貼甜丸”的陋俗畢竟行不久,它不僅不衛(wèi)生,而且有損美觀和十分浪費,也就自然消亡了.而這個“吃甜九”的習俗則一直流傳至今.
上墳掃墓:這是冬至另一項活動.按潮汕習俗,每年上墳掃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謂之“過春紙”和“過冬紙”.一般情況,人死后前三年都應行“過春紙”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過冬紙”.但人們大多喜歡行“過冬紙”,原因是清明時節(jié),經常下雨,道路難走;冬至時則氣候好,便于上山野餐.
潮汕還有“吃了冬節(jié)圓多一歲”的俗諺.據王琳乾先生的《汕頭舊俗談》載:“人們對此有二種解釋:一說冬至是小過年,過了小年也就應多加一歲了;一說此俗諺是出自犯人.古時每年秋天,都是殺人的季節(jié),凡犯死罪的犯人一般都在秋季被處決,如果到冬至尚未處決,則循例可延至明年再處決,所以說‘又多一歲”’.
潮汕習俗,是潮汕文化的一個內容.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對于好的習俗便繼承下來,對于不好的陋俗就丟棄了.冬至這個“上墳掃墓”是紀念先人艱苦創(chuàng)業(yè)和“吃甜丸”是預示來年又獲豐收的習俗,自然就沿襲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