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jié)的文化習俗

學人智庫 時間:2018-01-13 我要投稿
【m.clearvueentertainment.com - 學人智庫】

  引導語:你知道中秋節(jié)的由來是什么嗎?中秋節(jié)有哪些風俗習慣呢?接下來是小編為你帶來收集整理的文章,歡迎閱讀!

  八月十五為什么是中秋節(jié)

  傳說嫦娥原來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射下9個太陽后西王母賜其不老仙藥,但后羿舍不得吃下,就交于嫦娥保管。后羿門徒蓬蒙覬覦仙藥,逼迫嫦娥交出仙藥,嫦娥無奈情急之下吞下仙藥,便向天上飛去。

  當日正是八月十五,月亮又大又亮,因不舍后羿,嫦娥就停在了離地球最近的月亮,從此長居廣寒宮。后羿回家后非常難過,于是每年八月十五便擺下宴席對著月亮與嫦娥團聚。

  中秋節(jié)為什么要吃月餅

  嫦娥到了月宮后,非常思念丈夫,而后羿也日思夜想,期望能再見到妻子。一天,一位仙人向后羿指點了方法:在八月十五月圓之夜,用面粉作丸,團成如圓月的形狀,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一直呼喚嫦娥的名字,三更時分,嫦娥就可以回家團聚。后羿照做,果然見到了從月亮中飛來的嫦娥,夫妻重圓。這種面粉做出的圓團后來就演變成了各種月餅。

  月亮上為什么有玉兔

  傳說吳剛的妻子與炎帝之孫伯陵私通,吳剛一怒之下殺了伯陵,因而惹怒太陽神炎帝,被發(fā)配到月亮砍伐不死之樹。但月桂樹隨砍即合,吳剛每砍一斧,斧子砍下的枝葉就會長回樹上,經(jīng)過了這么久,吳剛?cè)匀粵]能砍倒月桂樹。吳剛的妻子心存愧疚,命她的三個兒子分別變成蟾蜍、兔和蛇飛上月亮陪伴吳剛。為了幫助父親早日砍倒桂樹,玉兔便不停的把砍下的枝葉搗碎。

  中秋節(jié)風俗習慣

  祭月、賞月、拜月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在少數(shù)民族中,同樣盛行祭月的風習。

  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fā)》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于塔上燃燈的節(jié)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jié)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jié)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于節(jié)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nèi)燃燭用繩系于竹竿上,高豎于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于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吃月餅

  中秋節(jié)賞月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jié)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后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jié)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jié)朋友間用來聯(lián)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jīng)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jié)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xiàn)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玩花燈

  中秋沒有像元宵節(jié)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jié)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xié)助下用竹紙扎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于高桿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扎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

[中秋節(jié)的文化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