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死亡中打撈永恒瞬間-《紐約時報》的訃聞藝術

時間:2021-07-08 18:01:44 資料 我要投稿

從死亡中打撈永恒瞬間-《紐約時報》的訃聞藝術

作者:馮佳雯訃聞報道長期以來都是西方報紙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西方媒體翹楚的《紐約時報》自然也格外重視訃聞寫作。2001年9·11事件后,《紐約時報》出動100多名記者和編輯對遇難者進行了持續(xù)近3個月的系列報道,這個題為《悲慟的群像》的訃聞專題共計有2100多篇報道。它們描繪了無數(shù)個體的故事,并因此獲得了2002年普利策新聞獎!都~約時報》的訃聞版作為新聞版塊的子欄目,也有專門的推特賬號,盡管它的關注量并不多(1.31萬粉絲)。重要地位《紐約時報》的訃聞版版面放在A疊20版左右,緊貼國家報道(National)之后,足以體現(xiàn)其重要性。但在《紐約時報》的網(wǎng)站上,訃聞欄目夾雜在體育、健康、教育等欄目中,不是特別突出。在訃聞(Obituaries)之外,還有訃告(Death Notice)和懷念(In Memoriam)等分類,普通讀者可以付費在報紙上刊登訃告。根據(jù)美國學者戴維·H·威沃爾與C·克里夫蘭·沃爾特對美國記者職業(yè)功能角色的調(diào)查顯示,美國新聞記者最推崇的新聞價值是接近性。在眾多新聞報道中,那些貼近讀者生活的內(nèi)容可能更容易引起他們的共鳴。也因此,西方的訃聞報道常常表現(xiàn)出“軟新聞”的特征。作者會用文學化的筆調(diào)來進行敘述。(鄭俊彥,2012)但這并不意味著訃聞報道就失去了客觀性。實際上,《紐約時報》已經(jīng)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訃聞寫作體系。在開頭的導語段落,訃聞記者會列出逝者生前最值得被人記住的貢獻,但不會加入自己的評價。并通過“特寫”和“全景”的交錯描寫,詳略得當?shù)貙懗銎湟簧。(曹博林?011)提前為死亡做好準備哈佛尼曼新聞實驗室網(wǎng)站2014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紐約時報》有1700多份訃聞檔案,它們是為那些可能去世的名人所準備的。一旦他們?nèi)ナ溃都~約時報》便會即時跟進,發(fā)布訃聞消息。2014年,美國作家馬婭·安杰盧逝世后一小時,《紐約時報》的推特賬號便推送了馬婭·安杰盧的訃聞,并附帶了一系列照片和一則3分鐘時長的短視頻,此時,她的家人尚未對外公布其逝世消息。但由于人員編制的限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馬婭·安杰盧般受到重視。通常情況下,《紐約時報》只對以下三類對象提前準備訃聞資料:1.名人政要 2.已經(jīng)身患重病的 3.從事高危職業(yè)的(如癮君子或者特技摩托車手)《紐約時報》的訃聞作家往往是某一領域的專業(yè)人士,他們按照不同領域劃分,各自負責各自所擅長的那塊。綜合起來,便能涵蓋廣泛的人物領域。但隨著數(shù)字時代的到來,《紐約時報》已經(jīng)無法做到僅靠文字性的訃聞來取勝了。他們需要和視頻部門合作,往文本里添加照片、幻燈片和視頻,使訃聞更具有可看性。這一切都為訃聞部門加重了工作負擔。但《紐約時報》的訃聞編輯威廉姆·麥克唐納(William McDonald)說:“至少到目前為止,我們做得還不錯!贝笕宋锖托∪宋镌凇都~約時報》訃聞欄目的網(wǎng)頁中,能看到2016年已經(jīng)去世的名人的訃聞集合。這些黑白照片的背后是一個個在藝術、文學、經(jīng)濟、音樂、政治、科學等領域曾作出過杰出貢獻的人物們的故事。點開大衛(wèi)·鮑伊的頭像,能看到一系列關于他的訃聞文章。但這便是《紐約時報》訃聞的主要內(nèi)容了嗎?并非如此。《紐約時報》的訃聞編輯威廉姆·麥克唐納在紀錄片《訃聞》(Obit)中說:“我們尋找那些并不杰出但同樣重要的人們,即使他們活著時不曾得到關注,他們的故事也同樣值得我們?nèi)鴮。我們尋找那些改變我們生活的人們!碑擵ICE的記者向《紐約時報》的訃聞記者瑪格麗特·?怂梗∕argalit Fox)詢問她最討厭的一類訃聞是什么時,她回答道,她最討厭那種地方性的報紙上的`訃聞——“他死于他所熱愛的事業(yè)”、“他死于他所愛的人的懷抱中”、“他感動著每一個認識他的人”……這些話是訃聞的固定套路,它們讓瑪格麗特覺得這些報紙不過在成批生產(chǎn)頌歌,那些逝者就像圣徒一樣。每一個生命的故事都值得被發(fā)掘和銘記,訃聞不應只是名人政要的特權。同時,對比中國訃聞報道中“高度贊揚”、“沉重悼念”等模式化的詞語和單純羅列生平的套路,《紐約時報》的訃聞無疑要真實得多。以道格拉斯·馬。―ouglas Martin)2003年的一篇訃聞作為結尾吧:“塞勒瑪·科赫(Selma Koch),在曼哈頓經(jīng)營一家享有國際聲譽的內(nèi)衣店。她不需要量尺,僅用敏銳的目光便能為女顧客測出合適的bra尺寸。上周四她逝世于西奈山醫(yī)療中心,享年95歲,生前戴34B胸罩!眳⒖嘉墨I:[1]http://www.niemanlab.org/2014/06/how-the-new-york-times-prepares-obituaries-for-the-internet-era/[2]http://www.slate.com/articles/news_and_politics/explainer/2009/08/early_deadlines.html[3]http://www.capitalnewyork.com/article/media/2014/06/8546269/digital-age-obituary[4]胡亞平,龍?zhí)? 《紐約時報》9·11事件“訃聞報道”及其啟示[J]. 新聞記者,2004[5]http://variety.com/2016/film/news/obit-new-york-times-obituary-writers-tribeca-1201757707/[6]http://www.nytimes.com/2003/06/14/nyregion/selma-koch-95-famed-brassiere-maven.html[7]http://www.vice.com/read/its-easy-to-die-but-not-easy-to-get-your-obituary-in-the-new-york-times-125[8]鄭俊彥,畢媛媛. 美國媒體訃聞版的理念和實踐[J]. 新聞傳播,2012[9]曹博林. 從新聞生產(chǎn)流程透視中美訃聞生產(chǎn)差異——以《新京報》和《紐約時報》為例[J] 媒體時代,2011

【從死亡中打撈永恒瞬間-《紐約時報》的訃聞藝術】相關文章:

《紐約時報》訃聞的寫作藝術04-21

《紐約時報》的阿里訃聞是怎么寫的?毀譽參半的超級巨星04-21

永恒的瞬間02-21

永恒的瞬間04-22

作文永恒瞬間05-21

永恒的瞬間 -作文01-01

瞬間的永恒作文01-10

瞬間的永恒 作文01-09

瞬間的永恒 -資料01-01