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對別人有所期待,而且執(zhí)著于讓對方來滿足我們的時候,失望與煩惱就產(chǎn)生了,
別被期待帶丟了自己
。所謂的期待,就是希望事情按照我們的意愿發(fā)生。通常,我們希望別人來滿足自己的期待。比如,我希望兒子能讓我少操點兒心。
為了達成期待,我們通常會費盡心思地想方設法控制對方。比如說,媽媽期待孩子專心做作業(yè)?赡莻調(diào)皮的小男孩一會兒也安靜不下來,不是要看電視就是把花瓶兒給打碎了,作業(yè)錯得一塌糊涂。這孩子咋這么不讓人省心呢,這會兒先不理他,等他爸回來后一定要狠狠地揍他一頓。揍他就是用武力來控制,還可以采用威脅、恐嚇、誘惑等等手段。
控制對方,因為我們有著最善良的愿望,那就是為他好,這是以道理作為支撐和依據(jù)的。難道讓孩子好好學習有錯嗎,那不是為了孩子的將來好嗎?自小就這么調(diào)皮,長大了還不把天給翻了嗎?再說,哪有不教管孩子的父母?養(yǎng)不教,父之過。是的,我們經(jīng)常是非!袄碇睔鈮选钡,擁有著不可辯駁的道理。我們通常是站在正確的一方的。于是,我們常常講“大道理”講得頭頭是道,有時候,這些道理我們自己都不得不佩服。
可是,對方為何就那么固執(zhí)而不肯改變呢,明明是他錯了?稍大一點兒的孩子,通常會納悶地頂撞父母:“是的,你們講的我都懂,可我就是不想聽,就是聽不進心里去!庇泻芏嘧鼋處煹母改父袊@,教育學生方面是優(yōu)秀教師,而自己的孩子卻讓人顏面丟盡。原因在哪呢?原因就在于這些道理背后,做父母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對方“就范”。而事實上,每個人與生俱來,就喜歡自主而不喜歡被人支配,孩子也是一樣。因此,最正確的道理,力量也就最蒼白,因為它喚起的是對方的羞恥感,對方被置于錯誤或者不夠好的一方。換言之,為了達成我們的期待,我們通常不惜置對方于尷尬的境地。
如此執(zhí)著于自己的期待,怎么會能夠讓對方樂意來達成我們的愿望呢?于是,失望與煩惱的到來,就不足為奇了。原因在于:
一旦執(zhí)著于期待,情緒就會占據(jù)上峰,我們就會成為情緒的奴隸。“你讓我非常失望!”“我揍你,是因為你讓我太生氣了!睕_動是魔鬼,可是,當時我們真的太生氣了。于是,打了兒子之后,又陷入到了后悔、自責的情緒泥潭之中。哎呀呀,真是煩死了,帶孩子咋就這么難呢?
一旦執(zhí)著于期待,超理智就會支配我們的大腦。我們之所以習慣于講大道理,是因為我們把最后一點希望寄托于“真理”,非忽略了我們自己,也忽略了對方是人這一基本的事實,
管理資料
《別被期待帶丟了自己》(http://m.clearvueentertainment.com)。仿佛,服從于道理才是最重要的,人變得不重要了。一旦執(zhí)著于期待,我們就跟自己失去了連接,也跟對方失去了連接。不管是被情緒所控制或是超理智支配了我們的大腦,都標志著我們跟自己失去了連接。而且也跟對方失去了連接。我們完全被期待帶跑了。我們的呼吸變得短淺而急促,慌亂成了我們的代表。我們連自己都找不到了,還能做什么,還能收獲什么呢?
因為期待孩子學好鋼琴,惱羞成怒地把孩子的手指都打腫了,好像孩子已經(jīng)不是我們的孩子,我們也不是孩子的父母了。我們完全失去了自己。
夫妻之間爭吵,也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期待對方改變。
生活中如此,工作中亦是如此。
比如演講,因為期待得到聽眾的好評,我們演說時變得十分緊張,以至于緊張得無法表達,忘記了我們要講的內(nèi)容。比如寫作,因為期待讀者喜歡,常常無法下筆,總覺得自己寫的不好,至于不能寫出自己想寫的東西。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我們自己。因為期待,我們把所有的生命能量全部灌注在外界,也將自己迷失在了外面。我們需要回到自己的內(nèi)在,為自己的期待負責,為自己負責。
有一次,我的一位來訪者十分委屈地訴說自己的長輩是如何地挑剔和不講道理。無論他怎樣去討好對方,都無法讓對方滿意。我問他:“你渴望長輩對認可你,肯定你,滿意你,那么你期待他是個什么樣的長輩?”“我希望他明白是非,有長者風范,那樣他就能夠看到我的好了”!八怯虚L者風范的人嗎?”“不是!薄翱墒,你卻希望他能夠改變!焙喍痰膶υ捴,我的來訪者恍然大悟,說:“我根本不必委曲求全于他。”他省悟到,如能夠如實地接納長輩本來就沒有風范的樣子,而不是期待一位理想化的長者的時候,就不必苛求自己去迎合他了;氐絻(nèi)在,才能看到自己的渴望,渴望被認同、被肯定。
是的。我們需要回到內(nèi)在來,需要透過渴望而看到我們自己。在渴望的層面,跟自己連接,也跟他人連接。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著手于自己要做的事情,才能獲得更多的滿足和愉悅。
為什么我們喜歡把火撒在親人身上
是什么讓我們焦慮不安?
追求人生的意義,發(fā)現(xiàn)存在感
你的內(nèi)心期待什么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